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王正福(民90)。可持續發展呼喚教育的人文關懷。襄樊學院學報,22(4),84-87。
王溢嘉(民84)。賽琪小姐體內的魔鬼─科學的人文思考。台北:野鵝。
古智雄、陳世文(民91)。科學與人文的會通:科學領域通試課程初探。花蓮:花蓮師院。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民85)。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佚名(民92)。牛頓課程的編輯理念與特色。台北市:牛頓開發教科書。
吳大猷(民76)。人文、社會、科技。台北:遠流。
吳珍珠(民89)。提昇國家競爭力 建設人文科技島─要科技發展更要「人文素養」教育 提昇生活品質。台灣教育,590,21-24。
李文昭譯,Rachel Carson著(民85)。寂靜的春天。台中:辰星。
李傳偉(1999)。加強高校自然學科教學中的人文素質教育。高等建築教育,31(3),18-20。
沈振中(民88)。老鷹觀想錄。基隆:野鳥學會。
沈清松(民88)。自然、科技與人文精神─一個開放的人文主義觀點。東吳哲學學報,4,239-262。孟建傳等(2000)。科學技術哲學新視野之四─論科學的人文價值。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林寶山譯(民77)。人文主義的教育改革計畫。高雄:復文。
孫燕燕(民89)。「知情意並重」的情意教學如何融入國小自然科─以一位國小自然科專任教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徐仁修(民83)。他們哪裡去了。台北: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袁小明(民81)。數學誕生的故事。台北:學英。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網站(民91)。http://teach.eje.edu.tw/main.php
張春興(民83)。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振益(民86)。科技與人文的對話。台北:雄獅。
教育部,民82。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台捷。
教育部,民9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教育部。
莊嘉坤(民86)。從科學教育的觀點論科學與人文的平衡。屏師科學教育,5,40-44。莊嘉坤(民88)。科學世界與生活世界。屏師科學教育,10,2-5。郭為藩(民81)。人文主義的教育信念。台北:五南。
郭為藩(民82)。科技時代的人文教育。台北:幼獅。
陳國泰(民85)。情意教學的困境及其突破之道。教育資料文摘,38(3),93-101。黃光雄(民84)。教學原理。台北:師苑。
黃朝恩(民86)。永續發展的理論與實際。人文及社會科教學通訊,7:6,62-78。
黃瑞琴(民80)。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瑞琴(民85)。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楊文金(民83)生活世界與科學教育。科學教育月刊,187,2-16。楊憲宏等譯,Al Gore著(1996)。瀕危的地球。台北:台灣地球日。
溫肇東、李仁芳(民85)。台灣管理教育中融入人文關懷及環保考量的挑戰。輔仁管理評論,3(2),93-109。葉宗文(民81)。國小情意教育之實施。高市文教,46,16-19。董樂山譯,Alan Bullock著(1997)。西方人文主義傳統。香港:三聯。
熊召弟(民90)。環境教育融入學校課程的理念與實務。國民教育,42:1,7-12。趙金祁(民82)。三維人文科技通識架構芻議。科學教育月刊,160,10-17。趙金祁(民86)。科學教育與心靈重整─通識通識化科學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應達成的目標。科學教育,199,2-16。歐用生(民88)。行動研究與學校教育革新。1999行動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主題論文集(1-16)。台東:國立台東師範學院。
潘裕豐(民89)。談資優學生的情意教育。資優教育季刊,77,1-7。蔡敏玲(民83)。教育民族誌中研究者的角色。「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檢討與前瞻」第二次科技研討會:質化研究、次及分析與綜合方法。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盧秀琴(民89)。落實情意教學於國小自然科的課程研究。國教學報,12,195-225。薛翠惠(民91,5月9日)。上完課 就把蠶寶寶扔了。中時電子報。91年5月19日,取自http://ec.chinatimes.com.tw/。
謝水南(民84)情意教育的特質與教學策略。北縣教育,6,18-22。鍾聖校(民83)。小學自然科以欣賞結合概念探討涵養情意促進通識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編號:NSC83-0111-S152-007-G。
鍾聖校(民89)。情意溝通教學理論:從建構到實踐。台北:五南。
魏美惠(民88)。論情意教學與社會智力。教育資料與研究,88,40-44。Bassey, M. (1995). Creating education through research. New York: Kirklington Press.
Brown, G. I. (1971). Human teaching for human learning. New York: The viking press.
Kibler, R. J., et al. (1978). Objectives for i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 Boston: Allyn and Bacon.
Krathwohl, D. R.,. Bloom, B. S., & Masia, B. B. (1964).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goals, Handbook Ⅱ: affective domain. New York: David McKay Company, Inc.
Kuhn, T. S. (1962).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Snow, C. P. (1959). The Two Culture and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