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書籍部分
1.Kohler,Woifgang 著,李珊珊譯,1998,完形心理學,台北:皇冠
2.王秀雄著,1975,美術心理學-創造、視覺與造形心理,
台北市立美術館印行(p.238)
3.危芷芬譯,1995,環境心理學。台北 台灣:五南出版社
4.安海姆著,李長俊譯,1993,藝術與視覺心理學,台北:雄獅
5.西爾格德、艾金生、艾金生著,張東峰、謝光進、鄭伯勳等譯,1990,心理學,臺北市:桂冠
6.呂清夫,1984,「造形原理」,台北,雄獅圖書。
7.金祟華,1990,小兒弱視,台北:書泉
8.吳盛木,1986,心理學,台北:三民
9.吳菁樺,2004,圖地反轉類型標誌意象認知之探討,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商業設計學系碩士班(pp.6-22)
10.林庭如,2000,國小弱視兒童完形圖像認知歷程之研究-以「圖與地」、「群化原則」為例,碩士論文,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應用藝術研究所視覺傳達設計組(pp.32-33)12.阿恩海姆,1966,走向藝術心理學,伯克萊加利福尼亞文學出版社
13.庫爾特、考夫卡著,黎煒譯,2000,格式塔心理學,臺北市:昭明出版
14.張曉平,2004,室內環境之美學因素與美感反應關係之研究
-以住宅客廳為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
15.張春興,1994,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p.131)
16.黃希庭譯,Rober,L.Solso原著,1992,認知心理學,台北:
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17.葉政鑫,2002,運用完形心理學探討介面形態組織關係對注意力之影響,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18.葉朗編,1993,現代美學體系,台北,台灣:書林出版社。(pp.174-175)
19.劉思量,1992,藝術心理學--藝術與創造—藝術創作與欣賞之實物與理論台北:藝術家。(p.157)
20.楊憶婷,2003,室內設計之完形心理視覺構成架構研究,碩士論文,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21.蔡芳姿,2004,完形心理學群化原則應用於數位影像設計的創作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22.鄭昭明,1993,認知心理學。台北:桂冠。
23.鄭麗玉,1993,認知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二、英文部分
1.Anderson, JR., 1980.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Its Implication ( 2 ed..), United State of America: W.H. Freeman and Company.
2. Bruce,V.,Green,P.R., Georgeson,M. A.,(1996) :Visual Perception.(3rd ed).East sussex,uk:The Psychology Press.
3.Glass, A.L., &Holyoak,K.J.,&Santa, J. L., 1979.Cognition. Massachusetts, MA : addision-Wesley.
4.Solso,Robert L.,1992. Cognitive Psychology, Allyn and Bacon.
5.Solso,Robert L.,1994. Cognition and the Visual Arts.,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三、網路資源:
1.知覺歷程:(http://www.mcsh.kh.edu.tw/teaches/jk/sub/sub0201c.htm)
2.知覺心理學:
(http://staff.pccu.edu.tw/~tdl/percept1.htm)
3.完形心理學與視知覺法則:(http://gc.shu.edu.tw/~tjchiang/indite/GestaltPsychology/gestalt-02-02.htm)
4.楊裕富設計教學網:
(http://www.yuntech.edu.tw/~yangyf/ff/grb034.html)
5.美國景觀建築師協會
(http://www.asla.org/lamonth/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