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壹、 中文部分
王麗娟、謝文豐(2000)。生態保育。臺北:揚智。
王耀誼(2011)。在主動探究的教學模式中,國中學生資訊素養之表現。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方琮民(2011)。「鹽自海洋」教學模組開發及其實施成效之研究。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基隆。方碧琦(2013)。學習環教學模式對九年級學生「力與運動」單元之概念學習的影響。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基隆。古士宏(2006)。以5E學習環發展學校本位課程之行動研究---以蝴蝶生態園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行政院海岸巡防署網站(2013)。海洋生態保育。取自http://www.cga.gov.tw/GipOpen/wSite/ct?xItem=5075&;ctNode=5958&;mp=9996。線上檢核日:2013/10/15。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網站(2014)。過漁。取自http://www.tfrin.gov.tw/ct.asp?xItem=258999&;ctNode=1225&;mp=1。線上檢核日:2014/3/6。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網站(2008)。油汙現蹤跡。取自http://www.epa.gov.tw/mp.asp?mp=epa。線上檢核日:2013/4/9。
吳靖國(2009)。海洋教育-教科書、教師與教學。臺北:五南。
吳靖國(2010)。中小學海洋教育課程綱要之檢討與重構。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92,25-46。吳坤璋(2000)。結合學習環策略與電腦網路於國小自然科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吳盈貞(2012)。「海洋垃圾」教學模組開發及其實施成效之研究。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基隆。李明和(2002)。中部地區中學科學教師環境知識、態度及行為意向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李明嘉(2006)。海洋環境教育教學對學童知識、態度與行為影響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余奕勇(2011)。「海洋能」教學模組開發及其實施成效之研究。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基隆。文心(改寫)(1993)。Victor-Marie Hugo著。孤星淚(Les Misérables)。臺北:東方。
邱文彥(1999)。海洋年之後的海洋環境教育。環環相扣月刊,3,2-3。
林筱梅 (2006) 。國民小學海洋教育能力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基隆。
邵廣昭(1998)。海洋生態學。臺北:明文。
邵廣昭(1999)。海洋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育。國立宜蘭大學「生物多樣性保育策略研討會」會議論文集(頁258-288),宜蘭。
邵廣昭(2006)。臺灣的海洋生物多樣性及其資源之保育。生物多樣性保育篇,201-217,臺北市:教育部。
邵廣昭(2007)。臺灣海洋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育。海洋生物多樣性專刊,2-18,基隆市: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林家吟(2009)國小三年級全球暖化教學模組實施成效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林瑞欽(1988)。師範生任教職志與其相關因素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范雪凌(1999)。海洋環境教育概念階層表之建構及中小學教科書涵括海洋概念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姚珩(1994)。實驗教學法淺論。中等教育雙月刊,45 (2),22-35。
洪俊雄(2012)。海洋生態保育課程之設計與教學成效之研究—以基隆市安樂國小五年級學生之行動研究為例。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基隆。夏林清等(譯)(1997)。Herbert Altrichter, Peter Posch &; Bridget Somekh著。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Teachers investigate theirwork :an introduction to the methods of action research)。臺北:遠流。
李坤崇(2004)。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7)。海洋教育政策白皮書。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網站(2014)。海洋教育能力指標。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2/9cc_97.php。線上檢核日:2013/3/6。
陳銘賢(2009)。以STS 教學模式提升國小學童海洋教育學習成效之研究─以珊瑚教學模組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陳志欣(2002)。環境議題教學對國小學童環境認知、態度及行為之影響。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陳俊宏(2008)。以5E學習環教學模組探討國小學童之學習成效-以奈米科技議題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許籐繼(2012)。推動海洋教育的舵手。科學發展月刊,475,20-23。許育彰(2012)。三階段學習環在數學領域之教學應用:以圓周率為例。科學教育月刊,346,28-33。許鈺羚(2008)。高高屏地區國小六年級學童海洋生態保育概念之調查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許世璋、徐家凡(2012)。池南自然教育中心一日型方案「天空之翼」對於六年級生環境素養之成效分析。科學教育學刊,20(1),69-94。國政研究報告(2002)。生態保育-世界保護區發展的趨勢。取自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SD/091/SD-R-091-031.htm。線上檢核日:2012/10/2。
國家教育研究院(2000)。學習環。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4280/。線上檢核日:2012/11/12。
張子超(1998)。從環境教育觀點談中小學海洋教育之目標與推行。1998國際海洋年海洋之心研討會論文集,62-70。
張瓊懿、欒欣(譯)(2007)。Al Gore著。不願面對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臺北:商周。
張正杰、羅綸新(2014)。建構海洋教育的核心價值—從不斷傳出海難事件談起。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3),118-123。
張怡萱、林喻東、鄧書麟、劉癸君(2011)。新環境典範態度與負責任環境行為關係之探討-以嘉義樹木園的遊客為例。林業研究季刊33(2),13–28。陸正威(2007)。海洋教育課程方案設計及其實施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屠璦華(2011)。基隆市國中學生海洋生態保育態度與行為之研究。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基隆。陳瓊花(2004a)。臺灣民眾美感素養發展與藝術教育改進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陳瓊花(2008)。生活素養之我見。教師天地,157,10-11。陳采綸(2005)。對國小六年級學童實施「海洋生物多樣性」之教學初探研究─以基隆潮境公園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莊崑泉(1994)。國中生物運輸單元試行學習環教學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郭基信(2010)。海洋生物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童生態保育概念與態度之影響。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自然科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黃嘉郁(1999)。大高雄地區海洋教育會議:從環境教育、科學教育及廿一世紀議程談海洋教育的實施。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15,39-48。黃慧琳﹙1995﹚。學習環在國小自然科教學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黃光雄、蔡清田(1999)。課程設計: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
黃英人(2005)。基隆市九年一貫課程中海洋鄉土教學之研究。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基隆。黃正衛(2011)。「突來一堤」教學模組開發及其實施成效之研究。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基隆。張春興(1996)。現代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一蕃(1997)。資訊時代的國民素養與教育。國家政策雙週刊,175,9-10。
程柏璋(2005)。外來種生物課程對國小五年級學童生態保育知識、態度及行為影響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曾燕玲(2005)。5E學習環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燃燒概念改變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楊冠政(1993)。環境素養。環境教育,19,2-14。
楊冠政(1997)。環境教育。台北市:明文書局。
楊志隆(2004)。以5E學習環教學模式提昇學童科學態度成效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楊勝安(2003)。以學習環之教學策略探討國中學生溶液相關概念的學習成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楊明達(2011)。國小科學教師專業成長之行動研究─以5E學習環教學模式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靳知勤 (1994) 環境知識、態度與行為之研究。環境教育季刊,21,47-59。鄭昶暉(2013)。學習環敎學模式對國小三年級學生數學學習態度、數學學習動機與數學學習成就的影響。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基隆。鄭增財(2006)。行動研究原理與實務。臺北:五南。
龍應台(1999)。百年思索。臺北:時報文化。
劉文正(2014)。「鯖魚的故鄉」教學模組開發及其實施成效之研究。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基隆。新北市瑞芳區鼻頭國民小學(2012)。學校地理位置圖。取自http://www.pitoues.ntpc.edu.tw/。線上檢核日:2012/10/08。
蔡錦玲(2006)。臺灣海洋教育藍圖。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0,1-10。鍾國南、李展榮、方力行(2003)。海洋教育的方向。載於邱文彥(編著),海洋永續經營,205-223。台北市:胡氏。
戴昌鳳(2003)。臺灣的海洋。臺北:遠足。
簡月芬(2009)。實施「繽紛水世界」教學活動對國小六年級學生海洋生態保育概念與態度、行為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環境教育與資源研究所淨教育組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羅綸新、黃明惠、張正杰(2012)。海洋教育---認識海洋的教與學。臺北:高教。
貳、 西文部分
Abraham, M. R., &; Renner, J. W. (1986). The sequence of learning cycleactivities in high school chemistry.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23(2), 121-143.
Allard, D. W., &; Barman, C. R. (1994). The learning cycle as an alternativemethod for college science teaching. BioScience, 44, 99-101.
Bjerke, T.,Reitan, O.,Kellert, S. R.(1998).Attitudes toward wolves in south-eastern Norway.Society and Natural Resources,11,169-178.
Barman, R., Barman, N., &; Miller, J. (1996). Two teaching methods and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sound. 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96(2), 63–69.
Cavallo, A. M. L.,Laubach, T. A.(1998).Defining density: Activities based on the three phases of the learning cycle. The Science Teacher,65(7),44-48.
Glover, L.K., Earle, S.A., and G., Kelleher.(2004). Defying Ocean’s End An Agenda for Action. Washington: Island Press.
Hines, J. M., Hungerford, H. R., &; Tomera, A. N. (1986). Analysis and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A meta-analysis.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8(2), 1-8.
Karplus, R. (1977). Science teach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easoning.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14(2), 169-175.
Lawson, A. E. (1988). A better way to teach biology. American Biology Teacher. 50(5), 266-289.
Lawson, A. E., Abraham, M. R., &; Renner, J. W. (1989). A theory of instruction:Using the learning cycle to teach science concepts and thinking skills.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NARSTMONOGRAPH.
Musheno, B. V., &; Lawson, A. E. (1999). Effects of Learning Cycle andTraditional Text on Comprehension of Science concepts by Students atDiffering Reasoning Level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3-27.
Roth, C.E.(1992).Environmental literacy: Its Roots, Evolution, and Direction in the 1990 Columbus, Ohio: Eric/CSM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