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68)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5 14:2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周本智
研究生(外文):Pen-Chih Chou
論文名稱:應用專利管理解決專利訴訟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Patent Management to Solve Patent Litigations
指導教授:程法彰程法彰引用關係龍仕璋龍仕璋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Fa-Chang ChengShih-Chang Lu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科技法律研究所
學門:法律學門
學類:專業法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0
中文關鍵詞:專利指標品質機能展開(QFD)專利侵權
外文關鍵詞:Patent InfringementPatent IndicatorsQFD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53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企業之營收價值將愈來愈倚重無形資產,而企業研發的能力亦代表其向上成長的動力,故分析專利的質與量,恰可洞悉其研發策略和科技競爭力的良窳;惟在此間,企業常常與競爭者進行跨國或國內的專利訴訟,導致敗訴一方須負擔龐大損害賠償,已屢見不鮮。有鑑於此,本研究發展一套應用專利管理模式,擬以期待企業能產出好的專利品質,藉以降低專利訴訟紛爭之研究。首先本研究以闡述專利法制演進及專利侵權的判斷基準,以作為有效專利管理的發展基礎,其後將應用QFD發展出特定的專利管理模式,期望能讓公司專業人員在兼具科技與法律的背景下,於從事專利管理相關活動時,除可判斷公司目前所擁有的專利之優劣程度外,同時亦提供日後專利管理欲修正時的改善方向。
A scientific & technical corporation’s profit and the value will rely on the intangible assets more and more aftertime. The ability to R&D which represents its motive power of growing up upwards, so analysis of the quality and quantity to the patent can just understand its strategies in R&D and technical competence clearly. Besides, it is very common that enterprises carry on the transnational litigation of patents with the competitors in order to make a profit, the tactics causing the losing party to bear huge compensation. In light of mentioned above, this study develops a model of patent management to control the quality of patent and solve problems with patent litigations then elaborates the patent law revolution and patent infringement judgement datum. Finally, applies a model of QFD to develop the patent management, except the specialist who get technical and legal background concurrently not only can help to judge th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visible patents at present, but also offer the improvement directions for the future.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誌謝 iii
簡目 iv
詳目 vi
表目錄 ix
圖目錄 x
第一章 序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2
第三節 研究目的 3
第四節 研究架構 4
第二章 專利制度介紹 5
第一節 專利制度的起源 5
第二節 英國專利法之演進 7
第三節 美國專利法之演進 10
第四節 中國專利法之演進 15
第五節 我國專利法之演進 22
第六節 相關國際立法 26
第三章 專利法與其他智財法的關係 35
第一節 專利法與著作權法 35
第二節 專利法與植物種苗法 36
第三節 專利法與積體電路電路佈局保護法 37
第四節 專利法與公平交易法 38
第五節 專利法與貿易法 39
第四章 可專利性的判斷原則 40
第一節 新穎性(Novelty) 41
第二節 實用性(Utility) 44
第三節 非顯而易見性(Non-obviousness) 45
第五章 專利侵權的判斷原則 52
第一節 全要件原則(All Element Rule) 55
第二節 均等論原則(Doctrine of Equivalence) 59
第三節 逆均等論原則(Reversed Doctrine of Equivalence) 62
第四節 禁反言原則(File Wrap Estoppel) 63
第五節 Festo案的省思 65
第六節 本章回顧 68
第六章 專利戰略 71
第一節 防禦型專利戰略 74
第二節 進攻型專利戰略 78
第三節 專利訴訟與專利管理 85
第七章 專利資訊 89
第一節 專利地圖 91
第二節 專利指標 93
第三節 產業技術與專利資訊 99
第四節 台灣智慧財產管理系統(Taiwan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System, TIPS) 105
第五節 品質機能展開(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 QFD) 108
第六節 本章回顧 111
第八章 專利管理模式之導入 112
第一節 實例驗證 112
第二節 資料彙整分析 114
第三節 建立品質機能展開模式 116
第九章 結論與建議 125
參考文獻 127
中文部分 127
英文部分 129
中文部分
1.水野滋、赤尾洋二,「品質機能展開」,前程企業管理公司,民國76年6月。
2.吳貴彬、陳相如,品質機能展開法於新產品發展之應用,樹德科技大學學報,第6卷,第2期,頁91-100,民國93年。
3.顏吉承,淺談發明及新型專利權侵害範圍(上),經濟部智慧財產局,民國95年4月。
4.顏吉承,淺談發明及新型專利權侵害範圍(下),經濟部智慧財產局,民國95年5月。
5.陳佳麟、劉尚志、曾錦煥,技術創新之專利迴避設計,1998全國智慧財產權研討會論文集,國立交通大學企業法律中心,頁523-545。
6.徐宏昇,高科技專利法,翰蘆出版社,民國92年8月。
7.冠亞智財股份有限公司,第十一期電子報,民國94年6月15日。
8.賴榮哲,專利分析總論,復文出版社,民國91年9月。
9.楊崇森,專利法理論與應用,三民書局,民國92年2月。
10.陳文吟,我國專利制度之研究,五南出版社,民國94年4月。
11.趙元果,中國專利法的孕育與誕生,知識產權出版社,民國92年4月。
12.曾陳明汝,二岸暨歐美專利法(簡體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民國96年5月。
13.羅炳榮,均等論餘波蕩漾,專利情報,第36期,頁26-45,民國93年。
14.呂柏昇,專利戰爭風雲再起-台積電vs.Syndia,專利情報,第33期,頁30-31,民國92年。
15.李柏靜、康銘元,如何最有效率地運用智慧金礦 了解專利價值創造企業利基,專利情報,第33期,頁38-51,民國92年。
16.李柏靜、康銘元,專利指標於評估企業創新導向競爭力之應用-以IC製造公司為例,專利情報,第31期,頁46-55,民國92年。
17.羅炳榮,禁反言,專利情報,第42期,頁43-66,民國94年。
18.羅炳榮,Festo過後,專利情報,第40期,頁48-68,民國94年。
19.劉惠媚、李柏靜,專利策略於企業經營的關鍵地位,專利情報,第40期,頁10-13,民國94年。
20.廖和信,「專利 就是科技競爭力」,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國94年2月。
21.台一專利事務所,漫談專利技術評估指標,台一專利事務所出版品,民國95年8月。
22.黃秉鈞、葉忠福,創新管理:創意發明與專利保護實務,揚智文化,民國94年。
23.劉江彬、黃俊英,智慧財產權總論,華泰出版社,民國93年。
24.徐作聖,科技政策與企業策略-台灣十大產業發展策略,全華出版社,民國92年。
25.鄧振源,計畫評估:方法與應用,海洋大學運籌規劃與管理研究中心,基隆,第二版,民國94年。
26.劉冠妤,廠商的專利行為與市場價值觀聯-以全球奈米二氧化鈦材料產業為例,世新大學管理學院經濟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4年6月。
27.林伯恒,專利分析對研發策略規劃之探討-以覆晶技術為例.,交通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1年6月。
28.孟繁昌,專利分析與技術生命週期預測之研究-以指紋辨識技術為例,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5年6月。
29.熊賢安,專利侵權之判斷,東海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1年6月。
30.朱江村,積體電路電路設計之專利保護研究,東吳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3年6月。
31.張志立,以技術生命週期做為技術預測模式之比較,中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3年6月。
32.張世明,高科技公司建立智慧財產權管理準則之研究,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3年6月。
33.林明緯,專利分析與專利投資組合建構-以半導體系統單晶片技術為例,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2年6月。
34.黎欣怡,應用品質機能展開於醫院整體服務品質之研究─以萬芳醫院為例,華梵大學工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3年6月。
35.張淑卿,國際知識擴散之分析:電子業專利引證資料之應用,台灣大學法教分處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2年6月。
36.吳傑棕,產業之專利應用與專利策略研究-以電腦散熱產業為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4年6月。
37.馮震宇,論專利合作公約與歐洲專利公約之制度與發展(上),IPO專利商品化網站專家論壇。http://pcm.tipo.gov.tw/PCM/pro_show.asp?sn=70 (2005/10/3,最後更新日)
38.馮震宇,論專利合作公約與歐洲專利公約之制度與發展(下),IPO專利商品化網站專家論壇。http://pcm.tipo.gov.tw/PCM/pro_show.asp?sn=71(2005/10/3,最後更新日)
39.王美花,中國大陸專利法修正簡介,IPO專利商品化網站專家論壇。http://pcm.tipo.gov.tw/PCM/pro_show.asp?sn=5(2005/10/3,最後更新日)
40.劉平,專利地圖製作與解析研究,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制定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http://www.nipso.cn/gnwzscqxx/zlll/t20051222_63332.asp(2007/12/10,最近流覽日)
41.孫寶成,簡介美國專利法101條,IPO專利商品化網站專家論壇。http://pcm.tipo.gov.tw/pcm/pro_show.asp?sn=93(2005/10/3,最後更新日)

英文部分
1.A. Breitzman and F. Narin, “A Case for Patent Citation Analysis in Litigation,” Law Works, 1996.
2.B. H. Hall, A. B. Jaffe, and M. Trajtenberg,”Market Value and Patent Citations: A First Look.”NBER Working Paper, No. w7741, 2000.
3.Boyden Power Brake Co. v. Westinghouse, 170 U.S. 537, 568 (1898)
4.Denton, D. K.,’(1994),“Design in Customer Satisfaction: Key to Competitiveness,”Industrial Management 36, pp.18-21.
5.Edward C. Walterscheid, The Early Evol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Patent Law: Antecedents, 78 Patent and Trademark Office Society 615, 1996, pp.630-631.
6.Fox, Monopolies and Patents,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47, pp.43-46, citing in John Gladstone Mills ΙΙΙ et al., supra note.
7.Graver Tank & Manufacturing Co., Inc. v. Linde Air Products Co., 339 U.S. 605, 609 (1950)
8.Giles Sutherland Rich, supra note, p.233. See also U.S. Department of State’s Bureau of 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Individual Freedom and The Bill of Rights, supra note.
9.Granstrand, Ove, ” The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Edward Elgar, Cheltenham, 1999.
10.G. Z. Albert and A. B. Jaffe, “Patent Citation and International Knowledge Flow: the Case of Korea and Taiwa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21, pp. 849-880, 2003.
11.Judge Rules for Xerox in Patent Lawsuit Against Palm,3COM, 2001.12.01, Los Angeles Times C3.
12.M. B. Albert, D. Avery, P. McAllister, and F. Narin, “Direct Validation of Citation Counts as Indicators of Industrially Important Patents,”Research Policy, 1991.
13.M. Trajtenberg, “A Penny for Your Quotes: Patent Citations and the Value of Inventions,”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21, pp. 172-187, 1990.
14.M. Trajtenberg,”Innovation in Israel 1968-97: A Comparative Analysis Using Patent Data,” Research Policy, 2000.
15.Pennwalt Corp. v. Durand-Wayland, Inc., 833 F.2d 931 (Fed. Cir. 1987)
16.Ross Winans v. Adam, Edward, and Talbot Denmead, 56 U.S. 330, 343, (1853)
17.S Bruce Hen, Shaw K Chen (2001),“A conceptual QFD planning model,” Journal of Quality & Reliability Management. Vol.18 pp.796-813, 2001.
18.United States District Court,W.D. New York. No. 97-CV-6182T. Feb. 18, 1999.
19.Z. Griliches, “Patent Statistics as Economic Indicators: A Survey,”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28, pp. 1661-1707, 1990.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