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82)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28 01:5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溫炳原
研究生(外文):Bin-Yuan Wen
論文名稱:想像的新工業空間
論文名稱(外文):Imagination of New Industry Space
指導教授:夏鑄九夏鑄九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sia, Chu-Joe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學門:建築及都市規劃學門
學類:其他建築及都市規劃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1999
畢業學年度:87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慣習新工業空間
外文關鍵詞:conventionNew Industry Spac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30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以資訊技術為中心的技術革命正轉變著人類生活的根基,它同時加速重新塑造了社會的物質基礎與經濟的產業空間。過去二十年間在全球的尺度上,新生產與管理形式所形構的資訊化經濟(Informational Economy)增加了勞動工時內之生產力、提供了全球尺度的競爭力。這個資訊化的發展方式(the informational mode of development)正是我們欲瞭解新形式社會興起的過程及其結構,所不可或缺的切入點。
對於地方的行動者而言,這股全球巨變之力的挑戰,一方面產生了新的機會,因為競爭不再像過去一樣,只決定於天然或能源的資源、傳統工業的基礎、地理上的位置、資本的積累或者貿易保護國的政治意願。另一方面,卻也同時使得地方社會產生了脫落及兩極化的效應。這些在不同位置的社會行動者,為了勾連上這股發展之力,紛紛提出新的策略與方案,在各自過去既有的基礎上,建構他們自己的新世紀的地方的遠景。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緣起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 5
第三節 相關理論與文獻 6
第四節 分析架構與研究方法 9
第五節 寫作章節說明 11
第二章 「台東網路園區」浮現的歷史脈絡
第一節 全球資訊經濟的形構 13
第二節 浮現中之台灣資訊化社會 17
第三節 全球發展下台東地區的變遷 21
第四節 小結 24
第三章 「台東網路園區」的緣起與構想
第一節 資訊發展的產業體系 25
第二節 國家競爭力下的電子化政府 29
第三節 園區的內容與空間的配置 33
第四章 「台東網路園區」實際的推動過程
第一節 推動團隊的形成 38
第二節 地方政治的介入 42
第三節 規劃制度的嵌合 45
第四節 信心危機引發的瓦解 46
第五章 企業、地方與投資行動
第一節 中小型資訊處商的合作 48
第二節 偏遠地區投資行動的挑戰與處境 54
第三節 地方社會的影響與其反應 57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發現 63
第二節 後續工作 66

參考書目
一、外文部分
Castells, M. 1989. The informational City-Information Technology,Economic Restructuring and the Urban-Regional Process,Oxford:Basil Blackwell。
Castells, M. & Hall, P. 1994. Technopoles of World :The Making of 21st Cen tury Industrial Complexes,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
Ernst, D. & O'Connor, D. 1992. Competing in the Electronics Industry:The Experience of Newly Industrialising Economics OECD, Paris
Saxenian, A. 1997. Transnatioanl Entrepreneurs and Regional Industrialization: The Silicon Valley-Hsinchu Connection。
Saxenian, A. 1994. Regional Advantage:Culture and Competition in Silicon Valley and Route 128,Cambridge Massachusetts & London England,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torper, M. 1997. The regional World:Territorial Development in a Global Economy。New York & London,The Guiford Press。
Storper, M. & Salais, R. World of Production:The Action Frameworks of Economy。Cambridge Massachusetts & London England,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二、中文部分
(一)研究計劃與規劃報告
王子博,1997,1998年軟體產業回顧與前瞻。
林鎮邦,1997,1998年資訊產業回顧與前瞻。
中華民國視訊網路開發應用協會,1996,台東網路園區簡報。
台東縣政府,1997,台東縣綜合發展計劃。
台東縣政府,1996,台東科學園區體整發展構想。
行政院資訊發展推動小組,1997,萬象二十一世紀的電子化政府,八十七年度教育部電子計算機中心,1998,我國資訊教育現況與展望。
政府業務電腦化報告書。
經濟部工業局,1998,智慧型工業園區開發規劃設計作業規範五年計劃。
經濟部,1993,軟體工業園區專業服務體系規劃報告書,資訊工業策進會。
(二)論文期刊
王信人,1998,台灣資訊工業發展的政治經際分析,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淑芬,1996,地方經濟體質與創新活動-台北都會區資訊電子業的個案研究,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尤雯雯,1998地方建設過程中的地方政府與地方派系-以台中縣梧棲鎮為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呂清松,1997,科學園區對地方發展之論徵與台灣實證-新竹科學園區個案研究,中興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許郁芳,1996,台東糖廠-形式構成與懷鄉情愫,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
吳功顯,1972,台灣東部地區經濟發展之回顧與前瞻-地區研究法綜合模式之應用,台灣土地金融季刊。
吳功顯,1984,台灣東部地區經濟發展與北迴鐵路之關係,台灣土地金融季刊。
吳功顯、林乾宗、張之楊
,1982,台灣東部區域產業結構及其發展之研究,台銀季刊。
周恬弘,1990,「產業東移」的政治經濟分析,國家政策。
徐一峰,1985,台灣東部區域計劃之構想與內容,住宅及都市發展。
陳其瑞,1991,由東部資源談產業東移的真義,能源、資源與環境。
陳家榮,1990,東部礦業對區域經濟發展之影響,礦業技術。
陳家榮,1991,東部礦業及產業東移對區域經濟發展之影響,台灣礦業。
溫秀英,1990,從產業東移看台灣的總體經濟不平衡發展,國家政策。
楊惠玲,1992,台灣東部區域產業東移之研究,地政論壇。
廖忠俊,1997,台灣地方派系的行程發展與質變,台北:允晨。
侯松茂,1983,台東縣人口外流情況與原因之研究,台東師院社教系。
解鴻年,1990,台灣地區科技廠商區位特性研究,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鏡臣,1998,偏遠地區環境破壞的社會機制-以澎湖海岸地景破壞為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葉秀婷,1998,台灣地區科技產業用地整體開發策略之研究,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楊友仁,1998,從新竹到台南:科學園區、新興工業與地方發展的政治經濟學分析,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東海大學東亞社會經濟研究中心,1997,地方社會,台北:聯經。
陳介玄,1998,台灣產業的社會學研究-轉型中的中小企業,台北:聯經。
陳介玄,1994,協力網絡與生活結構-台灣中小企業的社會經濟分析,台北:聯經。
陳介玄,1995,地方金融小企業與台灣世俗社會之轉化,貨幣網路與生活結構,台北:聯經。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