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刊雜誌】
《台灣民報》,台北:東方文化書局復刊,1973年。
《台灣新民報》,台北:東方文化書局復刊,1973年。
《台灣日日新報》,電子資料庫,漢珍數位圖書公司。
《台灣時報》,電子資料庫,漢珍數位圖書公司。
《明日》,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所藏微卷。
《台灣文學》(台灣文藝作家協會),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所藏。
《先發部隊》,台北:東方文化書局復刊,1981年。
《第一線》,台北:東方文化書局復刊,1981年。
《台灣文藝》,台北:東方文化書局復刊,1981年。
《台灣新文學》,台北:東方文化書局復刊,1981年。
《黑色青年》,群馬:黑色戰線社復刊,1975年。
《自由聯合》,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所藏。
《自由聯合新聞》,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所藏。
《リベルテール》,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所藏。
【中文專書】
G.D.H柯爾著,何瑞豐譯,《社會主義思想史》第二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年。
下村作次郎編,《從文學讀台灣》,台北:前衛出版社,1997年2月。
王詩琅著,翁佳音、張炎憲合編,《陋巷清士 王詩琅選集》,台北:弘文館,1986年11月。
王詩琅譯註,《台灣社會運動史──文化運動》,台北:稻鄉出版社,1988年5月。
王詩琅,《台灣文學重建的問題》,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3年。
王乃信等譯,《台灣社會運動史》第四冊,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6年。
史朗寧著,張伯權譯,《俄羅斯文學史》,台北:自華書店,1986年11月。
巴金著譯,許善述編,《巴金與世界語》,北京:中國世界語出版社,1995年5月。
白浩,《無政府主義精神與20世紀中國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5月。
呂興忠編,《繪聲的世界:吳慶堂作品集》,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7年。
克魯泡特金,帕米爾編輯部譯,《互助論──進化的一個要素》,台北:帕米爾書店,1980年,再版。
克魯泡特金著,凌霜等譯,《近世科學和安那其主義》,克氏全集刊行社,1928年。
李顯榮,《巴枯寧評傳》,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
李怡,《近代中國無政府主義思潮與中國傳統文化》,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施淑,《兩岸文學論集》,台北:新地出版社,1997年6月。
孟慶澍,《無政府主義與五四新文化──圍繞《新青年》同人所作的考察》,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6年6月。
邱坤良,《舊劇與新劇(1895-1945)日治時期台灣戲劇之研究》,台北:自立晚報,1994年。
邱士杰,《一九二四年以前台灣社會主義運動的萌芽》,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9年10月。
河原功著,莫素微譯,《台灣新文學運動的展開:與日本文學的接點》,台北:全華科技,2004年3月。
柏里華著,天均譯,《世界語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31年6月。
徐善廣、柳劍平著,《中國無政府主義史》,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
陳水逢,《日本近代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陳芳明,《左翼台灣 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台北:麥田出版,2007年,再版。
許俊雅編,《楊守愚作品選集(補遺)》,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
湯庭芬,《無政府主義思潮史話》,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
曾顯章,《張維賢》,台北:台北藝術大學,2003年。
黃武忠《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作家小傳》,台北:時報文化,1980年。
黃武忠,《台灣作家印象記》,台北:眾文出版社,1984年。
黃英哲主編,《日治時期台灣文藝評論集》第一冊,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
黃頌顯,《台灣文化協會的思想與運動(1921-1931)》,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8年12月。
楊守愚著,許俊雅、楊洽人編,《楊守愚日記》,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
蒲魯東著,孫署冰譯,《什麼是所有權》,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年。
歐茵西,《新編俄國文學史》,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12月。
【日文專書】
川端香男里編,《ロシア文学史》,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86年3月25日。
小松隆二,《日本アナキズム運動史》,東京:青木新書,1972年11月25日。
日本アナキズム運動人名事典編集委員会,《日本アナキズム運動人名事典》,東京:株式會社ぱる出版,2004年4月。
中島利郎,《日本統治期台湾文学小事典》,東京:綠蔭書房,2005年6月。
台灣總督府警務局編,《台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三)》,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95年,復刻版。
台灣日日新報社編,《改訂增補台灣六法》,東京:綠蔭書房,1999年,復刻版。
台灣總督府警務局保安課圖書掛編,《台灣出版警察報》,東京:不二出版,2001年,復刻版。
市古真次等編,《增訂版 日本文学全史6現代》,東京:學燈社,1994年,2版。
平野謙等編,《現代日本文学論争史》,東京:未來社,2006年。
江西一三,《江西一三自伝》,東京:江西一三自伝刊行會,1976年5月1日。
向井孝,《山鹿泰治 人とその生涯》,東京:自由思想社,1984年12月。
近藤憲二,《一無政府主義者の回想》,東京:平凡社,1965年6月。
近藤憲二,《私の見た日本アナキズム運動史》,東京:啟眾新社,1983年7月1日。
秋山清,《日本の反逆思想》,東京:現代思潮社,1968年4月15日。
秋山清,《アナキズム文学史》,東京:筑摩書房,1975年9月30日。
飛鳥井雅道,《幸徳秋水》,東京:中央公論社,1985年3月10日,第11版。
逸見吉三,《墓標なきアナキスト像》,東京:三一書房,1976年8月。
鈴木靖之,《日本無政府主義運動史》第一編,群馬縣:黑色戰線社,1970年10月15日。
【單篇論文】
下村作次郎編,〈王詩琅回顧──文学的側面を中心として〉,《南方文化》第9號,日本:天理南方文化研究會,1982年6月29日,頁235-262。
王詩琅,〈我的苦讀〉,《民眾日報》,1980年12月12日。
王詩琅,〈我的早年文學生活〉,《台灣文藝》第98號,1986年1月。
王遠義,〈無政府主義概念史的分析〉,《台大歷史學報》第33期,2004年6月,頁399-425。
毛一波,〈台灣老作家王詩琅〉,《傳記文學》第272號,1985年1月,頁88-93。史可乘,〈人類之家‧台灣ESP學會〉,《台北文物》第3卷第1期,1954年5月,頁91-93。
呂興忠,〈台灣苦旅──日據時期的台灣無政府主義群像〉,《彰中學報》第23期,2001年4月,頁219-235。吳叡人,〈反政治的政治:《黑色青年》無政府主義思想的筆記〉,收入黃自進主編,《東亞世界中的日本政治社會特徵》,台北:中央研究院亞太區域研究中心,2008年7月,頁109-135。
李宛儒,〈植民地台湾の新劇発展と張維賢――日本留学の影響をめぐって〉,《演劇学論集》第47號,2008年秋季,頁21-40。
河原功,〈解說『台湾出版警察報』〉,收入台灣總督府警務局保安課圖書掛編,《台灣出版警察報》,東京:不二出版,2001年,復刻版,頁5-24。
林子候,〈王詩琅〉,《傳記文學》第275號,1985年4月,頁141-142。
耐霜,〈台灣新劇運動述略〉,《台北文物》第3卷第2期,1943年8月20日,頁83-85。
柳書琴,〈文化遺產與知識鬥爭──戰爭期漢文現代文學雜誌《南國文藝》的創刊〉,收入施懿琳等著,《彰化文學大論述》,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11月,頁203-239。
張維賢,〈我的演劇回憶〉,《台北文物》第3卷第2期,1943年8月20日,頁104-113。
張恆豪,〈黑色青年的悲劇──王詩琅及其小說意識〉,《現代文學》復刊第13期,1981年2月,頁65-91。陳培豐,〈由敘事、對話的文體分裂現象來觀察鄉土文學〉,收入陳芳明主編,《台灣文學的東亞思考:台灣文學藝術與東亞現代性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7年7月,頁190-237。
陳建忠,〈差異的文學現代性經驗──日治時期台灣小說史論(1895-1945)〉,收入陳建忠等合著,《台灣小說史論》,台北:麥田出版,2007年,頁15-110。
郭侑欣,〈站在島都的十字街頭──試評王詩琅與朱點人小說〉,《仁德學報》第3號,2004年10月,頁99-111。賴奕倫,〈日據時期東洋風席捲而來的現代性表現──論王詩琅小說的權力空間辨證〉,《台北師院語文集刊》第9號,2004年11月,頁157-180。
【學位論文】
葉瓊霞,〈王詩琅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卓英燕,〈王詩琅台灣民間文學作品之研究〉,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洪韶翎,〈日本普羅文學研究〉,台北:輔仁大學日本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徐淑雯,〈王詩琅兒童文學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連婷如,〈王詩琅小說研究〉,台北: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陳冠宇,〈王詩琅小說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陳允元,〈島都與帝都:二、三○年代台灣小說的都市圖象〉,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張雅惠,〈賴明弘及其作品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6月。蔡美俐,〈未竟的志業:日治世代的台灣文學史書寫〉,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