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08)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2 06:1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楊雅玲
研究生(外文):Yang Ya Ling
論文名稱:人文關懷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f humanity blending int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earning domain
指導教授:許學仁許學仁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Sheu Shyue R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系所名稱:國民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3
畢業學年度:9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3
中文關鍵詞:人文關懷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環境教育
外文關鍵詞:humanityscience and technology learning domainenvironment educ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97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3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本研究旨在探討「人文關懷」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的設計歷程,藉由行動研究的探究歷程,期望學生在學習自然科學的「知識」之同時,也能培養尊重生命、關懷生態的情操。透過圖畫書的閱讀、課堂上的發表與討論、以及學生親身體驗的方式來進行,將人文關懷的理念融入教學活動之中,藉以觀察學生在「環境關懷」以及「人文素養」兩方面互動中的學習狀況。
本研究是採取行動研究的方式,經由文獻資料的閱讀及整理分析,以情意教學來統合自然科教學上的知性與感性、從環境教育培養孩子愛惜大自然的態度、以人文素養喚起孩子尊重及關懷的情操,逐步將「人文關懷」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的教學之中。在行動研究的計劃、執行、反省、再計劃、再執行的回饋機制下,研究者歷經探究階段、教學預試階段、融入教學階段,持續不斷的修正。研究者並且透過觀察、訪談以及省思的方式,蒐集學生在學習方面以及研究者在教學方面的資料,以進行研究的分析及探究。
研究結果顯示,從師生長期互動的研究過程,以及研究者觀察及分析的歷程之下,逐漸在孩子的身上看見尊重生命、關懷生態的舉動,顯示人文關懷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有其適切性及可行性。研究者將詳實紀錄研究的心路歷程和反思,藉以完整呈現整個教學活動之歷程。至於研究者在執行的過程中所遭遇的困難,例如:課程設計、教學時間、學習單規劃以及角色的侷限,這些均在研究者執行、省思、修正的過程中逐步改善。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confer the design of humanity blending int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earning domain. By an action research, expect students not only to learn the knowledge about national science but also to develop the sensitive of esteem life and concerned about ecological. By observing student’s reading, discussions, and experiences, the researcher can see the students learning on environment and humanity.
This study is an action research. Through reading and analyzing documents, the researcher designs to blend humanity int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earning domain. The curriculum absorbs emotional teaching, environment education, and humanity to for teacher to adopts in national science.
This study has been conduct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ycle of planning, execution, analysis, and redesign. With such a continuous feedback mechanism, researcher experiences a plane of exploration, advanced teaching, and blended teaching, to continuously revise the research. By means of observation, interviews, and self-examinations, the researcher collects the data for each course unit were collected.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indicate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such a course of humanity blending int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earning domain is doable yet challenging. From the view of teacher-as-researcher, the final teaching plan and complete revising process of producing ideas, insistence when facing difficulties and revising for proper implementation will be reported.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代答問題……………………………………………………….5
第三節 名詞釋義…………………………………………………………………….6
第二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 科學教育中之科學與人文………………………………………………...11
第二節 情意教學的重要性………………………………………………………...17
第三節 環境關懷融入自然科教學………………………………………………...29
第四節 人文素養融入自然科教學……………………………………………… ..35
第三章 研究方法………………………………………………………40
第一節 研究設計的理念………..………………………………………….….….40
第二節 研究對象的選取…………………………………………………………..42
第三節 研究發展歷程……………………………………………………………..43
第四節 資料蒐集的方式…………………………………………………………..47
第五節 研究資料的彙整與分析的方式……………………………………….…54
第四章 研究歷程與討論………………………………………………58
第一節 「人文關懷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之發展歷程………………….. 58
第二節 學生在接受「人文關懷融入自然科教學」後之轉變及其分析…………92
第三節 實施「人文關懷融入自然科教學」所中遭遇的困難與因應之道……..10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10
第一節 研究結論………………………………………………………………….110
第二節 研究建議……………………………………………………………….…112
參考文獻……………………………………………………………..115
附錄
附錄1 給家長的信─「看見生命 擁抱生命」…………………………………..118
附錄2 給家長的信─「成長的喜悅」…………………………………………..119
附錄3 親師交流道─自然札記………………………………………………….120
附錄4 讓路給毛毛蟲…………………………………………………………….121
附錄5 小小愛迪生(1)…………………………………………….……..….…122
附錄6 小小愛迪生(2)……………………………………………..…….….….123
附錄7 小小愛迪生(3-1)………………………………………………..….….124
附錄8 小小愛迪生(3-2)……………………………………..….………….….125
附錄9 學習單∼愛心樹(1)…………………………………………….………126
附錄10 學習單∼愛心樹(2-1)…………………………………………….……..127
附錄11 學習單∼愛心樹(2-2)……………………………………………...….128
附錄12 種花家族………………………………………………………………...129
附錄13 省思札記………………………………………………..……………….130
圖次
圖2-1 文獻架構圖…………………………………………………………………..10
圖2-2 知情意並重的自然科教學目標與過程關係圖……………………………..22
圖2-3 教學預試階段之教學架構圖………………………………….…………….23
圖2-4 教學融入階段之教學架構圖………………………………….…………….24
圖2-5 溝通理性感性教學模式……………………………………….…………….26
圖2-6關懷的本質素養和行動之內容建構…………………………….…………..28
圖2-7 環境教育模式…………………………………………………….………….32
圖2-8 自然科的人文關懷之課程設計………………………………….………….39
圖3-1 研究流程圖…………………………………………………………………..44
圖4-1 教學預試階段之設計理念模式………………………………….………….70
圖4-2課程統整設計草案………………………………………….…..…………….79
圖4-3「課程統整設計」--以「空氣」為主題的統整活動…………...….…………80
圖4-4 教學基本模式(GMI)…………………………………………….………86
表次
表2-1 環境教育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與十大基本能力之對應表………....33
表3-1 研究發展歷程表……………………………………………...…………….45
表4-1 環境教育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與十大基本能力之對應表(適於二年級)……………………………………………………………..…………..68
表4-2 預試階段教學活動設計………………………………………...………….71
表4-3 融入教學活動設計……………………………………...………………….76
參考文獻
王正福(民90)。可持續發展呼喚教育的人文關懷。襄樊學院學報,22(4),84-87。
王溢嘉(民84)。賽琪小姐體內的魔鬼─科學的人文思考。台北:野鵝。
古智雄、陳世文(民91)。科學與人文的會通:科學領域通試課程初探。花蓮:花蓮師院。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民85)。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佚名(民92)。牛頓課程的編輯理念與特色。台北市:牛頓開發教科書。
吳大猷(民76)。人文、社會、科技。台北:遠流。
吳珍珠(民89)。提昇國家競爭力 建設人文科技島─要科技發展更要「人文素養」教育 提昇生活品質。台灣教育,590,21-24。
李文昭譯,Rachel Carson著(民85)。寂靜的春天。台中:辰星。
李傳偉(1999)。加強高校自然學科教學中的人文素質教育。高等建築教育,31(3),18-20。
沈振中(民88)。老鷹觀想錄。基隆:野鳥學會。
沈清松(民88)。自然、科技與人文精神─一個開放的人文主義觀點。東吳哲學學報,4,239-262。
孟建傳等(2000)。科學技術哲學新視野之四─論科學的人文價值。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林寶山譯(民77)。人文主義的教育改革計畫。高雄:復文。
孫燕燕(民89)。「知情意並重」的情意教學如何融入國小自然科─以一位國小自然科專任教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徐仁修(民83)。他們哪裡去了。台北: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袁小明(民81)。數學誕生的故事。台北:學英。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網站(民91)。http://teach.eje.edu.tw/main.php
張春興(民83)。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振益(民86)。科技與人文的對話。台北:雄獅。
教育部,民82。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台捷。
教育部,民9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教育部。
莊嘉坤(民86)。從科學教育的觀點論科學與人文的平衡。屏師科學教育,5,40-44。
莊嘉坤(民88)。科學世界與生活世界。屏師科學教育,10,2-5。
郭為藩(民81)。人文主義的教育信念。台北:五南。
郭為藩(民82)。科技時代的人文教育。台北:幼獅。
陳國泰(民85)。情意教學的困境及其突破之道。教育資料文摘,38(3),93-101。
黃光雄(民84)。教學原理。台北:師苑。
黃朝恩(民86)。永續發展的理論與實際。人文及社會科教學通訊,7:6,62-78。
黃瑞琴(民80)。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瑞琴(民85)。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楊文金(民83)生活世界與科學教育。科學教育月刊,187,2-16。
楊憲宏等譯,Al Gore著(1996)。瀕危的地球。台北:台灣地球日。
溫肇東、李仁芳(民85)。台灣管理教育中融入人文關懷及環保考量的挑戰。輔仁管理評論,3(2),93-109。
葉宗文(民81)。國小情意教育之實施。高市文教,46,16-19。
董樂山譯,Alan Bullock著(1997)。西方人文主義傳統。香港:三聯。
熊召弟(民90)。環境教育融入學校課程的理念與實務。國民教育,42:1,7-12。
趙金祁(民82)。三維人文科技通識架構芻議。科學教育月刊,160,10-17。
趙金祁(民86)。科學教育與心靈重整─通識通識化科學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應達成的目標。科學教育,199,2-16。
歐用生(民88)。行動研究與學校教育革新。1999行動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主題論文集(1-16)。台東:國立台東師範學院。
潘裕豐(民89)。談資優學生的情意教育。資優教育季刊,77,1-7。
蔡敏玲(民83)。教育民族誌中研究者的角色。「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檢討與前瞻」第二次科技研討會:質化研究、次及分析與綜合方法。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盧秀琴(民89)。落實情意教學於國小自然科的課程研究。國教學報,12,195-225。
薛翠惠(民91,5月9日)。上完課 就把蠶寶寶扔了。中時電子報。91年5月19日,取自http://ec.chinatimes.com.tw/。
謝水南(民84)情意教育的特質與教學策略。北縣教育,6,18-22。
鍾聖校(民83)。小學自然科以欣賞結合概念探討涵養情意促進通識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編號:NSC83-0111-S152-007-G。
鍾聖校(民89)。情意溝通教學理論:從建構到實踐。台北:五南。
魏美惠(民88)。論情意教學與社會智力。教育資料與研究,88,40-44。
Bassey, M. (1995). Creating education through research. New York: Kirklington Press.
Brown, G. I. (1971). Human teaching for human learning. New York: The viking press.
Kibler, R. J., et al. (1978). Objectives for i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 Boston: Allyn and Bacon.
Krathwohl, D. R.,. Bloom, B. S., & Masia, B. B. (1964).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goals, Handbook Ⅱ: affective domain. New York: David McKay Company, Inc.
Kuhn, T. S. (1962).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Snow, C. P. (1959). The Two Culture and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魏美惠(民88)。論情意教學與社會智力。教育資料與研究,88,40-44。
2. 謝水南(民84)情意教育的特質與教學策略。北縣教育,6,18-22。
3. 盧秀琴(民89)。落實情意教學於國小自然科的課程研究。國教學報,12,195-225。
4. 潘裕豐(民89)。談資優學生的情意教育。資優教育季刊,77,1-7。
5. 趙金祁(民86)。科學教育與心靈重整─通識通識化科學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應達成的目標。科學教育,199,2-16。
6. 趙金祁(民82)。三維人文科技通識架構芻議。科學教育月刊,160,10-17。
7. 熊召弟(民90)。環境教育融入學校課程的理念與實務。國民教育,42:1,7-12。
8. 葉宗文(民81)。國小情意教育之實施。高市文教,46,16-19。
9. 溫肇東、李仁芳(民85)。台灣管理教育中融入人文關懷及環保考量的挑戰。輔仁管理評論,3(2),93-109。
10. 楊文金(民83)生活世界與科學教育。科學教育月刊,187,2-16。
11. 陳國泰(民85)。情意教學的困境及其突破之道。教育資料文摘,38(3),93-101。
12. 莊嘉坤(民88)。科學世界與生活世界。屏師科學教育,10,2-5。
13. 莊嘉坤(民86)。從科學教育的觀點論科學與人文的平衡。屏師科學教育,5,40-44。
14. 沈清松(民88)。自然、科技與人文精神─一個開放的人文主義觀點。東吳哲學學報,4,239-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