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68)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5 15:1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勝元
研究生(外文):Sheng-yuan Chen
論文名稱:應用資料採礦探討非語文智力測驗、非學校因素與國小學業成就的關係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Applying Data Mining to the Exploration of Relationships among Tests of Nonverbal Intelligence, Non-school Factor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s for Elementary School Pupils
指導教授:邱宏彬邱宏彬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ung-pin Chi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南華大學
系所名稱:資訊管理學系
學門:電算機學門
學類:電算機一般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3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1
中文關鍵詞:非語文智力測驗非學校因素資料採礦學業成就
外文關鍵詞:Non-verbal testNon-school factorsData-miningAcademic Achievemen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52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4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本研究旨在探討非語文智力測驗、非學校因素與國小學業成就的關係,並分析SPM測驗成績及非學校因素對國小學業成就的預測能力。
本研究以雲林縣某國小連續六屆六年級學生共1481人為樣本,資料取自學生輔導紀錄簿及學務管理系統。分析策略分二階段實施,結合統計及資料採礦技術之關聯規則來進行資料分析。
 
  根據分析結果顯示,國小學童男、女生在非語文智力測驗結果沒有顯著性差異。而不同家庭社經地位之國小學童在非語文智力測驗結果有顯著性差異,家庭社經地位高的國小學童在非語文智力測驗結果優於家庭社經地位低的國小學童。SPM測驗成績與國語、英語、數學、自然、社會各學科及學期成績的相關分析結果,皆呈現中度正相關。國小學童在學業成就表現上:女生優於男生;家庭社經地位高優於家庭社經地位低;雙親之家庭型態優於單親之家庭型態;手足數2人優於手足數3人以上;家中排行老大或排行老二優於家中排行老三以上;家庭氣氛和諧優於家庭氣氛不和諧;父母民主式管教優於權威式或放任式管教;父母權威式管教優於放任式管教。「家庭社經地位」及「SPM測驗成績」二個變項對國小學童之學業成就具有預測力。
  The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non-verbal Intelligence test, non –school factor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s for elementary school pupil and to analyze the SPM test and non-school factors for their powers of prediction on the acadmic achievements of these pupils.
 
  The researcher employed consecutive six cohorts of sixth-graders composed of 1481 people at an elementary school located in Yunlin County. The data was retrieved from pupils’ counseling records and the Student Affairs Management System. The analysis strategies were implemented in two stages, incorporating the associated roles of statistics with data mining so as to proceed with the data analysis proces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sults of the analysis, the main findings of the study were as the follows : First and foremost, there a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he non-verbal intelligence test among boys and girls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Secondly,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he results of non-verbal intelligence test among elementary school pupils from different family backgrounds and socio-economic status (SES). The pupils with high SES performed better than those with the low one on the results of non-verbal intelligence tests.Thirdly, it indicates that the results of SPM test were mildly correlated with those of the following subjects: Manderine, English, Math, Science and Sociology. Fourthly, girls scored higher on academic achievements than boys. Moreover, the pupils from high SES performed better than those from the low one. The pattern of two-parents is superior to those of the single-parent family. The numbers of siblings also counts. The families with one sibling outmatched those of three.The atmosphere and the ways of discipline in the families matter greatly as well. Families surrounded with harmonious atmosphere and democratic ways of discipline outperformed the ones with contrary characteristics. Fifthly, we can predict the pupils’ academic achievements through two variables, namly SES and the results of SPM test.
封面頁 i
論文口試合格證明 ii
著作財產權同意書 iii
論文指導教授推荐書 iv
誌謝 v
中文摘要 vi
英文摘要 vii
目錄 viii
表目錄 x
圖目錄 x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限制 3
第四節 研究流程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影響學業成就之相關因素 5
第二節 非學校因素與瑞文式非語文智力測驗 13
第三節 非語文智力測驗與學業成就的關係 22
第四節 非學校因素與學業成就的關係 23
第五節 資料採礦技術-關聯規則 3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5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假設 46
第二節 研究工具 50
第三節 資料來源與資料篩選 52
第四節 資料預處理 56
第五節 演算法參數設定 6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8
第一節 樣本各變項描述性統計 68
第二節 第一階段統計分析及增益值分析結果 73
第三節 關聯規則模型建置過程 105
第四節 第二階段資料採礦-關聯規則分析結果 11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6
第一節 結論 126
第二節 建議 129
 
參考文獻 135
 
附錄一 140
 
表目錄
表 2-1 影響學業成就之相關因素 11
表 2-2 智力理論內涵與分類方式 17
表 2-3 早餐店的豆漿與油條銷售關係表 36
表 2-4 交易資料表 37
表 2-5 六年級第一次段考國語科成績人數分佈表 41
表 2-6 資料採礦技術在教育上之相關研究整理表 42
表 3-1 社經地位等級之計算方式 54
表 3-2 學生非學校因素及非語文智力測驗資料表 54
表 3-3 學生學業成績表 55
表 3-4 SCORE2DM表 56
表 3-5 SCORE2STATISTICS表 58
表 3-6 各科目成績的分級標準表 59
表 3-7 六級距分類表 60
表 3-8 SCORE2DM_2表 60
表 3-9 SCORE2DMTB表 62
表 3-10 SCOREFACTORTB資料表 63
表 3-11 SCOREMAINTB資料表 63
表 3-12 系統的演算法參數表 64
表 3-13 研究變項次數分配表(N=1481) 66
表 4-1非語文智力測驗樣本次數分配表(N=1481) 68
表 4-2非學校因素樣本次數分配表(N=1481) 69
表 4-3學童學業成就次數分配表(N=1481) 72
表 4-4不同性別的國小學童在CPM&SPM測驗的差異比較(N=1481) 73
表 4-5不同社經地位的國小學童在CPM&SPM測驗的差異比較(N=1481) 74
表 4-6 社經地位與CPM等級增益值分析表(N=1481) 75
表 4-7 社經地位與SPM成績等級增益值分析表(N=1481) 76
表 4-8 CPM測驗與SPM測驗的相關表(N=1481) 77
表 4-9 不同CPM等級的國小學童在SPM測驗的差異比較(N=1481) 77
表 4-10 CPM成績等級與SPM成績等級增益值分析表(N=1481) 78
表 4-11 SPM測驗成績與學業成就的相關表(N=1481) 79
表 4-12不同SPM成績等級在學期成績之描述性統計量(N=1481) 80
表 4-13不同SPM成績等級的國小學童在學期成績之變異數分析表(N=1481) 80
表 4-14 SPM成績等級與國語成績增益值分析表(N=1481) 82
表 4-15 SPM成績等級與英語成績增益值分析表(N=1481) 83
表 4-16 SPM成績等級與數學成績增益值分析表(N=1481) 84

表 4-17 SPM成績等級與自然成績增益值分析表(N=1481) 85
表 4-18 SPM成績等級與社會成績增益值分析表(N=1481) 86
表 4-19 SPM成績等級與學期成績增益值分析表(N=1481) 87
表 4-20 不同性別的國小學童在學期成績之差異比較表(N=1481) 88
表 4-21 性別與學期成績增益值分析表(N=1481) 89
表 4-22 不同社經地位的國小學童在學期成績之描述性統計量(N=1481) 90
表 4-23 不同社經地位的國小學童在學期成績之變異數分析表(N=1481) 90
表 4-24 社經地位與學期成績增益值分析表(N=1481) 91
表 4-25 不同手足數在學期成績之描述性統計量(N=1481) 92
表 4-26 不同手足數的國小學童在學期成績之變異數分析表(N=1481) 92
表 4-27 不同手足數與學期成績增益值分析表(N=1481) 93
表 4-28 不同家中排行在學期成績之描述性統計量(N=1481) 94
表 4-29 不同家中排行的國小學童在學期成績之變異數分析表(N=1481) 94
表 4-30 不同家中排行與學期成績增益值分析表(N=1481) 95
表 4-31 不同家庭型態的國小學童在學期成績之差異比較表(N=1481) 96
表 4-32 不同家庭型態與學期成績增益值分析表(N=1481) 97
表 4-33 不同家庭氣氛的國小學童在學期成績之差異比較表(N=1481) 98
表 4-34 不同家庭氣氛與學期成績增益值分析表(N=1481) 98
表 4-35 父親不同之管教方式在學期成績之描述性統計量(N=1481) 99
表 4-36 父親不同之管教方式在學期成績差異比較之變異數分析表(N=1481) 99
表 4-37 父親管教方式與學期成績增益值分析表(N=1481) 100
表 4-38 母親不同之管教方式在學期成績之描述性統計量(N=1481) 101
表 4-39 母親不同之管教方式在學期成績差異比較之變異數分析表(N=1481) 102
表 4-40 母親管教方式與學期成績增益值分析表(N=1481) 103
表 4-41非學校因素、SPM測驗成績與學業成就的關聯彙整表 104
表 4-42「學期成績=好」參數設定表 117
表 4-43「學期成績=好」規則彙整表 117
表 4-44「學期成績=普通」參數設定表 119
表 4-45「學期成績=普通」規則彙整表 119
表 4-46「學期成績=較差」參數設定表 121
表 4-47「學期成績=較差」規則彙整表 121
表 4-48「學期成績=很差」參數設定表 123
表 4-49「學期成績=很差」規則彙整表 123
 
圖目錄
圖 1-1 研究流程圖 4
圖 2-1 產生長度為1的高頻項目集 38
圖 2-2 產生長度為2的高頻項目集 39
圖 2-3 產生長度為3的高頻項目集 39
圖 3-1 研究架構圖 46
圖 3-2 最小支援數測試畫面圖(一) 65
圖 3-3 最小支援數測試畫面圖(二) 65
圖 4-1 新增資料庫SCORE2DMDB 105
圖 4-2 匯入SCOREMAINTBXLSX及SCOREFACTORTBXLSX資料表 106
圖 4-3 設定SCOREFACTORTB$資料表適當的資料類型 107
圖 4-4 新增採礦專案SCORE2DMPROJ 108
圖 4-5 SCORE2DMPROJ專案新增資料來源 109
圖 4-6 SCORE2DMPROJ專案連接SCORE2DMDB資料庫 109
圖 4-7 SCORE2DMPROJ專案新增資料來源檢視 110
圖 4-8 SCORE2DMPROJ專案連接SCOREMAINTB$和SCOREFACTORTB$資料表 111
圖 4-9 設定主鍵畫面 111
圖 4-10 SCOREFACTORTB$資料表加入新的具名計算「變項與變項值組合」 112
圖 4-11建立SCOREMAINTB$和SCOREFACTORTB$主鍵外鍵的關聯關係 112
圖 4-12 新增採礦結構 113
圖 4-13 選取MICROSOFT關聯規則技術 113
圖 4-14 指定SCOREMAINTB$和SCOREFACTORTB$資料表類型 114
圖 4-15 指定分析使用的資料行 114
圖 4-16 指定分析資料行的資料類型為「類別變數」 115
圖 4-17 關聯規則演算法參數設定圖 115
圖 4-18「學期成績=好」相依性網路圖 118
圖 4-19「學期成績=普通」相依性網路圖 120
圖 4-20「學期成績=較差」相依性網路圖 122
圖 4-21「學期成績=很差」相依性網路圖 124
一、中文部份
 
尹相志. (民98). SQL Server 2008 Data Mining. 台北: 悅知文化.
 
王文中、呂金燮、吳毓瑩、張郁雯、張淑慧. (民88). 教育測驗與評—教室學習觀點. 台北: 五南.
 
王文科. (1989). 教育心理學. 臺北市: 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王秀槐. (1984). 國中高低成就學生家庭環境學習態度之比較研究. 台北: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振德、何榮桂、陳美芳、蔡崇建. (1984年12月). 國中資優學生學習行為初步研究. 資優教育季刊, 頁 17-22.
 
石培欣. (2000). 國民中學學生家庭環境、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 高雄: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何國賓. (2011). 國小學童圖形推理能力、社經背景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 台北市: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
 
余民寧. (2006). 影響學習成就因素的探討. 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3,11-24。.
 
吳旭志、賴淑貞. (90). 資料探勘理論與實務:顧客關係管理的技巧與科學. 台北市: 維科圖書.
 
吳武典、林繼聖. (1985). 加強家庭聯繫對兒童學習效果與家庭氣氛的影響.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報(18),97-116。.
 
吳武典、張正芬. (1984). 國語文能力測驗之編制及其相關研究. 測驗年刊31, 頁 37-52.
 
吳慧瑛. (2007). 家庭背景與教育成就:五個出生世代的比較分析. 人口學刊,34,109-143.
 
巫有鎰. (1997). 影響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因果機制—以台北市和台東縣作比較. 台東: 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出版.
 
巫有鎰. (民94). 學校與非學校因素對台東縣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結合教育機會均等與學校效能研究. 屏東: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
 
巫有鎰、黃毅志. (2009). 山地原住民成績比平地原住民差嗎?可能影響臺東縣原住民各族與漢人國小學生學業成績差異的因素機制. 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9(1),41-89.
 
李文益. (民92). 文化資本、社會資本與學業成績、成就抱負:台東師院學生的貫時性因果分析. 台東: 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佩嬛、黃毅志. (2010). 原漢族群、家庭背景與高中職入學考試表現:以台東縣為例. 師大教育研究集刊送審中.
 
李美慧. (2004). 國小六年級學童個人背景、父母親管教方式與自我概念對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 台南: 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雪禎. (1996). 青少年的情緒經驗與父母教養方式之分析研究. 高雄: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林生傳. (1997). 教育社會學. 高雄: 復文.
 
林俊瑩. (2007). 檢視個人與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對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以SEM 與HLM 分析我國國中教育階段機會均等. 高雄: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林俊瑩、吳裕益. (2007). 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對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階層線性模式的分析. 教育研究集刊,53(4),107-144。TSSCI.
 
林俊瑩、黃毅志. (2008). 影響臺灣地區學生學業成就的可能機制:結方程模式的探究. 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8(1),45-88.
 
林清江. (1972). 教育社會學. 台北: 國立編譯館出版.
 
林清江. (1981). 教育社會學新論. 台北市: 五南.
 
林寶貴、張正芬. (77). 聽覺障礙學生瑞文氏非文字推力測驗常模之建立及其相關研究. 台北: 國立台灣教育學院特殊教育系所出版.
 
俞筱鈞. (1993). 瑞文式圖形推理測驗系列指導手冊. 台北市: 中國行為科學社.
 
唐建雄. (2005). 高職學生家庭環境學習動機與生涯期望及學業成就之研究. 彰化市: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徐士翔. (2009). 國小學生同儕關係、成就動機與學業成就相關研究—以台南縣為例. 屏東縣: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徐慕蓮. (1987). 個人及家庭因素影響國小新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 台北: 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涂金堂. (1999). 簡介「國民中小學學生推理能力測驗」及其應用. 學生輔導,63,24-33.
 
張世強. (2009). 電腦化圖形推理效度議題之探討. 臺南: 國立臺南大學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秀蓁. (1996). 國民中小學學生推理能力測驗編製之研究. 彰化市: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春興. (1998). 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 臺北市: 東華.
 
張善楠、洪天來、張麟偉、張建盛、劉大瑋. (1997). 社區、族群、家庭因素與國小學童學業成就之關係. 台東師院學報,8,25-52.
 
張善楠、黃毅志. (1997). 原漢族別、社區與學童學業成績關聯性之因果機制. 少數族群國際學術研討會. 台東: 台東師範學院.
 
張筱珊. (2004). 國小學童演繹邏輯推理能力之研究.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憲庭. (2010). 中學生學業成就潛在成長模式之研究. 台北: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錦鶴. (民92). 彰化縣國小六年級學生學習行為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 台中: 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修龍. (2006). 家庭社經地位、教育資源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以嘉義縣國中三年級學生為例. 嘉義: 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
 
許淑菁. (2009). 資優幼兒與普通幼兒家庭教育與智力發展關係之研究. 臺南: 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春悅. (2007). 家庭社經地位、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 屏東: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江水. (民92). 國中學生家庭環境人格特質社會技巧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 彰化: 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佳琪. (2002). 青少年生活壓力、家庭氣氛與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 彰化市: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
 
陳怡華. (2001). 國小學生家庭環境、閱讀動機與國語科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 高雄市: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奎熹. (2007). 教育社會學(增訂三版). 台北: 三民.
 
陳建志. (1998). 族群及家庭背景對學業成績之影響模式--以台東縣原、漢學生作比較.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與心理研究」,21, 頁 85-106.
 
陳曉佳. (民93). 台灣地區國中學生文化資本、習性與學業成就之關係. 台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樹城. (民91). 國中學生人格傾向、休閒活動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 高雄: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文俊. (2004). 家庭環境、文化資本與國小學生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 嘉義: 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芳銘. (1998). 社會階級在家庭教育中控制結構與資源分配差異的探究. 社會文化學報,6,43-73.
 
黃昭綾. (2009). 台中市弱勢家庭低年級學童之非語文智力與學業成就相關之研究. 台中: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黃富順. (1974). 影響國中學生學業成就的家庭因素.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
 
黃毅志. (1995). 台灣地區教育機會不平等性之變遷. 中國社會學刊, 18, 頁 243-273.
 
黃懷萱. (2006). 父母的社經地位、管教方式及親子關係與兒童學業成就關係之探討. 台南: 私立台南女子技術學院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微軟公司2008. SQL Server 2008 R2. 2013年4月15日 擷取自 SQL Server 2008 R2: http://www.microsoft.com/taiwan/sql2008/prodinfo/overview.aspx
 
楊景森. (2004). 國中學生家庭氣氛、家長參與及學業成就之研究. 彰化: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
 
楊肅棟. (1997). 原漢族別、智力與國小學業成績關係之研究– 以台東縣為例. 東台灣. 研究, 二, 197-216.
 
溫侑柯. (2006). 應用資料探勘之關聯法則探討大學入學成績對在學成. 嘉義: 南華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德麟. (民97). 利用資料探勘技術於入學方式及學生背景對在校成績影響之研究. 彰化: 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明松. (1998). 家庭結構、父母教養方式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 教育資料文摘,248, 頁 123-140.
 
劉玲君. (1995). 國中生之家庭特質與其心理需求偏差行為之分析研究. 彰化: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清芬. (2000). 國小學生批判思考情緒致力與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慧君. (2006). 家庭內社會資本、自我概念、族群認同對台東縣原漢學童學習適應之影響. 台東: 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
 
劉慶中. (1996). 教育機會公平與四分區技術效率之研究:以屏東縣國民小學為例. 屏: 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潘進財. (2005). 台北縣國小六年級學生自我概念、父母親管教方式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 台北: 私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恒翠. (2004). 國中生知覺之父母婚姻關係、家庭氣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 台北市: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崇健. (1991). 智力的評量與分析. 台北市: 心理出版社.
 
鄭玉矞. (1990). 家庭結構與學齡兒童學業成就之研究—單親家庭與雙親家庭之比較. 台北: 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佳純. (2011). TEPS 資料庫中學業成就與相關影響因素之縱貫性研究. 台北: 《教育政策論壇》14(3):119-154.
 
賴孟足. (2004). 有智障手足之國小學童其家庭互動對學校表現之影響. 臺中市: 臺中師範學院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駱明慶. (2001). 教育成就的省籍與性別差異. 經濟論文叢刊,29(2),117-152.
 
戴源甫. (2008). 家庭背景、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之相關性-結構方程模式之分析途徑. 家庭背景、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之相關性-結構方程模式之分析途徑: 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亞恆. (2004). 族群、家庭背景與國中學業成就之研究. 嘉義: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
 
簡茂發. (1985). 台北市高中學生家庭社經背景、教師期望與學業成就的關係. 台北: 台北市政府研考會.
 
簡茂發. (民70). 我國國小及國中學生的智力發展. 教育心理學報14期, 頁 125-一148.
 
謬敏志. (1990). 單親兒童學業成就、人格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台北: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未出版.
 
龔乾權. (2012). 突破舊思維,激發學習新潛能. 彰化: 國語日報社專欄.
 
二、西文部份
 
AlwinF.D. (1991). Family of origin and cohort differences in verbal ability.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6, 頁 625-638.
 
BlakeJ. (1985). Number of siblings and educational mobility. AmericanSociological Review, 50, 頁 84-94.
 
Bourdieu, P.1986 “The forms of capital”. In L. C. Richardson (ed.),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pp. 241-258. New York: Greenwood Press.
 
Coleman, J. S., Campbell, E. Q., Hobson, C. J., McPartland, J., Mood, A. M.,. (1966). 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Coleman, J. S. (1988).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4, S95-120.
 
Coleman, J. S. (1990). Foundation of socail theory.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orey, G.(1991). Theory and Practice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California :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Pacific Grove.
 
DowneyB.D. (1995). When bigger is better: Family size, parental resources,and children’s educational performance.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60, 頁 746-761.
 
GrothR. (2000). Data Mining: Build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Prentice Hall PTR.
J. MacLennan, Z.H. Tang, and B. Crivat. (2009). Data Mining with SQL ServerR 2008. Wiley.
 
Lieberson, Stanley(1985).Making It Count:The Improvement of Social Research and Theory. California: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Schulz. (2005). Measuring the Socio-economic Background of Students and Its Effect on Achievement in PISA 2000 and PISA 2003.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s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Sattler,J.M.(1988). Assessment of children(3rd ed.) . San Diego;J. M. Sattler, Publisher.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簡茂發. (1985). 台北市高中學生家庭社經背景、教師期望與學業成就的關係. 台北: 台北市政府研考會.
2. 駱明慶. (2001). 教育成就的省籍與性別差異. 經濟論文叢刊,29(2),117-152.
3. 劉明松. (1998). 家庭結構、父母教養方式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 教育資料文摘,248, 頁 123-140.
4. 楊肅棟. (1997). 原漢族別、智力與國小學業成績關係之研究– 以台東縣為例. 東台灣. 研究, 二, 197-216.
5. 黃毅志. (1995). 台灣地區教育機會不平等性之變遷. 中國社會學刊, 18, 頁 243-273.
6. 黃富順. (1974). 影響國中學生學業成就的家庭因素.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
7. 黃芳銘. (1998). 社會階級在家庭教育中控制結構與資源分配差異的探究. 社會文化學報,6,43-73.
8. 陳建志. (1998). 族群及家庭背景對學業成績之影響模式--以台東縣原、漢學生作比較.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與心理研究」,21, 頁 85-106.
9. 涂金堂. (1999). 簡介「國民中小學學生推理能力測驗」及其應用. 學生輔導,63,24-33.
10. 林俊瑩、黃毅志. (2008). 影響臺灣地區學生學業成就的可能機制:結方程模式的探究. 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8(1),45-88.
11. 林俊瑩、吳裕益. (2007). 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對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階層線性模式的分析. 教育研究集刊,53(4),107-144。TSSCI.
12. 林俊瑩. (2007). 檢視個人與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對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以SEM 與HLM 分析我國國中教育階段機會均等. 高雄: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13. 巫有鎰. (民94). 學校與非學校因素對台東縣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結合教育機會均等與學校效能研究. 屏東: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
14. 巫有鎰. (1997). 影響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因果機制—以台北市和台東縣作比較. 台東: 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出版.
15. 吳慧瑛. (2007). 家庭背景與教育成就:五個出生世代的比較分析. 人口學刊,34,109-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