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皮質類固醇軟膏的使用而導致的副作用為日常診療上常遇見的問題,為了對此種副
 作用有一全盤性的了解,自1981年8月至1986年4月,我們總共收集了11
 3例因皮質類固醇軟膏的使用而引致副作用的病例,就其臨床表現,病理組織,組織
 化學及超顯微結構之變化加以觀察,並配合 hairless mouse 之動物實驗,其結果如
 下:
 1﹒臨床之觀察:
 80%以上的副作用是由歸類為強度或強度以上的皮質類固醇軟膏所引起,女子的顏
 面及男性的陰部為好發部位;就副作用之種類而言,依次以酒樣皮膚炎、皮膚萎縮
 、紅斑、微細血管擴張及痤瘡樣皮疹等最為常見,其中酒樣皮膚炎及微細血管擴張
 好發於中年女性,而痤瘡樣皮疹好發於青春期前後之女子,萎縮性條紋則以男性之鼠
 蹊部為好發部位。就副作用出現時間而言,在皮質類固醇軟膏使用之早期,約1∼2
 星期左右於顏面就可出現痤瘡樣皮疹,而紅斑及微細血管擴張在1個月左右急速增多
 ,皮膚萎縮約在2個月後逐漸顯著,自2個月至6個月間逐漸增多的副作用包括酒
 樣皮膚炎、口圍皮膚炎、毛囊炎及色素減少症等,而萎縮性條紋及紫斑等副作用通常
 較慢發生,其平均使用軟膏之時間各為18個月及3年以上。
 2﹒病理組織所見:
 42例病理組織檢查中,以角質層皂變薄或異常角化,真皮上層微細血管擴張及血管
 周圍有程度不一的淋巴球漏潤,真皮乳頭部之纖維變得緻密且與表皮平行及表皮層變
 薄等變化最為常見。
 3﹒組織化學、掃描及穿透式電子顯微鏡觀察之所見:
 在短期皮質類固醇軟膏的使用下,可見皮膚表面紋路消失,角質層之中性脂肪及顆粒
 層之membrane-coating granules 減少,表皮細胞tonofilament稀疏,真皮組織中黏
 多糖類及fibronectin 顯著降低,而乳頭部之纖維排列由正常之多方向性及疏鬆之結
 構變成緻密且與表皮平行,此導致basal lamina之乳突及深溝消失而變成平坦之表面
 ,另一方面 Langerhans cell,色素細胞,纖維芽細胞及肥胖細胞呈現不活動狀態。
 而在長期皮質類固醇軟膏使用下,除了上述之變化外,尚可見彈性纖維及膠原纖維束
 變得較細,且發生斷裂、變性及破壞的現象。綜合以上之所見,皮質類固醇軟膏對皮
 膚整體而言產生抑制及破壞之作用,而上述作用發生的先後,應與皮膚各個成份在自
 然代謝過程中之half-life 及其對皮質類固醇軟膏之感受性有關,可能由此而導致臨
 床上各種不同之副作用,其出現的先後有所差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