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223)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08 08:3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鍾伯芬
研究生(外文):CHUNG,BO-FEN
論文名稱:敘事課程應用於國小環境教育之行動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Action Research of Narrative Curriculum in Elementary School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指導教授:徐超聖徐超聖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SU,CHAO-SHENG
口試委員:黃永和黃增榮
口試委員(外文):HUANG,YUNG-HOHUANG, TZENG-RONG
口試日期:2019-07-03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學系教育創新與評鑑碩士班在職專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教育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9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4
中文關鍵詞:敘事課程環境教育提問討論
外文關鍵詞:Environmental EducationNarrative CurriculumQuestionDiscussion
ORCID或ResearchGate:10.6344/THE.NTUE.DE.018.2019.F02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26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研究目的在發展敘事課程融入環境教育教學,以行動研究模式實施,觀察學生在敘事課程的教學方式下,對環境教育的知識與態度是否有所改變。研究對象為研究者任教之臺北市樂天國小五年級愛班29位學生。研究者考量高年級學生較適合以文本進行敘事課程,課程目標是透過臺灣瀕危動物來覺知環境保育的重要性,因此自編三份敘事文本作為研究教材,分別為:為石虎留個家、守護歸途——綠蠵龜、在臺灣守護彎彎。透過此研究瞭解以敘事課程融入環境教育,對研究對象有哪些影響。並透過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做為後續有意進行相關研究的研究者參考。
本研究的主要結果如下:
一、敘事課程提升學生課程參與度:
敘事課程進行教學,需要先發現師生共同有興趣的議題,接著尋找合適且具脈絡的教學內容,提供師生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可透過提問討論進行探究。學生在研究過程須發現問題、主動提問、討論探究,因此,學生在課堂中的專注度與參與度皆有所提升。
二、敘事課程提升學生提問技巧:
敘事課程透過有脈絡的教材進行問題發現,學生主動提問,並尋找有興趣的主題與老師、同學討論。為了使討論更有深度與產生有意義的探究,學生在敘事課程進行的過程,同時提升了提問的技巧。
三、以敘事課程進行環境教育,能正向提升學生環境知識與態度:
透過研究對象的回饋與自評表分析,以及研究者之觀察,皆能發現在研究實施後,研究對象的環境知識與態度皆有正向提升。

This study aims to adopt the narrative curriculum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for the fifth-grade students in an elementary school. The researcher designed narrative texts to observe the progress on participants’ recognition and attitudes in terms of environment issues. The researcher intended to figure out how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affects students’ actual actions,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related to the protections of endangered species and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reactions after reading the narrative texts, the researcher implemented several reading comprehension strategies and guided paticipants for further discussion afterward.
The study concludes as follows:
1. The strategy which allows students to question and discuss mutually can be able to improve students’ paticipation and concentration among the narrative curriculum.
2. Through the narrative curriculum, students can be able to significantly enhance their techniques on asking questions.
3. The narrative curriculum can be capable of helping students develop correct knowledge and attitudes 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there are several findings offered concrete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future research 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解釋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環境教育之探究 9
第二節 環境教育相關研究 20
第三節 敘事課程之探究 28
第四節 敘事課程相關研究 34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39
第一節 研究方法 39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43
第三節 研究場域與參與者 45
第四節 主題課程教學設計 48
第五節 研究工具 68
第六節 研究資料的蒐集與分析 69
第七節 研究信度與效度 7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75
第一節 課程的實施歷程 75
第二節 課程成效 101
第三節 研究者教學歷程省思與成長 10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3
第一節 結論 113
第二節 建議 116
參考文獻 119
附錄 123

壹、中文文獻
王秉倫 (2012)。環境教育本質的反思。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49。
方國運(製作人)、許鴻龍(導演)(2015)。大地的孩子-小石虎返家之路。臺
灣:行政院農委會特有生物保育中心。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7)。環境教育法。取自
https://law.moj.gov.tw/Law/LawSearchResult.aspx?p=A&t=A1A2E1F1&k1=%E7%9 2%B0%E5%A2%83%E6%95%99%E8%82%B2%E6%B3%95
吳芝儀(譯)(2007)。敘事研究:閱讀、詮釋與分析(原作者:Lieblich
& Tuval-Mashiach & Zilber)。台北市:濤石文化。(原著出版年:1998)
李文浦(2014)。無痕山林融入國小環境教育課程對環境態度影響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
林育秀(2013)。石虎與人為鄰的命運。科學人雜誌,134,4。
林育溶(2009)。敘事課程模式之建構─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第七冊「我們同
在一起」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林荺菁(2006)。運用故事教學發展學童同理心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林菀萍(2016)。故事討論對國小低年級同理心發展之行動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范靜芬(2012)。二十一世紀議程。取自
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100713
洪詠善(2005)。國小藝術與人文領域「環境藝術」敘事課程行動探究。新竹
師院學報,20,131-170。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台北市:巨流圖
書。
周新富(2005)。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
許婉禎(2012)。宮崎駿動畫中的環境教育意涵-國小三年級學生對動畫《崖
上的波妞》中隱含環境教育之認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
學,彰化縣。
許華書(2009)。國小敘事課程建構與實施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陳伶慧(2012)。以地方為基礎的教育在國小環境教育之實踐(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靜宜大學,台中市。
陳昱卉(2018)。自我提問六何法應用於國小二年級學生國語文教學之行動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台中市。
張宛璇(2018)。國小三年級利用繪本進行環境教育之行動研究—以垃圾處理
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張珍悅、徐勝一(2010)。永續發展教育脈絡探討:「聯合國永續發展教育十
年計畫」之回顧。地理研究,52,1-26。 
教育部(2017)。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議題融入說明手冊。臺北市:教
育部。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台北市:教育部。
焦妮娜(2009)。臺北縣建安國小環境教育課程實施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黃衍慶(2015)。環境教育教學活動對提升國小五年級學童環境素養之探究─
以臺北市某國小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湄雅(2007)。五位國小三年級學生在合作式敘事課程學習表現之個案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黃道遠(2016)。讀家・想家・愛家—以文學閱讀敘事課程形塑國小學生的家
庭價值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
黃嘉雄(2000)。教育大辭書。臺北市:文景書局。
曾絮敏(2017)。資訊科技融入國小學童環境教育對其學習效果之影響研究-以
高雄市楠梓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曾肇文(2005)。敘事探究對敘事教學的啟示—理念與實例。國立新竹教育大
學學報,21,75-109。
曾肇文(2007)。敘事課程的建構與實施-以數學為例。新竹縣教育研究集刊,
7,111-146。
曾肇文(2008)。一個敘事課程的建構與實施-以「生活領域」為例。新竹教育
大學學報,25(1),21-52。
齊祿禎(2006)。國小環境教育課程實施與環境教育輔導團運作現況研究-以臺
北市永續校園夥伴學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楊冠政(1997)。環境教育。臺北市:明文書局。
臺灣國家公園 (2018) 。為什麼生物多樣性很重要。取自
http://np.cpami.gov.tw/youth/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2754&Itemid=106
鄭瑞香(2017)。融入環境教育議題之國小生活科技特色課程設計:以屏東養
水種電計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鄭博真(譯)(2008)。行動研究實作指引(原作者:Sagor, Richard)。台北
市:華騰文化。(原著出版年:2004)
蔡清田(2004)。課程發展與行動研究。台北市:五南。
謝美慧(2012)。國民小學環境教育政策之個案研究-以花蓮縣一所小學實施環
境教育特色課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蕭靖慧、徐秀菊(2010)。運用敘事課程之繪本創作教學研究。視覺藝術論壇
5,142-162。
簡良平(2012)。敘事課程界定與論述基礎之探究―提升學童語文識能的取
徑。高等教育研究集刊,58(2),1-36。
顏惠真(2008)。地方本位課程在國小環境教育之實踐(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羅玉潔(2011)。國民小學教科書內容涵蓋環境教育概念暨環境教育能力指標
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貳、外文文獻
Lauritzen, C., & Jaeger, M.(1997). Integrating learning through story: The narrative
curriculum. Albany, NY: Del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