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一中(2000)。公務人員實施週休二日之規劃與展望及其所造成之影響。人事月刊,31(5),52-55。王昭正(譯)(2001)。休閒導論。台北市:品度。(Kelly J. R., 1996)
王來旺、王貳瑞(2002)。工業管理。台北市:全華。
王建智(2003)。靜止的激動-等待之創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新竹市。王福生(2003)。出版事業從業人員休閒態度與休閒活動參與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台中縣。王偉琴、吳崇旗(2005)。科技掌控你的休閒生活嗎?從時間運用方式談科技與休閒的關係。大專體育,79,96-103。左瑞華(2004)。休閒活動參與和工作壓力對民航駕駛員身心健康之研究-以本國某航空公司國際航線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護理學院旅遊健康研究所,台北市。
台電公司(2004)。台電公司開發經營休閒產業可行性研究完成報告。台北市:作者。
台電公司(2005)。台灣電力公司2005年人事統計要覽。台北市:作者。
交通部觀光局(2000)。中華民國88年國人國內旅遊狀況調查報告。台北市:作者。
交通部(2004)。觀光及運動休閒服務業產業現況簡報。台北市:作者。
交通部觀光局(2006)。中華民國94年國人旅遊狀況調查。台北市:作者。
行政院青輔會(1995)。推展青少年休閒生活輔導實施計畫。台北市:作者。
行政院(2002)。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台北市:作者。
行政院(2003)。行政院及所屬各機關公務人員休假改進措施。台北市:作者。
行政院(2004)。服務業發展綱領及行動方案。台北市:作者。
行政院主計處(2006)。中華民國行業標準分類。2007年3月16日取自http://law.dgbas.gov.tw/
李 晶(2003)。臺灣地區職工連續休假休閒活動參與特性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報告編號:NSC 91-2413-H-003-059)。台北市:國科會。
李力昌(2005)。休閒社會學。台北市:偉華。
李冠儀(2005)。國立高中職行政人員休閒行為之研究-以台中地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研究所,台中縣。李美萱(2004)。護理人員休閒參與、工作無聊感與生活滿意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台中縣。李靜怡(2002)。休閒從業人員之個人特質、工作特性與工作壓力和休閒行為之關係-以北部地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彰化縣。朱俶儀(2003)。國民中學教師其生活型態與休閒參與之關係研究-以台北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花蓮縣。吳明隆(2005)。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台北市:知城。
林晏州(1984)遊憩者選擇遊憩區行為之研究。都市計劃,10,33-49。
林新龍、陳文慶(2000)。中年員工休閒活動之調查研究─以台灣電力公司(鳳山區處)職員為例。永達學報,1(2),79-89。林進田(2003)。統計學講義。未出版之手稿,逢甲大學保險系。
高俊雄(1999)。台灣地區居民休閒參與之研究-自由時間的觀點。台北市:桂魯。
高俊雄(2002)。運動休閒事業管理。台北:志軒。
高懿楷(2005)。基隆市基層警察人員休閒參與現況和休閒阻礙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彰化縣。孫謹杓(2006)。北部技專校院教師休閒需求、休閒參與及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台北市。梁永安(譯)(2004)。等待周末:周休二日的起源與意義(Waiting for the Weekend)。台北市:貓頭鷹。(Rybczynski W.,1991)
梁玉芳(2004)。彰化地區國中教師休閒活動參與和休閒阻礙因素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彰化縣。張少熙(1994)。青少年自我概念與休閒活動傾向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台北市。
張翠珠(2001)。高屏地區大學生休閒參與、休閒教育需求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縣。陳鏡清(1993)。台北市公務人員動態休閒活動現況調查研究-以台北市政府一級機關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台北市。陳世瑜(2004)。輪班工作人員休閒參與程度和休閒心理需求、休閒阻礙關係之探討:以台北市服務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彰化縣。陳柏誠(譯)(2006)。OFF學—會玩,才會成功。台北市:天下。(大前研一,2005)
陳世霖(2006)。高科技產業勞工休閒參與及休閒阻礙之研究-以楠梓加工出口區三家半導體廠商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嘉義縣。葉怡矜、吳崇旗、王偉琴、顏伽如、林禹良(譯)(2005)。休閒遊憩概論:探索生命中的休閒(Leisure in Your Life:An Exploration-6th edition)。台北市:品度。(Godbey G.,2003)
葉智魁(2006)。休閒研究—休閒觀與休閒專論。台北市:品度。
黃瓊妙(2000)。台北市在學少年不同休閒參與類型之刺激尋求動機、休閒阻礙對其心理社會幸福感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台北市。曾誰芬(1988)。工作、生活目標與休閒參與之研究-以台北地區藝術工作者和行政工作者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台北市。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1989)。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上)。台北市:東華。
楊芯瑀(2004)。基層公務人員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之研究-以新竹市政府所屬機關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華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新竹縣。經濟部(2004)。經濟部公司行號營業項目代碼表(V8.0版,2004年8月2日起適用)。2007年3月16日取自http://gcis.nat.gov.tw/cod/
蔣明新(2004)。台糖公司產業觀光化發展過程與問題的探究:以台中月眉觀光糖廠及台南尖山埤渡假村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觀光學系,台北市。劉泳倫(2003)。基層消防人員休閒參與、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雲林縣。二、英文部分
Csikszentmihalyi, M., & Kleiber, D. A (1991). Leisure and self actualization. In B. L.Driver, P. J. Brown, and G. L. Peterson (Eds.), Benefits of leisure. State College (pp.91-102), PA:Venture.
Cordes, K. A., & Ibrahim, H. M. (1999). Applications in recreation & leisure:For today and the future. WCB McGraw-Hill.
Kelly, J. R., & Godbey, G. C. (1992).Sociology of leisure.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Kelly, J. R. (1996).Leisure(3rd ed.).Boston: Allyn & Bacon.
Nunnally, J. C. (1978). Psychometric theory. New York: McGraw-Hi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