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2)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11 20:2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呂麗蓉
研究生(外文):Li-jung Lu
論文名稱:音程音感訓練方案應用於國小曲調教學之行動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ction Research of Applying An Interval Aural Ability Training Program to Melodic Teaching in Elementary School
指導教授:陳振泉陳振泉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en-Chuan Ch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南大學
系所名稱:國教所音樂教育科碩士班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音樂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4
畢業學年度:9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3
中文關鍵詞:音程曲調教學音感行動研究音樂
外文關鍵詞:musicmelody teachingaural abilityaction researchinterval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9
  • 點閱點閱:99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6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本研究為行動研究,旨在將音程音感訓練方案應用於國小曲調教學。其主要目的為:一、瞭解音程音感訓練方案應用於曲調教學之可行性。二、探討「音程」音感訓練方案應用於曲調教學之實施過程中,所遇到的困境與解決方法。三、探討學生對音程音感訓練方案應用於曲調教學之反應。
針對以上目的,研究者以本校六年級一班29名學生為研究對象,規畫六個「音程」音感訓練方案,融入音樂課之曲調教學中,進行為期十四週,每週一節,每節40分鐘之教學研究。透過自編教材之教學實施;以及訪談、晤談、省思札記、學生學習結果、學生問卷調查等資料之歸納分析,得到以下結論:
一、音程音感訓練方案將音程音感教材與歌唱、樂器演奏、音樂欣賞
等教材相結合,使學生有系統的學習。
二、透過音程音感訓練方案應用於曲調教學的實施,學生視唱及聽辨
學習結果良好。
三、在音程音感訓練方案應用於曲調教學的實施中,學生多數有愉快
的情緒及積極的學習態度。
四、以首調唱名法進行教學,有助於學生音程音感的建立。
五、學生對於音程音感訓練方案應用於曲調教學,大多持正向且肯定
的態度。
最後,本研究亦針對:一、音程音感教材設計。二、音程音感教學。三、未來之研究等三方面提出建議,以供教育工作者進行相關教學與研究之參考。
This study is action research, and its purpose is the application for the training of interval aural ability to teach melodies in elementary school. The goal can be divided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1. To understand the availability of appling an “Interval Aural Ability Training”(IAAT) program to melodic teaching. 2. To discuss the difficulties and solutions when carrying out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rogram to melodic teaching. 3. To discuss students reactions to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rogram to melodic teaching .

In connection with the above goal, the researcher sampled 29 sixth grade students from a single in a Tainan, Taiwan school district . Six regulated IAAT programs were then applied to melody-teaching class. The duration of this action research lasted 14 weeks, one class a week, 40 minutes a class. Through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and editing teaching material, as well as the generalization and analysis of talking, interviews, reflective journals, effects of students’ learning, and the examination of students’ questionnaire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can be obtained:
1. The IAAT combined with teaching materials, such as singing songs, playing musical instruments, and the appreciation of music. Students can learn systemically.
2. Through the practice of appling the IAAT program to melody teaching, students learn very well at sightsinging and listening differentiation.
3. The application of the IAAT program to melody teaching, resulted in majority of students having joyful emotions contributing to an active learning attitude.
4. Teaching by method of tonic solfa, students built up interval aural ability.
5. The majority of students had positive and supportive attitudes toward the IAAT program when applied to melody teaching.

Lastly, this studies findings suggest further research in three different areas: 1. The design of teaching and student materials for applying the IAAT program. 2. The desing of teching methods in applying the IAAT program. 3. Future study, in hope of providing educational workers with references for related research and teaching.
國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誌謝 III
目次 IV
表次 VI
圖次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3
第四節名詞釋義 4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6
第一節 兒童認知發展與音樂學習之相關理論 6
第二節 音程音感能力對於音樂學習的重要性 14
第三節 音程音感教學之相關理論 16
第四節 音程音感訓練之相關教材 24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實施 27
第一節 研究方法 27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步驟 30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場域 32
第四節 教學設計 33
第五節 研究資料蒐集與分析 6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7
第一節 教學紀實與省思 67
第二節 學生學習成效分析 79
第三節 學習回饋問卷調查分析 93
第四節 討論 9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2
第一節 結論 102
第二節 建議 106
參考文獻 111
附錄一之一 116
附錄一之二 117
附錄一之三 118
附錄一之四 119
附錄一之五 120
附錄一之六 121
附錄一之七 122
附錄一之八 123
附錄一之九 124
附錄一之十 126
附錄一之十一 127
附錄一之十二 128
附錄二之一 129
附錄二之二 130
附錄二之三 131
附錄二之四 132
附錄二之五 133
附錄二之六 134
附錄二之七 135
附錄二之八 136
附錄三之一 137
附錄三之二 138
附錄三之三 139
附錄三之四 140
附錄三之五 141
附錄三之六 142
附錄四 143

表次
表2-1-1 兒童能力發展順序 9
表2-1-2 兒童的節奏及曲調概念 10
表2-1-3 兒童的節奏及曲調概念 10
表2-1-4 鄞羲瑣Е葞�程理論在音樂學習方面的應用 12
表3-4-1 教學實施內容 35
表3-4-2 教學實施計畫及自編教材分析 37
表3-4-3 教學活動設計(一) 42
表3-4-4 教學活動設計(二) 44
表3-4-5 教學活動設計(三) 46
表3-4-6 教學活動設計(四) 48
表3-4-7 教學活動設計(五) 50
表3-4-8 教學活動設計(六) 51
表3-4-9 教學活動設計(七) 52
表3-4-10 教學活動設計(八) 54
表3-4-11 教學活動設計(九) 56
表3-4-12 教學活動設計(十) 57
表3-4-13 教學活動設計(十一) 59
表3-4-14 教學活動設計(十二) 61
表3-4-15 教學活動設計(十三 ) 62
表3-4-16 教學活動設計(十四) 63
表4-2-1 視唱評量結果分析 79
表4-2-2 視唱評量結果分析 80
表4-2-3 視唱評量結果分析 80
表4-2-4 視唱評量結果分析 81
表4-2-5 視唱評量結果分析 81
表4-2-6 視唱評量結果分析 81
表4-2-7 視唱評量結果分析 82
表4-2-8 聽辨評量結果分析 83
表4-2-9 聽辨評量結果分析 83
表4-2-10 聽辨評量結果分析 84
表4-2-11 聽辨評量結果分析 84
表4-2-12 聽辨評量結果分析 85
表4-2-13 聽辨評量結果分析 85
表4-2-14 聽辨評量結果分析 86
表4-2-15 學生學習日記分析(一) 87
表4-2-16 學生學習日記分析(二) 88
表4-2-17 學生學習日記分析(三) 89
表4-2-18 學生學習日記分析(四) 90
表4-2-19 學生學習日記分析(五) 91
表4-2-20 學生學習日記分析(六) 92

圖次
圖3-1-1 行動研究階段圖 30
圖3-2-1 研究架構圖 31
中文部份
申元譯(民87)。兒童音樂遊戲101。台北市:世界文物出版社。
吳秋琴(民83)。高中音樂欣賞教學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吳世玲(民89)。生活經驗在兒童音樂概念上的理解應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呂玲英(民80)。視唱教材的音程編序。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呂玲英(民91)。音程視唱進階〈等音音程篇〉上冊。台北:全音樂譜出版社。
別宮貞雄、入野義朗(民89)。給兒童的旋律聽音。台北:全音樂譜。
林琇慧(民91)。國民中學國文與音樂課程統整教學之行動研究-以一個班級為對象。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學校行政碩士班未出版碩士論文。
邱垂堂(民85)。國民小學音樂科音感教學的探討。國民教育,36(4),31-37。
邱垂堂(民88)。讀譜訓練。台北:樂韻出版社。
邱垂堂(民89)。音程進階視唱。台北:樂韻出版社。
邱垂堂(民91a)。兒童音樂基本訓練。台北:樂韻出版社。
邱垂堂(民91b)。節奏訓練(增訂版)。台北:樂韻出版社。
邱垂堂(民92)。節奏與曲調視唱。台北:樂韻出版社。
林進佑(民78)。國民小學音樂班音樂基礎訓練教學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姚世澤(民75)。現代音感訓練法-節奏、視唱、聽音。台北:天同出版社。
姚世澤(民89)。音樂教育與音樂行為-理論基礎及方法論。台北:師大書苑。
姚世澤(民91)。音樂教育論述集。台北:師大書苑。
范儉民(民79)。音樂教學法。台北:五南。
孫清吉(民84)。樂學原理。台北:全音樂譜出版社。
張大勝(民76)。合唱指揮研究。台北:大陸書店。
張君君(民85)。國中音程音感教材設計及實徵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張春興編著(民78)。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林清山(民82)。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統星(民83)。基礎聽唱教本。台北:全音樂譜出版社。
張統星(民88)。音樂科教材教法。台北:全音樂譜出版社。
張渝役(民84)。國小音樂教材教法。台北:五南。
張惠津(民91)。一個國小班級師生反省教學之行動研究-以數學科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張頌齡(民90)。建構式音樂教學之實徵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陳伯璋(民79)。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向。台北:南宏圖書。
陳茂萱(民91)。小小音樂家聽唱寫。台北:越智。
陳振泉(民76)。音樂基礎訓練。台南:學興。
陳振泉(民77)。音樂基礎訓練教材與音樂基本能力評量之研究。台南:學興。
陳振泉(民79)。音樂基礎訓練教學研究。台南:學興。
陳振泉(民91)。音樂基礎訓練教學研究。未出版。
夏林清等譯(民86)。H.Altrichter,P.Posch,& B.Somekh著。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台北:遠流。
教育部(民82)。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正中。
郭美女(民88)。音樂教育的基礎-聲音感知教學。課程與教學季刊,1999,2(1),125~138。
程緯華(民82)。曲調聽音能力之發展。音樂研究學報,2,123~151。
楊雅惠(民82)。運用電腦輔助之曲調創作教學。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蔡清田(民89)。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鄭方靖(民82)。本世紀四大音樂教育主流及其教學模式。台北:奧福音樂世界。
劉英淑(民86)。達克羅茲音感訓練之理念與教學方法。研習資訊,第14卷,第2期,55~61。
盧玟瑩(民82)。不同樂器音色對高中生曲調音程訓練影響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盧美貴(民89)。教育行動研究-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關鍵。教師天地,105,27-35。
謝苑玫(民83)。音樂教育散論。高雄:復文。

英文部分
Allvin, R. L. (1967). The development of a computer-assisted music instruction
system to teach singing and ear training. A Research Report Presented at
the Department of Music Leland Standford Junior University.
Benjamin, T., Horvit, M.; & Nelson, R. (1984). Music for sight singing.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Bland, L. D.(1984). Sight singing through melodic analysis.Chicago: Neison
Hall.
Buttram, J. B. (1969). The influence of selected factor on intervals
indentification.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usic Eduction, 17(3), 309-315.
Choksy, L., Abramson, R. M., Gillespie, A., & Woods, D. (1986). Teaching music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Damrosch, A. A. (1990). The role of hearing in understanding music. Music
Educators Journal, 77(4), 24-27.
Gardner, H. (1983). Frames of mind.New York: Basic Books.
Gordon, E. E. (1971). The psychology of music teaching. New Jersey:
Prentic-Hall.
Gordon, E. E. (1979). Primary measures of music audiation. Chicago: GIA
Publications.
Gordon, E. E. (1985). A factors analysis of the music attitude profile, the
primary measures of music audiation and the intermidiate measures of
music audiation. Council for Reserch in Music Education, 87, 17-25.
Gordon, E. E. (1986). Intermidiate measures of music audiation. Chicago: GIA
Publications.
Hargreaves, D. J. (1986). Th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of musi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oracek, L. & Lefkoff, G. (1989). Programed ear training-volume 1: intervals.
New York:HBJ.
Johnson, G. R. (1987). A descriptive study of the pitch-reading methods and the
amount of time utilized to teach sight-singing by high school choral
teachers in the north central region of the American Choral Directors
Associa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Nebraska.
Marilyn, P. (1964). The responses of children to musical tasks embodying
Piaget’s principle of conservation. JRME, 12(4), 251-268.
Moss, F. (1924). The tone-relation system of sight singing. Ogden: Tone- Relation Institutte.
Poland, B. W.; Spohn, C. L. (1967). Sounds of music-ascending interval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Zimmerman, M. P. (1967). Mu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 Reston, VA: Music Educators National Conference.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