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毛福銘,「結合地理資訊系統與SCS無因次單位歷線以推估小集水區逕流之可行性探討 」,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1年6月。2. 王水樹,「地理資訊系統應用於洪水逕流之推估」,中興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0年6月。3. 李欣遠,「集水區格網自動化劃分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8年6月。4. 李光敦,江申,施匯銘,楊其錚,「利用數值高程資料進行集水區逕流模擬(一)」,農業水資源經營技術論文集,民國87年6月,p176~p199。
5. 李宏珠,「地理資訊系統應用於集水區水文特性分析」,中興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4年6月。6. 周天穎,周學政,「ArcView透視3.X」,松崗電腦圖書資料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6年8月。
7. 林建元,「地理資訊系統ARC/INFO入門」,松崗電腦圖書資料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3年2月。
8. 王如意、易任,「應用水文學上、下冊」,國立編譯館,民國81年7月。
9. 林天源,「潰堤淹水模式之比較與應用」,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3年5月。10. 洪耀明,「遙測與地理資訊系統在運動波洪水演算上之應用」,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9年6月。11. 徐義人,「應用水文學」,大中國圖書公司,民國84年。
12. 郭振民,「應用遙測與地理資訊系統於分佈型降雨-逕流模式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8年5月。13. 郭育祥,「降雨型態對淹水現象之影響」,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6年12月。
14. 陳菁如,「淹水與排水數值模擬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5年6月。15. 黃成甲,「流域洪水與淹水演算模式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農業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6年6月。16. 楊昌儒、蔡智恆、蔡長泰,「應用地裡資訊系統評估淹水災害損失」,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刊第十卷第一期,民國87年,p93~p100。
17. 葉克家,「堤防決口之洪災模式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土木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2年7月。18. 蔡長泰、郭育祥,「地表粗糙對集水區逕流歷線影響之研究」,海峽兩岸水土保持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民國88年。
19. 蔡長泰、游保杉、周乃昉、史天元、楊昌儒、李三春,「地理資訊系統在淹水預警系統上的應用」,民國84年6月。
20. 鄭皆達,魏新洵,「數值地形模式應用於集水區地文及水文分析」,流域暴雨逕流經理研討會論文集,民國80年,p311~p325。
21. 蔡長泰,顏沛華,呂育勳,吳慶現,「濁水溪沿岸潰堤淹水模式之研究 (1) 」,行政院國科會防災科技研究報告77-35號,民國77年11月。
22. 蔡長泰、顏沛華、呂育勳、陳聰智、莊仕城,「濁水溪潰堤演算模式之初步研究」,行政院國科會防災科技報告75-37號,民國77年3月。
23. 賴進松,「堤防潰堤後二維性洪流演算模式」,國立台灣大學土木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5年6月。24. 謝在郎,「應用地裡資訊系統技術及水文分析探討石門水庫集水區之泥沙生產特性」,國立中興大學水土保持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1年6月。25. 顏清連、許銘熙、陳昶憲、賴進松,「淡水河系洪水演算模式(四)堤防潰堤洪流模式之建立」,行政院國科會防災科技報告75-19號,民國75年9月。
26. 台灣區相片基本圖,林務局農林航空測量所編印,民國73年1月。
27. Cunge, J. A., “Two-Dimension Modeling of Flood Plain”, Chap. 17 of Unsteady Flow in Open Channel, K. Mahmood and V. Yevjevich eds., Water Resource Publishung Limiteed, London, 1980, pp.18~19, pp.22~24。
28. Scott, D. M. and Lawrence, E. B., “Extraction and representation of nested catchment areas from digital elevation models in lake-dominated topography”,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Vol. 34, No. 4, pp897~901, April 1998。
29. Inove, K., Iwasa, Y. and Mastsuo, N., “Numerical Analysis of Two-Dimensional Free Surface flow by Means Finit Difference Menthod and its Application to Practical Problems”, ROC-Japan Joint Seminar on Water Resource Engineering, Taipei , The Repulic of china, March, 1987。
30. Jenson, S. K. and Trautwein, C. M.,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in surface depression analysis”, Proceeding of Auto-Carto 8, pp137~144,1987。
31. John, F. O., and David, M. M., “The extraction of drainage networks from digital elevation data”, Computer vision, graphics, and image processing 28, pp525~544, 1984。
32. Lawrence, E. B., “Topographic partition of watersheds with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Vol. 22, No. 1, pp15~24, January 1986。
33. Hutchinson, M. F., “A new procedure for gridding elevation and stream line data with automatic removal of spurious pits”, Journal of hydrology 106, pp211~232, 1989。
34. Sun, T., Meakin, P. and Jossang, T., “The topography of optimal drainage basins”,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Vol. 30, No. 9, pp2599~2610, September 1994。
35. Tomas, K. P., and David H. D., “Detection of surface-specific points by local parallel processing of discrete terrain”, Computer vision, graphics, and image processing 4, pp375~387, 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