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9 16:0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建耀
研究生(外文):Chien-Yao Lin
論文名稱:在地權益關係人對生態旅遊發展偏好之研究—以七股地區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f Local Stakeholders' Preferences Structure of Ecotourism Development—A Case Study of Chigu
指導教授:高淑芬高淑芬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Shu-Fen Kao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立德大學
系所名稱:城鄉與資產計劃學系
學門:建築及都市規劃學門
學類:其他建築及都市規劃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5
中文關鍵詞:簡單關聯系統分析法七股權益關係人生態旅遊
外文關鍵詞:StakeholdersEcotourismSimple Analysis of Related SystemChigu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8
  • 點閱點閱:49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七股地區在 90年代曾有工業區開發與生態保護衝突,在折衝過程中環保團體提出以生態旅遊作為地方發展的另一選項。生態旅遊屬一種多發展目標、多參與主體之永續發展形式,了解並平衡其中權益關係人對生態旅遊之發展偏好,才能有效管理並發展生態旅遊。
本研究將生態旅遊以永續發展的架構分成「經濟、社會、環境」三大層面目標,並從此三大層面中擬出七股生態旅遊地區的發展目標準則。針對這些準則,以簡單關聯系統分析法(Simple Analysis of Related System; SARS)估算在地權益關係人對七股地區生態旅遊發展目標的偏好結構,並進行各權益關係人對目前七股生態旅遊發展目標準則的績效評估。研究結果如下:
1、「提昇在地居民經濟利益」是絕大多數權益關係人偏好結構排序第1位。
2、不同類型權益關係人偏好結構有所差異。
3、不同類型權益關係人對目前生態旅遊各準則之績效值評價有所差異。
4、各類型權益關係人對目前生態旅遊之綜合績效值總分偏低。
5、驗證SARS方法在公眾參與的決策過程中,是一種較簡易且較合理的偏好結構求算方法。
In the 90's, Chigu had a conflict between developing industrial districts and the protec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ver this conflict of local developments, ecotourism was proposed by environmental groups to replace the proposal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Ecotourism is a multi-objective and multi-stakeholder mod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refore, it i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preferences structure of the stakeholders and to balance their different preferences in order to develop ecotourism and manage the ecological resources effectively.
Applying the framework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is thesis analyzed ecotourism in economic,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levels, and constructed criteria of ecotourism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ese three levels. The author used Simple Analysis of Related System (SARS) method to evaluate stakeholders’ preferences structure of ecotourism’s goals, and integrated the performance value of the current ecotourism’s development.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
1. The primary preference of vast majority of stakeholders is to enhance the residents’ economic interests.
2. There are different preferences structures among various types of stakeholders.
3. Different types of stakeholders’ performance values in the current ecotourism development are different.
4. All of the stakeholders’ performance values are low.
5. SARS is a relatively simple and reasonable method of evaluating preferences structure in a public participation decision-making process.
摘要................I
ABSTRACT................II
謝誌................III
目錄................IV
表目錄................VI
圖目錄................VIII
第壹章 序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3
第三節 名詞解釋................3
第四節 研究限制................5
第五節 研究流程................5
第六節 論文章節架構................6
第貳章 文獻回顧................8
第一節 生態旅遊對地方發展的影響................8
第二節 七股地區生態旅遊的發展................16
第三節 權益關係人與生態旅遊................19
第四節 多準則評估................22
第參章 研究設計................30
第一節 研究方法................30
第二節 偏好結構評量方法-SARS................36
第三節 生態旅遊發展偏好準則研擬................37
第肆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37
第一節 生態旅遊發展準則偏好結構分析結果................37
第二節 生態旅遊發展準則績效值分析結果................37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37
第一節 研究結論................37
第二節 建議................37
參考文獻................37
中文資料................37
英文資料................37
網路資料................37
附錄................37
正式問卷內容................37
中文資料

王明元、林倩綺、許浴蒼(2008) 鹿港地區居民對城市觀光衝擊認知與態度之研究,管理實務與理論研究 2(4),228-247。

王柏青、侯錦雄(1995) 關渡溼地遊客環境態度類群之研究,觀光研究學報 1(4),1-20。

王從恕(2003) 生命中心倫理應用於大學通識教育之研究,2003年科學教育研討會論文集。

王瓊淑譯(1999) Hope, J. &; Hope, T. 著,笑傲第三波,經典傳訊,台北。

王鑫(2002) 發展永續旅遊的途徑之一:生態旅遊,應用倫理研究通訊 24,28-44。

台南縣政府(2001) 台南縣七股鄉發展生態旅遊景觀改善規劃設計案,台南縣政府。

交通部觀光局(2002) 生態旅遊白皮書,台北:交通部觀光局。

何昭葦(2007) 生態旅遊區域內外民眾對環境、經濟、社會之重要性及相關性認知差異的比較,全球變遷通訊雜誌 54,1-6。

吳宗瓊(2002) 淺談生態旅遊,應用倫理研究通訊 24,54-59。

吳宗瓊(2007) 鄉村社區生態旅遊發展模式探討,鄉村旅遊研究 1(1),29-57。

吳怡彥、王小璘(2008) 都市生態旅遊:概念釐清與批判,休閒暨觀光產業研究 3(1),135-158。

呂欣蕙(2006) 望鄉部落生態旅遊發展初探,社會科教育研究 11,177-212。

宋瑞、薛怡珍(2004) 生態旅遊的理論與實務-永續發展的旅遊,新文京開發,初版,台北縣中和市。

李永展(2006) 永續城鄉及生態社區理論與實務,文笙,初版,台北。

李光中等(2004) 太魯閣國家公園砂卡礑及大禮大同社區生態旅遊行動計畫之研究報告,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李明軒、邱如美譯(1999) Michael E. Porter著,競爭優勢,天下遠見,第一版,台北。

李明聰、蘇秋君、王怡文(2006) 遊客對解說服務願付價格之研究—以七股黑面腑O保護區為例,觀光旅遊研究學刊 1,19-38。

李珊珊(2008) 利益關係人分析在科技計畫管理的重要性,科技發展政策報導4,86-90。

李麗雪等譯(2001) Martha Honey著,生態觀光.永續發展,地景,初版,台北。

杜素豪(2004) 環境保護與經濟成長關係的認知分析,農業與經濟 32,台大農業經濟學系出版,71-105。

林士彥、吳忠宏、陳智峰(2006) 解說員特質與服務品質之關係研究:遊客的觀點,環境教育研究 4(1),22-62。

林正賢(2009) 職業教育發展類型特性之研究-以台南市私立高職為例,立德大學城鄉與資產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永崇(2007) 從康德的道德哲學論企業公民觀的證成,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俊成、陳麗琴(2006) 福山植物園生態旅遊服務品質研究,台灣林業科學 21(4),473-489。

林梓聯(2002) 七股鄉龍山村漁村建設新風貌展望與建議,農業經營管理會訊31,3-6。

林惠鈴(2006) 七股生態旅遊市場區隔之研究-以涉入為區隔變數,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毓琼(2002) 七股黑面琵鷺保護區劃設過程的政治經濟學分析,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士揚(2007) 南部地區國小教師對生態旅遊認知及態度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環境生態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文信(2006) 漁港多功能發展策略之研究─以基隆地區為例,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河海工程學系碩士論文。

林文信(2006) 漁港多功能發展策略之研究─以基隆地區為例,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河海工程學系碩士論文。

林明瑞、陳柏言(2007) 社區營造對居民自然保育態度、行為模式影響之探討─以南投縣桃米生態社區為例,環境教育研究 5(1),73-129。

邱廷亮(2002) 嘉義縣阿里山鄉山美村鄒族住民對生態旅遊態度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美蘭(2005) 保育與遊憩之雙贏策略─淺談社區生態遊程之規劃原則,自然保育季刊 50,19-27。

侯錦雄、郭彰仁(2003) 關渡、高美、七股濕地生態遊憩動機與旅遊特性之比較,觀光研究學報 9(1),1-18。

原友蘭(2001) 生態旅遊的永續經營策略:以深層生態旅遊轉變遊憩行為,生物多樣性保育策略研討會論文集,台灣大學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119-128。

徐華鍈譯(2000) 內田治、醍醐朝美著,問卷調查應用入門,初版,小知堂,台北。

徐韶良(2003) 保護區管理規劃之權益關係人分析-以金門國家公園慈湖地區為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翁靖儀(2007) 生態社區居民參與社區生態旅遊意願與方式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玉明(2004) 遊客生態旅遊認知與生態旅遊行為關係之研究-以台南縣曾文溪口北岸黑面琵鷺動物保護區為例,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進吉(2005) 社區居民意識及態度對發展參與式生態旅遊策略影響之研究—以台南縣七股鄉龍山社區為例,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農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張慶安、趙信甫、劉瓊如(2004) 遊客對七股地區生態旅遊服務品質評價之研究,臺灣地方鄉鎮觀光產業發展與前瞻學術研討會論文集,93-104。

張學聖、胡茂榮、葉啟煒(2006) 居民對觀光衝擊認知之研究-以大鵬灣國家風景區為例,立德學報 4(1),72-87。

許佳鈴(1999) 龍山村村民對濱南工業區劃設的集體行動之社會基礎分析,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佳真、廖學誠(2005) 台南七股地區生態旅遊發展之探討,地理教育 31,123-140。

郭岱宜(2001) 生態旅遊-21世紀旅遊新主張,揚智文化,初版,台北。

郭瑞坤、賴正能、廖英賢(2006) 在地利害關係人對澎湖設置觀光賭場政策影響觀點之研究,公共行政學報 20,33-68。

陳世財(2003)中國時報,新聞熱黑面腑O觀光單日人潮破萬(2003.01.08)。

陳正利(2007) 生態旅遊是萬靈丹嗎?從台南七股地區來看金門的生態旅遊,2007海峽兩岸金廈觀光旅遊交流暨學術研討會,銘傳大學觀光學院。

陳光華(1996) 生態旅遊旅客行為模式之建構—以旅遊動機為中介變項,休閒暨觀光產業研究 1(1),1-18。

陳良榕(1997) 我們為何不能說不?從濱南案的環境影響評估看環保抗爭,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陳坤宏(2005) 社區居民對都市觀光衝擊之態度反應-台南市安平區之個案研究,建築與規劃學報 6(2),109-127。

陳青玉(2003) 運籌管理體系競爭指標之研究,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河海工程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陳海鳴、郭東昇(2005) 績效評估策略、績效模糊性與評估方法的應用,商管科技季刊 6(4),559-572。

陳淑琪(2005) 以利益關係人理論分析罕見疾病基金會的發展:共識、歧異與建議,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鴻洲(2002) 應用質化量化多準則評估方法於不動產估價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藍婷(1997) 臺南縣七股濕地經濟價值評估之研究,淡江大學產業經濟學系碩士論文。

彭秀萍、毛冠貴(2004) 臺灣農村生態旅遊發展策略之研究,土地問題研究季刊 3(2),86-100。

曾梓峰、蔡宗秀(2005) 生態旅遊作為區域發展的催化劑?─社會經濟觀點下的困境與機會,黃宗煌、滕藤 合編,生態經濟、生態旅遊與綠色食品產業發展,199-225,鼎茂,台北,。

馮正民(1988) 質化與量化多準則評估方法之改進與應用,都市與計劃 15,31-45

黃文吉、李國良、劉知新(2003) 國際競爭層面之生產加值行運籌管理體系指標分析,2003 海峽兩岸交通運輸研討會。

黃振豐、許智豪(2007) 利害關係人與環境資訊揭露關聯性之探討,第八屆管理學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45-64。

黃國平、廖章鈞(2004) 台灣的生態旅遊:戰略思考觀點的分析,第六屆永續發展管理研討會論文集,屏東,454-461。

黃尊賢(2008) 保險類型特性之研究,僑光技術學院企業管理系暨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翠瑛、宋洪丁、陳德福、郭柏村(2007) 原住民地區居民對生態觀光旅遊發展策略認同之探討,運動休閒餐旅研究(2),1-26。

楊冠政(1999) 永續發展的倫理,環境教育季刊 37,82-86。

楊桂華(2005) 生態旅遊可持續發展四維目標模式探析,人文地理 20(5),74-77。

楊茹琪(2002) 夥伴關係在保護區經營管理上的應用-台南市四草野生動物保護區之個案研究,國立東華大學環境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國鑫(2001) 台灣觀光景點的企業倫理:試論北埔五百元菜脯蛋事件,應用倫理研究通訊 19,69-76。

楊國鑫(2002a) 生態旅遊的涉利者倫理分析模式,應用倫理研究通訊 24,72-79。

楊國鑫(2002b) 生態旅遊的商業倫理:以南埔生態村案例來論,應用倫理研究通訊 23,25-31。

廖秀梅(2000) 生態旅遊的地方認知─以台南七股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秀梅(2001) 生態旅遊與地方居民之關連性-以台南七股沿海地區為例,第一屆觀光休閒暨餐旅產業永續經營研討會,高雄餐旅學院。

廖英賢(2001) 振興地方策略形成之利害關係人研究-澎湖設置觀光賭場爭議之個案分析,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至得(1997) 中正國際機場至台北捷運路線方案評估,國立交通大學碩士論文。

劉宜君、陳敦源、蕭乃沂、林昭吟(2004) 利害關係人管理之概念與實務:以我國全民健保政策改革為例,台灣政治學會年會暨關鍵年代與多元政治學術研討會議,高雄義守大學。

劉瓊如、李銘輝(1995) 東北角海岸風景特定區遊客對解說服務需求之研究,觀光研究學報 1(4),21-38。

劉宜君(2006) 永續發展與公私協力之探討-網絡管理的觀點,「政府與企業法制關係」學術研討會,中華發展基金管理會,95年10月3日,台北。

潘中道、黃瑋瑩、胡龍騰譯、Ranjit Kumar 著(2000) 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學富文化,台北。

蔡書玄、張長義(2006) 社區參與生態旅遊-以陽明山國家公園魚路古道結合八煙社區為例-,臺大實驗林研究報告 20(4),243-259。

蔡博文(2007) 參與式地理資訊系統與公共工程,國土資訊系統通訊 64,2-4

鄭先祐(2002) 生態旅遊的基本主張與核心價值,應用倫理研究通訊 24,60-65。

鄭蕙燕、李彥穎(2003) 賞鯨生態旅遊對花東地區之經濟衝擊評估,農業經濟半年刊 1(73),1-34。

鄭錫鍇(2006) 法制化與公私協力的管理 -- 以 BOT 模式為例,「政府與企業法制關係」學術研討會,中華發展基金管理會,95年10月3日,台北。

鄧振源、曾平毅(1989) 台北市東西向快速道路路線規劃之探討,都市與計劃 16,1-26。

盧道杰(2004) 台灣社區保育的發展 近年來國內三個個案的分析,地理學報 37,1-25。

蕭倩慧(2007) 八卦山風景區居民生態旅遊認知與發展生態旅遊態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學碩士論文。

蕭振邦(2002) 生態旅遊:某種發生在人內部的活動,應用倫理研究通訊 24,10-27。

蕭新煌(2002) 台灣社會文化典範的移轉,立緒文化,初版,台北縣新店市。

蕭櫻貴(2005) 台南縣七股地區生態旅遊之經濟衝擊分析,立德管理學院地區發展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薛夷珺(2006) 生態旅遊的美麗與哀愁──以溪頭、梅峰、清境與草嶺為例,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建忠(2005) 績效評估的挑戰,績效評估之方法與工具研討會論文集,高雄,1-7。

簡禎富(2007) 決策分析與管理:全面決策品質提升之架構與方法,雙葉,台北。

簡慧慈(2004) 權益關係人解讀保護區「共管機制」之研究---以芻議中之馬告國家公園為例,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生態與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顏如君(2003) 台灣高中職學生在環境永續發展概念之現況調查─以南部地區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紹麟、童秋霞(2000) 資源經營之利害關係人分析-以林務局主管人員之意見為例-,林業研究 22(4),45-57。

蘇哲能、張淑鳳、陳榮基、潘豐泉、陳清軒、劉偉文(2008) 台灣健康知能量表之初探性研究,台灣醫學 12(5),525-536。

蘇煥智、謝志誠(1997) 黑面琵鷺的鄉愁,時報文化,台北。


英文資料

Alexander, M. (2008) Management Planning for Nature Conservation, Springer Netherlands, 39-48.

Alvi, A. U. &; Labib, A. W. (2001) Selecting next-generation manufacturing paradigms-an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based criticality analysis, 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Engineering Manufacture, 215(12): 1773-1786.

Barclay, J. &; Ferguson, D. (1992) Caught 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blue sea: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Cuba, Community Development Journal, 27: 378-385.

Beck, E. &; Bendix, J. et al. (2008) Sustainable and Non-Sustainable Use of Natural Resources by Indigenous and Local Communities, Gradients in a Tropical Mountain Ecosystem of Ecuador,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331-345.

Becker, B. &; Bradbury, S. L. (1994) Feedback on tourism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the downside of a booming tourist, Economy Community Development Journal, 29(3): 268-276.

Bhattacharya, C. B., Korschun, D. &; Sen, S. (2008) Strengthening stakeholder – company relationships through mutually beneficial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itiatives,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85(2): 257-272.

Chung, E. &; Lee, K. (2009) Prioritization of water management for sustainability using hydrologic simulation model and multicriteria decision making technique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90(3): 1502-1511.

Dey, P. &; Ramcharan, E. (2008)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helps select site for limestone quarry expansion in Barbado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88(4): 1384-1395.

Donaldson, T. &; Preston, L.E. (1995) The stakeholder theory of the corporation: concepts, evidence, and implications, Academy of Management, 20(1): 65-91.

Guillemain, M., Blanc, R., Lucas, C. &; Lepley M. (2007) Ecotourism disturbance to wildfowl in protected areas: historical, empirical and experimental approaches in the Camargue, Southern France, Bio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 16: 391-409.

Harrington, L. K. (1996) Ethics and public policy analysis: stakeholders' interests and regulatory policy,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15: 373-382.

Hwang, H. S., Moon, C., Chuang, C. L. &; Goan, M. J. (2005) Supplier selection and planning model using AHP,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Information Systems for Logistics and Management, 1(1): 47-53.

Isom&;auml;ki, H. &; Liimatainen, K. (2008) Challenges of government enterprise architecture work – stakeholders’ views,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Springer Berlin / Heidelberg, 364-374.

Jacobson, S. K. &; Robles, R. (1992) Eco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conservation education: development of a tour guide training program in tortuguero, Costa Rica,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16(6): 701-713.

Karagiannis, S. &; Apostolou, A. (2004)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eco-tourism: a case study,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Springer Berlin / Heidelberg, 508-521.

Kontogeorgopoulos, N. (2005) Ecotourism and mass tourism in southern Thailand: spatial interdependence, structural connections, and staged authenticity, GeoJournal, 61(1): 1-11.

Krajnc, D. &; Glavič, P. (2005a) How to compare companies on relevant dimensions of sustainability, Ecological Economics, 55(4): 551-563.

Krajnc, D. &; Glavič, P. (2005b) A model for integrated assessmen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sources, Conservation &; Recycling, 43(2): 189-208.

Lansing, P. &; Vries, P. D. (2007) Sustainable tourism: ethical alternative or marketing ploy?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72(1): 77-85.

Launis, V. &; R&;auml;ikk&;auml;, J. (2008) Equality and community in public deliberation: genetic democracy in Taiwan, Genetic Democracy, Springer Netherlands, 105-120.

Lee, Y. &; Lee, S. J. (2006)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systems major :an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Education, 17(2): 211-221.

Lovel, H. &; Feuerstein, M. T. (1992)After the carnival: tourism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Community Development Journal, 27(4): 335-352.

McAlpin, M. (2008) Conservation and community-based development through ecotourism in the temperate rainforest of southern Chile, Policy Sciences, 41(1): 51-69.

Mitchell, R. K., Agle, B. R. &; Wood, D. J. (1997) Toward a theory of stakeholder identification and salience: defining the principle of who and what really count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2(4): 853-886.

Muehlenbein, M. P. &; Martinez, L. A. et al. (2008) Perceived vaccination status in ecotourists and risks of anthropozoonoses, EcoHealth, 5: 371-378.

Nielsen, R. J. &; Mathiesen, C. (2006) Stakeholder preferences for danish fisheries management of sand eel and Norway pout, Fisheries Research, 77(1):92-101.

Rao, R. (2008) Evaluation of environmentally conscious manufacturing programs using multiple attribute decision-making methods, 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Engineering Manufacture, 222(3): 441-451.

Reichel, C., Fr&;ouml;mming, U. U. &; Glaser, M. (2009) Conflicts between stakeholder groups affecting the ecology and economy of the Segara Anakan region, Regional Environmental Change, Springer Berlin / Heidelberg.

Selwyn, T. (1992) Tourism society and development, Community Development Journal, 27(4): 353-360.

Shave, M. &; Shave, P. (1997) Economics of an ecotourism operation in Beliz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19(5): 669-673.

Spiegel, J. M. Gonzalez, M. &; Cabrera, G. J. et al. (2008) Promoting health in response to global tourism expansion in Cuba, Health Promotion International, 23(1): 60-69.

Walker, B. G., Boersma, P. D. &; Wingfield, J. C. (2005) Field endocrinology and conservation biology, Integrative and Comparative Biology, 45: 12-18.

Wall, G. (1997) Is ecotourism sustainabl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1(4): 483-491.

Wan, N., Jiang, J., Ji, X. &; Deng, J. (2009) Application of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based model of ratio of comprehensive cost to comprehensive profit (RCCCP) in pest management, Ecological Economics, 68(3): 888-895.

Wang, X. &; Feng, Z. (2002)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energy and its appraising system in China, Renewable &;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6(4): 395.

Wattage, P. &; Mardle, S. (2005) Stakeholder preferences towards conservation versus development for a wetland in Sri Lank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77(2): 122-132.

WWF (2001) Guidelines for Community-Based Ecotourism Development, WWF.

Yau, Y. (2009) Multi-criteria decision making for urban built heritage conservation: application of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Journal of Building Appraisal, 4(3): 191-205.

Zhu, X. &; Dale, A. P. (2001) Java AHP: A Web-Based Decision Analysis Tool for Natural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Environmental Modelling &; Software, 16(3): 251.


網路資料

內政部營建署生態旅遊白皮書http://np.cpami.gov.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1720&;Itemid=10246&;ed=3

交通部觀光局生態旅遊白皮書
http://www.ecotourism.org.hk/other%20files/whitepaper_TW.doc

交通部觀光局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http://www.swcoast-nsa.gov.tw/index.aspx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oct/17/today-south12.htm

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自然保育網
http://conservation.forest.gov.tw/mp.asp?mp=10

第五屆世界保護區大會心得分享與成果座談之議程與講演資料
http://wpc.e-info.org.tw/PAGE/ISSUE/ecotour.htm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明元、林倩綺、許浴蒼(2008) 鹿港地區居民對城市觀光衝擊認知與態度之研究,管理實務與理論研究 2(4),228-247。
2. 王柏青、侯錦雄(1995) 關渡溼地遊客環境態度類群之研究,觀光研究學報 1(4),1-20。
3. 王鑫(2002) 發展永續旅遊的途徑之一:生態旅遊,應用倫理研究通訊 24,28-44。
4. 何昭葦(2007) 生態旅遊區域內外民眾對環境、經濟、社會之重要性及相關性認知差異的比較,全球變遷通訊雜誌 54,1-6。
5. 吳宗瓊(2002) 淺談生態旅遊,應用倫理研究通訊 24,54-59。
6. 吳宗瓊(2007) 鄉村社區生態旅遊發展模式探討,鄉村旅遊研究 1(1),29-57。
7. 吳怡彥、王小璘(2008) 都市生態旅遊:概念釐清與批判,休閒暨觀光產業研究 3(1),135-158。
8. 呂欣蕙(2006) 望鄉部落生態旅遊發展初探,社會科教育研究 11,177-212。
9. 李珊珊(2008) 利益關係人分析在科技計畫管理的重要性,科技發展政策報導4,86-90。
10. 杜素豪(2004) 環境保護與經濟成長關係的認知分析,農業與經濟 32,台大農業經濟學系出版,71-105。
11. 林士彥、吳忠宏、陳智峰(2006) 解說員特質與服務品質之關係研究:遊客的觀點,環境教育研究 4(1),22-62。
12. 林俊成、陳麗琴(2006) 福山植物園生態旅遊服務品質研究,台灣林業科學 21(4),473-489。
13. 林梓聯(2002) 七股鄉龍山村漁村建設新風貌展望與建議,農業經營管理會訊31,3-6。
14. 林明瑞、陳柏言(2007) 社區營造對居民自然保育態度、行為模式影響之探討─以南投縣桃米生態社區為例,環境教育研究 5(1),73-129。
15. 邱美蘭(2005) 保育與遊憩之雙贏策略─淺談社區生態遊程之規劃原則,自然保育季刊 50,1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