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1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28 17:5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洪巧珊
論文名稱:大學院校服務品質量表之建構與驗證
論文名稱(外文):To develope and validate the measurement instruments of service quality for university
指導教授:徐聖訓徐聖訓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華大學
系所名稱:經營管理研究所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企業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服務品質大學院校服務品質量表建構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49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台灣近幾年的教育環境變化劇烈,加上大學評鑑制度的設立下,各級學校無不面對與擔當「提升教育服務品質」此項關鍵經營之重任。因此,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發展一份具信效度之「大學院校服務品質量表」,以期望作為各教育單位提升服務品質的參考依據之一。
本研究量表是以張家宜(2000)之十二個學生滿意度構面及問項為基礎,參酌國內外相關教育服務品質及學生滿意度的文獻為輔,再透過專家效度檢驗及修正,共得初始量表之12構面及83題問項。其學校服務品質衡量模式,是以Cronin and Taylor(1992)提出的直接績效評量衡量之,並以立意抽樣針對六所大學院校四種不同教育體系(傳統大學、技術學院、科技大學及教育大學)進行兩階段的樣本發放。
本量表透過Cronbach’s α、Item to total correlation及探索性因素分析,經由兩階段的純化後,量表由初始設立之12構面83題問項篩選出具信度的5構面及20題量表題項。為了考驗本量表其因素結構為最佳模型並具良好之效度,故以結構方程模式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及效標關聯效度檢驗。
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共刪除3題SMC值低於0.5之問項,留下具代表性的5構面(歸屬感、教師輔導、圖書館支援、課程與教學品質、居住環境)及17題問項。量表整體適配度除了AGFI、RMSEA、CN值略低於理想值,其它各適配衡量指數均通過檢驗;而內在結構適配度之組成信度最高值為0.86最低值為0.70符合0.6標準,平均變異抽取量最高值為0.72最低值為0.51,均達到0.5之標準,區別效度的兩種檢驗方式亦通過檢驗;效標關聯效度分析結果顯示,大學院校服務品質對整體滿意度及忠誠度達到顯著的影響效果,由此可知本量表具有良好的建構效度及效標關聯效度。
是故,本量表從初稿研擬至完成信效度檢驗,均以各種嚴謹的科學統計方法進行驗證。因此,本量表應可稱之為一完整的大學院校服務品質衡量量表。



關鍵詞:服務品質、大學院校服務品質、量表建構
目 錄
摘 要 i
誌 謝 iii
目 錄 v
圖目錄 viii
表目錄 ix
第一章 緒論 1
1.1研究背景與動機 1
1.1.1研究背景 1
1.1.2研究動機 3
1.2研究目的 6
1.3研究流程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2.1服務品質之內涵與衡量模式 8
2.1.1服務品質定義及特性 8
2.1.2 PZB服務品質模式與衡量構面之探討 13
2.1.3服務品質衡量模式及方法之探討 20
2.1.4文獻小結 24
2.2學校服務品質概念及衡量構面 26
2.2.1PZB服務衡量模式與學校服務品質概念之探討 26
2.2.2學生對學校服務品質滿意度概念與衡量構面之探討 31
2.2.3文獻小結 34
2.3量表建構流程之探討 39
2.3.1行銷量表發展典範之探討 39
2.3.2近五年國內外「量表建構」相關研究之探討 43
2.3.3文獻小結 5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61
3.1大學院校服務品質量表建構流程圖 61
3.2抽樣設計 66
3.3 研究方法 69
第四章 量表編制流程 77
歩驟一、研究領域界定 77
歩驟二、構面及初始題項產生 78
歩驟三、第一階段樣本資料蒐集 89
歩驟四、第一階段量表純化過程 90
歩驟五、第二階段樣本資料蒐集 111
歩驟六、第二階段量表純化過程 112
歩驟七、驗證性因素分析 121
步驟八、量表信度檢測 126
步驟九、量表效度檢測 128
歩驟十、大學院校服務品質量表建構完成 13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36
5.1研究結論 137
5.2研究貢獻 140
5.3研究限制及未來研究建議 142
參考文獻 143
附錄 164
附錄一、專家審查問卷 164
附錄二、大學院校服務品質調查問卷(第一階段) 175
附錄三、大學院校服務品質調查問卷(第二階段) 178

圖目錄
圖1.1近十年大學院校數量 2
圖1.2近十年大學院校錄取人數與錄取率 3
圖1.3本研究流程圖 7
圖2.1認知品質形成過程圖 13
圖2.2服務品質差距模型圖 14
圖2.3消費者評估服務品質觀念模型圖 16
圖2.4行銷量表發展典範量表發展流程圖 40
圖2.5本研究提出之量表建構流程圖 59
圖3.1大學院校服務品質量表建構流程圖 62
圖4.1量表純化流程圖 90
圖4.4效標關聯效度之整體模型配適圖 133

表目錄
表2.1SERVQUAL量表之衡量構面及其組成項目 19
表2.2三種服務品質評量模式之比較表 23
表2.3PZB服務品質構面在教育領域上的應用 27
表2.4學校服務品質相關研究與衡量構面 28
表2.4學校服務品質相關研究與衡量構面(續) 29
表2.4學校服務品質相關研究與衡量構面(續) 30
表2.5學生對學校服務品質滿意度相關研究與衡量構面 32
表2.5學生對學校服務品質滿意度相關研究與衡量構面(續) 33
表2.6學生滿意度構面衡量分類彙整表 35
表2.7PZB十大衡量構面與張家宜十二個構面內容對照表 37
表2.7PZB十大衡量構面與張家宜十二個構面內容對照表(續) 38
表2.8國內期刊量表建構之相關研究 44
表2.8國內期刊量表建構之相關研究(續) 45
表2.8國內期刊量表建構之相關研究(續) 46
表2.8國內期刊量表建構之相關研究(續) 47
表2.9國內碩士論文量表建構之相關研究 48
表2.9國內碩士論文量表建構之相關研究(續) 49
表2.9國內碩士論文量表建構之相關研究(續) 50
表2.9國內碩士論文量表建構之相關研究(續) 51
表2.9國內碩士論文量表建構之相關研究(續) 52
表2.9國內碩士論文量表建構之相關研究(續) 53
表2.10國外期刊量表建構之相關研究 54
表2.10國外期刊量表建構之相關研究(續) 55
表2.10國外期刊量表建構之相關研究(續) 56
表3.1第一階段樣本資料 66
表3.2第二階段樣本資料 67
表3.3全部樣本背景資料 68
表3.4Cronbach’s α係數的合理範圍 71
表3.5各適配度指標標準 74
表4.1初歩量表題庫 79
表4.1初歩量表題庫(續) 80
表4.1初歩量表題庫(續) 81
表4.1初歩量表題庫(續) 82
表4.1初歩量表題庫(續) 83
表4.2專家背景資料 84
表4.3大學院校服務品質量表初稿 85
表4.3大學院校服務品質量表初稿(續) 86
表4.3大學院校服務品質量表初稿(續) 87
表4.4大學院校服務品質量表效標評估問項 88
表4.5第一階段樣本性別及學院別之人口統計變數 89
表4.6「教師輔導」構面內部一致性分析 92
表4.7「歸屬感」構面內部一致性分析 92
表4.8「校譽」構面內部一致性分析 93
表4.9「停車及安全設施」構面內部一致性分析 93
表4.10「校園資訊服務」構面內部一致性分析 94
表4.11「學費」構面內部一致性分析 94
表4.12「課程加退選政策」構面內部一致性分析 95
表4.13「行政支援」構面內部一致性分析 95
表4.14「圖書館」構面內部一致性分析 96
表4.15「課程與教學品質」構面內部一致性分析 96
表4.16「居住環境」構面內部一致性分析 97
表4.17「校園環境」構面內部一致性分析 97
表4.18第一階段各構面Cronbach’s α係數表 98
表4.19第一階段第一次探索性因素分析之適切性檢定 99
表4.20第一階段第一次探索性因素分析 100
表4.20第一階段第一次探索性因素分析(續) 101
表4.20第一階段第一次探索性因素分析(續) 102
表4.21第一階段第二次探索性因素分析之適切性檢定 103
表4.22第一階段第二次探索性因素分析 104
表4.22第一階段第二次探索性因素分析(續) 105
表4.23第一階段第三次探索性因素分析之適切性檢定 105
表4.24第一階段第三次探索性因素分析 106
表4.25第一階段第四次探索性因素分析之適切性檢定 107
表4.26第一階段第四次探索性因素分析 107
表4.26第一階段第四次探索性因素分析(續) 108
表4.27第一階段量表純化後信度分析 109
表4.28第一階段量表純化結果 110
表4.29第二階段樣本之性別及學院別之人口統計變數 111
表4.30第二階段各構面內部一致性分析 112
表4.30第二階段各構面內部一致性分析(續) 113
表4.31第二階段第一次探索性因素分析之適切性檢定 114
表4.32第二階段第一次探索性因素分析 115
表4.33第二階段第二次探索性因素分析之適切性檢定 116
表4.34第二階段第二次探索性因素分析 116
表4.35第二階段第三次探索性因素分析之適切性檢定 117
表4.36第二階段第三次探索性因素分析 118
表4.37第二階段量表純化後信度分析 119
表4.38第二階段量表純化結果 120
表4.39本研究個別評估項目的信度表 123
表4.40本研究驗證性因素分析模式調整對照表 123
表4.41本研究整體模式適配度結果 125
表4.42大學院校服務品質正式量表信度檢驗(一) 126
表4.43大學院校服務品質正式量表信度檢驗(二) 127
表4.44大學院校服務品質正式量表收斂效度檢驗 129
表4.45大學院校服務品質正式量表區別效度檢定(一) 131
表4.46大學院校服務品質正式量表區別效度檢定(二) 131
表4.47效標關聯效度之整體模式適配度結果 134
表4.48大學院校服務品質正式量表之構面與題項 135
參考文獻
1. 王平湘,國立空中大學服務品質認知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研究所(2004)。
2. 王俊貴,國民小學教師對理想服務品質與實際服務品質知覺差異之調查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2001)。
3. 石川馨,講座-品質解析 第一講,品質管理,第24期,第70至82頁(1973)。
4. 任維廉、胡凱傑,大眾運輸服務品質量表之發展與評估-以台北市公車系統為例,運輸計畫季刊,第三十卷,第二期,第371-408(2001)。
5. 江義平。教學服務品質衡量模式建構及分析之研究,亞太管理評論,第五卷,第一期,第95-115頁(2000)。
6.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教育改革諮議總報告書(1996)。
7. 何金銘,統計法輯要,高雄:復文書局(2001)。
8. 余嬪、吳靜吉、林偉文、楊潔欣,成人玩興量表與組織玩興氣氛量表之發展,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學刊,第五十輯,第一期,第73-110頁(2003)。
9. 吳佳煇、林以正,中庸思維量表的編製,本土心理學研究,第二十四期,第247-300頁(2005)。
10. 吳明隆,班級經營與教學新趨勢,臺北:五南(2001)。
11. 吳明蒼,大學生休閒滿意量表編製之建構與驗證,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第三十六卷,第二期,第129-154頁(2005)。
12. 吳益任,不同類型學校實施綜合高中學生滿意度之研究-以台北縣市為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班(2005)。
13. 吳淑貞,檳榔依賴行為量表之發展,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2003)。
14. 宋妙蓮,大專校院實施就業學程學生滿意度之探討,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2004)。
15. 宋麗玉,增強權能量表之發展與驗證,第十卷,第二期,第49-86頁(2006)。
16. 巫玫慧,公司團體套裝旅遊之探討:從員工旅遊動機之觀點,碩士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2004)。
17. 李文超、李靖,常州地區高校顧客滿意度測評,Journal of Hubei Polytechnic University,第十七卷,第四期(2002)
18. 李玫君,大學院校服務品質量表建構之研究-以台南地區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2006)。
19. 李建彥、張德勝,國民小學初任教師工作輔導需求量表編制報告,第五十輯,第一期,第111-142頁(2003)。
20. 李國溢,進修學院教育服務品質量表建構之研究,碩士論文,嶺東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2006)
21. 李新民、陳密桃、張玉蓮,職前幼兒教師成功智能量表編製,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學刊,第五十一輯,第二期,第285-310頁(2004)。
22. 李大偉,技職教育測量與評鑑,台北:三民書局(2001)
23. 周碩樑,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服務品質內涵建構與實證調查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1999)
24. 周繼文,服務品質量表發展方法與程序之研究,碩士論文,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工業工程研究所(1995)。
25. 林吉足,青少年自尊量表編製報告,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學刊,第五十輯,第二期,第223-256頁(2003)。
26. 林合懋,國小校長終身學習經驗量表的建立,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學刊,第五十輯,第二期,第297-324頁(2003)。
27. 林怡君、趙梅如,親密信任之內涵建構及量表編製,中華輔導學報,第二十一期,第1-32頁(2007)。
28. 林怡青,教育機構服務品質之研究:以我國大專院校學生事務處為個案分析,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在職專班(2000)
29. 林怡嫻,人力資源管理角色量表之建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2006)。
30. 林建山,服務業業界線及其定義之探討,七十六年服務業管理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中華民國管理科學學會,pp. 2-3(1987)。
31. 林美蓉,中年婦女生涯轉換看法量表編製之研究,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學刊,第五十一輯,第二期,第185-208頁(2004)。
32. 邱子玲,我國高等教育服務品質差距分析之研究-以淡江大學為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2003)。
33. 邱以倫,顧客對於線上服務品質衡量之研究-以網路銀行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2004)。
34. 邱皓政,量化研究法(二):統計原理與分析技術,台北:雙葉書廊圖書公司(2005)。
35. 柯彤妮,製造商與經銷商關係知識庫量表建構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2006)。
36. 柯珮婷,科技大學不同校區學生校園投入經驗與學校滿意度之研究-以北區某科技大學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2006)。
37. 洪慶恩,國民中學學校行政服務品質之研究-以臺北縣某國民中學為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2004)。
38. 唐麗英、胡安華。滿意度模式建立與滿意構面確認之研究,交大管理學報,第十六卷,第一期,第55-74頁(1996)。
39. 孫豪志,學生滿意度指標重要性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2002)。
40. 徐子凡,大專住宿生對學生宿舍期待與滿意度之研究-以仁德醫護管理專科學校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2005)。
41. 徐西森,SAS 取向諮商督導能力評量表之編製研究,中華輔導學報,第十八期,第153-202頁(2005)。
42. 翁崇雄,消費者對網際網路期望服務之研究,資訊管理學報,第六期,第二卷,第51-73頁(2000)。
43. 耿慶瑞,WWW 廣告之互動品質量表,臺大管理論叢,第十五卷,第一期,第28-48頁(2004)。
44. 張政林,組織政治行為量表個本土化的經驗建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2002)。
45. 張美香、王麗幸、賀力行、陳坤志,大專院校學生教育服務品質、顧客滿意度與忠誠度關連分析,中華管理學報,第七卷,第一期,第125-142(2006)。
46. 張家宜,大學學生滿意度之實證研究,淡江人文社會學刊,第六期,第1-27頁(2000)。
47. 張敏慧,提升學生就讀意願之教育服務品質競爭優勢強化研究-以七所私立大學為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2005)。
48. 張淑青,服務知覺價值多構面量表之實證研究,企業管理學報,第六十三期,第95-120(2004)。
49. 教育部統計處http://www.edu.tw/statistics/
50. 許孟祥、郭峰淵、孫思源,自我效能在資訊倫理的應用:軟體盜版倫理效能量表的建構與驗證,資訊管理學報,第七卷,第一期(2000)。
51. 陳正昌、程炳林、陳新豐、劉子鍵,多變量分析方法-統計軟體應用(四版),台北,五南書局(2005)
52. 陳汎瑩,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圖書館服務品質評量模式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2006)。
53. 陳育君,應用PZB 服務品質模式在國小資優班獨立研究教學品質評鑑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2002)。
54. 陳怡如,聲譽量表建立之研究,碩士論文,實踐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2002)。
55. 陳怡靜,組織學習量表之建構-Huber之理論架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學系(2006)。
56. 陳羿君,教學領導能力量表之建立,測驗學刊,第五十二輯第一期,第31-58頁(2005)。
57. 陳啟光、蔡政和、李元墩,高等教育行政服務品質衡量之研究,長榮學報,第四卷,第一期,第15-32頁(2000)
58. 陳淑眉,健康社區評估量表之建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2005)。
59. 陳順宇,多變量分析,臺北:華泰書局(2000)。
60. 嵇小怡、黃小萍,高校教育服務質量滿意度測評研究,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第二十一卷,第四期 (2005)
61. 曾文志,大學生問題衡鑑量表發展之研究,中華輔導學報,第二十一期,第201-230頁(2007)。
62. 黃世杰,國中學生電腦態度量表發展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生活科技教育學系(2002)。
63. 黃承昱,大專院校學生教育滿意度之研究-以銘傳管學院為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1996)。
64. 黃源河,台灣大三學生對學校與課程之滿意度研究,台灣高等教育資料庫第二階段成果報告研討會論文集(2006)。
65. 楊孟娟,大台南都會區幼教服務業服務品質滿意度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博士班研究所(2004)。
66. 楊添火,高等教育機構內部行政服務品質第五缺口之研究-以屏東師範學院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2003)。
67. 楊綺紅,楊綺紅多校區大學學生對學校服務品質之研究,碩士論文,銘傳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2002)。
68. 楊錦洲,外部顧客與內部人員對品質屬性之認知上的差異性分析,未出版之研究(2000)。
69. 葛樹人,心理測驗學,台北:桂冠圖書公司(2001)
70. 趙國杰、史小明,對大學生高校教育期望質量測度的初步研究,Journal of Northwest Sci-Tech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Social Science Edition),第三卷,第二期(2003)
71. 趙梅如、鐘思佳,觀點取替故事同理心量表的發展,中華輔導學報,第十五期,第39-60頁(2004)。
72. 趙德榮,技職教育學習資源服務品質模式建立之研究-以空軍航空技術學院為例,碩士論文,義守大學管理研究所(2003)。
73. 劉松癸,居住環境品質概念性模式與量表的建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環境管理研究所(2002)。
74. 蔡明宏,公民營機構組織成員工作滿意度量表之重建,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2006)。
75. 鄭健雄、劉夢奇,台灣本土化渡假生活型態量表之建構-以多樣本為基礎之信效度分析,管理學報,第二十卷,第六期,第1221-1246頁(2003)。
76. 鄭傑升,從民眾使用的觀點建構電子化政府推動成效評估量表,碩士論文,元智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研究所(2001)。
77. 賴家馨,休閒阻礙量表之編製-以台北市大學生為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2002)。
78. 簡君蓉,國民中學學校服務品質缺口模式問卷發展與應用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2002)。
79. 蘇國楨,我國服務業主管領導行為量表之發展:主位研究途徑的觀點,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學刊,第五十輯,第二期,第271-296頁(2003)。
80. 蘇淑蕙,玄奘大學行政服務品質研究-以PZB服務品質知覺模式為個案之分析架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公共事務管理學系研究所(2006)。
81. 蘇雲華,服務品質衡量方法之比較研究,博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 (1996)。
82. Ahire, S. L., Golhar D. Y. and Waller M. A.,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QM Implementation Constructs”, Decision Sciences, vol.27 (1), pp.23-56 (1996)
83. Aladwani, A.M. and Palvia, P.C., “Developing and validating an instrument for measuring user-perceived web quality”,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Vol. 39, pp.467-476 (2002)
84. Ambra, J.D. and Rice, R.E., “Emerging factors in user evaluation of the World Wide Web”,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Vol. 38, pp.373–384 (2001)
85. Arnold, M.J. and Reynolds, K.E., “Hedonic shopping motivations”, Journal of Retailing, Vol. 79, pp. 77–95 (2003)
86. Astin, A.W., “What matters in college? ”,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1993)
87. Bagozzi, R.T. and Yi, Y., “On the evaluation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Academic of Marketing Science, vol.16, pp. 6-94 (1988).
88. Binter, M. J., “Evaluating Service Encounters: The Effects of Physical Surroundings and Employee Responses”, Journal of Marketing, vol.54 (Apr.), pp.69-82 (1990)
89. Bitner, M.J., Booms, B.H., and Tetreault, M.S., “The Service Encounter Diagnosing Favorable and Unfavorable Incident”, Journal of Marketing, Vol.54, No.1, pp.71-84 (1990)
90. Bolton, R.N and Drew, J.H., “Multistage Model of Customers Assess-ments of Service Quality and Value”,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vol. 17, pp.378-384 (1991)
91. Bouman, M. and Wiele, T. V., “Measuring service quality in the car service industry: Building and testing an instru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rvice Industry Management, vol.3, pp.4-16 (1992)
92. Brown, T. J., Churchill G. A., and Peter J. P., “Improving the Measurement of Service Quality”, Journal of Retailing, Vol. 69, Iss.1, pp.127-39 (1993)
93. Carman, J. M., “Consumer perception of service quality: An assessment of the SERVQUAL dimension”, Management Science, vol.30, pp.1143-1159 (1990)
94. Chase, R. B., “Where Does the Customer Fit in a Service Operation? ”,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87)
95. Chong, B.K. and Crowhter, F., “A New Framework for Measuring the Quality of Outcomes-Based Engineering Education”, 35th ASEE/IEEE Frontiers in Education Conference, pp.22-29 (2005)
96. Churchill, G. A., “A Paradigm for Developing Better Measures of Marketing Constructs”,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Vol. 15, pp.64-73 (1979)
97. Churchill, G. A., and Surprenant, C., “An Investigation into to The Determinants of Customer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vol.19, pp.491-504 (1982)
98. Clewes, D., “A student-centred conceptual model of service 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vol. 9(1), pp.69 (2003)
99. Cronin, J. J., and Taylor, S. A., “Measuring Service Quality: A Reexamination and Extens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vol.56, pp.55-68 (1992)
100. Cuieford, J. P., “Fundamental Statistics in Psychology and Education”, 4th Edition, McGraw Hill (1965)
101. Dawis, R. V., “Scale construction”,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vol. 34, pp.481-489 (1987)
102. Deming, W. E., “Quality, Productivity, and Competitive Position”, MIT Center for Advanced Engineering Study (1982)
103. Devellis, R. F., “Scale developmen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Thousand Oaks, CA: Sage (1991)
104. Enderwick, P., “The Scale and Scope of Service Sector Multinationals”,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in the World Economy, Chapter 8 (1992)
105. Fornell C. and Larcker D.F., “Evaluat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with unobservable variables and measurement error”,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vol. 18, pp.39-50 (1981).
106. Fornell, C., “A National Customer Satisfaction Barometer: The Swedish Experience”, Journal of Marketing, vol.55, pp. 1-22(1992)
107. Gerbing, D. W. and Anderson J. C., “An updated paradigm for scale development incorporating unidimensionality and its assessment”,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vol.25 (May), pp.186-192 (1988)
108. Goodnack, J., “An investigation of Parent Expectations for School Service Quality”,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ennsylvania (2000).
109. Greiner, K. R., “A Study of Academic Service Quality and Instructional Quality in a Midwestern Higher Education Environment”,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Drake University, Iowa (2000)
110. Hair, J.F. Jr., Anderson, R.E., Tatham, R.L., Black, W.C.,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5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1998)
111. Hampton, G. M., “Gap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 satisfaction as a measure of profession service quality”, Journal of Professional Service Marketing, vol. 9 , pp.115-128 (1993)
112. Harvey, L., “Student feedback:a report to the higher education funding council for England”. Online at (2002)
113. Hatcher, L., “A Step-By-Step Approach to Using the SAS System for Factor Analysis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Cary, NC: SAS Institute (1994)
114. Hill, F., “Managing service 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the role of the student as primary consumer”, Quality Assurance in education, vol. 3 (3), pp.10-21 (1995).
115. Hill, F., “The implication of service quality theory for british higher education: An exploratory longitudinal study”, The Journal General Education, vol. 46 (3), pp.27-231 (1997)
116. Howard, J.A. and Sheth, J.N., “The Theory of Buyer Behavior”, John Willey &Sons, N.Y. (1969)
117. Jerry C., J Gholamreza, T. and Gurpreet, D., “Re-Examining the Measurement Models of Success for Internet Commerce”,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vol.41, pp.577-584 (2004)
118. Juran, J.M., “A universal approach to managing for quality”, Quality Progress, December, pp.19-24 (1986a)
119. Juran, J.M., “Juran on Leadership for Quality:An Executive Handbook”, New York:FreePress (1986b)
120. Kaiser, H.F., “An Index of Factorial Simplicity, Psychometrics”, Vol.39 , pp.31-36 (1974)
121. Kotler, P. and Andreasen, A.R., “Strategic Marketing For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5th ed.,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 Prentice-Hall (1996).
122. Kotler, P., “Marketing Management 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 9th ed., N.J: Prentice-Hall (1997)
123. Lewis, B. R. and Mitchell V. W., “Defining and Measuring the Quality of Customer Service”, Marketing Intelligence Planning, vol. 5 (Fall), pp.11-17 (1991)
124. Li, R.Y. and Kaye, M., “Measuring service quality in the context of teaching:A study on the longitudinal nature of student’s expectation and perceptions”, Innovations i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ternational, vol.3 (2), pp.145-154 (1999)
125. Lovelock, C. C., “Classifying Service to Gain Strategic Marketing Insights”, Journal of Marketing, vol. 47 (3), pp.9-20 (1983)
126. Lovelock, C.H., “Service Marketing”, 2nd ed.,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1991)
127. Mazelan, P., Brannigan, C., Green, D. and Tormey, P., “Report on the survey of Student Satisfaction With their Education Experience at UCE” (Birmingham, UCE) (1992)
128. Mazis, M. B., Ahtola, O. T. and Klippel, E., “A Comparison of Four Multi-Attribute Models in the Prediction of Consumer Attitudes”,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vol.2 (2), pp.38-52 (1975)
129. Muylle, S., Moenaert, R. and Despontin, M., “The conceptualization and empirical validation of web site user satisfaction”,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Vol. 41, pp.543–560 (2004)
130. Nunnally, J.C., “Psychometric Theory, McGraw-Hill”, N.Y. (1978)
131. Parasuraman, A., Zeithaml, V. and Berry, L., “Refinement and reassessment 211 of the SERVQUAL scale”, Journal of Retailing, vol.67, PP.420-450 (1991)
132. Parasuraman, A., Zeithaml, V. and Berry, L., “SERVQUAL: A Multiple-Item Scale for Measuring Consumer Perceptions of Service Quality”, Journal of Retailing, Vol. 64 (1), pp.12-40 (1988)
133. Parasuraman, A., Zeithmal, V. A., and Berry, L. L., “A Conceptual Model of Service Qualit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Journal of Marketing, vol. 49 (Fall), pp. 41-50 (1985)
134. Pascarella, E.T., and Chapman, D.W., “A multiinstitutional, path analytic validation of Tinto’s model of college withdraw”,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vol. 20(1), pp.87-102 (1983).
135. Pascarella, E.T., Smart, J.C., and Ethington, C.A., “Long-term persistence of two-year college students”,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vol. 24 (1), pp.47-71 (1986).
136. Raines-Eudy, R., “Us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to test for differential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An empirical demonstration”,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vol. 7 (1), pp.124-141 (2000).
137. Reise, S. P., Waller, N. G., and Comrey, A.L., “Factor analysis and scale revision”,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vol. 12 (3), pp.287-297 (2000)
138. Sasser, W.E., Olson, R.P., and Wyckoff, D.D., “Management of Service Operations: Text and Cases”, Alley and Bacon Inc (1978)
139. Schreiner, L. A., and Juillerat, S. L., “Student satisfaction inventory”, Iowa City: Noel-Levitz Centers, Inc (1994)
140. Seymour, D. T., “It's All in the Attitude, on Q:Causing 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 and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pp.126-141 (1992)
141. Shah, A., Zeis, C., Regassa, H. and Ahmadian, A., “Expected service quality as perceived by potential customers of a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for Higher Education, vol. 9 (3), pp.49- 72 (1999)
142. Shank, M. D., Walker, M., and Hayes, T., “Understanding professional service expectations: Do we know what our students expect in a quality education?”, Journal of Professional Services Marketing, vol.13 (1), pp.71- 89 (1995)
143. Smith, H.J., Milberg, S.J., and burke, S.J., “Information Privacy: Measuring Individuals’ Concerns About organizational Practices”, MIS Quarterly, Vol. 20, pp.167-196 (1996)
144. Subhash Sharma, “Applied Mutivariate Techniques”, New York:John Wiley and Sons, Inc. (1996)
145. Sweeney, J.C. and Soutar G.N., “Consumer perceived value: The development of a multiple item scale”, Journal of Retailing, Vol. 77, pp.203-220 (2001)
146. Tan, K.C. and Kek, S.W., “Service 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using an enhanced servqual approach”, 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vol. 10 (1) , pp.17-24 (2004)
147. Terenzini, P.T., and Pascarella, E.T., “Voluntary freshman attrition and patterns of social and academic integration in a university: A test of a conceptual model”,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vol. 6 (1), pp.25-43 (1977).
148. Wang, Y-S, “Assessment of learner satisfaction with asynchronous electronic learning systems”,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Vol. 41, pp.75-86 (2003)
149. Woo, K. S. and Christine, T. E., “Measuring business-to-business professional service quality and its consequences”,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vol. 58 (1), pp.1178–1185 (2005)
150. Woodruff, R.B. Ernest R.C. and Roger L.J., “Modeling Consumer Satisfaction Processes Using Experience-Based Norms”,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vol.24 (August), pp.258-270 (1983).
151. Wright, C. and O’Neill, M., “Service quality evaluation in the higher education sector: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students’ perceptions”,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 Development, vol. 21 (1), pp.23-39 (2002)
152. Wright, R.E., “Teaching and technology in higher education:The students viewpoint”, College Student Journal, vol.30, pp.269-72 (2000)
153. Yanga, Z., Cai, S., Zhou, Z. and Zhou, N.,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n instrument to measure user perceived service quality of information presenting Web portals”,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Vol. 42, pp.575-589 (2005)
154. Zeithaml, V.A., Berry, L.L., and Parasuraman, A., “Communication and control processes in the delivery of service quality”, Journal of Marketing, vol.52, pp.35-48 (1988)
155. Zeithaml, V.A. and Binter M.J., “Service Marketing” , Singapore: McGraw-Hill, pp.168-199(1996)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8. 余嬪、吳靜吉、林偉文、楊潔欣,成人玩興量表與組織玩興氣氛量表之發展,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學刊,第五十輯,第一期,第73-110頁(2003)。
2. 9. 吳佳煇、林以正,中庸思維量表的編製,本土心理學研究,第二十四期,第247-300頁(2005)。
3. 21. 李新民、陳密桃、張玉蓮,職前幼兒教師成功智能量表編製,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學刊,第五十一輯,第二期,第285-310頁(2004)。
4. 26. 林合懋,國小校長終身學習經驗量表的建立,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學刊,第五十輯,第二期,第297-324頁(2003)。
5. 27. 林怡君、趙梅如,親密信任之內涵建構及量表編製,中華輔導學報,第二十一期,第1-32頁(2007)。
6. 31. 林美蓉,中年婦女生涯轉換看法量表編製之研究,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學刊,第五十一輯,第二期,第185-208頁(2004)。
7. 38. 唐麗英、胡安華。滿意度模式建立與滿意構面確認之研究,交大管理學報,第十六卷,第一期,第55-74頁(1996)。
8. 41. 徐西森,SAS 取向諮商督導能力評量表之編製研究,中華輔導學報,第十八期,第153-202頁(2005)。
9. 43. 耿慶瑞,WWW 廣告之互動品質量表,臺大管理論叢,第十五卷,第一期,第28-48頁(2004)。
10. 45. 張美香、王麗幸、賀力行、陳坤志,大專院校學生教育服務品質、顧客滿意度與忠誠度關連分析,中華管理學報,第七卷,第一期,第125-142(2006)。
11. 46. 張家宜,大學學生滿意度之實證研究,淡江人文社會學刊,第六期,第1-27頁(2000)。
12. 48. 張淑青,服務知覺價值多構面量表之實證研究,企業管理學報,第六十三期,第95-120(2004)。
13. 50. 許孟祥、郭峰淵、孫思源,自我效能在資訊倫理的應用:軟體盜版倫理效能量表的建構與驗證,資訊管理學報,第七卷,第一期(2000)。
14. 56. 陳羿君,教學領導能力量表之建立,測驗學刊,第五十二輯第一期,第31-58頁(2005)。
15. 61. 曾文志,大學生問題衡鑑量表發展之研究,中華輔導學報,第二十一期,第201-230頁(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