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59)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12 11:0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謝福龍
研究生(外文):Fu-Lung Hsieh
論文名稱:身體意象—水墨人物畫之創作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Body Image─A Study of the Creation on Chinese Ink Figure Painting
指導教授:張 權
指導教授(外文):Chuan Ch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長榮大學
系所名稱:視覺藝術學系碩士班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視覺藝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0
中文關鍵詞:水墨人物畫身體意象意象
外文關鍵詞:Ink figure paintingBody imagefuturefutureImag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46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9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本創作研究之論述,是筆者自2005-2007年間有關於「身體意象」之創作探索。在藝術創作的思想與實踐中,必須尊重自身及他人的身體,探究水墨畫的內涵與生命的本質,藝術創作的脈絡才能提升與延續。
本創作研究中,期望能達到以下四項目的:
一、探究中國傳統人物畫中有關「身體意象」的作品與意涵;二、透過觀察、紀錄、描繪與研究,探索「身體意象」之本質;三、發展筆者在水墨人物畫創作的個人風格;四、從美學、哲學、古典繪畫理論等,參照並檢驗個人創作與論述,探尋未來創作的方向。
為了達到上述的幾項研究目的,本創作研究所使用的研究方法有:一、哲學研究法(如第三章身體觀照部分);二、文獻分析法(如第二章文獻探討部分);三作品解析法(如第四章創作解析部分)。
本論文共分為五章。重點概述如下:第一章緒論,分為研究動機與目的、方法與範圍、名詞釋義等。第二章分析古典文獻與圖像,引述畫論中關於人物畫的思維,探討身體意象在中國人物畫與現代水墨畫身體意象表現之異同。第三章為創作理念與實踐,說明身體的結構與觀照,以西方哲學家梅洛龐蒂之理論,論述身體的空間性及表現性與中國老莊思想身體觀的相關性。第四章為創作解析,主要探討研究所期間的創作,針對主要七件主要代表作品,從創作理念、學理基礎、內容形式、材料技法、總體表現五個層面加以詮釋。第五章為結論,分為研究結論與未來創作方向與省思。
本創作研究的心得與收穫,歸納出以下五項:
一、本創作論述係以「人」的身體為研究主題,在創作過程中真誠的觀照身體本相與心靈意象,透過水墨媒材的表現揭櫫某種生命的狀態與本質。
二、「身體意象」的創作研究是以水墨媒材來表現,在創作中了解筆、墨、紙、硯等東方的繪畫媒材之獨特性,相較於西方繪畫媒材,水墨畫屬於比較沉穩、內斂、含蓄的媒材。筆者更能藉由創作時筆墨形質的混融,沉澱心靈觀照自我。
三、前人關於「身體意象」的古典文獻歸納及創作者圖像的收集分析,在創作過程中,探究其理論內涵與作品本質,釐清其整體脈絡的歷史演變與相關性,將古人所留下來的精要轉化為筆者創作實踐的理論根據,進而建構出屬於筆者「身體意象」創作歷程的完整脈絡。
四、「身體意象」是個人對身體所投射出的心理影像,它標誌出個人心理狀態的健康與否。筆者將對身體的知覺、想法以及感受,運用水墨的表現形式,忠實地將自我的心理影像或體驗呈現在創作之中。從而發現整體創作之作品所散發出的意象與氣質,大部分含有陰鬱、閉鎖、濃黑、苦悶的特質,這些比較隱晦、灰色的水墨語彙,直接揭露出筆者內心意識層中的矛盾與不安感。
五、以「身體意象」為創作的主軸思考,更要在日後創作中,以本創作論述為基點,不斷反複地追溯與思考什麼是能讓自己感動的原點,讓創作能延伸並有更深入的表現。
The discussion of this study project is from author’s creative search concerning “body image” during 2005-2007. In the idea and practice of art production, we must respect the bodies of self and the others’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content of ink painting and the nature of life so that ideas of art creation may be promoted and continued.
In this creative project, it is expected to achieve the following four objectives:
1) Investigate works and cont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figure painting concerning “body image”; 2) Explore nature of “body image” through observation, recording, outline and research; 3) Develop a personal style of ink figure painting; 4) Refer and examine personal artworks and discussion to search for future dire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aesthetics, philosophy, and classical painting theorie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above-mentioned research objectives, we adopt research methods as follows: 1) Philosophical research (e.g. Chapter Three Body Seeing); 2) Literature review (e.g.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3) Work analysis (e.g. Chapter Four Art Creation Analysis).
There are five chapters in this thesis summarized as follows: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includes research motive and purposes, methods and scope, and terminologies. Chapter Two is to analyze classical literatures and images. It includes discussion concerning creative thinking for figure paintings and explores the 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 of body image presentation between Chinese figure painting and modern ink painting. Chapter Three is regarding creative ideas and practice; body structure and seeing are explained in this chapter. By using Western philosopher Merleau-Ponty’s theory, the relevance among body space, body presentation and the body concept in Chinese Lao Chuang thoughts is discussed. Chapter Four is to explain the artworks. It mainly studies the art pieces during the time in Graduate School, focusing on seven representative productions from the following five perspectives: creative concept, theoretical foundation, content and style, materials and skills, overall presentation. Chapter Five, the conclusion, includes research conclusion, future direction for creating new pieces, and reflection.
The lessons learned and fruitful results achieved from this creative project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This production is based on “human” body as a research subject. In the process of creation, we honestly see body’s true nature and spiritual image, and also unveil certain state of life and essence by using ink materials.
2) The creative study of “body image” is to be demonstrated by using ink materials. The uniqueness of Eastern painting materials such as brush pens, ink, paper, and inkstone is presented in the project. Compared with Western painting materials, ink paintings are more stable, self-contained, and reserved. Painters may see themselves deep inside in a spiritual world by blending water and ink during art creation.
3) We summarize former classical literatures concerning “body image” and analyze creators’ images. In production process, we investigate theoretical content and the nature of art pieces to clarify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relevance in the entire landscape. Transform the essence from the heritages by ancients to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which can be used by author as a basis for art creation. It further establishes a complete concept for author’s “body image” production career.
4) “Body image” is a psychological image projected by an individual. It symbolizes the fitness of an individual’s psychological conditions. The author is using ink style to express the perception, ideas and feelings towards human body and loyally present self’s psychological image or experience in artworks. It can be discovered that the entire art piece is full of senses of gloominess, closeness, and depression. These obscure grayish ink vocabularies directly expose author’s contradictive and disturbed inner self.
5) Using “body image” as a major thinking pattern, it is necessary for the author to constantly retrospect and ponder what the source of affection is for a future more extensive and thorough demonstration in artworks.
摘要............................................................I
英文摘要.......................................................III
謝誌...........................................................V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2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3
第三節 名詞釋義………………………………………………….………………...7
第二章 文獻探討與圖像分析………………………….……………….........10
第一節 身體意象在中國人物畫之表現………………………………..………….10
第二節 中國傳統人物畫之圖像分析……………………………………………...30
第三節 台灣現代水墨人物畫身體意象之表現…………………………………...36
第三章 創作理念與創作實踐…………………………..……………….........42
第一節 創作理念與實踐………………………..…………………………….……42
第二節 身體結構與觀照………………………….………………………………..47
第三節 身體空間與表現.……………………………………………..…………..49
第四章 創作解析………………………………………………………..........54
第一節 創作歷程概述…………………......…………………………………..54
第二節 個別創作品解析…………………….......…………………………...63
作品一《彼我非我》…………………………………………………….……………..63
作品二《體相之一》…………………………………………………….……………..67
作品三《骨相》…………………………………………………………….…………..71
作品四《背的意象》……………………………………………………………….…..76
作品五《頭骨的意象》……………………………………………………..……..….80
作品六《人骨變奏─殘夢》………………………………………………….…...….84
作品七《陰陽》…………………………………………………………….……...….88
第五章 結論與省思……..........................…………………..…93
第一節 綜合結論…………………………………………………………………...93
第二節 未來創作方向之省思……………………………………………………...95
參考書目…………………………………………………………………............96
附錄:研究所時期作品………………………………….……………............100
圖版圖錄…………………………………………………………………...........116
表次………………………………………………………………………...........120
Herbert Read著,梁錦金譯:《藝術的意義》。台北市:遠流出版公司,2006年初版一刷。
Francois Jullien著,林志良、張婉真譯《本質與裸體》。台北縣:桂冠圖書公司,2004年初版一刷。
Sarah Grogan著,黎士鳴譯:《身體意象》。台北市:弘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初版一刷。
安傑利斯著,段德智等譯:《哲學辭典》。台北市:貓頭鷹出版,2004年二版二刷。
栗山茂久著,陳信宏譯:《身體的語言─從中西文化看身體之謎》。台北市:究竟出版社。2001年初版。
康丁斯基著,吳瑪俐譯:《點線面》。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0年再版。
康丁斯基著,吳瑪俐譯:《藝術與藝術家論》。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8年初版。
薩拉‧西蒙伯爾特著,徐焰等譯:《藝用人體解剖》。杭州:浙江攝影初版社,2004年第一版。
方薰:《山靜居畫論》(上)。續修四庫全書編篡委員會編:【續修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藝術類,第106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王海山主編:《科學方法百科》。台北市:恩楷出版,1998年初版。
江祖望:《水墨畫與台灣美學》。台北:台北利氏學社,2004年初版。
沈宗騫:《芥舟學畫編》,卷三。續修四庫全書編篡委員會編:【續修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藝術類,第106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余秋雨:《藝術創造論》。台北市: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月出版。
何懷碩:《創造的狂狷》。台北縣: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初版一刷。
李澤厚:《美的歷程》。台北市:三民書局,2000年初版二刷。
李醒塵:《西方美學史教程》。台北市:淑馨出版社,1996年初版。
松年:《頤園論畫》。續修四庫全書編篡委員會編:【續修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藝術類,第108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周遠斌點校篡注:《苦瓜和尚畫語錄》。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7年8月第一刷。
紀江紅主編:《中國傳世人物畫‧上册》。大陸:北京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俞崑編著:【中國畫論類編】〈上〉〈下〉。台北市:華正書局,2003年二刷。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66年初版。
郭若虛:《圖畫見聞誌》卷一〈論衣冠異制〉。景印四庫全書編篡委員會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藝術類,第812册。台北:商務印書館,1993年。
陳朝平:〈1996意境新論及其在繪畫欣賞教學上的應用〉。《「意境新論」文集》。八十五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台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初版。
張春興:《張世心理學辭典》。台北市:臺灣東華書局,1998年二版四刷。
張強:《中國人物畫學》。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5年2月第1版。
華諾文學編譯組編著:《文學理論資料匯編》。台北:華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5年初版。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輯:《心象風景:何懷碩九九年畫集》。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9年一月初版。
曾祖蔭:《中國古代美學範疇》。【丹青圖書58】。台北:丹青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初版。
曾曬淑主編:《身體變化:西方藝術中身體的概念和意象》。台北:南天書局,2004年初版。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雄獅中國美術辭典編輯委員會編著:《中國美術辭典》。台北:雄獅圖書公司,2001年2月三版二刷。
《黃帝內經素問校釋》卷八,《寶命全形論篇》第二十五。大陸:人民衛生出版社。1982年2月版。
楊成寅編著:《石濤畫語錄圖釋》。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發行,1999年第一版。
新辭典編篡委員會編輯:《新辭典》。台北市:三民書局,1989初版。
鄭績:《夢幻居畫學簡明》,卷二〈人物畫意筆〉。續修四庫全書編篡委員會編:【續修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藝術類,第108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鄭金川:《梅洛─龐蒂的美學》。台北市:遠流出版社,1993年初版一刷。
潘運告編著:《漢魏六朝書畫論》。【中國書畫論叢書】,大陸:湖南美術出版社,2004年第4版。
潘運告編著:《唐五代畫論》。【中國書畫論叢書】,大陸:湖南美術出版社,2004年第4版。
潘運告編著:《初唐書論》。【中國書畫論叢書】,大陸:湖南美術出版社,2004年第4版。
樊波:《中國書畫美學史綱》。大陸:吉林美術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
劉豐榮:〈視覺藝術創作研究方法學析論〉。九十三學年度中南區視覺藝術研究所研究生論文發表會─《發表論文集》。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所學會印,2004年12月。
蔣驥:《傳神祕要》。景印四庫全書編篡委員會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藝術類,第838册。台北:商務印書館,1993年。
蕭瓊瑞:〈在傳統之外─台灣現代水墨的演繹〉。《今藝術》。台北市:典藏雜誌社,2006年11月。
蕭瓊瑞:《台灣美術史研究論集》。台中市:伯亞出版公司,1991年初版。
蕭瓊瑞:〈戰後台灣畫壇的「正統國畫」之爭─以「省展」為中心〉一文。國立歷史博物館主辦「第一屆當代藝術發展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台北,1989年12月9-19日。
蘇東坡:《蘇東坡全集》卷三十八‧〈傳神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四八,別集類,第1108册。台北:商務印書館,1993年。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于文正 宋曜廷(2006)。打造感動博物館…吳傳治個案研究。《博物館學季刊》,20(3),51-79。
2. 江韶瑩(1996)。博物館與原住民文化保存詮釋的省思。《博物館學季刊》,8(2),100。
3. 呂理政(2001)。種樹成林˙營造夢想-談蘭博與蘭博家族。《蘭陽博物館》,2(4),15-18。
4. 呂理政(2001)。跨越世紀的展示˙跨越世紀的關懷-美國自然史博物館<生物多樣性>常設展。《蘭陽博物館》,4(1),14-18。
5. 林勝義(1997)。博物館之功能與終生學習。《博物館學季刊》,11(4),8。
6. 林勝義(1993)。博物館與社區結合。《博物館學季刊》,7(2)3-8。
7. 柯正峰(2000)。終身學習的理念與推動方案。《博物館學季刊》,14(2),3-6。
8. 徐純(2006)。在地方博物館看見台灣意識。《博物館學季刊》,20(4),51-79。
9. 秦裕傑(2005)。再論博物館社會資源與行銷。《博物館學季刊》,19(1),115-124。
10. 陳瑞惠(1999)。雙輪互動的企業博物館-樹火紀念紙博物館經驗談。《博物館學季刊》,13(3),24-25。
11. 陳國寧(1992)。博物館專業與專業訓練。《博物館學季刊》,6(4),3-8。
12. 張譽騰(1992)。論博物館學專業與博物館人員從業倫理。《博物館學季刊》,4(4),3-10。
13. 張譽騰(1996)。生態博物館的規劃理念與個案解析。《博物館學季刊》,10(1),9。
14. 靳知勤(1999)。博物館教育社群結社構。《博物館學季刊》,13(4),7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