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1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27 09:4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鄭淑文
研究生(外文):Zheng, Shu Wen
論文名稱:寄鶴齋古文研究──以史評古文為範疇
論文名稱(外文):Chi Ho Chai Classic Literary Works Research --Just Include Historical Criticism Classic Literary Works
指導教授:崔成宗崔成宗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 Cheng Zo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逢甲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1998
畢業學年度:8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00
中文關鍵詞:古文史評寄鶴齋中國文學
外文關鍵詞:Classic Literary WORKSHistorical CriticismChi Ho ChaiChinese Literar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8
  • 點閱點閱:26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選擇洪棄生寄鶴齋古文作為研究臺灣文學之發軔,理由凡二:寄鶴齋古文
中,史評之作, 析論史事,至於深根究柢之處,莫不以春秋之大義,人
道之終極,為其依歸,而此歷史精神恆為吾人蕩滌妖氛、雄立斯世所必具
者,此為研究寄鶴齋古文之第一理由‧目前研究臺灣文學者,於古、近體
詩、新詩、白話文、小說群編之成績已相當可觀,獨於駢文、古文之作,
尚未有深入廣泛之研究‧臺灣古典文章之學自有其內涵與價值,誠須重視
闡揚,此實為亟待吾人努力開拓之領域:此為研究寄鶴齋古文之第二理由
‧敘其研究動機、範疇、方法而成第一章‧洪棄生感世風之日下,生憫世
之悲心,其古文中史評之作,每懷經世致用之義,其遠識閎度自有淵源,
雒誦其文,可觀世運之盛衰,時局之消息。洪棄生賦性骨鯁,守道不阿,
正氣充於中,沛然發乎外,撰為古文,發為議論,時饒史書論贊之義,欲
溯其原由,不可不知人論世‧故敘其生平與時代而成第二章‧「史評」之
義,論者紛紜,各執己見,莫衷一是,故史評之義界不可不探明‧史論之
作,大抵皆屬借古諷今,議論時事之作‧洪棄生之史評古文不乏此類作品
‧以史學角度衡量,確具有濃厚之政治思想、深刻之歷史哲學;而其行文
之際亦頗措意於史學文章寫作之道,其史評之作實饒史學之價值與內涵‧
洪棄生以其強烈的民族意識,寫下對史事之論斷,並以褒貶之筆法,為歷
史篇章樹立典範,此為棄生史學表現之最高境界‧故寄鶴齋古文與史評而
成第三章‧研讀古文宜知其寫作手法及結構布局,乃可得作者之深心、闡
文章之奧意‧洪棄生寄鶴齋古文史評之作,其作法自成一格,不論採課虛
、徵實、比事等法,均一本邏輯思考,若非根柢於經史,下筆必不能雄健
、朗暢,恣陳史識‧至於其古文結構則嚴謹有度,風格靈變,雄視當世,
足為矩矱‧敘寄鶴齋古文史評寫作手法及結構而成第四章‧不論就史學,
或文學之觀點而言,寄鶴齋古文之成就皆可謂卓爾不群,其洋溢於字裡行
間之氣節情思,使其作品深具史學價值,足以教化人心‧若夫其評人論事
,間或失之主觀,其論述史事,或未辨真偽,則仍有可商榷者焉‧洪棄生
之駢文、古文喜用典故,不勝枚舉,其用典手法亦可另設專題,詳為闡論
‧筆者撰述本文,常引用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所出版之《洪棄生先生全集》
,見其句讀之不當﹑魯魚之時現,不可人意,深覺遺憾,因類而述之,庶
幾無愧於先賢‧敘寄鶴齋古文史評之作價值及研究展望而成第五章‧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