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213)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11 19:5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芳菁
研究生(外文):Fang Ching Chang
論文名稱:中國大陸浙江省義烏市中國小商品城之制度變遷
論文名稱(外文):The institutional change of Yiwu China Commodities City in Zhejiang Province
指導教授:戴興盛戴興盛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系所名稱:社會發展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社會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71
中文關鍵詞:義烏 新制度經濟學 制度變遷 中國小商品城
外文關鍵詞:Yiwu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institutional change China Commodities Cit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23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論文以新制度經濟學的角度,透過文獻分析法和訪談法的研究模式,以瞭解中國大陸浙江省義烏市中國小商品城的制度,研究其制度變遷的原因以及制度變遷的過程。
研究者在重構義烏市中國小商品城每一代市場形成的過程中,發現義烏市在缺乏天然資源、工業基礎薄弱的情況下,既不像一些經濟特區靠的是外資大量的投入,中央也沒有提供任何優惠的政策,因此研究者從義烏經濟成長中推測〝市場制度的變遷〞是導致義烏市經濟成長的根本原因。研究者歸納出義烏中國小商品城制度變遷的三個特徵:
一、 降低交易成本。
二、 財產權的確立。
三、 公共財的提供。

此外,本研究認為義烏中國小商品城二十多年來的制度變遷與經濟成長間的因果關係是遵循著「制度需求─制度供給─經濟成長─制度需求」的一個正向循環路徑依賴,但非所有的制度供給都是〝好〞的,好的制度供給必須符合可以降低交易成本、財產權的確立及公共財的提供等有益於經濟成長的要素。

關鍵字:義烏、新制度經濟學、制度變遷、中國小商品城
This thesis is to understand the institution of Yiwu China Commodities City in Zhejiang Province , based on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view. The study methodology consisted of documentary analysis and interviews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reason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the process of it.

By constructing in every generation of Yiwu China Commodities City , it is in a situation that lacks natural resources and industrial foundation. It is not like some special economical zones which depend on a large amount of input from foreign capitals .The central government has not offered any favorable policy ,either. To infer from the development in economy of Yiwu city, "The institutional change of the market" is the basic reason which causes development in economy of Yiwu. The institutional change in Yiwu China Commodities City has three characteristics as follows:
First: reducing the transaction cost.
Second: establishing the property right.
Third : offering the public goods

In addition , this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causality among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development in economy for over 20 years of Yiwu China Commodities city are to follow "the institutional demand-the institutional supply-the growth of economy-the institutional demand " in a good circulation of path dependence. But not every institution is "good", a good institution supplies the helpful elements to the development in economy, such as to reduce the transaction cost, to establish the property right and offer the public goods , etc.

Keywords: Yiwu、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institutional change、China Commodities City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二節 研究目的及問題
第三節 研究限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新制度經濟學
第二節 新制度經濟學的中國研究
第三節 義烏中國小商品城相關之研究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歷程
第二節 資料收集的方法

第四章 義烏市中國小商品城的制度變遷
第一節 第一代湖清門小商品市場
第二節 第二代小商品市場-新馬路北端
第三節 第三代小商品市場
第四節 第四代小商品市場(中國小商品城)
第五節 第五代小商品市場





第五章 分析與討論
第一節 第一代湖清門小商品市場時期的制度發展分析
第二節 第二代小商品市場時期的制度發展分析
第三節 第三代小商品市場時期的制度發展分析
第四節 第四代小商品市場時期的制度發展分析
第五節 第五代小商品市場時期的制度發展分析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第二節 對新古典經濟學理論的反省
第三節 對義烏中國小商品城未來的展望
第四節 研究限制與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附錄1 市場內經商戶的訪談大綱
附錄2 工商管理處的訪談大綱
附錄3 訪談對象一覽表
附錄4 信譽卡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人民網,2004,景天魁、唐鈞、張時飛。城鄉統籌就業:打破二元社會結構的突破口-
浙江省義烏市的實踐。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2836/11985/ ,取用日期:2005年4月25日。
-,2005,中國共產黨新聞。 http://www.people.com.cn/ ,取用日期:2005年3月18日。
—,2005,史晉川,小商品城的崛起與中國的商業經濟。 http://www.people.com.cn/ ,
取用日期:2005年5月2日。
台商經貿網(陸委會),2004,兩岸經濟統計月報。http://www.chinabiz.org.tw/ ,取用日期:2004年11月29日。
中國義烏小商品網,2004,浙江義烏名滿世界。 http://www.ywbb.com/ ,取用日期: 2004
年11月.27日。
中國小商品數字城,2005,國際商貿城二期市場。 http://china.cccecity.com/ ,取用日期:
2005年11月25日。
中國青少年新世紀讀書網,2005,中國法律大典。http://www.cnread.net/cnread1/flfg/ ,取用日期:2005年11月6日。)
王玉明,2001,〈論政府的制度創新職能-從新制度經濟學的視角分析〉。《國家行政學院學報》6:90-94。
王國敏,1999,〈中國農村經濟制度的變遷與創新〉。《四川大學學報》3:37-41。
王躍生,1997,《新制度主義》。台北:揚智。
北京師範大學數學科學學院,2005,如何認識農村問題。http://math.bnu.edu.cn/ ,取用日期:2005年10月15日。
包偉民、王一勝,2002,〈義烏模式:從市鎮經濟到市場經濟的歷史考察〉。《浙江社會科學》6:149-153。
行政院主計處普查局,2004,重要統計圖表。http://www.dgbas.gov.tw/ ,取用日期: 2004
年12月3日。
庄子銀、鄒薇,1995,〈制度變遷理論的線索與發展〉。《財經科學》4:54。
朱江龍,2000,《商城發展初探》。北京:中國城市。
朱志軼,2000,〈淺議我國國有企業的制度變遷〉。《廣州市經濟管理幹部學院學報》3:14-16。
中共中央黨校黨史部,2001,《中國共產黨80年》。上海:人大。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1993,《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北京:人民。
共黨問題研究叢書編輯委員會,1993,《中共十四大綜合研究》。台北:法務部調查局。
安彥玲、和蔚,1999,〈國有企業改革的制度變遷當議〉。《貴州師範大學學報》4:44-47。
呂中樓,1994,〈簡評新制度經濟學〉。《理論探索》5:43-46。
杜朝運,2001,〈論制度經濟學派制度變遷思想的變遷〉。《經濟評論》5:65-68。
李錦宏,1999,〈制度變遷中的路徑依賴〉。《農業技術經濟》5:20-23。
宋國誠,2000,〈產權理論與中國大陸國有企業改革〉。《中國大陸研究》3:47-57。
何建農、方向明,1993,《小商品大世界》。北京:新華。
明致,2003,〈義烏台商設立直銷展覽館〉。《兩岸經貿通訊》143:35。
周明生、梁浩,2003,〈企業制度變遷中的政府制度供給研究〉。《社會科學》12:5-11。
祁濤,2003,〈諾斯的成就與困惑〉。《鄭州大學學報》3:87。
林毅夫,2004,〈關於制度變遷的經濟學理論:誘致性變遷與強致性變遷〉。頁371-440,收錄於Coase R.H.、Alchain A.等著,《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產權學派與新制度學派譯文集》。上海:三聯。
吳世春,1987,《義烏縣誌》。浙江:人民。
吳惠林、周亞貞,1998,《放權讓利》。台北:中華徵信所。
吳敬璉,1999,〈當代中國經濟改革:戰略與實施〉。上海:遠東。
吳曉東,1998,〈略談中國小商品城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浙江經專學報》10:64-65。
柳朴,2001,〈義烏市敲糖幫〉。《義烏市方志》3:10。
孫富敬,2004,〈馬克斯與諾斯制度變遷理論的比較研究〉。《燕山大學學報》2:9。
高尚全、王夢奎、禾村,1993,《中國經濟改革開放大事典》。北京:工業大學。
高核、徐渝,2003,〈從交易費用和契約看新制度經學研究範式〉。《思想戰線》5:9。
馬寶成,2001,〈新制度經濟學中的意識型態理論〉。《新視野》3:37-39。
袁世俊,2002,〈地方政府制度創新淺探〉。《經濟問題探索》1:41-43。
袁峰,1999,〈制度變遷與穩定-中國經濟轉型中穩定問題的制度對策研究〉。上海:新華。
袁慶明,2005,〈新制度經濟學〉。北京:中國發展。
桁林,1995,〈制度變遷過程中的經濟績效〉。《馬克思主義与現實》4:52-58。
姚洋,2002,《制度與效率-與諾斯對話》。四川:人民。
許經勇,1999,〈論農村產權制度變遷與家庭承包經營〉。《理論與改革》2:81-83。
徐建峰,2003,〈進行「城市化:義烏模式及其啟示」〉。《浙江社會科學》6:38-42。
韋森,2003,〈哈耶克式自發制度生成論的博奕論詮釋〉。《中國社會科學》6:43-57
莊奕琦,2001,《總體經濟學》。台北:智勝。
浙江日報,2005,義烏成為全國最大的小商品批發市場。 http://zjdaily.zjol.com.cn/ ,取用日期:2005年12月15日。
浙江中國小商品城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005 ,國際商貿城二期行業佈局出臺。http://www.cccgroup.com.cn/ ,取用日期:2005年11月26日。
浙江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1997,《小商品大市場》。浙江:人民。
浙江中國小商品城管理處,1998,《中國小商品城制度匯編》。浙江:義烏中國小商品城管理處。
浙江省義烏市工商行政管理局,2002,《中國小商品城規範管理制度選編》。浙江:義烏中國小商品城管理處。
國際貿易局,2004,大陸經貿概況統計。http://ekm92.trade.gov.tw/,取用日期:2004年12月2日。
郭濤,2002,〈從義烏電子商務模式談傳統有形市場網路化〉。《情報雜誌》10:40-41。
渠海雷、李正友、鄧琪,2000,〈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新制度經濟學關於制度創新與經濟發展理論的比較研究〉。《經濟評論》2:3-7。
陳文開,1999,〈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與合-我國國有企業制度變遷的歷程〉。《社會科學家》2:33-35。
陳志剛、曲福田,2003,〈農地產權制度變遷的績效分析〉。《中國農村觀察》1:2-9。
陳志明、黃文中、王志波,1997,〈從科斯到諾斯看新制度經濟學的發展〉。《中洲學刊》4:29-31。
陳波、任希魁,2001,〈國有企業制度變遷進展緩慢的經濟學分析〉。《南京經濟學院學報》3:29。
陳紅兒、陳琪,1999,〈中國小商品市場體系的培育及其經濟效應〉。《商業經濟與管理》5:20-22。
陳紅兒、鄭文哲、曹榮慶,2001,〈中國小商品城對〝新時期經濟〞的適應性研究〉。《商業經濟與管理》3:5-9。
陳軍榮,2003,〈從經濟史到新制度經濟學-諾斯的經濟思想變遷〉。《江西財經大學學報》5:54-56。
陳崎嶸,1994,《中國小商品城縱觀》。北京:紅旗。
陳潭,公共政策變遷的理論命題及其闡釋 http://www.frchina.net/ (2005.05.19)
郭明喜、吳長順,1994,〈試論我國國有企業制度創新〉。《當代經濟研究》5:63-64。
陸立軍、白小虎、王祖強,2003,《市場義烏-從雞毛換糖到國際商貿》。浙江:人民。
盛昱光,2002,《商海濤聲》。義烏:小商品世界報。
陶岳潮,1995,〈義烏小商品市場-精神文明建設調查〉。《科學社會主義》1:69-72。
湖南工商紅盾信息網,2005,城鄉集市貿易管理辦法。 http://www.hnaic.net.cn/ ,取用 日期:2005年11月22日。
賀華麗,2003,〈跨越式發展模式探析〉。《中共浙江省黨委黨校學報》6:74-76。
黃新華,2000,〈意識型態的新制度經濟學分析〉。《理論與改革》6:18-20。
-,2002a,〈制度的政治經濟學分析〉。《雲南財貿學院學報》4:27-29。
-,2002b,〈制度變遷成本的特徵、影響因素和降低成本的路徑選擇〉。《吉林財稅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44-48。
程炳卿、賴存理,1997,〈義烏小商品市場發展研究〉。《浙江學刊》2:16-22。
馮拾松,2004,〈義烏中國小商品城國際化經營的廣度與深度研究〉。《商業經濟與管理》147:28-30
馮靜、龐明禮,2004,〈我國地方政府制度創新的成本收益分析〉。《浙江學刊》143:37-42。
傅大友、芮國強,2003,〈地方政府制度創新的動因分析〉。《江海學刊》4:92-98。
葉遠勝、王良聖,1995,〈新制度經濟學理論初探〉。《中央財政金融學院學報》3:1-5。
新浪財經網,2005,新浪股票。 http://finance.sina.com.cn/ ,取用日期:2005年12月1
日。
楊志勇,1999,〈新制度經濟學的興起與公共財政論的發展〉。《財經問題研究》11:44-48。
張五常,1989,《中國的前途》。台北:遠流。
張五常,2002,《供應的行為》。香港:花千樹。
張文學,1993,《義烏市小商品市場研究》。北京:群言。
張林,1999,〈諾斯的制度經濟思想評析〉。《雲南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報》155:15-19。
張宇燕,1993,《經濟發展與制度選擇》。北京:中國人民。
張道根,1996,〈中國國有企業改革的獨特性與制度變遷軌跡〉。《上海經濟研究》,10:25-28
張潤君,1998,〈東西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初探〉。《西北師大學報》4:93-98。
張曙光,2000,〈政府、農民和市場—山東惠民與義烏「大小市場的比較和分析」〉。《改革與理論》3:31-35。
義烏市統計局,2005,統計年鑑。 http://www.stat-yw.gov.cn/,取用日期:2005年4月10日。
義烏市人民政府網站,2005,市場回眸。 http://www.yw.gov.cn ,取用日期:2005年10月15日。
義烏市政府公眾信息網,2004,市場義烏。 http://www.yiwu.gov.cn/ ,取用日期:2004年12月3日。
義烏市工商行政管理局,1992,《義烏工商行政管理志》。浙江:義烏工商行政管理局。
義烏市工商行政管理局,2002,《義烏工商行政管理志》。浙江:義烏工商行政管理局。
義烏小商品市場工商管理處,1982,《義烏小商品市場報導選編》。浙江:義烏小商品市場工商管理處。
靳濤,2003,〈從新、老制度經濟學的融合看制度經濟學的新發展〉。《江蘇社會科學》4:80-85。
賈保文,1999,《創新型制度變遷論:關於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模式的一般分析》。天津:南開大學。
賈祥龍,2002,〈說說投機倒把〉。《義烏市文史資料》11:73。
賈曉薇、宋春豔、周曉梅,1999,〈新制度經濟學的基本理論述評〉。《楊州大學稅務學院學報》1:57-60。
褚俊虹、黨建忠、陳金賢,2003,〈從制度經濟學原理論信用制度建設〉。《商業時代》17:9-10。
楊龍,1999,〈超越經濟學〉。《天津社會科學》3:38-42。
廣東省通信管理局,2005,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
http://www.southcn.com/,取用日期:2005年11月26日。
劉文華,2003,《強致性制度變遷-俄羅斯轉軌之謎的經濟學解釋》。黑龍江:人民。
劉茂松,2000,〈論新制度經濟學的內涵及其借鑒價值〉。《湖南商學院學學報》5:1-3。
劉炳瑛,1992,《對鄧小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思想研究》。遼寧:人民。
樓子榮,1996,義烏市場十五年。浙江:義烏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樓初陽,1996,〈義烏市產業結構發展戰略探析〉。《浙江統計》10:9-10。
鄭小蘭,2003,〈論文化在經濟發展中的推動作用〉。《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4:65-68。
黨旗飄揚-紀念建黨八十週年專題網站.南京,2005,歷史文獻。http://njdj.longhoo.net/ ,取用日期:2005年11月25日。
Bromley D.W.著,陳郁、郭宇峰、汪春譯,1997,《經濟利益與經濟制度》。上海:三聯。
Coase R.H.,2003,〈新制度經濟學〉。頁10-14,收錄於見Coase R.H.、North D.C.等著、Menard Claude編、劉剛等譯,《制度、契約與組織-從新制度經濟學角度的透視》。北京:經濟科學。
Eric G. Furubotn、Rudolf Richter 著、顏愛靜譯,2001,《制度與經濟理論-新制度經濟學之貢獻》。台北:五南。
Eggertsson Thrain著、吳經邦譯,1996,《新制度經濟學》。北京:商務。
Kasper Wolfgang等著、韓朝華譯,2000,《制度經濟學》。北京:商務。
Michael Dietrich著、王鐵生 葛立成譯,2000,《交易成本經濟學》。北京:經濟科學。
North D.C.著、劉瑞華譯,1994,《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成就》。台北:時報文化。
-劉瑞華譯,1995,《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台北:時報文化。
-羅仲傳譯,2003,《制度變革的經驗研究》。北京:經濟科學。
-,2004,〈制度創新的的理論〉。頁296-306,收錄於Coase R.H.、Alchain A.等著,《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產權學派與新制度學派譯文集》。上海:三聯。
-,2004,〈制度變遷的理論:概念與原因〉。頁266-294,收錄於Coase R.H.、Alchain A.等著,《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產權學派與新制度學派譯文集》。上海:三聯。
Oliver Williamson著、段毅才,王偉譯,2002,《資本主義經濟制度 : 論企業簽約与市場簽約。》北京 : 商務。
Pejovich S.著、蔣琳琦譯,1999,《產權經濟學》。北京:經濟科學。
Robert B. Ekelund,Jr. and Robert F. Hebert,2001,〈經濟理論和方法史〉。北京:中國人民。
Rutian V.W.,2004,〈誘致性制度變遷理論〉。頁328,收錄於Coase R.H.、Alchain A.等著,《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產權學派與新制度學派譯文集》。上海:三聯。
Schultz T.W.,2004,〈制度與人的經濟價值的不斷提高〉。頁253,收錄於Coase R.H.、Alchain A.等著,《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產權學派與新制度學派譯文集》。上海:三聯。

英文專書及期刊
Coase R.H., 2005, “The Nature of the Firm.”http://web.cenet.org.cn/web/zhw/ (Date visited : May 05, 2005)
North D.C., 1977, “The new economic history after twenty years.” The American Behavioural Scientist 2:187-200.
-, 1992, “Institutions and Economic theory.” American Economist 1:3-6.
-, 1994, “Economic Performance Through Time.”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3: 359-368.
-, 1997, “Institutions. ”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97-112.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