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6 09:2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蕭慶生
研究生(外文):Chingsheng Shiau
論文名稱:自然與生活科技建構式電腦輔助學習教材製作之行動研究--以國小四年級「池水的深淺看得準嗎」單元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n Action Research of Constructivist-Oriented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Design in Natural and Life Technology : An Example of “Can We Measure the Depth of a Pond by Our Eyes?” Unit in the Fourth Grader
指導教授:葉聰文葉聰文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中師範學院
系所名稱: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普通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5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7
中文關鍵詞:行動研究建構主義電腦輔助學習折射
外文關鍵詞:Action ResearchConstructivismComputer Assited LearningRefrac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2
  • 點閱點閱:76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6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8
本研究旨在解決實務上的給學生再一次學習的機會,本著「教師即研究者」的精神,藉由行動研究法,製作電腦輔助學習教材,供國小四年級的學生進行學習。由此來探討電腦輔助學習教材發展歷程中所遭遇的問題及解決之道,以及探討學生以此教材進行學習過程中所遭遇的問題及解決之道;並以問卷、半結構式晤談、紙筆測驗等工具來探討學習成效及學生之學習興趣。經由學生使用電腦輔助學習教材之後得到下列結論:
1、製作電腦輔助學習教材要有適當的學習理論及系統發展流程。
2、對四年級的學生而言,可以多做一些練習區的題目供學生練習。
3、全班的學生,利用本電腦輔助學習教材學習「池水的深淺看得準嗎?」單元的學習成效,達顯著差異。
4、低分組學生,利用本電腦輔助學習教材學習「池水的深淺看得準嗎?」單元的學習成效,達顯著差異。
5、不同性別的學生,利用本電腦輔助學習教材學習「池水的深淺看得準嗎?」單元的學習成效,沒有顯著差異。
6、本電腦輔助學習教材,90.5﹪的學生表示感興趣。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give students another learning chance. In the belief that “teachers are researchers”, the researcher creates computer assited learning material for the fourth graders. This research explores the problems the researcher encounters while creating the computer assited learning material and seeks the solutions. Meanwhile, it also investigates the problems the students encounter when taking this course and provide the resolutions with questionnaires, semi-structural interview and written evaluations. The result of this research also discusses students’ learning achievement and their learning interest.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I. The creation of the computer assited learning material needs appropriate learning theory and systematic developmental procedures.
II. Teachers can provide more questions for the fourth graders to practice in the practice section.
III. Students in a class make significant progress after using the computer assited learning material.
IV. Those fall behind others make significant progress in their learning after using the computer assited learning material.
V. The computer assited learning material make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learning achievement between the two genders.
VI. 90.5 percent of the students express their interest in the computer assited learning’s material.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研究目的與問題………………………………………………3
第三節、名詞定義………………………………………………………3
第四節、研究範圍與限制………………………………………………4
第二章 文獻探討…………………………………………………6
第一節、電腦輔助學習的發展…………………………………………6
第二節、電腦輔助學習的學習理論……………………………………7
第三節、學習環…………………………………………………………25
第四節、相關的領域知識………………………………………………29
第五節、電腦輔助學習軟體設計之理論基礎…………………………31
第六節、電腦輔助學習實徵性文獻探討………………………………38
第三章 研究方法…………………………………………………44
第一節、研究情境………………………………………………………44
第二節、研究架構與設計………………………………………………45
第三節、研究工具………………………………………………………50
第四節、研究步驟………………………………………………………5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55
第一節、製作電腦輔助學習教材的發展歷程…………………………56
第二節、第一次電腦輔助學習之過程和討論…………………………63
第三節、第二次電腦輔助學習之過程和討論…………………………73
第四節、第三次電腦輔助學習之過程和討論…………………………81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97
第一節、結論……………………………………………………………97
第二節、建議……………………………………………………………99
參考書目 …………………………………………………………100
中文部分…………………………………………………………………100
英文部分…………………………………………………………………105
附錄一 國小四年級「池水的深淺看得見嗎」前後測試題雙向細目表
……………………………………………………………………107
附錄二 前測試題…………………………………………………………108
附錄三 後測試題…………………………………………………………110
附錄四 專家效度…………………………………………………………112
附錄五 問卷—前測………………………………………………………113
附錄六 問卷—後測………………………………………………………114
附錄七 電腦輔助教材舉隅………………………………………………115

















表 次
表2-2-1 建構主義和實證主義知識論之比較表………………………………16
表2-3-1 學習環階階段演變發展說明表………………………………………26
表2-4-1 國小的「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有關光概念的教材內容細目表…29
表2-4-2 光的迷思概念類型……………………………………………………30
表2-6-1 國小電腦輔助學習的學習成效………………………………………42
表2-6-2 對於國小電腦輔助學習的學習態度或興趣…………………………43
表3-2-1 學生該學會的內容……………………………………………………47
表3-3-1 前測、後測試題不同的地方…………………………………………51
表3-3-2 資料來源的代號………………………………………………………53
表4-1 行動研究的歷程表………………………………………………………55
表4-1-1 本電腦輔助學習教材的特色…………………………………………58
表4-1-2 電腦輔助學習的學習理論應用檢核表………………………………59
表4-2-1 第一循環:使用CAL之前測、後測的全班成對樣本T檢定表……64
表4-2-2 第一循環:前測答對題數的人數分布………………………………65
表4-2-3 第一循環:高分組使用CAL之前測、後測的成對樣本T檢定表…65
表4-2-4 第一循環:低分組使用CAL之前測、後測的成對樣本T檢定表…65
表4-2-5 第一循環:不同性別的學生在前測和後測之統計表………………66
表4-2-6 第一循環:不同性別的學生在學習成就之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67
表4-2-7 第一循環:不同性別的學生在學習成就之單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67
表4-2-8 第一循環:使用CAL之後的問卷中,「我覺得這次的電腦輔助學
習是有趣的。」的選答分布 ………………………………………68
表4-2-9 第一循環:使用CAL之前的問卷中,「我希望有機會利用電腦輔
助學習來學習『池水的深淺看得準嗎?』這個單元。」的選答
分布 …………………………………………………………………68
表4-2-10 第一循環:使用CAL之後的問卷中,「我希望有機會再利用電腦
輔助學習來學習別的『自然與生活科技』單元。」的選答分布68
表4-3-1 第二循環:使用CAL之前測、後測的全班成對樣本T檢定表……74
表4-3-2 第二循環:前測答對題數的人數分布………………………………75
表4-3-3 第二循環:高分組使用CAL之前測、後測的成對樣本T檢定表…75
表4-3-4 第二循環:低分組使用CAL之前測、後測的成對樣本T檢定表…76
表4-3-5 第二循環:不同性別的學生在前測和後測之統計表………………77
表4-3-6 第二循環:不同性別的學生在學習成就之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77
表4-3-7 第二循環:不同性別的學生在學習成就之單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77
表4-3-8 第二循環:使用CAL之後的問卷中,「我覺得這次的電腦輔助學
習是有趣的。」的選答分布 ………………………………………78
表4-3-9 第二循環:使用CAL之前的問卷中,「我希望有機會利用電腦輔
助學習來學習『池水的深淺看得準嗎?』這個單元。」的選答
分布 …………………………………………………………………78
表4-3-10 第二循環:使用CAL之後的問卷中,「我希望有機會再利用電腦
輔助學習來學習別的『自然與生活科技』單元。」的選答分布 78
表4-4-1 第三循環:使用CAL之前測、後測的全班成對樣本T檢定表 ……82
表4-4-2 三個循環:前測、後測的平均成績統計表 …………………………82
表4-4-3 第三循環:前測答對題數的人數分布 ………………………………83
表4-4-4 第三循環:高分組使用CAL之前測、後測的成對樣本T檢定表 …83
表4-4-5 三個循環:高分組前測、後測的平均成績統計表 …………………84
表4-4-6 第三循環:低分組使用CAL之前測、後測的成對樣本T檢定表 …84
表4-4-7 三個循環:低分組前測、後測的平均成績統計表 …………………85
表4-4-8 第三循環:不同性別的學生在前測和後測之統計表 ………………85
表4-4-9 第三循環:不同性別的學生在學習成就之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 …86
表4-4-10 第三循環:不同性別的學生在學習成就之單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86
表4-4-11 三個循環:性別因素在學習成效上的差異統計表…………………87
表4-4-12 第三循環:使用CAL之後的問卷中,「我覺得這次的電腦輔助學
習是有趣的。」的選答分布…………………………………………87
表4-4-13 三個循環:使用CAL之後的問卷中,「我覺得這次的電腦輔助學
習是有趣的。」的選答分布統計表…………………………………88
表4-4-14 第三循環:使用CAL之前的問卷中,「我希望有機會利用電腦輔
助學習來學習『池水的深淺看得準嗎?』這個單元。」的選答
分布……………………………………………………………………88
表4-4-15 第三循環:使用CAL之後的問卷中,「我希望有機會再利用電腦
輔助學習來學習別的『自然與生活科技』單元。」的選答分布…88
表4-4-16 三個循環:使用CAL之前的問卷中,「我希望有機會利用電腦輔
助學習來學習『池水的深淺看得準嗎?』這個單元。」的選答
分布統計表……………………………………………………………90
表4-4-17 三個循環:使用CAL之後的問卷中,「我希望有機會再利用電腦
輔助學習來學習別的『自然與生活科技』單元。」的選答分布
統計表…………………………………………………………………90
表4-4-18 使用CAL之後的問卷中,「網頁的操作很簡單,不會造成困擾。
」的選答分布…………………………………………………………91
表4-4-19 使用CAL之後的問卷中,「網頁的文字清楚易懂。」的選答分布…93
表4-4-20 使用CAL之後的問卷中,「教材內容適當,我能理解。」的選答
分布 ……………………………………………………………………93
表4-4-21 使用CAL之後的問卷中,「網頁的色彩安排得當。」的選答分布…94
表4-4-22 使用CAL之後的問卷中,「使用練習區,能幫助我學習。」的選
答分布 …………………………………………………………………94
表4-4-23 三個循環:「使用練習區,能幫助我學習。」的選答分布統計表…95

















圖 次
圖2-2-1 電腦輔助學習的位置 …………………………………………………8
圖2-3-1 學習環的三階段教學模式圖…………………………………………27
圖2-5-1 多媒體CAL系統建構模式 …………………………………………34
圖2-5-2 CAL系統發展流程圖………………………………………………………36
圖2-5-3 數位學習課程發展與教學設計模式五個階段之關係圖……………37
圖3-2-1 研究架構圖……………………………………………………………46
圖3-2-2 「池水的深淺看得準嗎」單元定位圖………………………………45
圖3-2-3 行動研究的模式………………………………………………………49
圖3-4-1 研究流程………………………………………………………………54
圖4-1-1 軟體畫面設計…………………………………………………………57
圖4-4-1 首頁的操作說明………………………………………………………91
圖4-4-2 導覽列提供的連結……………………………………………………92
中文部分
王振川(民86)。建構式電腦輔助學習系統對國小學童的直流電路概念轉變之探討。台南師範學院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王瓊德、郭允文(民90)。電腦科技應用於科學教育研究之規劃與推動。科學發展月刊,29(8),559-567。
江文雄(民92)。國小高年級學童光迷思概念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朱則剛(民85a)。建構主義對教學設計的意義。教學科技與媒體,26,3-12。
朱則剛(民85b)。建構主義知識論對教學與教學研究的意義。教育研究雙月刊,49,39-45。
呂宜玲(民90)。強調溝通與討論之網路建構式電腦輔助學習的研究-以國小數學科新課程比例問題為例。台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數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吳坤璋(民89)。結合學習環策略與電腦網路於國小自然科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吳穎沺(民92)。建構主義式的科學學習活動對國小高年級學生認知結構之影響。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吳鐵雄(民81)。電腦輔助教學在我國的實施與展望。教育資料集刊,17,289-302。
沈中偉(民83)。魏考斯基理論在認知策略上的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2,23-31。
沈中偉(民84)。多媒體電腦輔助學習的學習理論基礎研究。視聽教育雙月刊,36(6),12-25。
邱貴發(民81)。電腦輔助教學成效探討。視聽教育雙月刊,33(5)11-18。
邱貴發(民83)。電腦輔助學習的理念與發展方向。教學科技與媒體,2,15-22。
邱貴發(民85)。情境學習理念與電腦輔助學習—學習社群理念探討。台北市:師大書苑。
邱瓊慧、張鈺玟、李建樹(民89)。探索型學習環電腦輔助學習軟體對國小學童概念改變的影響。台南師院學報,33,1-21。
林秀美(民85)。電腦模擬:一個具有潛力的學習環境。視聽教育雙月刊,38(3)16-25。
計惠卿(民84)。電腦輔助學習的允諾與問題。教學科技與媒體,21,38-46。
胡瑞明(民90):用CAL探討五專生學習與二次函數相關數學概念之研究。科學教育學刊,9(4)401-416。
洪榮昭、劉明洲(民86)。影響多媒體電腦輔助學習認知因素之探討。教育研究資訊,5(4),119-125。
南一書局(民93)。國民小學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第4冊四下教師手冊。台南:南一書局。
徐加玲、張雅芳(民92)。媒體教材之特質與學生學習動機關係之探討。教育研究月刊,12,64-76。
徐新逸(民92)。數位學習課程發展模式初探。教育研究月刊,12,15-31。
郭金美(民88)。建構主義教學方法----影響學童光學概念學習教學模式的研究。嘉義師院學報,13,157-201。
郭重吉(民77)。從認知的觀點探討自然科學的學習。教育學院學報,13,352-378。
郭重吉(民81)。從建構主義的觀點探討中小學數理教學的改進。科學發展月刊,20(5),548-570。
郭重吉(民85)。建構論:科學哲學的省思。教育研究雙月刊,49,16-24。
莊雅茹(民87)。知覺、注意與學習。視聽教育雙月刊,40(3)1-8。
陳坤木(民82)。電腦輔助學習在國民小學學生數學科精熟學習應用之研究。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陳惠芬(民89年):「科學趣味競賽」引入國小教學活動成效研究----以水火箭之學習環為例。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陳瑞騰(民92)。國小三年級學童─角之基本能力及電腦輔助學習的影響。新竹師範學院數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教育部(民92)。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民國九十二年二月二十七日公布。
陸奕身(民91)。建構取向之高商經濟學教材設計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張春興(民86)。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綉真(民91)。引導數學低成就兒童數學解題之電腦輔助學習系統。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靜嚳(民84)。何謂建構主義。建構與教學,1。92年12月16日。取自:http://www.bio.ncue.edu.tw/c&t/issue1-8/v3-1.htm
黃世傑(民84)。教學/主動/建構。建構與教學,1。92年12月16日。取自:
http://www.bio.ncue.edu.tw/c&t/issue1-8/v1-0.htm
黃幸美(民85)。國小數學建構教學的評量方法。教育研究雙月刊,49,62-67。
黃美珠(民86)。電腦輔助教學軟體設計原則之探討。視聽教育雙月刊,38(5),17-24。
黃慧美(民91)。國小二年級學童使用電腦輔助學習之學習態度分析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黃瑞龍(民92)。電腦輔助學習在國中理化「浮力」單元教學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物理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黃鳳琴(民91)。建構主義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看星星」單元學習成效及概念分析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馮朝霖(民85)。建構主義之哲學觀點與啟示。教育研究雙月刊,49,7-12。
程似錦(民86)。CAL在國中生物科「遺傳」單元補救教材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董家莒、張俊彥、蕭建華、戴明國(民90)。多媒體電腦輔助學習歷程對學生地球科學學習成就之影響。師大學報,46(1,2),43-64。
楊坤原(民89)。教學主義與建構主義對電腦輔助教學設計的意含。視聽教育雙月刊,42(3),14-27。
楊龍立(民87)。建構教學的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9,21-37。
詹志禹(民85)。認識與知識:建構論VS.接受觀。教育研究雙月刊,49,25-38。
劉宏文(民85)。建構主義的認識論觀點及其在科學教育上的意義。科學教育月刊,193,8-26。
趙金祈、許榮富、黃芳裕(民84)。建構論在科學教育研究的典範類型與應用(一)。科學教育月刊,180,2-16。
趙金婷(民87)。專題導向式電腦輔助學習策略在國小自然科教學上的應用。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鄭文賓(民89)。遊戲式電腦輔助學習中的競爭因素。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鄭秀芬(民92)。高中生的波動概念探究與電腦輔助學習教材研製。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戴文雄、胡俊宏、陳華昌、郭德盛(民86)。多媒體電腦輔助學習系統建構模式之研究。視聽教育雙月刊,38(6),1-6。
鍾聖校(民89)。自然與科技課程教材教法。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鐘樹椽(民82)。互動性在電腦輔助教學設計上之必要性。教學科技與媒體,12,15-20。
羅豪章(民87)。設計具有自我建構特徵的互動式電腦輔助學習軟體。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英文部分
Barman, C. R. (1992). An evaluation of the use of a technique designed to assist prospective elementary teachers use the learning cycle with science textbooks. 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92(2), 59-63.
Dias, L. B. (1999). Integrating technology: Some things you should know. Learning & Learning with Technology, 27(3), 10-21.
Dwyer, D. C. (2002). Since computer came to schoo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42(4), 17-18.
Francis, R. G., Hill, D. M., & Redden, M. G.(1991).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A shared learning cycle and a common learning environment. 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91(8), 339-343.
Hakkarainen, K. (2003). Progressive inquiry in a computer-supported biology clas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40(10), 1072-1088.
Lawson, A. E., Abraham, M. R., & Renner, J. W. (1989). A theory of instruction: Using the learning cycle to teach science concepts and thinking skills. Cincinnati, OH: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24204)
Mayer, R. E., & Anderson, R. B. (1991). Animations need narrations: An experimental test of a dual-coding hypothesi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3(4), 484-490.
Mills, G. E. (2000). Action research: A guide for the teacher researcher. New Jerrsey: Prentice-Hall.
Renner, J. W., Abraham, M. R., & Birnie, H. H. (1988). The necessity of each phase of the learning cycle in teaching high school physic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5(1), 39-58.
Scharmann, L. C. (1991). Teaching angiosperm reproduction by means of the learning cycle. 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91(3), 100-104.
Sprague, D., & Dede, C. (1999). If I teach this way, am I doing my job? Constructivism in the classroom. Learning & Learning with Technology, 27(1), 6-17.
Von Glasersfeld, E. (1995). Radical constructivism: A way of knowing and learning. London: The Falmer Press. Taylor & Francis Inc.
Wheatley, G. H. (1991). Constructive perspective on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Science Education, 75(1), 9-21.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徐新逸(民92)。數位學習課程發展模式初探。教育研究月刊,12,15-31。
2. 徐加玲、張雅芳(民92)。媒體教材之特質與學生學習動機關係之探討。教育研究月刊,12,64-76。
3. 洪榮昭、劉明洲(民86)。影響多媒體電腦輔助學習認知因素之探討。教育研究資訊,5(4),119-125。
4. 胡瑞明(民90):用CAL探討五專生學習與二次函數相關數學概念之研究。科學教育學刊,9(4)401-416。
5. 計惠卿(民84)。電腦輔助學習的允諾與問題。教學科技與媒體,21,38-46。
6. 林秀美(民85)。電腦模擬:一個具有潛力的學習環境。視聽教育雙月刊,38(3)16-25。
7. 邱貴發(民83)。電腦輔助學習的理念與發展方向。教學科技與媒體,2,15-22。
8. 邱貴發(民81)。電腦輔助教學成效探討。視聽教育雙月刊,33(5)11-18。
9. 沈中偉(民84)。多媒體電腦輔助學習的學習理論基礎研究。視聽教育雙月刊,36(6),12-25。
10. 沈中偉(民83)。魏考斯基理論在認知策略上的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2,23-31。
11. 吳鐵雄(民81)。電腦輔助教學在我國的實施與展望。教育資料集刊,17,289-302。
12. 朱則剛(民85b)。建構主義知識論對教學與教學研究的意義。教育研究雙月刊,49,39-45。
13. 朱則剛(民85a)。建構主義對教學設計的意義。教學科技與媒體,26,3-12。
14. 王瓊德、郭允文(民90)。電腦科技應用於科學教育研究之規劃與推動。科學發展月刊,29(8),559-567。
15. 郭金美(民88)。建構主義教學方法----影響學童光學概念學習教學模式的研究。嘉義師院學報,13,157-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