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2)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11 06:0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戴淑慧
研究生(外文):Shu-Hui Tai
論文名稱:台南地區高中職學生愛情基模、尋求好感方式及分手因應策略關係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Love schemass,Affinity-seeking and Reactions to a Romantic Break-up of Senior High and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in Tainan City
指導教授:施俊名施俊名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樹德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人類性學研究所
學門:其他學門
學類:其他不能歸類之各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4
畢業學年度:10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10
中文關鍵詞:愛情基模、尋求好感方式、分手因應策略
外文關鍵詞:Love Schemasaffinity-seeking and reactions to a romantic break-up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49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本研究是探討愛情基模、尋求好感方式與分手因應策略三者的關係,以台南地區高中職學生為研究對象,有效樣本共計553人,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收集,使用工具包括「愛情基模量表」、「尋求好感方式量表」以及「分手因應策略量表」,調查所得資料以SPSS 18.0電腦統計套裝軟體進行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多元迴歸分析等方式進行分析。
研究發現如下:
一、就愛情基模、尋求好感、分手因應策略在性別上而言,男女學生有顯著差異。
二、「沒有談過戀愛」或「目前沒有對象戀愛」的學生比「戀愛中」的學生,多呈現獨立型、隨性型、易變型、不感興趣型的愛情基模樣態。
三、就尋求好感方式與分手因應策略上在學校類型而言,有顯著差異。
四、戀愛中的學生比沒有戀愛經驗或目前無對象的學生較有正向的尋求好感方式。
五、就愛情基模、尋求好感方式與分手因應策略上,與父母親婚姻狀況、和父母親的互動關係有顯著差異。
六、安全型愛情基模與正向信念呈正相關。
七、依附型、獨立型愛情基模對負向分手因應略具預測力。
八、以外表吸引為尋求好感方式者對負向分手因應策略具預測力。

最後研究者依據上述研究結論加以討論,並提出未來研究方向之建議及高中職校園輔導愛情事件及推動情感教育時的參考建議。



The paper reports the results of a study that examined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love schemas, affinity-seeking behaviors and reactions to a romantic break-up. We asked 553 participants to recall the affinity-seeking strategies employed to initiate a romantic relationship and reactions to a romantic break-up and compared those strategies to their self-reported love schemas. Consistent with previous studies, relationships among love schemas, affinity-seeking behaviors and reactions to a romantic break-up were found, indicating that male students and female students relied on somewhat different strategies for affinity-seeking behaviors and reactions to a romantic break-up. Love schemas were also found to be correlated with the coping strategies employed in affinity-seeking and reactions to a romantic break-up. Implications of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love schemas were good indicators to predict the strategies for affinity-seeking behaviors and reactions to a romantic break-up, and could be useful reference to promote affective education in senior high school in Taiwan.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 and avenues for future research were discussed.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名詞界定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愛情基模的意涵、類型及其相關研究 9
第二節 尋求好感方式的意涵、類型與與相關研究 15
第三節 分手因應策略的意涵、類型與相關研究 23
第四節 愛情基模、尋求好感方式與分手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 29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3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3
第二節 研究假設 34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取樣 36
第四節 研究方法 44
第五節 研究工具 44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55
第七節 實施程序 5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9
第一節 台南地區高中職學生愛情基模、尋求好感方式及分手因應策略之現況 59
第二節 不同背景高中職學生在愛情基模之差異情形 65
第三節 不同背景高中職學生在尋求好感方式之差異情形 81
第四節 不同背景高中職學生在分手因應策略之差異情形 120
第五節 台南地區高中職學生愛情基模、尋求好感方式與分手因應策略之相關分析 136
第六節 台南地區高中職學生的愛情基模、尋求好感方式預測分手因應策略之迴歸分析 143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157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57
第二節 結論 165
第三節 建議 167

附 錄 176
附錄一:專家內容效度問卷 176
附錄二:預試問卷 188
附錄三:正式問卷 195

表 次
表3-3-1預試問卷抽樣學校、發放及回收統計表 37
表3-3-2台南地區學校區域劃分表 38
表3-3-3本研究正式問卷學校名單及發放情形統計 39
表3-3-4正式問卷調查有效樣本資料統計表 40
表3-5-1協助本量表編製的專家學者 45
表3-5-2「分手因應策略」之項目分析摘要表 48
表3-5-3 KMO值統計量值之判斷準則 50
表3-5-4分手因應策略量表KMO與BARTLETT檢定 50
表3-5-5分手因應策略因素分析彙整表 51
表3-5-6分手因應策略因素及Α係數摘要表 52
表3-5-7分手因應策略正式問卷題號分配 54
表4-1-1台南地區高中職學生愛情基模之現況摘要表 60
表4-1-2台南地區高中職學生尋求好感之現況摘要表 61
表4-1-3台南地區高中職學生分手因應策略之現況摘要表 62
表4-1-4分手因應策略現況摘要表 64
表4-1-5整體分手因應策略現況摘要表 64
表4-2-1不同性別的高中職學生在愛情基模之獨立樣本T考驗分析結果 66
表4-2-2不同年齡的高中職學生在愛情基模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67
表4-2-3不同年級的高中職學生在愛情基模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68
表4-2-4不同學校類型的高中職學生在愛情基模之獨立樣本T考驗分析結果 69
表4-2-5不同戀愛經驗的高中職學生在愛情基模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0
表4-2-6不同戀愛次數的高中職學生在愛情基模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2
表4-2-7不同分手次數的高中職學生在愛情基模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3
表4-2-8不同父母婚姻狀況的高中職學生在愛情基模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5
表4-2-9與父親不同互動關係的高中職學生在愛情基模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6
表4-2-10與母親不同互動關係的高中職學生在愛情基模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7
表4-2-11不同背景變項在愛情基模之差異分析表 78
表4-3-1不同性別的高中職學生在尋求好感方式分數之T考驗分析結果 82
表4-3-2不同年齡的高中職學生在尋求好感方式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4
表4-3-3不同年級的高中職學生在尋求好感方式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彙整表 87
表4-3-4不同學校類型的高中職學生在尋求好感方式之T 考驗分析結果 90
表4-3-5不同戀愛經驗高中職學生在尋求好感方式分數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93
表4-3-6不同戀愛次數高中職學生在尋求好感方式分數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98
表4-3-7不同分手次數的高中職學生在尋求好感方式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102
表4-3-8不同父母婚姻關係的高中職學生在尋求好感方式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105
表4-3-9不同分手次數高中職學生在尋求好感方式分數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109
表4-3-10與母親不同互動的高中職學生在尋求好感方式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112
表4-3-11不同背景變項在尋求好感方式之差異分析表 116
表4-4-1不同性別高中職的學生在分手因應策略分數之T考驗分析結果 120
表4-4-2不同年齡的高中職學生在分手因應策略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21
表4-4-3不同年級的高中職學生在分手因應策略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22
表4-4-4不同學校類型的高中職學生在分手因應策略分數之獨立樣本T考驗結果 124
表4-4-5不同戀愛經驗的高中職學生在分手因應策略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25
表4-4-6不同戀愛次數的高中職學生在分手因應策略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26
表4-4-7不同分手次數的高中職學生在分手因應策略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27
表4-4-8不同父母婚姻狀況的高中職學生在分手因應策略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28
表4-4-9與父親互動關係的高中職學生在分手因應策略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30
表4-4-7與母親互動關係的高中職學生在分手因應策略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31
表4-4-8不同背景變項分手因應策略之差異 132
表4-5-1相關係數的強度大小與意義 136
表4-5-2台南地區高中職學生愛情基模與尋求好感之積差相關分析摘要表 138
表4-5-3台南地區高中職學生的分手因應策略與尋求好感之積差相關分析摘要表 141
表4-5-4台南地區高中職學生分手因應策略與愛情基模的積差相關分析摘要表 143
表4-6-1愛情基模對責怪自己之迴歸分析 145
表4-6-2愛情基模對怪罪他人之迴歸分析 146
表4-6-3愛情基模對灰心喪志之迴歸分析 147
表4-6-4愛情基模對轉移焦點之迴歸分析 148
表4-6-5愛情基模對正向信念之迴歸分析 149
表4-6-6尋求好感方式對責怪自己之迴歸分析 150
表4-6-7尋求好感方式對怪罪他人之迴歸分析 151
表4-6-8尋求好感方式對灰心喪志之迴歸分析 152
表4-6-9 尋求好感方式對轉移焦點之迴歸分析 153
表4-6-10尋求好感方式對正向信念之迴歸分析 154


圖次
圖3-1-1本文研究架構 33




一、中文部分
王慶福、王郁茗(2007)。分手的認知及調適之評量研究。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0(3),205-233。
王郁茗、王慶福(2007)。大學生知覺其人際依附風格對愛情關係適應之影響。教育心理學報,38(4),397-415。
吳幸宜譯(1999)。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譯自Gredler(1994)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theory into practice。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任宗浩(2001)。不同學習階段和不同學習成就的中學生其力學概念組織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
何思瑩(2008)。讓我們分手吧:分手作為社會互動和認同轉變的過程。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明隆、涂金堂(2012)。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市:五南。
李玉珊(2007)。大學生的分手方式、個人特質與分手衝擊之相關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諮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美枝(1992)。男歡女愛心理學。科學月刊,30(2),100-109。
李靜如(2009)。從依附理論談大學生的感情輔導。諮商與輔導,288,35-38。
卓紋君(2004)。台灣人愛情風格之分析研究。中華輔導學報,15,71-117。
林清山譯(1997)。教育心理學。譯自Mayer(1947)。臺北市:遠流出版社。
林秋燕(2003)。失戀歷程及復原力展現之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諮商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淑惠、黃韞臻、林佳筠(2010)。大學生共依附、愛情關係與分手調適之相關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24(2),119-140。
林曉清(2012)。高雄市高中職學生戀愛關係之探討。樹德科技大學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燕卿、楊明磊(2006)。兩性關係。台北:華騰出版社。
林顯宗(2006)。戀愛論。台北市:董氏基金會。
林玫君(2008)。大學生認知分手事件的情緒智力、因應方式相關因素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邱浩政(2011)。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五南。
邱韻如(2012)。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2012年10月,取自:http://memo.cgu.edu.tw/yun-ju/cguweb/SciEdu/Piaget/Piaget02Cognition.htm。
柯淑敏(2001)。兩性關係學。台北:楊智出版社。
修慧蘭、孫頌賢(2003)。大學生愛情關係分手歷程之研究。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5(4),71-92。
徐光國(2003)。婚姻與家庭。台北:楊智出版社。
晏涵文(2004)。兩性關係與性教育。台北:空中大學。
張文雄(1993)。從類型論觀點探討大學生的愛情觀。東海學報,3卷,449-462。
張春興(1998)。現代心理學。台北市:台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張春興(2000)。心理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許元平(2012)。青少年愛情基模之發展。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許雅凱(2005)。高職生愛情分手失落反應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陳月靜(2001)。大學生愛情關係分手的研究。中國醫藥大學通識教育學刊,3,29-42。
陳金定(2004)。兩性關係與教育。台北:心理出版社。
陳俐瑾(2007)。成年前期失戀者情緒調適歷程之質性研究。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陳建臨(2012)。性塔羅牌介入分手調適之主觀認知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思愉(2000)。大學生愛情復原力量表之編製暨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大學諮商與輔導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陳皎眉、王叢桂、孫蒨如(2002)。社會心理學。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曾郁淳(2000)。高職女生主動追求異性方法與經驗之探究。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曾瑋琍(2008)。大學生共依附特質與戀愛分手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淡江大學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君瑜(2003)。意義追尋與因應對情侶分手後情緒之影響-以大學生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錫林、蔡盧浚(2002)。心理學導論。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趙慧敏(2005)。青少年分手後的個人因應、社會支持與心身健康之關聯性探討。東吳大學心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秀娟(2000)。兩性教育。台北市:楊智。
劉明秋(2001)。心理學導論。台北市:謳馨出版社。
蔡恆翠(2004)。國中生知覺父母婚姻關係.家庭氣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劉運(2012)。研究:女對男忽冷忽熱是行為本能。台灣醒報。2012年12月13日,取自http://tw.news.yahoo.com/%E7%A0%94%E7%A9%B6-%E5%A5%B3%E5%B0%8D%E7%94%B7%E5%BF%BD%E5%86%B7%E5%BF%BD%E7%86%B1-%E6%98%AF%E8%A1%8C%E7%82%BA%E6%9C%AC%E8%83%BD-075100425.html
鄧惠文(2011)。非常關係。台北市:皇冠。
謝依惠(2012)。感情維護失敗歸因、分手主被動性與分手後情緒反應之關聯。玄奘大學心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簡春安(1996)。婚姻與家庭。台北縣:空中大學。
羅子琦、賴念華(2010)。大學生走出愛情分手困頓經驗之心理歷程研究。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9,1-32。

二、英文部分
Anderson, J. R., Kline, P. J., & Jr, C. M. B. (1979). A General learning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to schema. Psychology of Learning and Motivation, 13, 277-318.
Angelfire (2012). Love schemass scale retrieved october 16, 2012, from www.angelfire.com/ny5/psych_courses/APSY340/loveschemas.htm
Bachman, G., & Zakahi, W. R. (2000). Adult attachment and strategic relational communication: Love schemass and affinity-seeking. Communication Reports, 13, 11-19.
Barbara, G. (2008).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verbal expression of love schemas. Sex Roles, 58, 814-821.
Bell, R. A., & Daly, J. A. (1984). The affinity-seeking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Monographs, 51(2), 91-115.
Bello, R. S. (2010). Verbal and nonverbal methods for expressing appreciation in friendships and romantic relationships: A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34, 294-302.
Choo, P., Levine, T., & Hatfield, E. (1996). Gender, love schemass, and reactions to a romantic break-up. Handbook of Gender Research, 11, 143-159.
Chorost, A. F. (1995). The maintenance and change of cognitive schemata in marital relationships :Does love blind?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ustin.
Flint, L. (1992). Adolescent parental affinity-seeking: age- and gender-mediated strategy use. Adolescence, 27(106), 417-434.
Hatfield, E., & Rapson, R. L. (1996). Stress and passionate love. Stress and Emotion: Anxiety, Anger, and Curiosity, 16, 29-50.
Hatfield, E., Singelis, T., Levine, T., Bachman, G., & Muto, K. A. C., P. ( 2007). Love schemass, preferences in romantic partners,and reactions to commitment. Interpersona, 1(1), 1-24.
Hill, C. T., Rubin, Z., & Peplau, L. A. (1976). Breakups before marriage: The end of 103 affairs.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32(1), 147-168.
Knox, D., Zusman, M. E., & Nieves, W. (1998). Breaking away: How college students end love relationships. College Student Journal, 32, 482-484.

L.Paterson, J. (2008). An exami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romantic love. Unpublished master,s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Hawall.
Martin, M. M. (1992). The affinity-seeking process in initial interaction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Kent State University.
Mayer, R. E. (1977). The sequencing of instruction and the concept of assimilation-to-schema Instntctional Science 6, 369-388.
McCarthy, J., Lambert, G., & Brack, G. (1997). Structural model of coping, appraisals, and emotions after relationship breakup.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76, 53-76.
McCroskey, J. C., & McCroskey, L. L. (1986). The Affinity-seeking of classroom teachers. The Communication Research Reports, 3.
Natinsky, M. B. (2004).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Schema and Interpersonal Schema in Adolescent Depress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Richmonda, V. P., Gorhamb, J. S., & Furioc, B. J. (1987). Affinity‐seeking communication in collegiate female‐male relationship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35(4), 334-348.
Sbarra, D. A., & Emery, R. E. (2005). The emotional sequelae of nonmarital relationship dissolution: Analysis of change and intraindividual variability over time.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2, 213-232.
Sprecher, S. (1994). Two sides to the breakup of dating relationships.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 199-222.
Tashiro, T., & Frazier, P. (2003). I’ll never be in a relationship like again”: Personal growth following romantic relationship breakups.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0, 113-128.
Tolhuizen, J. H. (1989). Affinity‐seeking in developing relationships. Communication Reports 2(2), 83-91.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