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1.方裕民 (2003)。人與物的對話-互動介面設計理論與實務。台北:田園城市。
2.李書賢 (2007)。破壞性創新模式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3.李德俊 (2009)。以臉部表情符號探討手機簡訊情緒傳達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設計運算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4.李永建 (2009)。由破壞式創新理論探討SiP 發展新契機。拓墣產業研究所焦點報告,未出版。
5.李芳齡 (譯)(2008)。創新者的成長指南(原作者:S. D. Anthony)。台北市:天下雜誌。(原著出版年:2008)
6.吳贊農 (英文)(2009)。人臉表情分析與辨識。大同大學資訊工程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7.周宏達 (英文)(2006)。表情符號對線上談判的影響。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8.胡牧野 (2003)。台北市高中職學生行動簡訊使用行為、使用動機與滿足之研究。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9.林怡君 (2005)。Weblog 使用者介面之個人化設計探討。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創新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10.林大有(2006)。情緒管理的第一堂課。台北市: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
11.孫春望、陳建雄、蔣世寶 (2009)。情境文字的文圖轉碼過程對景別之圖像解譯差異研究。設計學報第14卷第4期,2009年2月。12.陳士傑 (2006)。創新產品發展策略 – 以蘋果電腦iPod為例。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工業管理系EMBA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13.陳又慈 (2008)。評估成功的破壞性創新的關鍵構面-以VoIP為例。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14.陳明珠 (2009)。網路臉部表情符號之符碼研究。國立臺東大學美術產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15.陳彥廷、柳賢 (2006)。文字符號之語意理解研究:測驗取向。中華民國第22 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2006年。
16.陳建雄 (譯)(2009)。互動設計:跨越人-電腦互動(原作者:J. Preece, Y. Rogers, H. Sharp)。台北縣:全華圖書。(原著出版年:2003)
17.黃蔘 (2006)。情色商業行動簡訊之管制。世新大學法學院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18.黃心怡 (2007)。即時通訊軟體使用對溝通滿足與個人績效影響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19.黃淑芬 (2007)。大學生使用即時通訊表情符號影響情緒感知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20.曾淯菁 (譯)(2006)。30億眼睛在行動(原作者:D. Steninbock)。台北市:商智文化。(原著出版年:2005)
21.劉欣茹 (2002)。以眼球運動模式探討辨識面部情緒表情之脈絡效應。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22.劉麗真 (2007)。台灣網路表情符號的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視覺設計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23.蔡佳穎 (2004)。使用者介面愉悅性之研究 ─ 以兒童藝術類學習網站為例。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24.盧諭緯 (1999)。當我們同在一起: BBS 社交性討論區之言說分析。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25.蕭雅真 (2006)。基於使用者需求之互動設計研究以GameBike 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玩具與游戲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26.魏碧梅 (2003)。台灣網際網路使用者對即時通訊之認知與實際使用狀況。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英文部份:
1.Barrett, S. (2002) Overcoming Transactional Distance as a Barrier to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over the Internet,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Journal Vol 3,pp.34-42.
2.Card, S. K., Moran, T. P., & Newell, A. (1983). The Psychology of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3.Christensen C. M., & Raynor M.E., (2003) “The Innovator’s Solution : Creating and Sustaining Successful Growth”,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4.Cox, K., & Walker, D. (1993). User interface design (2nd, ed.), Prentice Hall.
5.Craik, K. J. W. (1943). The Nature of Explana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6.Chung, H., & Nam, C. S.(2007). An analysis of the variables predicting instant messenger use. New Media & Society, 9(2), 212-234.
7.Graham, L. (1998). Principles of interactive design.
8.Johnson-Laird, P. N. (1983). Mental Model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9.Markides C. (2006), Disruptive Innovation: In Need of Better Theory,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23:19-25.
10.Norman, D. A. (1983). Some observation on mental models, In A. L. Stevens, & D. Gentner (Eds.), Mental moldels.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7-14.
11.Norman, D. A. (1986). 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 New York: Basic Books Inc.
12.Norman, D. A. (1988). The Psychology of Everyday Things.
13.Ortony A., & Turner T. J. (1990), What's Basic about Basic Emotions, Psychological Review, pp.315-331.
14.Shedroff, N. (1999). Information interaction design: A unified field theory of design. In R. Jacobson(Ed.), Information design, MA: MIT Press. 267-292, 1999.
15.Schumpeter, J. (1934). 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Bost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網頁部份:
1.維基百科(無日期)。上網日期:2012年04月06日。http://zh.wikipedia.org/zh-tw/Wikipedia:首页.
2.電子工程專輯 (2007)。上網日期:2012年04月06日。http://www.eettaiwan.com/ART_8800494999_617723_NT_60ef374a.HTM
3.MIC資策會 (2009)。2009年台灣通訊市場-行動通訊。上網日期:2012年04月07日。http://mic.iii.org.tw/intelligence/
4.創市際 (2004)。網路僅次電視,成為第二大媒體。民93 年5 月15 日。取自:資策會ACI-FIND 網站。http://www.find.org.tw/0105/cooperate/cooperate_disp.asp?id=131
5.Starcom星傳媒體 (2011)。上網日期:2012年04月06日。http://starcommedia.blogspot.tw/2011/05/blog-post_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