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6 02:2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姚嘉元
研究生(外文):CHIA-YUAN YAO
論文名稱:變奏曲之演奏探討與詮釋-以貝多芬F大調變奏曲作品34與拉赫曼尼諾夫柯賴里主題變奏曲作品42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Performance Issues and Analytical Interpretation on Variation Op.34 by Beethoven and Variation on a Theme by Corelli by Rachmaninoff
指導教授:王真儀
指導教授(外文):Jenyi W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音樂研究所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音樂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0
中文關鍵詞:變奏曲貝多芬F大調變奏曲作品34拉赫曼尼諾夫柯賴里主題變奏曲作品42
外文關鍵詞:VariationsBeethovenVariations in F Majorop.34RachmaninoffVariations on a Theme of Corelliop.42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
  • 點閱點閱:225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63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變奏曲的正式發展開始於16世紀的義大利和西班牙,一直至20世紀都是作曲家最常使用的創作手法之一。而變奏這種作曲方式也常出現在鋼琴曲目中,例如:巴洛克時期巴哈的《郭德堡變奏曲》、古典時期貝多芬的變奏曲集、到浪漫時期舒曼的《阿貝格變奏曲》、布拉姆斯的《韓德爾主題變奏曲》,甚至是浪漫樂派晚期的拉赫曼尼諾夫所創作的《柯賴里主題變奏曲》等,如此眾多以變奏曲手法為主的作品產生,再次證明了變奏曲之重要地位。
本論文共分為五章: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開始探討變奏曲從中世紀至古典時期之後的演變發展;第三章、第四章分別對貝多芬《F大調變奏曲》作品34及拉赫曼尼諾夫的《柯賴里主題變奏曲》作品42,研究其樂曲結構、變奏之特殊手法及演奏詮釋;第五章為結語。
Variation form was first originated and developed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in Italy and Spain, and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used compositional forms till the twentieth century. It often appears in the keyboard music, for example, Bach’s Goldberg Variations, the collections of Beethoven variations, Schumann’s Abegg Variations, Brahms’s Handel Variations, also Rachmaninoff’s Variations on a Theme of Corelli, etc. With this huge numbers of compositions set in the variation form, it is evident that the variation form is of significant importance.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Chapter 1 is an introduction. Chapter 2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of variations from the middle age to the Classical and the Romantic periods. Chapter 3 offers an analytical and interpretive discussions on Beethoven’s Variations in F major, op. 34. Chapter 4 is on Rachmaninoff’s Variations on a Theme of Corelli, op. 42. Chapter 5 concludes the foregoing discussions.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 2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3
第四節 預期結果 4
第二章 變奏曲的起源與發展 5
第一節 中世紀至文藝復興 6
第二節 巴洛克時期 12
第三節 古典時期 14
第四節 古典時期之後 16
第三章 貝多芬F大調變奏曲作品34之研究 19
第一節 貝多芬之生平概述 19
第二節 貝多芬鋼琴變奏曲之風格與特色 20
第三節 貝多芬《F大調變奏曲》作品34之結構分析 26
第四節 貝多芬《F大調變奏曲》作品34之統整與歸納 38
第五節 貝多芬《F大調變奏曲》作品34之演奏詮釋 43
第四章 拉赫曼尼諾夫柯賴里主題變奏曲之研究 56
第一節 拉赫曼尼諾夫之生平 56
第二節 拉赫曼尼諾夫變奏曲與其他鋼琴作品之風格 59
第三節 拉赫曼尼諾夫《柯賴里主題變奏曲》作品42之結構分析 70
第四節 拉赫曼尼諾夫《柯賴里主題變奏曲》作品42之統整與歸納…………………. 99
第五節 拉赫曼尼諾夫《柯賴里主題變奏曲》作品42之演奏詮釋………… 104
第五章 結語 116
參考文獻 117
一、中文部份
山縣茂太郎著,林勝儀譯。《新訂音樂概論》。台北:全音樂譜,民國78年。
尹子著。《作曲家小百科25—拉赫曼尼諾夫》。台北:世界文物,民國90年。
王沛倫編著。《音樂字典》。台北:全音樂譜,民國83年。
王潤婷著。《鋼琴演奏的藝術》。台北:全音,民國82年。
平野 昭、門馬直美等人著,林勝儀譯。《作曲家別名曲解說三》。台北:美樂出版社,民國88年。
米爾斯坦.渥爾可夫著,陳涵音譯。《從俄國到西方》。台北:大呂出版社,民國83年。
艾提斯.奧加(Ates Orga)著,蕭美惠、林麗冠譯。《偉大作曲家群像:貝多芬》。台北:智庫出版,民國84年。
吳祖強編著。《曲式與作品分析》。台北:世界文物出版,民國83年。
音樂之友社,林勝儀譯。《新訂標準音樂辭典M-Z》。台北:美樂,民國88年。
張己任著。《西洋音樂風格的演變—中古至文藝復興》。台北:台灣商務,民國72年。
許鐘榮主編。《古典音樂400年—維也納古典的樂聖》。台北:錦繡出版,民國88年。
董學渝。《貝多芬狄亞貝里33、c小調32變奏曲之研究》。台北:全音樂譜,民國82年。
黎翁斯坦著,潘皇龍譯。《音樂的結構與風格》。台北:全音樂譜,民國66年。
橫田新子。紹義強譯。《鋼琴名曲的演奏詮釋I》。台北:全音樂譜出版社,民國90年。
羅伯.華克(Robert Walken)著,何貴鳳譯。《偉大作曲家群像:拉赫曼尼諾夫》。台北:智庫出版,民國84年。
露絲‧史蘭倩絲卡、路易‧畢昂柯里著。王潤婷譯。《琴緣一生》。台北:聯經,民國94年。

二、論文部份
吳郁芬。〈貝多芬中期變奏曲之研究與比較—以作品34、35、76號論之〉。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民國89年3月。
林欣儀。〈拉赫瑪尼諾夫鋼琴作品—柯賴里主題變奏曲支音樂分析與演奏探討〉。東吳大學音樂研究所,民國92年1月。
林金皜。〈拉赫瑪尼諾夫鋼琴作品十六《樂興之時》之研究—以演奏詮釋觀點論之〉。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民國94年6月。
陳盈如。〈海頓的鍵盤變奏曲〉。國立中山大學音樂研究所,民國94年1月。
陳美鸞。〈鋼琴變曲之藝術〉。台北:國立藝術學院,民國85年。
童思寧。〈拉赫曼尼諾夫:柯賴里主題變奏曲,作品42〉。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音樂研究所,2003年6月。
黃毓茹。〈舒曼交響練習曲作品13之演奏詮釋〉。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民國94年6月。
鄭佳姍。〈貝多芬英雄主題變奏曲作品三十五〉。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系,民國93年6月。
三、外文部份
Bertensson and Leyda. Sergei Rachmaninoff: A Lifetime in Music.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56.
Green, Douglass M. Form in Tonal Music. FL: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1979.
Gordon, Stewart. A History of Keyboard Literature. Belmont: G. Schirmer, 1996.
Hinson, Maurice. Guide to the Pianist’s Repertoire. Bloomington and Indianapolis: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4.
Norris, Geoffrey. The Master Musicians: Rachmaninoff. New York, An Imprint of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1993.
Sadie, Stanley.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London: Macmillan Publishing Limited, 1980.


四、網站部份
http://www.grovemusic.com
http://naxosmusiclibrary.com/default.asp
http://csm01.csu.edu.tw/0361/940623/LisRhEs/index.htm
http://classyclassical.blogspot.com/2005/09/rachmaninoffs-works-for-piano-and.html
http://www3.ouk.edu.tw/wester/composer/composer034.htm
http://art.tnnua.edu.tw/ethnomu/world_06.htm

五、樂譜版本
Beethoven. Variations II. Germany: Henle, year. n.d.
Rachmaninoff. Variation On a Theme of Corelli, Op.42. U.S: Belwin-Mills Publishing Corp., 1989.

六、影音資料
Birey, Idil. Rachmaninoff: Piano No.2 Op.36, Variations on a Theme of Corelli, Op.42, Moments Musicaux, Op.16. Naxos: 1989. 8550349.
Collard Jean-Phillippe. Rachmaninov: Concerto pour Piano Rhapsodie sur un theme de Paganini, Variations sur un theme de Corelli, Sonate no.2,Etudes-tableaux, Preludes, Sonate pour violoncello & piano. EMI: Classics. 1972~1993, 724358613421.
Lill, John. Rakhmaninov. Nimbus Records: 2001, NI1763.
Pletnev, Mikhail Beethoven Variations et Bagatelles. Polygram: 1997, 457 493-2.
Rachmaninov. Concerto Elegiaque, Variations on a Theme of Corelli/ Vocalise, orch. by C. Dumbraveanu. Chandos: n.d., 9261.
Jando, Jeno. Beethoven Eroica-Variations, Variations WoO 80, Op.34, Nel cor piu non mi sento. Naxos: n.d., 8.550676.
Arrau, Claudio. Mozart Piano Sonatas No.5 and 18, Beethoven Six Variations Op.34, Fifteen Variations and a Fugue on an Original Theme Op.35 “Eroica Variations”. Naxos: 1941, 8.110603.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吳建儀(2006.04),〈城市節慶與文化觀光結合之探討:以鄭成功文化節為例〉《王城氣度月刊》,第2卷,頁7-9。
2. 朱金池(1999:11),〈警政策略規劃之理論與實際:以屏東新世紀願景警政治安藍圖之規劃為例〉《警學叢刊》,30:3,頁35-51。
3. 吳宗憲(2002.04),〈論策略管理對政府設計與非營利組織互動關係之啟示〉《考銓季刊》,第30期,頁113─130。
4. 朱鎮明(2005.6),〈公私夥伴的整合之道─論政策網絡的管理〉《研考雙月刊》,第29卷第3期,頁95-108。
5. 王光旭(2005,5)〈政策網絡研究在公共行政領域中的核心地位與方法錯位〉《政策研究學報》,第5期,頁61─102。
6. 文祖湘;蕭玥涓(2005.2),〈宜蘭縣發展休閒漁業和漁村民宿之環境規劃管理策略的研究〉《宜蘭大學工程學刊》,頁97-110。
7. 呂育誠(1998.12),〈論組織文化在組織變革過程中的定位與管理者的因應策略〉《中國行政評論》,第8卷,第1期,頁65-83。
8. 呂育誠(2003.03),〈電子化政府對地方政府管理的意涵與影響〉《法政學報》,第16期,頁147─178。
9. 呂育誠(2003.06),〈我國鄉鎮市制度變革問題之研究〉《中國行政》,第73期,頁165─161。
10. 呂育誠(2004.03),〈永續發展對地方基層組織與人員影響之研究〉《中國行政評論》,第13卷,第2期,頁33-64。
11. 呂育誠(2004.12),〈中央與地方夥伴關係的省思與展望〉《中國行政》,第75期,頁29-56。
12. 呂育誠(2006,9), 〈書評:Governing by Network: The New Shape of the Public Sector 〔網絡治理:公部門的新型態〕 by Stephen Goldsmith and William D. Eggers〉《臺灣民主季刊》第3卷.第3期,頁207-212。
13. 李素馨;侯錦雄(1999.06),〈休閒文化觀光行為的規範─以原住民觀光為例〉《戶外遊憩研究》,頁25─38。
14. 李富美,顏妙桂(2004.08),〈文化的邂遘--臺灣蘭嶼島文化觀光問題初探〉《原住民教育季刊》,頁29─56。
15. 李逸塵(1998),〈文化觀光新去處--臺灣私立博物館經營現況 〉《典藏藝術雜誌》,頁236-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