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Scgran, Vicki R.著,湖中鴨譯(1990)談志願服務人員的參與動機。社會福利,82,36-41。
方祥明(1995)不同性質機構志願服務人員影響離職意願因素之研究。靜宜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王保進(2003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台北:心理出版社。
王培志(1997)義工參與決定性因素、工作滿足、離職傾向之研究--以高雄地區醫院義工為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王普昌(1997)結構限制、運動參與與異議性意識:台灣民眾政黨支持的社會結構基礎初探,九O年代的台灣社會--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研究系列二。台北:中央研究院。
王麗容(1992)婦女參與志願服務之行為動力分析。婦女參與志願服務服務研討會論文。
台灣省政府(1988)志願服務工作手冊。台灣省政府社會處。
石淑惠(1997)公共圖書館義工個人特質、參與動機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系碩士論文。朱夏萍(2003)中部四縣市環保義工參與動機、工作滿意度與持續服務意願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何素秋(1999)兒童寄養父母工作滿足與持續服務意願之研究--以中華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之寄養家庭為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利坤明(2002)志願服務推動之探討--以台中市志工為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吳美慧、吳春勇、吳信贒(1995)義工制度的理論與實施。台北:心裡出版社。
吳淑鈺(2000)太魯閣國家公園義務解說員參與動機與工作滿意之研究。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李台京(2004)公共行政與公民社會。2004年6月10日取自網際網路。http://www.nhu.edu.tw/~policy/ch5.htm#_ftn1
李芳銘(1988)志願工作者對督導認知及其滿意度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博士論文。周學文(2002)大學生參與運動志工之動機及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管理研究所。
林美珠(1994)家庭主婦參與志願服務對家庭關係之影響。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勝義(1980)建立社教機構義工制度之研究。台北:教育部社教司。
林萬億、林振春(1992)現行公務機關義工人力運用情形之探討。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邱柏青(1999)影響志願性團體參與的決定性因素以社會福利團體為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邱皓政(2003)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二版)。台北:五南圖書。
施麗娟(1984)志願服務人員工作動機與工作滿足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馬慧君、施教裕(1998)志願服務工作者參與類型之初探--以埔里五個團體的志工為例。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頁157-193。張世雄(1998)志業主義、自願主義、專業主義與管理主義:宗教慈善的發展,第二屆當代宗教學術研討會,嘉義:南華大學。
張英陣(1997)激勵措施與志願服務的持續。社區發展季刊。78期,頁54-64。梁慧雯(1999)老人居家服務志工持續參與服務因素之探討--以祥和計畫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莊宜佳(2001)影響北市社區健康營造志工推行健康促進活動成效相關因素之探討。台北醫學院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許素梅(1992)圖書館義工組織環境、工作滿意與離職傾向之研究--以台北市立圖書館為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郭瑞霞(2003)台灣地區不同類型志願服務之狀況及其差異之探討。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尹雪(2002)機構運用志工人力資源管理策略、督導風格及志工離隊意向之研究--以台中縣、市醫院志工為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陳育軒(2001)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解說義工參與動機及解說認知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定銘(2001)台灣社區大學之研究--公民社會建構與終身學習政策的實踐。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陳武雄(2001)志願服務理論與實務。台北:中華民國志願服務協會。
陳金貴(1994)美國非營利組織的人力資源管理。台北:瑞興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陳泰元(2003)國人參與志願服務之決定性因素。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陸光(1994)社會福利經費財源規劃及其因應措施。社區發展季刊,67,53-61。曾華源(1996)如何落實政策推展,研訂志願服務法規 迎向21世紀志願服務會議實錄,中華民國志願服務協會。
曾華源(2001)設置地方志工中心可行性之研究。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曾華源、鄭讚源(1998)志願服務工作發展趨向—以祥和計畫志願服務之推動為基礎。內政部社會司。
曾騰光(1994)大學生對志願工作特質的認知和參與意願之研究。東海學報,35,151-172。馮懷德(1990)非營利組織志願工作者離職相關因素之研究--以救國團義務張老師為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明慧(1987)志願服務機構組織環境與志願工作者工作滿足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春太(1999)城鄉地區老人的社會支持體系及健康狀況之比較。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黃曼婷(2001)家庭主婦志願工作者社會支持、婚姻滿意度、親子關係之研究。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黃淑霞(1989)台北市兒童福利機構志願工作者持續服務意願相關因素之研究。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黃舒玲(1994)助人協談志願服務人員角色壓力與離職傾向之相關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黃翠蓮(1998)公務機關志願工作人員參與動機、領導型式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政府志工為例。輔仁大學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黑幼龍(1971)如何辦理志願服務,領導人才訓練叢書之八。台中。光啟出版社。
楊岱容(1996)非營利組織管理之研究:以財團法人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為例。師範大學家政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楊淑玲(1996)台北市義勇消防大隊義工制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楊深坑(1990)溝通理性、生命情懷與教育過程--哈伯瑪斯的溝通理性與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葉良琪(1999)醫院志願服務內在動態系統。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劉雅雲(2001)兒童保護社會工作人員職務勝任感與留職意願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劉德勝(1994)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義工制度之發展。社教資料雜誌,196期,頁3-5。蔡宏進(1989)鄉村社會學。台北:三民書局。
蔡佳雯(2002)非營利組織中的女性志工--以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為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蔡佳螢(2001)安寧療護志願服務人員參與動機和工作滿足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蔡啟源(1995)影響高齡者持續參與志願服務之因素探討。國科會研究計劃,東海社工系。
蔡漢賢(2000)志願服務的信念與實踐。台北。中國社會行政學會。
謝季燕(1991)高雄市老人在宅服務人員服務持續性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簡志文(1994)國家公園志願解說員制度建立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簡秀昭(1997)公部門志願服務工作者管理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簡瑜慧(1998)馬偕醫院義工參與行為、工作滿意與市場區隔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嚴幸文(1993)醫院志願服務人員人格特質和工作滿意度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嚴鼎忠(1993)公共圖書館設置義工之業務探討。書苑季刊,第16期,81-86。蘇信如(1985)志願服務組織運作之研究。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顧忠華(1999)社會學理論與社會實踐。台北:允晨文化公司。
二、英文部分
Alexander, J.A.,& Lichtenstein, R..(1998)A causal of voluntary turnover among nursing personnel in lion-term psychiatric settings. Research in Nursing and Health, 21(5),415-427.
Almond, G. A. & Verba, S. (1989) The Civic Culture:Political Attitudes and Democracy in Five Nations. Newbury Park, California : Sage Publications.
Babchuk, N. and A. Booth(1969) Voluntary Association Membership:A Longitudinal Analysis. I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34, 31-45.
Baltes, P. B. and Baltes, M. M.(1993) Successful Ageing Perspectives form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arker, R.L. (1988) The Social Work Dictionary. New York: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
Barretta-Herman,A.(1994) Welfare State to Welfare Society: Restructuring New Zealand’s Social Services. New York: Garland Publishing, Inc.
Billis, D. & Harris, M.(1996) Voluntary Agencies:Challenges of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London:Macmillan Press LTD.
Booth, A.(1972) Sex and Social Participation. I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37 ,183-92.
Cooper, Terry L.(1991). An Ethics of Citizenship for Public Administration.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 Prentice Hall.
Dekker, P. & Broek, A. van den (1998). Civil Society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Involvement in Voluntary Associations in North America and Western Europ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oluntary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9(1),11-38.
Dunn, P.C. (1995) Volunteer management. In Encyclopedia of Social Work(19th). PP.2483-2490.
Ellis, S.J. & Noyes, K.K.(1990) By the People:A History of American as Volunteers (revised ed.)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Etzioni, A, (1994). The Spirit of Community: The Reinvention of American Society. New York: Touchstone Book.
Fischer, L.R. &Schaffer, K.B.(1993) Older volunteers--A guide to research and practice. Newbury Park,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Frederickson, H. G.(1997). The Spirit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Jossey-Bass Publishers.
Goode, W. J.(1960)A Theory of Role Strain. I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25, 485-496.
Hausknecht, M.(1962)A sociological Voluntary Association Membership. New York:New York Press.
Hoyes, L. and Means, R. (1993). Quasi-Markets and the Reform of Community Care, in J. Le Grand and W. Bartlett (eds.), Quasi-Markets and Social Policy, pp.93-124, London: Macmillan.
IC, (1994). Charitable Organisations in Australia: An inquiry into Community Social Welfare Organisations. Canberra: Industry Commission, Draft Report October.
Ilsley, P.J.(1990)Enhancing the Voluntary Association Membership Trends and the Family Life Cycle. In Social Forces ,56,48-65.
Jshansson, L. and Thorslund, M.(1993). Care of Elderly in Sweden: Formal and Informal Support. In R. Burrows and B. Loader(eds.), Towards a Post-Fordist Welfare State, pp.13-37, London: Routledge.
Keane, J. (1988). Civil Society and the State:New European Perspectives. London:Verso Press.
Lammers, J.C.(1991)Attitudes, motives, and demographic predictors of volunteer commitment and service duration. Journal of Social Service Research,14(3),125-140.
Lee, A., and Burden, C.(1991)Volunteering Activities of Seniors. In Journal of Volunteer Administration ,9, 29-35.
Macdonald, L.(1997). Supporting Civil Society. New York:St. Martin''s
Press.Marquardt, Michael J.(1996). Building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New York:McGraw Hill.
McPherson, J. M., and T. Rotolo.(1996)Testing A Dynamic Model of Social Composition:Diversity and Change in Voluntary Groups. I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61,179-202.
Mueller, C.W., Boyer, E. M.,Price, J. L.& Iverson, R.D.,(1994)Employee attachment and noncoercive conditions of work. Work and Occupations, 21(2), 179-213.
New Zealand Planning Council(1979) The Welfare State. Wellington: Government Printer.
O’Rilly, P., and Caro, F.G.(1994)Productive Aging:An Overview of the Literature. In Journal of Aging and Social Policy ,6(3),39-71.
O''Connell, Brian (2000). “Civil Society:Definitions and Descriptions.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29(3), 471-478.
Oliveira, Darcy & Randon, R.(1994). An Emerging Global Civil Society. Civicus. Washington, D. C.
Pijl, M. A. (1993).Care for the Elderly in the Netherlands: New Policies and Practices. In F. Lesemann and C. Martin (eds.), Home-Based Care, the Family, and the Welfare State: 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pp.101-150, Ottawa: University of Ottawa Press.
Popielarz, A. P.(1999)In Voluntary Association:A Multilevel Analysis of Gender Segregation in Voluntary Organization, In Gender and Society, 13, 234-250.
Scott, J. C.(1957)Membership and Participation in Voluntary Association. I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20, 315-326.
Smith, D.H.(1982) Altruism, volunteer, and volunteerism. Journal of Voluntary Action Research, 10(1), 21-36.
Wilensky, H. L.(1961)Life Cycle, Work Situation, and Participation in Formal Associations. In Aging and Leisure.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三、網站部分
行政院主計處網站(2002/7/3) http://www.dgbasey.gov.tw/dgbas03/bs3/analyse/new91012.htm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網站(2003/3/22)http://www.nyc.gov.tw/
內政部志願服務資訊網(2004/6/12)http://www.moi.gov.tw/W3/stat/home.asp。
內政部統計處網頁(2004/7/3)http://www.moi.gov.tw
台灣志願服務國際交流協會網站(2004/7/3)http://www.iavetaiwan.org/default.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