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34)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14 15:4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劉芃妤
研究生(外文):Peng-yu Liu
論文名稱:我國設計專利制度問題之研究-以日亞化與億光一案以及智慧財產法院之判決為基礎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n the Issue for Design Patent under the R.O.C. Patent Law; the Research on the Nakamura v. Everlight Case and Cases in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urt
指導教授:鄭中人鄭中人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eng-jen Chu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世新大學
系所名稱:智慧財產權研究所(含碩專班)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一般商業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2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5
中文關鍵詞:設計專利新穎性創作性裝飾性視覺性通常觀察者新穎特徵
外文關鍵詞:design patentNoveltyNon-obviousnessOrnamentalityVisionOrdinary observerthe point of novelt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64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我國近期於設計專利最重要的案子,莫過於日亞化與億光一案。判決內容對於該發光二極體設計的專利要件、視覺整體上是否相同或近似多有討論,唯法院之間的看法殊途,作者希冀透過本文以確立設計專利侵權之鑑定操作。
本文先以國際條約介紹設計專利的特性,接著以美國專利法的制度與美國法院判決內容之沿革,導入我國有關設計專利侵害之鑑定流程。最後以日亞化與億光案討論有關侵害鑑定,在系爭專利與被控侵權物之間,如何判斷兩者之設計在視覺性設計整體是否相同或近似,此亦為本論文之重要爭點。
我國的設計專利,設計專利權的數量遠少於實用專利,且設計者多對於專利法陌生,常因此錯失主張權利的機會。另外,設計產品從過去體積較大者,逐漸轉為輕薄短小,唯此將影響現行法下的設計專利要件。故本論文之論述,認為對於設計專利的保護應是著重在設計上,還有即使是輕薄短小的產品,也應以其市場上交易的形態和習慣,來認定是否具有專利權以及侵權或被侵權與否。
Recently, it is important that the Nakamura sues the Everlight for the design patent. There are different opinions of courts, which are talking about the patentability of light-emitting diode and the similarity of visions.
In this article, it represents the characteristic of design patent from international treaties, the past history of patent law and judgements in the U.S.A. as well as the procedures of infringement in Taiwan. There is the big issue of the resemblance between the patent and the accused design.
In Taiwan, the amount of design patent is shorter than utility patent. Designers lose the chance to claim the right, because they are unfamiliar with the patent law. Otherwise, the designs are light and small, which probably affect the patentability. Finally, in my opinion, the judgments of infringement of design patent should imitate the mode of consumption.
第一章 緒論 5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5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8
第二章 國際工業設計之起源、定義、保護,我國設計專利之本質與本文所欲探討的問題 10
第一節 國際工業設計之起源、定義與保護 10
一、 工業設計保護的起源 11
二、 工業設計的定義 12
(一) 巴黎公約 13
(二) WIPO 13
(三) TRIPs 14
(四) 美國 16
(五)我國之相關規定 17
三、 工業設計之保護 18
(一)巴黎公約 19
(二)伯恩公約 19
(三)WIPO 21
(四)TRIPs 25
(五)小結 28
第二節 保護工業設計之立法模式 30
一、 立法模式之介紹 30
二、 立法模式之簡析 33
第三節 本文所欲探討之問題 35
第三章 設計專利的專利要件 37
第一節 產業利用性 37
第二節 新穎性 39
一、定義 39
二、先前技藝 40
三、判斷主體 41
四、判斷方式 42
(一)整體觀察 42
(二)以肉眼直觀 43
(三)主要設計特徵 43
第三節 非顯而易知性(創作性) 45
一、定義 45
二、先前技藝 46
三、所屬技藝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 47
四、釐清系爭專利與先前技藝的不同之處 50
五、評估其他有關非顯而易知性的客觀證據(例如次要考量) 51
六、對於專利要件之非顯而易知性的簡析 51
(一)立法目的的不同 51
(二)設計專利因個人的美學品味而有不可測性 53
第四節 原創性 53
第五節 裝飾性(非功能性) 55
一、設計專利之裝飾性 55
二、功能性設計 57
三、形隨機能與簡約設計 59
(ㄧ)形隨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 59
(二)簡約設計 60
第六節 視覺性 61
第四章 設計專利之侵害鑑定 64
第一節 美國法院的設計專利侵害認定流程 65
一、通常觀察者測試之確立:Gorham Manufacturing Co. v. White 66
(一)事實 66
(二)判決說明 67
(三)通常觀察者之程度 71
二、市場上購買者定義之修正:The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 v. Hercules Tire & Rubber Co. 72
(一)事實 72
(二)判決說明 73
三、市場上之專業購買者:Arminak & Assocs., Inc. v. Saint-Gobain Calmar, Inc. 75
(一)事實 75
(二)判決說明 77
(三)小結 80
四、新穎特徵測試法之確立:Litton Sys., Inc. v. Whirlpool Corp. 82
(一)事實 82
(二)判決說明 83
五、美國法院對於設計專利侵害判斷之新認定:Egyptian Goddess, Inc. v. Dora Swisa 84
(一)事實 84
(二)判決說明 86
(三)小結 91
第二節 我國智慧財產局之設計專利侵害鑑定流程 93
一、解釋系爭專利之權利範圍 93
(一)解釋系爭專利權利範圍的證據 94
(二)解釋系爭專利權利範圍時之原則 95
二、比對解釋後的系爭專利權利範圍和被控侵權物 97
(一)解析被控侵權物的內容 97
(二)系爭專利與被控侵權物之物品是否相同或近似 99
(三)兩者整體視覺上的設計是否相同或近似 100
(四)當被控侵權物與系爭專利整體視覺效果相同或近似,第二階段的判斷 102
三、Egyptian案對我國設計專利侵害鑑定流程之影響 106
(一)避免過於擴大設計之間微小差異的重要性 106
(二)回歸設計專利的本質 107
(三)舉證責任的轉換 107
(四)只要視覺性設計整體上相同或近似,即侵權 108
第五章 分析日亞化與億光一案,以及智財法院之相關判決 109
第一節 日亞化與億光的民事爭訟 110
一、臺灣板橋地方法院民事判決95年度重智字第3號 110
(一)事實 110
(二)判決理由 112
二、臺灣高等法院民事判決96年度智上字第45號 114
(一)事實 114
(二)判決理由 115
三、智慧財產法院民事判決99年度民專上更(一)字第1號 116
(一)事實 116
(二)判決理由 116
第二節 日亞化與億光的行政爭訟 117
一、智慧財產法院行政判決99年度行專訴字第76號 118
(一)事實 118
(二)判決理由 124
第三節 智財法院之相關判決 126
一、智慧財產法院民事判決98年度民專訴字第81號 126
(一)事實 126
(二)判決理由 127
二、智慧財產法院民事判決98年度民專上字第1號 128
(一)事實 128
三、智慧財產法院99年度行專訴字第8號 135
(一)事實 135
(二)判決理由 135
第四節 小結 136
一、法院對於整體視覺上效果與「創作性」相混淆 136
二、法院將新穎性、創作性混為一談 137
三、日亞化的設計專利的L型導電片(即電極),其形狀究竟真是出於裝飾性,還是功能性? 138
四、有關於設計專利之侵權,其侵權人是否需具有故意或過失? 139
五、整體設計之視覺印象上相同或近似,應以該產品在市場上之狀態而言 141
第六章 結論 142
中文資料
書籍
1.Hawkins, Best & Coney著,葉日武譯,消費者行為,前程,2001年。
2.方世榮譯,行銷學原理,東華,2002年。
3.曾陳明汝著,蔡明誠續著,兩岸暨歐美專利法,新學林,2009年1月。
4.何孝元,工業所有權之研究,,三民書局,1977年3月。
5.楊崇森,專利法理論與應用,三民,2008年3月。
6.蔡竹根,新式樣專利,國家出版社,1982年9月。
7.鄭中人,專利法規釋義,考用,2009年3月。
8.劉孔中,智慧財產權法制的關鍵革新,元照,2007年6月。

期刊
1.林翰緯,專利侵害鑑定要點有關「以肉眼比對視覺性設計整體」原則之探討,萬國法律第171期,頁35,2010年6月。
2.葉哲維,從工業設計的觀念探討新式樣專利,政大智慧財產評論第四卷第一期,頁93,2006年。
3.葉雪美,美國設計專利類型的揭露要件與權利保護範圍,智慧財產權月刊101期,頁34,96年5月。

網站
1.葉雪美,解析設計專利的創作性與功能性設計的審查判斷-由日亞化的LED設計專利談起(中),http://tw.naipo.com/portals/1/web_tw/Knowledge_Center/Design_Patent/publish-21.htm#27 。
2.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現行專利審查基礎彙編,http://www.tipo.gov.tw/ch/NodeTree.aspx?path=446 。
3.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專利侵害鑑定要點,http://www.tipo.gov.tw/ch/AllInOne_Show.aspx?path=820&guid=8e90de93-deb1-4050-96c3-8d116f5c6115&lang=zh-tw 。
4.http://ebooks.lib.ntu.edu.tw/1_file/tipo/072142/2142.pdf 。
5.http://www.iprsonline.org/unctadictsd/docs/RB_2.16_update.pdf 。
6.葉雪美,解析極小物品外觀設計專利的視覺觀察與侵害判斷(上),http://tw.naipo.com/portals/1/web_tw/knowledge_center/Design_Patent/publish-18.htm。

英文資料
書籍
1.ARTHUR R. MILLER & MICHAEL H. DAVIS, INTELLECTUAL PROPERTY PATENTS, TRADEMARKS, AND COPYRIGHT, 39 (Thomson * West 2007).
2.PAUL GOLDSTEIN, COPYRIGHT, PATENT, TRADEMARK AND RELATED STATE DOCTRINES, 965 (Foundation Press New York, 2004).
3.WILLIAM H. FRANCIS, ET AL., PATENT LAW, 784 (Thomson * West 2007).

期刊
1.DONALD S. CHISUM ON PATENTS §23.03 (2009), and Janice M. Mueller & Daniel Harris Brean, Overcoming the “Impossible Issue” of Nonobviousness in Design Patents, 99 Kent. L. J. 419, 130 (2011).

判決
1.Applied Arts Corp. v. Grand Rapids Metalcraft Corp., 67 F.2d 428, 430, 19 U.S.P.Q. 266 (6th Cir 1933).
2.Avia Group International, Inc. v. L.A. Gear California, Inc., 853 F.2d 1557 (1988).
3.Amini Innovation Corp. v. Anthony California, Inc., 439 F.3d 1365, 1371 (Fed. Cir. 2006).
4.Arminak & Assocs., Inc. v. Saint-Gobain Calmar, Inc., 501 F.3d 1314 (Fed. Cir. Sept. 12, 2007).
5.Burgess Vibrocrafters, Inc. v. Atkins Industries, Inc., 204 F.2d 311,313 (7th Cir.1953).
6.Blisscraft of Hollywood v. United Plastic Co., 189 F. Supp. 333, 337, 127 USPQ 452, 454 (S.D.N.Y. 1960).
7.Bernhardt, L.L.C. v. Collezione Europa USA, Inc., 386 F.3d 1371, 1383 (Fed. Cir. 2004).
8.Contessa Food Prods., Inc. v. Conagra, Inc., 282 F.3d 1370, 1376 (Fed. Cir. 2002).
9.Environmental Designs, Ltd. v. Union Oil Co., 713 F. 2d 693, 696,218 U.S., P.Q. (BNA) 865,868 (Fed. Cir. 1983).
10.Egyptian Goddess, Inc. v. Dora Swisa, 543 F3d. 665 (Fed. Cir. 2008)(en banc).
11.Gorham Manufacturing Co. v. White, 81 U.S. 511 (1871).
12.Graham v. John Deere Co., 383 U.S. 1, 148 USPQ 459 (1966).
13.In re Bartlett, 300 F.2d 942, 133 USPQ 204 (CCPA 1962).
14.In re Carletti, 328 f.2D 1020,1022, 140 USPQ 653(C.C.P.A. 1964).
15.In Re Laverne, 53 C.C.P.A. 1158, 356 F.2d 1003 148 U.S.P.Q. 674 (1966).
16.In re Hruby, 54 C.C.P.A. 1196, 373 F.2d 997, 153 U.S.P.Q. 61(CCPA 1967).
17.In re Webb, 916 F.2d 1553, 1558, 16 USPQ2d 1433, 1436 (Fed. Cir. 1990).
18.In re Seagate Technology, LLC, 497 F.3d 1360, 1371 (Fed. Cir. 2007) (en banc).
19.Keystone Retaining Wall Sys., Inc. v. Westrock, Inc., 997 F.2d 1444, 1450 (Fed. Cir. 1993).
20.Litton Systems, Inc. v. Whirlpool Corp., 728 F.2d 1423, 1444, 221 U.S.P.Q. (BNA) 97, 109 (Fed. Cir. 1984).
21.Lee v. Dayton-Hudson Corp., 838 F.2d 1186, 1187, 5 U.S.P.Q.2D (BNA) 1625, 1625 (Fed. Cir. 1988).
22.L. A. Gear Inc. v. Thom McAn Shoe Co., 988 F.2d 1117, 1123, 25 USPQ2d 1913, 1917 (Fed. Cir. 1993).
23.Lawman Armor Corp. v. Winner Int'l, LLC, 437 F.3d 1383, 1384 (Fed. Cir. 2006).
24.Norco Products, Inc. v. Mecca Development, Inc., 617 F.Supp. 1079, 1080, 227 USPQ 724, 725 (D. Conn. 1985).
25.OddzOn Prods., Inc. v. Just Toys, Inc., 122 F.3d 1396, 1404-05 (Fed. Cir. 1997).
26.Puritan-Bennett Corp. v. Penox Techs., Inc., No. IP02-0762-C-M/S, 2004 U.S. Dist. LEXIS 6896, 2004 W.L. 866618, at *26 (S.D. Ind. Mar. 2, 2004).
27.Sears, Roebuck & Co. v. Talge, 140 F.2d 395, 396 (8th Cir. 1944).
28.Shelcore, Inc. v. Durham Indus., Inc., 745 F.2d 621, 628 n.16 (Fed. Cir. 1984).
29.Sun Hill Indus., Inc. v. Easter Unlimited, Inc., 48 F.3d 1193, 1197 (Fed. Cir. 1995).
30.Spotless Enters., Inc. v. A & E Prods. Group, L.P., 294 F. Supp. 2d 322, 347 (E.D.N.Y. 2003).
31.The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 v. Hercules Tire & Rubber Co., 162 F.3d 1113, 1116-17 (Fed. Cir. 1998).
32.Wallams Calk Co. v. Kemmerer, C.C.P.A.3 (Pa.) 1906, 145 F. 928, 76 C.C.P.A. 466.

網站
1.Manual of Patent Examining Procedure,http://www.uspto.gov/web/offices/pac/mpep/index.htm 。
2.The Paris 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Industrial Property,http://www.wipo.int/treaties/en/ip/paris/trtdocs_wo020.html#P145_20374 。
3.TRIPs,http://www.wto.org/english/docs_e/legal_e/27-trips_04b_e.htm#4。
4.The Berne 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Literary and Artistic Works,http://www.wipo.int/treaties/en/ip/berne/trtdocs_wo001.html#P85_10661。
5.WIPO,http://www.wipo.int/designs/en/;http://www.wipo.int/hague/en/transcripts/hague_system.html。
6.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http://www.iprsonline.org/unctadictsd/docs/RB_2.16_update.pdf。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