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23)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25 14:2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妙笠
研究生(外文):Lin, Miao Li
論文名稱:主題餐廳員工工作壓力對幸福感之影響:以休閒調適策略為干擾變項
論文名稱(外文):The Effect of Job Stress and Well-being for the Workers Working in the Themed Resaturants-- Leisure Coping Strategies as Moderators
指導教授:陳朝鍵陳朝鍵引用關係陳兆南陳兆南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en, Chao ChienChen, Chao Nan
口試委員:徐欽賢陳朝鍵陳兆南湯大緯
口試委員(外文):Hsu, Chin HsienChen, Chao ChienChen, Chao NanTang, Ta Wei
口試日期:2013-01-10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亞洲大學
系所名稱:資訊工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工程學門
學類:電資工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3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3
中文關鍵詞:主題餐廳工作壓力休閒調適策略幸福感
外文關鍵詞:theme restaurantswork pressureleisure coping strategieswell-bei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2
  • 點閱點閱:115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5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本研究旨在探討主題餐廳員工工作壓力、休閒調適策略及幸福感之現況及三者之關係。主要研究目的為:
一、探討主題餐廳員工之工作壓力對幸福感是否有影響。
二、探討主題餐廳員工,其休閒調適策略,對工作壓力、幸福感的調節效果。
為達以上目的,本研究採量化調查研究,以主題餐廳員工為研究對象,以便利抽樣法進行調查,問卷發放數量為380份,取得有效樣本315份;所得資料以統計套裝軟體SPSS18.0進行分析,統計方法計有:描述性統計、因素分析、信度分析、獨立樣本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雪費事後檢定、相關分析及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本研究結果分述如下:
一、主題餐廳員工的工作壓力對幸福感有負向影響,即受訪者感受工作壓力愈高,其幸福感就愈低。
二、主題餐廳員工的工作壓力之「組織溝通」構面,對休閒調適策略有顯著影響;「工作負荷」、「個人發展」及「角色衝突」構面則對休閒調適策略無顯
著影響。
三、主題餐廳員工的休閒調適策略,對幸福感有正向影響,顯示休閒是容易讓人感到幸福的。
四、主題餐廳員工的休閒調適策略之「友伴式休閒」及「改善情緒式休閒」,對工作壓力、幸福感有顯著的調節效果;「舒緩身心式休閒」調適策略則無調
節效果。
此外,研究亦發現:
一、主題餐廳員工整體工作壓力呈中等程度,各層面以以「工作負荷」感受程度較深;而員工能善用休閒調適策略,各層面則較常使用「改善情緒式休閒」;且其幸福感感受良好,在各層面以「自我肯定」得分最高。
二、不同年齡、不同收入之主題餐廳員工在工作壓力的感受上有顯著差異。
三、男性及中階主管之主題餐廳員工之休閒調適策略有顯著差異。
四、不同婚姻狀況、學歷、餐飲相關工作年資、任職部門及收入之主題餐廳員工在幸福感受達顯著差異。
最後,基於上述結論,提出幾點建議。

This research examined theme restaurant employees’s job stress, leisure coping strategies and their sense of well-being, and how the three factors interact. The purposes of the research are(1)explore the impacts that theme restaurant employees’ working pressure has on well-being.(2)explore how the theme of the restaurant staff’s leisure coping strategies moderate their work pressure and happines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380 copies with 315 valid samples, was conducted to collect information on theme restaurant staff. The data was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factor analysis, reliability analysis, t test, one-way ANOVA test, correlation analysis, Sheffé method,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statistics results are:(1)theme restaurant staff’s job stress has a negative impact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well-being. In other words, the higher the occupational stress he/she has, the lower sense of well-being would be. (2)among the constitutes of theme restaurant staff’s job stress, "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ir leisure coping strategies; "workload", "personal development" and "role conflict" have no significant impact on leisure coping strategies.(3)Employees of theme restaurants’ leisure coping strategies show effects on their sense of well-being, which means leisure makes the employees feel well .(4)among the theme restaurant staff’s leisure coping strategies, "Mentorship leisure strategy” and “mood-improving strategy” have significant moderating effects on job stress,and their sense well-being, while “soothing-adaptive strategy” has no moderating effects.
In addition, the study also found that:(1)The theme restaurant employees overall have working pressure at a medium level and most of time they do use leisure coping strategies and feel good with their work. In terms of work pressure, "workload" is the mostly sensed part of their work pressure. Among all leisure coping strategies, “mood-improving strategy” is most often used. and "self-affirmation" score highest when the employees are asked about their sense of well-beings.(2)People of different ages and employed by different theme restaurants with different incomes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ir feelings of work pressure.(3)Male and middle-level managers of the theme restaurant staff leisure hav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coping strategies.(4)People at different marital status, education, food and beverage related work seniority, tenure sector and income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ir sense of well-being..
Some suggestions were provided in this study for further research.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
目 錄 iii
圖目錄 v
表目錄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3
第四節 名詞釋義 4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六節 研究流程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主題餐廳之相關研究 8
第二節 工作壓力之相關研究 16
第三節 休閒調適之相關研究 32
第四節 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40
第五節 餐廳員工的工作壓力與休閒調適策略、幸福感的關聯 5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6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61
第二節 研究假設 62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方法 63
第四節 研究工具----問卷量表設計 63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68
第六節 研究預試 70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76
第一節 問卷之基本資料分析 76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主題餐廳員工的工作壓力、休閒調適策略、 85
幸福感問卷調查分析 85
第三節 主題餐廳員工的工作壓力、休閒調適策略與幸福感之相關分析 109
第四節 主題餐廳員工的工作壓力、休閒調適策略及幸福感之迴歸分析 11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6
第一節 結論 116
第二節 建議 121
參考文獻 123
中文文獻 123
英文文獻 132
網際網路 138
附錄一、正式問卷 139
謝誌 143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王月貞(2003)。老師,你累了嗎?從退休潮看教師職業倦怠。師友,433,51-53。
王美晶(2006)。休閒參與作為壓力調適方法及其效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銘傳大學觀光研究所,臺北市。
Bammel, C. & Burrus-Bammel, L. L. (1996)。休閒與人類行為(涂淑芳譯)。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原出版年份1982)。
Brannon, L. & Feist, J.(1999)。健康心理學:行為與健康入門(李新鏘、林宜美、陳美君、陳碧玉譯)。臺北:心理。(原著出版於1996)。
Csikszentmihaly, M. (1997)。快樂從心開始。(張定綺譯)。臺北:天下(原出版年份1975)。
井敏珠(1992)。已婚職業婦女生活壓力與因應策略、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尤嘉宏(2000)。臺中市舊屋新用之餐飲空間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臺中市。
王秀慧(1999)。高職教師工作壓力來源、影響與管理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王明元、陳慧貞(2009)。主題餐廳結合文化創意產業經營成功因素之探討-以高雄懷舊餐廳為例。商業現代化學刊,5(2),55-70。
王原政(2010)。臺中縣國小教師休閒滿意度、休閒阻礙與工作壓力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逢甲大學景觀與遊憩研究所,臺中市。
王鍾和譯(1988)。(Arkoff, A)(1970)原著。適應與心理衛生。臺北:大洋出版社。
古婷菊(2006)。國中教師幸福感及其相關因素之硏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硏究所,臺北市。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明若、李姣姿(2001)。全球化之下工作壓力對職工身心健康之影響及整合性的對策,臺灣公共衛生雜誌,20(6),413-422。
朱明謙(2000)。高科技產業重業人員休閒行為、工作壓力與工作績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義守大學觀光科學研究所,高雄市。
朱敬先(1994)。健康心理學。臺北,五南。
何金美(2008)。金融人員的生活壓力、休閒調適策略對生、心理健康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雲林縣。
余緒德 (2004)。中華航空女性空服員休閒調適策略與壓力—健康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縣。
吳永發(2006)。路跑運動參與者持續涉入、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吳秀麗(2008)。護理人員職業倦怠、休閒調適及休閒效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碩士論文,臺中市。
吳政和(2005)。連鎖餐廳組織因素與服務傳遞缺口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臺北市。
吳政和、 吳菊(2008),主題餐廳連鎖力、組織因素與服務傳遞缺口之係-本土與國際連鎖餐廳之研究,弘光學報53期.199
吳泰儒(2004)。大都市裡的「原」汁「原」味─都會區原住民主題餐廳的社會資本與多元文化認同。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臺北市。
吳明隆(1999)。SPSS 與統計應用分析。臺北:五南。
吳純宜 (2006) 。組織政治知覺對工作壓力負面衝擊之舒緩因素─以金融產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吳淑女、梁文嘉( 1998 )。 導遊及領隊人員工作壓力、家庭壓力與休閒行為之關係。戶外遊憩研究,11 ( 1 ) ,23-42 頁。
吳雅筠(2006)。休閒緩衝壓力模式與休閒壓抑壓力模式比較分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餐旅學院旅遊管理研究所,高雄市。
吳筱雯(2005)。桃園縣國中已婚女性教師生活壓力與休閒參與、休閒滿意及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縣。
吳劍雄(1999) 。工作壓力的形成與因應之道之探討—個人、組織及社會環境的三管齊下。中國勞工,996 期,16-19 頁。
吳曉瑜 (2007) 。女性志工之人格特質、投入程度與幸福感關係之探討─以中南部慈濟志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呂靜淑 (2006) 。破繭而出?!少年服務中心社工人員的角色期待、角色壓力與調適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臺北市。
巫雅菁(2001)。大學生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高雄市。
李明書(1994)。工作壓力及其管理策略之探討。勞工行政,74 期,22-28
李雪松(2007)。基於體驗消費的我國主題餐廳建設模型。消費經濟,23(3),86-92。
李飛瑩(2009)。臺北縣市國民中學兼任總務行政職務教師工作壓力及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臺北市。
李思玉(2012)。原住民餐廳消費者體驗價值、滿意度與忠誠度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李螢潔(2011)。旅館從業人員的休閒調適、工作倦怠及幸福感之關係研究-以國際觀光旅館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大學運動,高雄市。
李晉南(2002)。臺南科技工業園區高科技研發工作壓力、因應方式與職業倦怠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大學健康與休閒學系,高雄市。
李新鏘、林宜美、陳美君、陳碧玉譯 (1999) 健康心理學-行為與健康入門。(Linda Brannon & Jess Feist 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杜昌霖(2004)。行政工作壓力、壓力因應方式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國民小學主任暨組長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沈進成、曾慈慧、吳雅筠 (2008)。休閒對壓力是種壓抑或者緩衝效果?壓力壓抑與緩衝模式之比較。戶外遊憩研究。21(4),59-92。
周文祥(1996) 壓力的調適與管理。國民體育季刊,25 卷4 期,28-37 頁
官湘玲(2005)。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國民小學教師兼任行政人員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臺南市。
林育慈(1997)。都市速食餐飲消費活動、店址與空間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臺中市。
林蔚(2009)休閒參與對工作壓力與工作家庭衝突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義守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高雄市。
林彥彰(2006)。職業軍人工作壓力、休閒調適策略與調適效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學研究所,嘉義線。
林麗玲(2001)。員工工作滿意度和生活滿意度之關係探討-以護理人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桃園縣。
林子雯(1996)。成人學生多重角色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林元正(2007)。臺北市退休警官從事運動休閒之動機持續因素及休閒效益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縣。
林玉隆(2006)。馬祖南竿地區基層志願軍官工作壓力之來源及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臺北市。
林宜蔓(2004)。游泳者持續參與在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雲林縣。
林英顏 (2003) 。員工工作投入,工作壓力與休閒需求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初麗娟、高尚仁(2005)。壓力知覺對負面心理健康影響-靜坐經驗、情緒智能調節效果之探討,中華心理學刊,47(2),157-179。
邱信憲(1994) 。工作特性、人格特質型態、角色壓力與工作壓力、工作滿足、離職傾向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臺中市。
邱皓政(2003)。社會與行為科學的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臺北市。
邱翔蘭(2004)。高雄市退休老人休閒活動參與與其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彰化縣。
洪靜惠(2005)。高雄縣市國民中學專任行政人員人格特質、工作壓力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侯望倫(1985)。員工工作壓力的實證研究---以護理人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侯麗(2008)。體育主題餐廳開發初探。商場現代化,529期,170-171。
施建彬(1995)。幸福感來源與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高雄市。
施建彬、陸洛(譯)(1997)。Argyle M., 1987著。幸福心理學。臺北:巨流。
施嫈瑜、李明濱、李世代、郭聖達,(2004)。壓力與健康-生理病理反應,北市醫學雜誌,1(1),17-24。
柯宏君(2011)。國際觀光旅館從業人員工作壓力、職業倦怠與離職傾向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觀光與餐旅管理系,高雄市。
胡家欣(2000)。大學生的休閒認知、涉入與體驗─兼論人格特質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高雄市。
孫武彥 (2007)。 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社會心理與行為研究。新北縣:新文京開發出版。
孫碧津( 2 0 0 4 )。警察人員休閒運動阻礙及幸福感之研究-以雲林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雲林縣。
高秋英、林玥秀(2004)。餐飲管理:理論與實務(第四版)。臺北市:揚智。
張世琪(2003)。餐館賣場設計,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臺北市:揚智。
張建業、賀學良(2006)。餐飲市場營銷管理。北京:清華大學出版。
張春興 (1999) 。心理學思想的流變 。臺北:東華.
商業發展研究院(2011)。98-99年度餐飲服務業經營活動報告。臺北:經濟部商業司委託。
商業發展研究院(2012)。臺灣餐飲業發展現況分析。《2011年商業服務業年鑑》,臺北:經濟部商業司委託,93-131頁。
曹輝雄(2007)。國際觀光旅館餐飲部主管工作壓力、壓力因應與職業倦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觀光研究所,臺北市。
梁又嘉( 1995 )。導遊及領隊人員工作壓力、家庭壓力與休閒行為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靜宜女子大學管理科學系,臺中縣。
許倩棱(2012)。餐飲業之經營現況與未來趨勢。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經濟部,1-13頁。
許義忠、余緒德(2005)。休閒、壓力與調適研究:以中華航空女性空服員為例。戶外遊憩研究,18:2,1-13 頁。
連晉言(2006)。離職之路-金融從業人員的工作壓力。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大同大學,臺北市。
郭淑菁 (2003)。登山社員休閒涉入、休閒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彰化縣。
郭華(2003)。主題餐廳營銷策略思考-兼論廣州市主題餐廳的發展現況。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華南師範大學旅遊管理系,廣州市。
郭哲君(2010)。體育志工社會支持、工作滿意對幸福感之影響研究—以2010 年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志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郭漢森(2010)。運用IPA方法探討異國主題餐廳服務品質重視度之研究-以臺中美術館綠園道與一中商圈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臺中市。
陳志峻(2005)。壹路玩—臺中景觀餐廳。臺北市:壹傳媒出版有限公司。
陳俞靜(2008)。工作壓力、休閒調適策略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以女性護理人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景觀與遊憩學位學程,臺中市。
陳音妝(2010)。高屏地區國際觀光飯店服務人員職業倦怠、休閒調適策略及休閒效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屏東縣。
陳惠美、 王美晶(2009)。壓力下的休閒調適策略及其立即調適效果:不同家庭生命週期族群之比較。戶外遊憩研究22(3),31-56
陳智瑩(2006)。休閒調適策略對日常生活壓力之影響-以臺北縣新莊市老人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世新大學觀光學系,臺北市。
陳貴凰(2007)。餐飲經營管理研究,課堂講義。靜宜大學,臺中市。
陳葦諭(2002)。臺北市基層警察休閒餐與對工作壓力關係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觀光學系,臺北市。
陳鈺萍(2004)。國小教師的幸福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縣。
陳嘉慧(2006)。壓力、休閒調適與健康關係之研究-以護理人員為對象。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陳騏龍( 2001 )。國小學童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人際關係及人格特質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屏東縣。
陸洛(1998)。中國人幸福感之內涵、測量及相關因素探討。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8(1),115-137。
陸洛 (1996)。中國人幸福感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科會專案報告,計畫編號:NSC85-2413-H037-002。
陸洛(1997)。工作壓力之歷程:理論與研究的對話。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0(4),19-51
曾貝露(2000)。青少年宗教態度、價值導向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高雄市。
曾國斌(2000)。不同產業與人格特質重業人員其工作壓力之差異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工業管理學系,臺南市。
游達榮(1998)。餐廳與服勤。臺中市:文野出版社有限公司。
童金杞(2008)。主題餐廳經營現及發展趨勢。商場現代化,頁547,136-137。
馮慶豐( 2005 )。休閒調適策略對工作壓力與幸福感關係影響之研究-以航空公司飛行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 臺北市。
馮觀富 (1996) 壓力、失落的危機處理。 臺北:心理出版
黃正鵠、楊瑞珠 (1998) 。青少年文化與心理態度之分析與探討第三期時事性主題調查研究報告。教育部訓育委員會。
黃英忠、黃琡君(1999)。餐飲業之人力資源管理-如何降低餐飲業服務人員流動率之探討。載於行政院衛生署、財團法人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主辦之「第四屆餐飲管理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頁133-154),臺中市。
黃瓊妙(2000 )。臺北市在學少年不同休閒參與類型之刺激尋求動機、休閒阻礙對其心理社會幸福感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 臺北市。
黃振紅(2008)。大學體育教師工作倦怠、休閒調適與生活品質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黃淑眞(2009)。應用體驗行銷工具創造體驗價值以提升顧客滿意度與忠誠之研究─以臺中市主題餐廳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食品科學研究所,臺中市。
黃美蓮(2009)。工作壓力、休閒調適與健康關係之研究-以花蓮縣政府員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高階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花蓮縣。
黃鈺升(2011)。餐飲業發展鄉土特色餐關鍵成功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臺中市。
黃瀏英(2002)。主題餐廳設計與管理,臺北:揚智文化。
黃寶園、林世華(2007)。人格特質與社會支持對壓力反應歷程影響之研究-結合統合分析與結構方程模式二計量方法,教育心理學報,39(2),263-294。
楊中芳譯(1997)。Andrews,F.M.,& Robinson, J.P.(1990)著。性格心理測量總覽(上)。臺北:遠流。
楊胤甲(2006)。愛好自行車休閒運動者之流暢體驗、休閒效益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靜宜大學,臺中市。
楊國樞( 1980 )。生活素質的心理學觀。中華心理學刊,22,11-24。
楊情華(2010)。臺北市公立幼稚園教師工作壓力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臺北市。
葉兆祺(2000)。國民小學實習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詹益政(2002)。旅館管理-理論與實務。臺北市:揚智文化。
詹益政、黃清溄(2005)。餐旅業經營管理。臺北市:五南文化事業。
管秋雄(1991)。幸福感的涵義及其在輔導上的應用。教育資料文摘,28(6),186-192。
劉祥如(2002)。基層警官從警意願與工作適應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
劉俊岷(2006)。服務創新、情緒體驗與忠誠意圖之關係-以主題餐廳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輔仁大學管理學研究所,新北市。
蔡文芳(2001)。跨國娛樂資本的空間生產--以臺北星巴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臺北市。
鄭世陽(2001)。餐飲管理-領導與溝通。載於財團法人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主辦之「第六屆餐飲管理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頁107-117),臺中市。
鄭成祥(2006)。旅行業中高階主管工作壓力、休閒調適策略與健康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學院碩士論文,臺北市。
鄭翊偉(2007)。臺中市景觀餐廳風格之景觀偏好與消費意圖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景觀與遊憩研究所,臺中市。
蕭仁釗、林耀盛、鄭逸如(譯)(1997)。Edward P. Sarafion 箸。 健康心理學。臺北,桂冠。
蕭惠文(2009)。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因應策略與幸福感之研究。未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謝明華(2003)。國小學童之父親參與、幸福感及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謝琇玲( 1990)。國民中學學校氣氛、教師壓力及因應方式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顏映馨(1999)。大學生的生活風格、人際親密和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顏瑞伶( 2002)。壽險公司業務員人格特質、工作壓力與工作滿足關係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保險研究所,臺中市。
譚家倫(2008)。鄉村旅遊遊客生活壓力知覺、休閒調適策略與健康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臺中市。
英文文獻
Andrews, F. M., & Withey, S. B. (1976). Social indicators of well-being. London, Plenum.
Andrews, F. M., & Withey, S. B. (1994). Social indicators of well-being-America’s perception of lifequality New York Plenum.
Argyle, M. (1987). The Psychology of Happiness. London: Metheun.
Argyle, M. (1992) , Receiving and giving social support: their effects on relationships and well-being. Counselling Psychology Quarterly, 5,123-134.
Bammel, G & Burrns-Bammel, L. L. (1996)。休閒與人類行為(涂淑芳譯)。臺北:桂冠圖書公司。(原著出版於1992)
Beardsworth, A. & Bryman, A. (1999). Late modernity and the dynamies of uastification: The case of themed restaurant. The Sociological Review, 47(2), 28-257.
Beehr & Newman (1978). Job stress, employee health, and organiza-tional effectiviness:A facet analysis, model and listerature re-view. Personnel Psychlogy, 31, 665-699.
Bolger, N., & Eckenrode, J. (1991). Social relationships, personality, and anxiety during a major stressful even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1, 40-449.
Brannon, L. & Feist, J.(1999)。健康心理學:行為與健康入門(李新鏘、林宜美、陳美君、陳碧玉譯)。臺北:心理。(原著出版於1996)。
Buss, D. M. (2000). The evolution of happiness. American Psychologist,55(1), 15-23.
Campbell, A. (1981). The sense of Well-Being in America. New York:McGraw-Hill
Cannon, W. B. (1932). The wisdom of the body. New York: Norton(2nd., ed 1939).
Caplan, R. D. (1975). Job demands and works health. NOSH Research Report,Cincinnati.
Caplan,G.(1974). Support systems and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Lectures on concept development. New York: Behavioral 1975
Christopher, J. C. (1999). Situating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Exploring the cultural roots of its theory and research.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77,141-152.
Cohen, S., Kamarck, T., & Mermelstein, R. (1983). A global measure of perceived stress.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24(4), 385-396.
Coleman, D. (1993). Leisure based social support,leisure dispositionsand health.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5(4), 350-361.
Coleman, D. J. & Iso-Ahola, S. E. (1993). Leisure and health: The role of social support and self-determinat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5(2), 111-128.
Cooper CL, S. V. (1990). Understanding stress:A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for health professional. New York: Chapman and Hall.
Cooper, C. L. (1988). A structural model approach toward the development of a theory ofthe link between stress and mental health , British Journal of Medical Psychology,pp. 87-102,.
Cooper, C. L., & Marshall, J. (1976). Occupational Source of Stree: A Review of Literature Relating to Cotnary Hearet Disease and Mental Health.Journal of Occupation Psychology, 49, 11-28.
Csikszentmihaly, M. (1975). Beyond boredom and anxiety.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Csikszentmihaly, M. (1997)。快樂從心開始。(張定綺譯)。臺北:天下(原出版年份1975)。
Diener E., Suh, E. M., Lucas, R. E., & Smith, H. L. (1999). Subjective well-being: 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5,276-303.
Diener, E. (1984).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5, 542-575.
Dunham, J. (1984) Stress in teaching. NY: Nichols Publishing Company
Ensel, W. M., & Lin, N. (1991). The life stress paradigm 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32, 321-341.
French .J. R. P., R., W., and Cobb, S.. (1975). Adjustment as person-environment fit.Coping and Adaptation. In. New York.
French, J. R. P., Roger, W., & Cobb, S. (1974). Adjustment as person-environment fit. Coping and Adaptation. NY: Basic Books
Gottdiener, M., 1997. The theming of America. Colorado: Westview.
Greenbery, J. & Baron, R. A. (1995). Behavior in organization. Englewood cliff, NJ: Prentice-Hall Inc
Heady, B. , & Wearing, A.(1990).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coping with adversity.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2, 327-349.
Hull IV, R. B., & Michael, S. E. (1995). Nature-based recreatio n,mood change,and stress restoration. Leisure Sciences , 17, 1-14.
Iso-Ahola S. E., & Park, C. J. (1996). Leisure-related social support and elfdetermination as buffers of stress/illness relationship.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8(3),169-187.
Ivancevich, J.M. & M.T. Matteson. (1980). Stress and Work a managerial Perspective, New York:Scott, Foresman.
Iwasaki, Y. (2001). Testing an optimal matching hypothesis of stress, coping and health:Leisure and general coping. Society and Leisure, 24, 163-203.
Iwasaki, Y. (2003a), Examining rival models of leisure coping mechanisms. Leisure Sciences, 25, 183-206.
Iwasaki, Y. (2003b). The impact of leisure coping beliefs and strategies on adaptive outcomes. Leisure Studies, 22, 93-108.
Iwasaki, Y., & Mannell, R. C. (2000a). Hierarchical dimensions of leisure stress-coping. Leisure Sciences, 22(3), 163-181.
Iwasaki, Y., & Mannell, R. C. (2000b), The effects of leisure beliefs and coping Strategies on stress-health relationships: A field study. The Journal of the Canadian Association for Leisure Studies, 24(1), 3-57.
Iwasaki, Y., Mackay, K., & Mactavish, J. (2005). Gender-based analyses of coping withstress among professional management: Leisure coping and non-leisure coping.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7(1), 1-28.
Iwasaki, Y., Mannel, R., & Butcher, J. (2002). A short-term 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leisure coping used by police and emergency response service worker.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4(3), 311-339.
Jamal, M. (1990). Relationship of Job Stress and Type-A Behavior to Employees, Job Satisfaction, Organization Commitment,Psychosomatic Health Problems and Turnover Motivation. Journal of Human Relations, 43(8), 727-738.
Jex, S. M.(1998) Stress and job performance.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Kelly, J. R. & Godbey, G. (1992). The sociology of leisure. PA: Venture Publishing State College.publishing company.
Klara, R. (2001). Familiar Themes. Restaurant Business, 100(10),p.24.
Kleiber, R. C. M. a. D. A. (1997). Leisure Motivation and Satisfaction. In A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Venture Pub.,.
La z a rus , R . S. , & Folkman , S. (1984 ) . St res s , app r a i s a l , and coping. N e w Yor k : S p r i n g e r P u b l i s h i n g Company.
Lazarus, R. S (1976). Pattern of Adjustment(3rd ed.). NY: McGraw-Hill.
Lazarus, R. S. (1991). Progress on a cognitive-motivation-relational theory of emo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46, 819-843.
Lu, L. (1999). Personal or environmental causes of happiness: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39(1),79-90.
Luthans, F. (1982).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New York:McGraw-Hill.
MacLaurin, D. J., & MacLaurin, T. L. (2000). Customer Perceptions of Singapore’s heme Restaurants. Cornell Hotel and Restaurant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41(3), 75-85.
Maslach, C. & Jackson, S. E. (1981). The Measurement of Experienced Burnout,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Behavior 2 , 99-113.
McGrath, J. E. (1976). Stress and Behavior in Organizations.In DunnetteMD. Chicago:RandMcNally.
Moracco, J. C., & McFadden , H. (1982). Counselor’s role in reducing teacher stress. The Personnel and Guidance Journal, 5, 549-552.
Outllet, G., Iso-Ahola, S. E., & Bisvert, D. (1995). Leisure,health and human function. Society and Leisure, 18, 15-181.
Patterson, I., & Coleman, D. (1996). The impact of stress on different leisure dimensions. Journal of Applied Recreation Research, 21, 243-263.
Robbins, S. P. (1996).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Concept, controversies, applications. New Jersey:Prentice-Hall.
Russell, R. V. (1996). Pastimes-The context of contemporary leisure. Dubuque, IA: Brown & Benchmark.
Schmitt, B. H. (1999). Experiential Marketing: How to get customer to sense, feel,think, act, relate to your company and brands. NY: Free Press.
Selye, H.(1956). The Stress of Life. NY: McGRAW-Hill.
Smith, G. C., Kohn, S. J., Savage-Stevens, S. E., Finch, J. J., Ingate, R., & Lim, Y.(2000).The Effects of Interpersonal and Personal Agency on Perceived Control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 Adulthood. The Gerontologist, 40(4), 458-468。
Steers, R. M. (1988).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
Tinsely, E. A. & Tinsley, D. J. (1986). A Theory of the attributes, benefits, and auses. Leisure Sciences, 8 (1), p.1-45.
Veenhoven, R.(1994). Is happiness a trait?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32,101-160.
Wilson,W.(1967).Correlates of avowed happines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47(2)
,203-231
網際網路
李建興(2007),幸福企業大未來「你的幸福感,我的競爭力!你照顧好員工,員工就會打拚好績效」,經理人 manager today December 12,2007 13:20。取自:http://www.managertoday.com.tw/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2012)。批發、零售及餐飲業經營實況調查報告。經濟部統計處,臺北。取自:http://www1.stat.gov.tw/public/Data/2122417404871.pdf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葉兆祺(2000)。國民小學實習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2. 楊國樞( 1980 )。生活素質的心理學觀。中華心理學刊,22,11-24。
3. 黃寶園、林世華(2007)。人格特質與社會支持對壓力反應歷程影響之研究-結合統合分析與結構方程模式二計量方法,教育心理學報,39(2),263-294。
4. 陸洛(1998)。中國人幸福感之內涵、測量及相關因素探討。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8(1),115-137。
5. 施嫈瑜、李明濱、李世代、郭聖達,(2004)。壓力與健康-生理病理反應,北市醫學雜誌,1(1),17-24。
6. 許義忠、余緒德(2005)。休閒、壓力與調適研究:以中華航空女性空服員為例。戶外遊憩研究,18:2,1-13 頁。
7. 初麗娟、高尚仁(2005)。壓力知覺對負面心理健康影響-靜坐經驗、情緒智能調節效果之探討,中華心理學刊,47(2),157-179。
8. 周文祥(1996) 壓力的調適與管理。國民體育季刊,25 卷4 期,28-37 頁
9. 吳劍雄(1999) 。工作壓力的形成與因應之道之探討—個人、組織及社會環境的三管齊下。中國勞工,996 期,16-19 頁。
10. 李明書(1994)。工作壓力及其管理策略之探討。勞工行政,74 期,22-28
11. 吳筱雯(2005)。桃園縣國中已婚女性教師生活壓力與休閒參與、休閒滿意及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縣。
12. 吳淑女、梁文嘉( 1998 )。 導遊及領隊人員工作壓力、家庭壓力與休閒行為之關係。戶外遊憩研究,11 ( 1 ) ,23-42 頁。
13. 吳政和、 吳菊(2008),主題餐廳連鎖力、組織因素與服務傳遞缺口之係-本土與國際連鎖餐廳之研究,弘光學報53期.199
14. 朱明若、李姣姿(2001)。全球化之下工作壓力對職工身心健康之影響及整合性的對策,臺灣公共衛生雜誌,20(6),413-422。
15. 吳政和(2005)。連鎖餐廳組織因素與服務傳遞缺口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臺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