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王保進(2004)。”多變量分析:套裝程式與資料分析”,台北:高等教育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王濟川、郭志剛(2004)。”Logistic迴歸模型—方法與應用”,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王佩芬(2001)。重新說故事-子宮頸抹片檢查。未發表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王美仁(2001)。影響婦女接受子宮頸抹片相關因素隻探討---以高雄縣阿蓮鄉為例。未發表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台南。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7)。子宮頸癌篩檢登記工作95 年年 報。96 年11月16 日取自http://www.twcxr.org.tw/report/year/index.aspx。
行政院衛生署(2005)。台灣地區30歲以上婦女縣市別子宮頸抹片篩檢人數及篩檢率。96年6月16日取自 http://pap.cph.ntu.edu.tw。
行政院衛生署(2007)。民國95 年衛生統計(二)生命統計上冊目錄。96 年8 月23 日取自http://www.doh.gov.tw/statistic/data/衛生統計叢書2/95/專區/95年主要死因結果分析.doc。
行政院衛生署(2007)。衛生統計資訊網.96年6月16日取自//http://www.doh.gov.tw/statistic/data/。
行政院衛生署(2005)。行政院衛生署94年度施政計畫。96年6月28日取自http://www.doh.gov.tw/cht/content.aspx?dept=R&class_no=4&now_fod_list_no=6223&array_fod_list_no=&level_no=1&oc_no=40712&show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7)。子宮頸癌篩檢登記工作94 年年報。96 年11月16 日取自http://www.twcxr.org.tw。
行政院衛生署統計室(2007) 。民國95年台灣地區主要死因分析/衛生統計。96 年8 月23 日取自 http://www.doh.gov.tw/statistic/data/衛生統計叢書2/95/專區/95年主要死因結果分析.doc。
行政院衛生署 (2001a) 。2001 年健康促進年全國保健會議會議記錄。
行政院衛生署 (2001b) 。國民保健三年計畫,民80-90年。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6)。子宮頸癌篩檢登記工作95 年年 報。96 年11月16 日取自http://www.twcxr.org.tw。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3)。「民國九十一年國民健康促進知識、態度與行為調查」之成果報告。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網站(2007)。調查計畫辦理概述。上網日期:96年6月11日,取自http://www.bhp.doh.gov.tw/statistics/file/200311121037432R5YS/辦理概述.htm。
李翠鳳、郭旭崧、陳錫中、陳天順、周碧瑟(1997)。金門縣婦女子宮頸防癌抹片檢查的影響因素。中華衛誌,16(3),198-209。
李美鶯、魏美玲、柯月鈴、施美智、陳怡儒、葉昭幸(2005)。以電腦提示系統提升子宮頸抹片檢查篩檢率之改善專案。腫瘤護理雜誌,5(2),51-61。林麗珠(2003)。衛生教育介入對婦女參與子宮頸抹片檢查意願與 行為影響之研究---以台南縣後壁鄉為例。未發表的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健康科學院公共衛生學研究所,高雄。
林惠賢、王琳華、劉淑敏、康啟杰(2003)。屏東地區婦女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之相關因素。臺灣公共衛生雜誌,22(2),127-133。林晏如、陳欽賢、劉彩卿(2006)。保險對預防保健服務之影響:全民健保下之婦女抹片檢查。保險專刊, 22(1),45-64 。林清山(2003)。”多變項分析統計法(五版)”,台北東華書局。
吳鏡瑚(1997)。抹片不正常時,怎麼辦? 高醫醫訊月刊,16(12)。
吳岱穎、郭冠良、陳建志、林光洋、黃惠娟(2004) 。子宮頸癌的 篩檢。基層醫學,19(12),288-295。
吳明隆,涂金堂(2005)。”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二版)”,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吳依凡(2004)。醫療資源可近性對個人醫療利用影響-台灣地區的實證研究。未發表的碩士論文,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桃園縣。周子菁(2004)。婦女預防保健醫療利用分析與影響因素之探討_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研究分析。未發表的碩士論文,中國醫藥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台中。周碧瑟(2000)。影響台灣婦女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之因素。生命科學簡訊,14(6),11-15。胡淑媛(2000)。台灣婦女子宮頸癌、卵巢、子宮內膜癌存活分析之探討。未發表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研究所,高雄。徐佩華(2001)。婦女預防保健之評估-以子宮頸癌病患抹片檢查利用率為例。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高雄。馬作鏹、吳宜玲、邱鈺婷、邵國寧、黃素雲(2006)。應用健康信念模式探討台灣地區影響老人利用健保成人預防保健服務之相關因素研究。醫務管理期刊,7(4) ,349-365 。高瑛霞(2007) 。衛生所推動子宮頸抹片篩檢策略與篩檢成果之相關性研究。未發表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社區護理研究所,台北。陳怡如,陳淑卿,林上青(1999)。社區設站子宮頸抹片檢查之 成本及利用情形分析。中華家醫誌9(3), 150-157 。
陳信義(2004)。六分鐘護一生及預防子宮頸癌症婦癌預防的重要 性。台灣醫界,47(6),37-39。
陳松吟(2003)。全民健康保險子宮頸癌抹片篩選使用型態六年之追蹤研究。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台北。陳祈安(2005)。子宮頸抹片細胞輕度異常之處理。台灣醫學,9 (2),289-291。
陳錫中、周碧瑟(1995)。台灣鄉村婦女對「子宮頸防癌抹片檢查」的認知及參與之調查研究。中華衛誌,14(6) ,494-501 。
陳雲絹、張遠萍、許玲女(1998) 。某醫學中心婦女做子宮頸抹片 檢查與其影響因素之探討。長庚護理,9(1),22-32。陳永川、曾炳憲、蕭雪紅、彭文瑤、鍾弘林(2000)。推廣婦女子宮頸抹片新策略與成果初步報告。台灣醫界,43(2),25-28。
黃月桂、葉明義、林勤豐(1998)。全民健康保險子宮頸抹片檢查之利用度研究。中華衛誌,17(1) ,28-35 。
國家衛生研究院(2004)。子宮頸癌篩檢、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上 皮卵罺癌臨床指引。國家衛生研究院簡訊,9(4),1-7。
張文華(2007)。疾病常識---子宮頸癌。96 年7月8 日取自http://home.pchome.com.tw/health/whchang/。
葉季森(2002) 。烏日鄉已婚婦女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影響因素研究。中臺學報,13,1-11。
葉純志、洪百薰(2005)。婦女對子宮頸抹片檢查經驗之主觀感受評價分析。臺灣人口學會學術研討會 。
傅大為(2002)。戰後台灣婦產科的手術技藝與性別政治。女學學誌,14,45-80。傅粹馨(2002)。主成分分析和共同因素分析相關議題之探討。教育與社會研究,3,107-132。楊鎧玉(2003)。臺北市子宮頸抹片檢查陽性個案求醫行為相關因素之探討。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台北醫學大學護理研究所,台北。楊正暉(2000)。子宮頸癌的治療。聲洋防癌之聲,16,14-17。
趙明玲(2000)。基隆市中山區婦女執行子宮頸抹片檢查行為影響因素之探討。德育學報,16,137-147。蔡明芸(2005)。影響婦女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相關因素之探討-以花蓮地區篩檢站婦女為例。未發表的碩士論文,慈濟醫學大學 醫學研究所,花蓮。鄭丞傑(2006)。子宮頸抹片也可以DIY嗎?中華民國內膜異位症婦女協會會刊,13(4),13-14。
鄭丞傑(2006)。子宮頸抹片也可以DIY嗎?台北市醫師公會會刊,50(1),13-14。
盧孳艷、阮月清(2003)。子宮頸抹片篩檢政策之身體政治。護理雜誌,50(4),11-15。簡大任、季瑋珠(1995)。台北市有偶婦女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影響因素之探討。中華衛誌,14(2) ,111-128 。
顏兆熊(2004)。子宮頸抹片異常的分類與處置。台灣醫界,47(4),12-14。
二、英文部份:
Aday, L.A., & Shortell, S.M. (1988). Indicators and predicators of health service utilization. Edited by Williams, S.J., & Torrents, P.R., Introduction to Health Services, 3rd Ed, 51-81.
Andersen, R.M. (1995). Revisiting the behavior model and access to medical care:Does it matter?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36, 1-10.
Barlett, M. S.(1951). The goodness of fit of a single hypothetical discriminant function in the case of several groups. Annuals of Eugenics, 16, 199-214.
Beral, V. (1974). Cancer of the cervical:A 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 Lancet, 25, 1037.
Hosmer, D. W., & Lemeshow, S. (2000). Applied logistic regression (2nd ed.).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Hair, J. F., Jr., Anderson, R. E., Tatham, R. L., & Black, W. C. (1998).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Hall.
Hewitt M, Devesa SB. Papanicolaou test use among reproductive-age women at high risk for cervical cancer: analyses of the 1995 national survey of family growth.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2002; 92: 666-70.
Kaiser, H. F.(1970). A second-generation Little Jiffy. Psychological, 35, 401-415.
Kaiser, H. F. (1974). Little Jiffy, Mark IV.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34, 111-117.
Mathers, C .D .,Boschi-Pinto, C ., Lopez ,A. D., & Murry, C. J. L.(2001). Cancer incidence, mortality and survival by site for 14 regions of the word.Global programme on evidence for health police discussion Paper no.13,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Marrazzo, J. M, Koutsky, A.(2001). Papanicolaou Test Screening and Prevalence of Genital Human Papillomavirus Among Women Who Have Sex With Women.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91, 947-953.
Mechanic D. (1978).Medical Sociology 2nd ed. New York: Free Preso.
Rosenstock, I. M.(1974). Historical origins of the health brief model.
Health Education Monographs, 2(4), 328-335.
Sadovsky, R. (1997). Identification of barriers to cervical cancer screening. American Family Physician, 54, 481-483.
Sigurdsson, K. (1993). Effect of organized screening on the risk of ervical cancer. Evaluation of screening activity in Iceland, 1964-1991. Cancer, 54, 563-570.
Suchman,E.A. (1965).Stages of Illness and Medical Care.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6, 114-128.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1997). Pap Cytology Screening: Most of The Benefits Reaped? WHO and EUROGIN. Release a Report on Cervical Cancer Control. Retrieved November 5, 2004, from http://search.who.int/search?ie=utf8&site=default_collection&client=WHO&proxystyle sheet=WHO&output=xml_no_dtd&oe=utf8&q=Press+Release+WHO%2F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