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王立非(2001)。第二語言學習策略研究:問題與對策。國外外語教學。4,5-13。
王安紅(2006)。漢語聲調特徵教學探討。語言教學與研究。3,70-75。
王建勤(2005)。外國學生漢字構形意識發展模擬研究。世界漢語教學。4,5-17。
王建勤(1997)。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習得研究。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王建勤 主編(2006)。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者習得過程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王海燕、李芒、時俊卿(2001)。課堂教學設計的學習者分析流程。中國電化教育。172,31-34。
王添森、錢旭菁(2006)。淺析美國國家漢語學習目標。漢語教學學刊。2,256271。
王榮生、張孔義(2004)。語文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語文學習。4,17-21。
王碧霞(1993)。談非視覺信息的培養─基礎階段漢語閱讀教學探討。世界漢語教學。4,309-313。
方虹婷、郭芳君(2006)。短期華裔班課程的發展要項與實施─以僑務委員會海外華裔青年語文研習班為例。第四屆台灣華語文教學討論會論文集。239-250。
尹斌庸(2003)。成語故事100則。台北:靈活文化事業。
余光雄 譯(2002)。Brown, H. Douglas著。第二語教學最高指導原則。台北:培生教育出版集團。
呂必松(2005)。語言教育與對外漢語教學。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李宗薇(1994)。教師與教學設計。教學科技與媒體。18,13-17。李明芬(2001)。教學設計的多元思維。教學科技與媒體。55,2-16。李俊紅、李坤珊(2005)。部首對於漢字認知的意識─杜克大學中文起點班學生部首認知策略測查報告。世界漢語教學。4,18-30。
李英哲(2001)。網上中華語言文化的傳播:現況與展望。第二屆全球華文網路教育研討會論文集。
李漢文(1998)。如何增強華裔子弟中文語法能力─中文學校華語句型教材製作研究。華文世界。89,24-27。
李嘉郁(2000)。華裔學生歷史文化教育方法淺談。華文教學與研究。1,62-65。
李曉琪(2003)。母語為英語者”再、又”習得過程的認知心理分析。對外漢語研究的跨學科探索。272-281。
李曉琪 主編(2006)。對外漢語綜合課教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吳明清(2004)。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台北:五南圖書。
吳劍雄(1993)。海外移民與華人社會。台北:允晨文化事業。
吳建玲(1996)。對一百名華裔學生語言文化情況的調查報告。語言教學與研究。4,122-132。
吳勇毅(2006)。論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TCSL)與漢語作為外語教學(TCFL)。漢語教學學刊。2,22-38。
杜英起、馮富榮(2003)。多媒體在華語教學中的應用與存在的問題。第七屆世界華文研討會論文集教學應用組。4,71-85。
何寶璋(2000)。美國大學華裔子女漢語課程教學探討。第六屆世界華文研討會論文集教學應用組。3,134-139。
沈鐘偉 譯(1985)。曾志朗、王士元著。人腦對書面文字的處理。語言研究。1,15-23。
孟虹(2000)。成人學習漢語之特點及教師行為準則。第六屆世界華文研討會論文集教學應用組。3,79-91。
孟慶明(2005)。華裔初級閱讀課之教學策略。二十一世紀華語機構經營策略與教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孟慶明、盧令玉(2007)。華語文課室中電化教學之應用與省思─以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為例。第五屆全球華文網路教育研討會論文集。419-424。
東定芳(2005)。外語教學改革:問題與對策。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邱連煌(2005)。教室裏的笑聲─幽默與教學、課程、管教及輔導。台北:文景書局。
信世昌(2001)。華語文閱讀策略之教程發展與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信世昌(1997)。華語文教學與媒體。教學科技與媒體。36。
信世昌(2000)。「斷句分詞」的閱讀策略訓練─文句認讀的教程發展與實踐。第六屆世界華文研討會論文集。4,192-203。
姜松(2003)。中文第二語言閱讀策略教學與閱讀能力。第七屆世界華文研討會論文集教學應用組。7,10-31。
柯傳仁(2006)。OPI和SOPI:兩種口語測試法的相關研究及其在教學中的應用。漢語教學學刊。1,229-245。
柯傳仁、沈禾玲(2003)。回顧與展望:美國漢語教學理論研究述評。語言教學與研究。3,1-15。
姚道中 等編(2006)。中文教材與教學研究:劉月華教授榮退紀念論文集。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姚道中、劉月華 等 (2005)。中文聽說讀寫(Level I, Part II)。波士頓:Cheng & Tsui Company。
徐子亮(1999)。外國學生漢語學習策略的認知心理分析。世界漢語教學。4,75-85。
徐家禎(1991)。華裔學生學習華語文時常見用詞造句錯誤支分析。第三屆世界華文研討會論文集教學與應用(上冊)。47-60。
夏林清 等譯(2002)。Altrichter, Posch & Somekh著。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台北:遠流。
海迪˙布瑞克遜多夫(Heidi Brexendorff)(1996)。幾種用於強化班的教學方法及練習形式。世界漢語教學。3,94-99。
孫德坤(1992)。關於開展課堂教學活動研究的一些設想。世界漢語教學。2,125-131。
秦麗花(2001)。教師行動研究快易通。台北:翰林出版。
張玉成(2002)教師發問技巧。台北:心理出版社。
張世忠(1999)。教材教法之實踐─要領、方法、研究。台北:五南圖書。
張世忠(2000)。建構教學──理論與應用。台北:五南圖書。
張在雲、張在楠(2003)。如何儘快幫助海外華人、外國人認讀和書寫漢字的教學設想。第七屆世界華文研討會論文集教學應用組。6,47-62。
張和生 主編(2006)。對外漢語課堂教學技巧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張圓(2006)。高級口語課堂的實踐探索─對建構主義理論的應用。漢語教學學刊。2,165-179。
張霄亭 總校閱(1998)。Barbara B. Seels & Rita C. Richey著。教學科技的定義與範疇研究。台北:五南圖書。
張霄亭 總校閱(2002)。Heinich, R., Molenda, M., Russell, J. D. & Smaldino, S. E.著。教學媒體與學習科技。台北:雙葉書廊。
張靜嚳(1996)。建構教學:採用建構主義,如何教學?。建構與教學。7。張麗君(2004)。國客雙語幼兒語言能力與創造力之關係。台北:客家知識論壇。
陳正昌 等譯(1996)。Gagné, R. M., Briggs, L. J. & Wager, W. W.著。教學設計原理。台北:五南圖書。
陳立元(199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華語教學與媒體運用。教學科技與媒體。36,50-54。陳忠(1994)。電視教學:從認知心理學談訊息的設計。教學科技與媒體。13,45-47。陳淑英(1993)。教學媒體─理論與實務。台北:陳淑英個人發行。
陳麗美(1998)。全方位的互動教學設計。華文世界。89,13-18。崔永華(2005)。對外漢語教學的教學研究。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崔永華(2004)。教師行動研究與對外漢語教學。世界漢語教學。3,89-95。
梁新欣(1997)。眾口難調?─美國高年級中文課程教學的新挑戰。華文世界。86,16-30。梁榮基(1985)。如何加強閱讀教學與寫作的關係。第一屆世界華文研討會論文集教材教法(B組)。737-743。
許淑良(2001)。在華語與非華語的環境下華語教與學現象之探討。台北: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麥禮謙(1992)。從華僑到華人──二十世紀美國華人社會發展史。香港:三聯。
國家漢辦教學處 編(2003)。對外漢語教學語法探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黃桂英(2007)。短期華語師資培訓之探究─泰國華語教師師資儲訓班。台北:台師大華語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黃碧雲(1990)。通過「漢字部件分色教學法」開拓華文教學與華文研究的新境界。第二屆世界華文研討會論文集教學與應用(中冊)。221-228。
靳洪剛(2004)。語言定式教學法在中文習得和中文教學中的作用。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39,45-62。
楊美雪(2002)。教學媒體訊息設計之研究。台北:漢文書店。
葉德明(1999)。華語文教學規範與理論基礎──華語文為第二語言教學理論芻議。台北:師大書苑。
葉德明(2002)。雙語教學之理論與實踐。台北:師大書苑。
甄曉蘭(2003)。課程行動研究──實例與方法解析。台北:師大書苑。
鄧守信(2004)。對外漢語教學語法。台北: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鄭旺全(2004)。漢語將成為美國首選「外語」。世界教育信息。6。
劉珣(2002)。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簡論。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蔡清田(2004)。課程行動研究。McKernan, James著。高雄:麗文文化事業。
霍秉坤 主編(2004)。教學方法與設計。香港:商務印書館。
蕭惠媛(1994)。從中文學校、高中中文、到大學中文。第四屆世界華文研討會論文集教學與應用。51-61。
魏獻俊(1990)。美國華裔子女學習中國語文之障礙與困難。第二屆世界華文研討會論文集教學與應用(下冊)。71-82。
嚴棉(1985)。華僑與非華僑「聽」「說」「讀」「寫」教學之比較研究。第一屆世界華文研討會論文集教材教法(B組)。719-725。
二、西文部分
Brown, H. Douglas. (2000).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Prentice Hall
Brown, James Dean. (1995). The Elements of Language Curriculum: 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Program Development. Boston: Heinle & Heinle
Ellis, Rod. (2003). Task-base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adley, Alice Omaggio. (2000). Teaching Language in Context. Boston: Heinle & Heinle
Haley, Marjorie Hall & Austin, Theresa Y. (2003). Content-Based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Allyn & Bacon
Krashen, Stephen (1981). Second Language Acquis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Pergamon Press
Larson-Freeman, Diane and M. Long (1991). 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London: Longman.
Larson-Freeman, Diane (2000). Techniques and Principles in Language Teaching.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ichards, Jack C. & Rodgers, Theodore S. (2003).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US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tern, H. H. (1983).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 London: Oxford Universisty Press.
三、網路部分
竹露茜(2000)。全美中小學中文學習目標大綱。文教新潮。5,4。2007年3月25日,取自http://www.tw.org/newwaves/54/home.html。
周王淑涵。2007年5月25日,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7/4/4/n1667615.htm。
林遊嵐。2007年3月25日,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7/2/23/n1628467.htm。
麥克‧萊文(Michael H. Levine)。2007年5月25日,取自http://news.epochtimes.com.tw/7/4/9/52607.htm。
楊孟麗(2004)。教育成就的價值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中央研究院。2007年3月15日,取自www.teps.sinica.edu.tw/report/Paper4.pdf。
僑務委員會全球華文網路教育中心。2006年9月15日,取自http://edu.ocac.gov.tw/index.htm。
薇薇安.斯圖爾特(Vivien Stewart)。2007年3月25日,取自http://www.washingtonobserver.org/story.cfm?storyID=1348&charid=2。
American Council on the Teaching of Foreign Languages, ACFTL Proficiency Guildlines。2006年9月25日,取自 http://www.actfl.org/i4a/pages/index.cfm?pageid=4236
College Board, AP Central。2007年10月20日,取自http://apcentral.collegeboard.com/apc/members/exam/exam_questions/185501.html。
Jack C. Richards;尤菊芳譯(2003)。英語教學三十年之回顧。2006年8月1日,取自http://www.cavesbooks.com.tw/e_magazine/e_magazine_article.aspx?sn=166&language1=0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2007年9月15日,取自http://ealc.berkeley.edu/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Davis。2006年9月1日,取自http://www.ucdavis.edu。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Davis。2007年9月15日,取自http://chinese.ucdavis.edu/FrontPag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Irvine。2007年9月15日,取自http://www.humanities.uci.edu/eastasian/chines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les。2007年9月15日,取自http://www.alc.ucla.edu/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Merced。2007年9月15日,取自http://ssha.ucmerced.edu/2.asp?uc=1&lvl2=78&lvl3=78&lvl4=103&contentid=140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Riverside。2007年9月15日,取自http://www.complitforlang.ucr.edu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 Diego。2007年9月15日,取自http://chinesestudies.ucsd.edu/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ta Barbara。2007年9月15日,取自http://www.eastasian.ucsb.edu/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ta Cruz。2007年9月15日,取自http://history.ucsc.edu/undergraduate/eastasian/index.php
Universisty of Virginia。2006年9月30日,取自http://faculty.virginia.edu/cll/。
Washington Observer Weekly。2007年3月25日,取自http://www.washingtonobserver.org/story.cfm?storyID=1348&charid=2
Xiao, Yun (2006). Heritage Learners in the Chinese Language Classroom: Home Background. Heritage Language Journal。2006年11月9日,取自http://www.heritagelanguag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