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08)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2 06:5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謝皓行
研究生(外文):Hao-hsing Hsieh
論文名稱:混血與突變的設計
論文名稱(外文):Hybrid and Mutant Design
指導教授:葉博雄葉博雄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Po-Shiung Yeh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工業設計系碩士班
學門:設計學門
學類:產品設計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2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57
中文關鍵詞:混血突變多樣性演化
外文關鍵詞:diversityevolutionhybridmut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23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物種的演化仰賴世代間傳遞性狀的過程,透過混血和突變進而產生生物的多樣性,再透過天擇留下適應環境的物種。產品也符合了這些演化的過程,透過一代代的演變,加上文化、科技…等種種因素,發展出符合人類需求的產品。

人類永遠都有各式各樣不同的需求,現在的設計常常為人詬病的是,為了解決一個問題,但同時也產生新的問題,設計師們致力於解決問題,但問題似乎還是永遠都在,也沒有真正完美的物品存在,但人們還是可以不斷創新也期待創新。

因此希望從生物的多樣性與演化的觀點來看,演化永遠都是一個過程,將這個世代氾濫的產品,視為一種多樣性的演化過程,將混血(不同材質、技術…等)與突變(型態的延伸達成功能性的需求),視為一種操作的手法,來適應未來生活型態的改變,思考可能產生的設計。
The evolution of species depends on the process of phenotypic trait transcribing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creating biodiversity by hybrid and mutation, then leaving the species which adopt to the environment. Products also meet the evolution process, they evolve through generations, including the factors of cultures, techniques... etc., to develop the products which meet people''s requirement.

Human always have various needs. What the design nowadays has been frequently criticized is that a new problem comes out when an old problem was solved. The designers dedicate to solve problems, but it seems that problems are always there; A perfect product doesn''t exist, but people are able to not only innovate but also looking forward to the innovation.

Therefor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biodiversity and evolution, evolving is always a process; We should regard the overflowing products of this generation as a kind of evolving process, and regard hybrid and mutation as a kind of manipulate technique, to think the function that is possibly brought.
目錄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誌謝
目錄
圖目錄
表目錄
第一章、創作理念
1.1 創作背景
1.2 創作動機
1.3 創作理念
第二章、學理基礎
2.1生物學的定義
2.1.1 混血
2.1.2 突變
2.2 基因引起的顏色變異
2.3設計發展概述
2.3.1 現代主義
2.3.2 後現代主義
2.4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的辯證-以黑格爾哲學理論觀點探討
2.5混血與突變的設計案例
第三章、實驗性作品
3.1異變燈
3.2傳輸充電保護套
3.3太陽能充電電池
3.4礦車調味組
3.5實驗性作品檢討與提報後發展
第四章、碩士創作代表作品
4.1 Bring colors to darkness
4.2 Pen smartphone stand
4.3 Side table
4.4 Three-legged lamp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1. Bill Mckibben,2011,地球‧地殏 如何在質變的地球上生存? 曾育慧 譯,高寶國際,台北。
2. Dougal Dixon、John Adams,2006,狂野進化論,林姵君 譯,達觀,台北。
3. Gilles de Bure,2012,當代建築的靈光,吳莉君 譯,原點,台北。
4. James Martin,2007,21世紀關鍵倒數,王柏鴻 譯,時報文化,台北。
5. Lamarck, J.B., 1809, Zoological Philosophy。沐紹良譯,1965,動物哲學, pp559-560,台灣商務印書館。
6. Lakshmi Bhaskaran,當代設計演化論,2008,羅雅萱 譯,原點,台北。
7. Neil A. Campbell,2002,生物學,李家維 譯,偉明圖書有限公司,台北。
8. Petroski, H., 1994, The evolution of useful things, Vintage Books。丁佩芝、陳明霞譯,利器,時報文化。
9. Rafael Moneo,2008,哈佛大學建築系的八堂課/八位當代建築師作品的焦慮及設計策略,林芳慧 譯,田園城市,台北。
10. Rem Koolhaas,2010,建築的危險 庫哈斯的未來宣言,原點,台北。
11. StephenBayley、TerenceConran,2009,設計全書A-Z,積木文化,台北。
12. Van Nietrop, O. A.; Blankendaal, A. C. M.; and Overbeeke, C.J., 1997, The evolution of the bicycle: A dynamic systems approach, The Design History Society, Vol.10, No.3, pp.253-267.
13. 日本照明協會,2011,光‧建築─照明大師的空間照明手法,葉韋利 譯,城邦文化,台北。
14. 王明堂,游萬來,2004,從觀察吸塵器演變推論產品演化的初探,設計學報11卷第2期。
15. 台灣創意設計中心,2010,征服全球的歐美設計團隊21+,台北。
16. 安藤忠雄,2009,建築家,龍國英 譯,商周出版社,台北。
17. 吳翰中、吳琍璇,2010,美學CEO,謬思出版有限公司,台北。
18. 李清志,2007,安藤忠雄的建築迷宮,大塊文化。
19. 黑川雅之、商品學研究會,2006,設計的未來考古學,李朝金 譯,田園城市,台北。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