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63)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25 06:5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李曉虹
研究生(外文):Lee Hsiao-Hung
論文名稱:優秀女子柔道選手比賽過程研究~以2004年雅典奧運女子組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ANALYSIS OF SCORING AND STRATEGIES OF FENALE JUDO PLAYERS IN THE 2004 ATHENS OLYMPIC GAME
指導教授:趙榮瑞趙榮瑞引用關係羅友維羅友維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ao Rong-JuiLo Yu-Wei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體育學院
系所名稱:體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專業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64
中文關鍵詞:柔道奧運
外文關鍵詞:judoOlympic Gam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0
  • 點閱點閱:43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研究旨在針對2004年雅典奧運會女子柔道各量級前5名選手之比賽過程,以比賽VCD做深入探討研究分析,並將所得之結果量化,藉以探討不同抓襟位置、得分時間、得分技術動作、得分等級、得分區域及戰術分析之內容。研究結果如下:一、抓襟位置:抓襟位置的過程是依個人習慣及在比賽場上的狀況而改變,各量級之間並無差異。二、得分時間:在比賽前三分鐘内是得分的重點,其中以2-3分鐘為得分高峰。三、得分技術:整個技術動作是以足技、手技的動作居多,其中足技以大外割為最多。四、得分等級:在比賽得分等級方面,都是以一勝為得分主軸。五、得分區域:在整個比賽過程當中,由於利用比賽場地的區域特性,使得場地的應用,都是以E區最多,直到比賽結束。六、戰術分析:輕量級選手在比賽過程中採取速度戰,節奏感快、身體移動較多,瞬間的爆發力強,而重量級比賽中速度戰很少,大多數是利用力量及技術帶動對方的重心,進而達到使對手失去平衡施展技術,因此重量級選手力量就是重要關鍵。中量級則是介於兩者之間,戰術比較多變。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analyze the factors related to scoring and strategies of female judo players in the 2004 Athens Olympic Game. The performance of players ranking from one to five place of each weight level in the game was video typed. Players’ locations of the grip, time of score, technique to score, level of score, location where scored, and game strategies were quantified and analyzed. Results showed that, a. Locations of the grip were a function of the interaction of personal and situational factors, no differences were found among weight levels; b. The first three minutes of the match was the critical time period for scoring, especially during 2-3 minutes; c. Foot as well as hand skills were most used techniques, especially the Osoto-gari; d. majority of the match were decided by Ippon; e. E zone was the most used area on the match turf; f. Speedy, fast-paced game plans and quick, explosive movements were utilized by players of lighter weight levels. Players of heavier weight levels, on the other hand, used mostly strength and subtle skills to make their opponents off-balanced to get advantage. Game strategies of players of medium weight levels were various.
中文文獻
田麥久等編著(2000)。運動訓練學。北京:人民體育。
吳青華(1980)。柔道理論與實際。霧峰出版社。
吳國誠(1999)。柔道選手搶手攻擊模式之即時分析系統設計。大專院校八十八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頁21-23)。台北縣:私立輔仁大學。
吳玫玲(2001)。柔道女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李佳融(2002)間歇訓練對跆拳道選手踢擊表現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學報,10,277-322。
卓世鏞(2005)。2004年雅典奧運柔道比賽技戰術之比較研究-以日本金牌選手為例。
侯碧燕、劉金龍(2005)。柔道自由對練方式之探討。大專體育,78,41-44。
侯碧燕、劉金龍(2007)。世界盃柔道錦標賽發展概況。大專體育,88(期),69-77。
侯碧燕、廖典英(1999)。淺談柔道戰術運用。大專體育,43,147-148頁。
許吉越(1998)。八十六年台灣區柔道選手現況探討。國際大專運動教練科學研討會專刊(頁389-404)。台北市:私立中國文化大學。
許吉越、郭癸賓、李政達(2002)。九十年中等學校柔道賽立技抓襟法及得意技使用分析。朝陽人文社會學刊,1,121-132。
許吉越(2001)。柔道比賽戰術節奏文獻分析探討。中華體育15卷(3)期,朝陽科技大學,90-97。
陳文進(1998)。時間因素對於柔道專項技能影響之探討。台灣體育,96,41-44。
陳全壽(1993)。速度肌力耐力的生理特質及訓練法。1993年國際運動科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國立台灣體專,18-24。
張志蜂(2004)。2000年雪梨奧運男子柔道賽各量級比賽比賽得分內容之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大學,台中市。
郭癸賓、丁文貞(2001)。柔道比賽有效得分動作之比較分析。大專體育第53,36 -40。
郭癸賓、林秋霞、紀俊安(2001)。我國三級賽會柔道賽得分動作之分析研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273-284頁。
黃國恩(1999)。第十一屆泛太平洋柔道錦標賽有效得分技術動作之分析。大專體育,45,87-93頁。
葉雯華(2005)。台灣青少年柔道選手攻擊內容分析比較。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鄭麗霞(1996)柔道運動的能量代謝系統。大專體育,26,184-192。
羅友維(1999)。柔道過肩摔技術報告書。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羅友維(2004)。柔道專項運動智能訓練之研究。
羅友維(2006)。柔道搶手技術訓練與應用。國立台灣體育大學學報,18/19,57-65。
羅友維(2003)。柔道寢技實戰技術應用。國立台灣體育大學學報,12,229-230。
白瀨英春、佐藤宣踐、橋本敏明、吉村哲夫、光本健次(1990):外國人柔道修行者の實態に關する研究(その3)東海大學紀要比育學部,第19輯,pp11-19頁。
近代柔道(1992)第25回オリンピックバルセロナ大会柔道競技,7,27∼8.2。
近代柔道(1996)第26回オリンピック.アトランタ大会柔道競技7,20∼26。 
近代柔道(2004)第28回オリンピック.アテネ大会柔道競技8,14∼20。

英文文獻
Sterkowicz﹐S.﹐& Franchini﹐E.(2000). Techniques used by judoists during the world and Olympic tournaments 1995–1999. Human Movement﹐2(2)﹐24–33.
Sikorski﹐W.﹐G.. Mickiewicz﹐B. Maole﹐C, and Laska.(1987).Structure of the Contest and Work Capacity of the Judoist. Polish Judo Association. Institute of Sport:Warsaw.
Sharp and Koutedakis.(1987). Anaerobic power and capacity measurements of the upper body in elite judo player﹐gymnasts and rowers. 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Science and Medicine in Sport.19(3):9–13.
Pulkkinen﹐W.J.(2001).The Sport Science of Elite Judo Athletes– A review &Application for Training. Ontario:Pulkinetic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