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6 19:2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呂燕婷
研究生(外文):Lu Yan-Ting
論文名稱:科技與自然-以金屬飾品創作
論文名稱(外文):Technology And Nature- Metal Jewelry Design
指導教授:林彩藝陳致正陳致正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n Tsai-YiChen Chih-Cheng
口試委員:林彩藝陳致正謝維合
口試委員(外文):Lin Tsai-YiChen Chih-ChengHsieh Wei-he
口試日期:2013-07-19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華梵大學
系所名稱:工業設計學系碩士班
學門:設計學門
學類:產品設計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3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79
中文關鍵詞:科技自然金屬飾品
外文關鍵詞:technologynaturemetal jewelr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42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1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21世紀的社會,科技的發展成為社會的重心,在這樣的時代網際網路、資訊、電子的發展成為人們所重視的目標,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科技帶給人們便利的生活,除了使人們過的更加的豐富之外並且充滿了絢麗的色彩,然而當人們恣意的享受這些生活上的美好的同時卻忘卻了許多背後隱藏的事物,那就是科技的發展是建築在人們賴以維生的自然之上,自然環境受到科技的破壞,生態嚴重的受到汙染,這孕育人們生活的自然開始枯萎卻不被多數人所重視,有鑑於此希望以具有科技感覺之金屬飾品來重新喚起人們對自然的關注為本研究的目標,並將以科技的美好是建築於破壞之上與重生的自然生態作為兩個主題,構思相呼應的金屬飾品創作,以最貼近人們身上的物品來提醒著人們重視我們的自然。
本研究將以科技與自然作為兩個設計主題,並透過表達科技美好的表面下所破壞的事物,以及自然本身帶給人們的美好來做為詮釋,並將兩個主題所製成的飾品做兩兩相對,達成一個對比的效果,並且在完成之後以TOPSIS專家問卷做驗證解析,了解其兩組飾品評價最高者為何,並針對此結果做進一步的分析與解析,進而了解本研究之作品優缺因素。
關鍵字:科技、自然、金屬飾品。
In the 21st century,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society. In such an era,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IT, and electronics has become a target valued by the people. In such a backgrou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ring to people a convenient life, in addition to letting people live more enriched lives filled with brilliant colors. But when people enjoy better lives, they forget about a lot of things. That is,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is built on nature that people rely on for subsistence.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was damaged b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cology was seriously contaminated, and the nature that gave birth to life began to wither and become neglected by the majority. In view of this, as the objectives of the study, I hope to use the metal jewelry that has a feel of technology that will re-evoke people’s concerns about nature, and use the wonder of technology built on the destruction and rebirth of the ecology as the two themes. The idea echoes metal jewelry creations as the objects most close to people to remind people the importance of nature.
This research will be using technology and nature as two design themes. Through technology, the things destroyed under the beautiful surface are expressed, and the beauty of nature itself given to people as interpretation. Thus, the jewelry pairs are made up of two themes to achieve a contrast effect. And finally, the TOPSIS expert questionnaire was used to do validation analysis, to understand which of the two jewelry sets has the highest appraisal, and further analysis and resolution of this outcome were conducted to understand the advantageous and disadvantageous factors of the research work.
Keywords: technology, nature, metal jewelry

誌 謝 I
摘 要 II
Abstract III
目 錄 IV
圖 錄 VII
表 錄 IX
第一章 創作起源 1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1.2 研究目的 2
1.3研究範圍限制 2
1.4研究方法 2
1.4 研究流程與架構 3
第二章 創作理論解析 4
2.1二十一世紀科技發展 4
2.1.1資訊科技 4
2.1.2全球化 6
2.1.3未來科技趨勢 7
2.1.4二十一世紀科技發展小結 8
2.2科技環境問題 9
2.2.1.環境汙染 9
2.2.2.環境倫理 11
2.2.3. 永續經營 13
2.2.4. 科技環境問題小結 14
2.3金工技法 15
2.3.1鋸切 15
2.3.2銼磨 15
2.3.3焊接 16
2.3.4鍛造 17
2.3.5金工技法小結: 18
2.4TOPSIS 19
2.5相關作品解析 20
2.5.1科技感作品解析 20
2.5.2自然風作品解析 24
2.5.3相關作品分析 28
第三章 創作理念與實踐 29
3.1 創作理念 29
3.2 創作說明 30
3.3各個作品解說 31
3-3-1.科技 31
3-3-2自然 41
3-3-3兩兩相對 51
第四章 創作分析 56
4.1 TOPSIS 56
4.1.1科技TOPSIS分析 56
4.3.2自然TOPSIS分析 58
4.3.3小結 60
第五章 結語與建議 61
5.1 結語 61
5.2 建議 62
參考文獻 63
一、 中文部分: 63
二、 英文部分: 65
三、 網路資料: 66
附 錄 67
附錄一 67

一、中文部分:
1.John Naisbitt(1999)。高科技‧高思維。尹萍譯。台北:時報文化。
2.丁源宏(1999)。不同媒介特性,廣告訴求與產品涉入度對於廣告效果影響之探討-比較平面媒體與網際網路。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大前研一(1990)。李宛容譯。民族國家的終結:區域經濟的興起。台北:立緒文化事業公司。
4.比爾‧蓋茲、納桑‧米佛德、彼得‧雷諾生(1997)。王美音譯。新‧擁抱未來:「資訊高速公路」未來新藍圖。台北:遠流出版。
5.王從恕(2001)。科學教育月刊:西方環境倫理概要,241期。科學月刊社處版。
6.朱郁欣(2007)。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企業新科技採用行為對其全球化之影響
7.李永展(2002)。「永續發展與建成環境」。二十一世紀地區發展管理研討會。立德管理學院。
8.李瑋浩(2009) 。TOPSIS群體理想解整合模式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與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9.妮可‧涅索托、吉奧瓦尼‧格雷維(2012)。范煒煒譯。在2025年你的世界會是什麼樣子?。台北:高寶國際出版。
10.金鑒明、周富祥(1999)。環境科學概論。科技圖書出版。
11.張斐章(1989)。科學月刊:『農業污染』專輯 酸雨的成因與禍害。科學月刊社處版。
12.陳永坤(2008)。台灣環境永續發展評估指標之建立與應用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資源工程研究所經濟管理組博士論文。
13.陳菁雯(2001)。美國九一一事件後的省思與啟示:全球化與本土化的爭辯。靜宜大學新聞深度分析簡訊,91 期。
14.黃昭義(1999)。虛擬企業的資訊系統架構之探討。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15.楊冠政 (1996)。環境教育季刊:人類環境倫理信念的演進。臺灣師範大學出版。
16.葉欣怡(2007)。美國動畫電影的全球在地化行動。社會學期刊,64 期。
17.鍾丁茂(1999)。環境倫理思想評析。台北:皇家圖書出版。
18.羅旭華(2003)。全球化趨勢中服務業競爭力之探求。東海大學管理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分:
1.David Held, Anthony McGrew, David Goldblatt and Perraton Jonathan (1999).Global Transformations: Politics, Economics and Culture. Stanford University Pr
2.Morton Scott. (1988).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orporate strategy. Planning Review
3.Neil Grainger Smith and Charles Oppenheim. (1994). The Role of Information Systems andTechnology in Investment Banks.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4.O’Brien J A. (1995). Introduction to information systems: A end user/enterprise Perspective. Chicago:Richard D. Irwin, Inc.
5.Porter M E. and Millar V E. (1985). How information gives your competitive advantage.Harvard Business Review, July-August.
三、網路資料:
1.大紀元報導
http://www.epochtimes.com/gb/13/4/25/n3855522.htm
2.林慶輝(2009)。新紀元綠色能源與人類永續發展(上),145期。大紀元電子週刊。http://mag.epochtimes.com/gb/147/7140.htm
3.99年中央研究院週報1264期
http://www.sinica.edu.tw/as/weekly/99/1264/1264.pdf
4.台灣酸雨資訊網
http://acidrain.epa.gov.tw/understand/02.htm
5.Paola Mirai的網站
http://paolamirai.myshopify.com/blogs/cirkuita/5822580-cirkuita-gallery
6.Dior官網
http://www.dior.com/couture/tw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