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81)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05 20:3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萬孟琳
研究生(外文):Morning.Wan
論文名稱:流行音樂運用於音樂欣賞教學對學童學習興趣與成就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Influences of Music Appreciation Applied Popular Music to Students’ Music Learning Interests and Achievement
指導教授:吳博明陳曉嫻陳曉嫻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音樂學系碩士班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音樂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2
中文關鍵詞:音樂欣賞流行音樂學習興趣學習成就
外文關鍵詞:Music AppreciationPopular MusicLearning InterestsLearning Achievemen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3
  • 點閱點閱:403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68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5
本研究旨在探討流行音樂運用於音樂欣賞教學對國小兒童在音樂學習興趣及學習成就之影響。本研究採用準實驗設計,以台中縣太平國小五年級四個班級,合計127名學生為研究對象,實驗設計以流行音樂運用於音樂欣賞教學為實驗組及一般課程音樂欣賞方式為控制組。本研究以自行設計之「音樂學習興趣量表」對兩組進行前測,隨後進行十週十節共計400分鐘的實驗教學課程,並於實驗教學後,進行「學習興趣調查表」與「學習成就測驗」之後測。此外,測驗所得之資料,以相依樣本t-test(dependent t-test)檢驗兩組學生之學習興趣在實驗前後是否有顯著差異,並以單因子共變數分析法(One-way ANCOVA)進行實驗組與控制組在學習興趣後測的結果比較,最後,使用雙因子共變數分析法(two-way ANCOVA)對兩組受試者在前後測驗的差異及背景因素之影響等加以分析。在音樂學習成就方面則以獨立樣本t-test(Independent t-test)、雙因子變異數(two-way ANOVA)分析探討。經資料整理與分析,研究的結果如下:
在學習興趣方面,實驗組接受流行音樂用於音樂欣賞實驗教學後,其學習興趣顯著提高,且接受流行音樂用於音樂欣賞的學生,其學習興趣明顯高於接受一般課程的學生。但是,不同性別及有無流行音樂經驗與之學生在學習興趣上沒有顯著差異。此外,有無學習樂器經驗及有無參加音樂社團經驗之學生其學習興趣不會因為所接受的教學方式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存在。
在音樂成就方面,實驗組及控制組經由實驗教學後,實驗組學生學習成就明顯優於控制組;不同性別及有無流行音樂經驗之學童在學習成就上沒有顯著差異;但有學習樂器經驗者及有參加社團經驗者其音樂能力較佳。
研究者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對國小音樂教師、學校音樂教育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s of popular music applied in music appreciation to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s and achievement. The experimental design was used and 127 5th gradres were sampled from Tai-Pin Elementary School in Taichung County. Popular music was applied in music appreciation as treatment for experimental group, while the regular course was taught for control group. The researcher-developed instruments for assessing learning interests and achievement were administered as pre- and post-tests. After ten-week experiemental teaching, quantitative data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through Statistical Software SPSS. Dependant t-test and ANCOVA were executed to test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learning interest between variables. Independent t-test and ANOVA were used to compare control and experimental groups in Music Learning Achievement Test. Finally,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were summarized as followings.
In learning interest,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more interests than control group after experimental courses. However,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effect between genders, groups, students with pop music experience, instrumental learning experience, and students who attended music clubs or not.
In music achievement,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experimental group contributed significantly higher achievement than control group after experimental course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effect between genders, groups, and students with pop music experience. However, the students who had instrumental learning experience or attended music clubs achieved higher scores in Music Achievement Test.
Based on the results, recommendations were made to music teachers and future research.
中文摘要 i
西文摘要 ii
目 次 iii
表目次 v
圖目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4
第三節 研究假設 6
第四節 名詞釋義 8
第五節 研究範圍和限制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流行音樂的涵義 11
第二節 音樂欣賞理論與運用 20
第三節 學習興趣相關理論 27
第四節 學習成就相關理論 34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41
第一節 研究流程 41
第二節 研究設計與架構 43
第三節 研究對象 50
第四節 研究工具 53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處理 6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5
第一節 流行音樂運用於音樂欣賞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影響 65
第二節 流行音樂運用於音樂欣賞對學生學習成就的影響 7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5
第一節 結論 85
第二節 建議 91
參考文獻 95
一、中文書目: 95
二、西文書目: 99
三、網路資料: 100
附錄一 實驗教學教案 101
附錄二 學生對音樂欣賞學習興趣量表 預試 119
附錄三 學生對音樂欣賞學習興趣量表 正式 122
附錄四 音樂成就測驗 預試 125
附錄五 音樂成就測驗 正式 129
附錄六 專家審查修正意見問卷 132
一、中文書目:
王客先(1987)。學習心理學。台北:桂冠。
李茂興(譯)(1998)。C.R. Hoffer著。音樂教育概論。台北:揚智。
李琴娟(2003)。遊戲化直笛課程對國小中年級學生直笛學習興趣、直笛成就及音樂
成就之影響。台北教育大學音樂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谷芳 (1995)。藝術造詣與文化功能-兩個角度下看流行音樂。文訊,119,18-19。
吳名隆(2003)。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台北:知城。
吳秋琴(1994)。高中音樂欣賞教學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台北。
邱惠文(1996)。年級、性別、家庭社經地位、城鄉因素與國小學童職業興趣之
相關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邵瑞珍等(譯)(1990)。G. H. Bower & E. R. Hilgard著。學習理論。台北:五南。
洪妤靜(譯)(1993)。C. Chris.著。進入古典音樂的世界。台北:遠流。
柯永輝(1994)。解讀台灣流行音樂中的女性意涵。國立政治大學新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台北。
范儉民(1990)。音樂教學法。台北:五南。
施融樺(2006)。台中市國小四年級學童直笛學習興趣之調查研究。台北教育大學音
樂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姚世澤(2000a)。音樂教育與音樂行為理論基礎及方法。台北:師大書院。
姚世澤(2000b)。邁向新紀元社會變遷多元化-音樂生態與社會價值觀的探索。九
年一貫課程革新論文集,221-230。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實習輔導處。
姚世澤(2003)。現代教育學新論。台北:師大書苑。
徐玫玲(2001)。流行歌曲在台灣-發展、反思與社會變遷的交錯。輔仁學誌,28,219- 233。
孫晉梅(2006)。運用流行音樂提昇國小高年級音樂美感判斷力之實驗研究。國立新竹
教育大學人力資源教育處教師在職進修教育研究所,未出版,新竹。
殷玉瑾(1995)。多元化音樂欣賞對高中生音樂行為心理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莊惠君(1990)。國小四年級至高中三年級學生家庭音樂環境及音樂性向測驗之研究。
屏東師院學報,14(下),814-819。
陳千姬(2000)。音樂與音樂教育。教師之友,36(4),36。
陳文心(1992)。布魯納的學習興趣教育觀點述評。現代教育,7(28),157-162。
陳宗麟(2004)。體育課學習歷程價值取向對國中生創造力影響之研究—以探究
教育為例。台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姿光(1998)。流行音樂運用於國中音樂欣賞教學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奎憙(2001)。教育社會學導論。台北:師大書苑。
陳淑卿、易正明(2007)。應用SPSS於統計學。台中:瑞合堂。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郭生玉(1986)。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精華。
郭重吉(1997)。迎接二十一世紀的科學教育。教學科技與媒體, 33, 3-11。
崔光宙(1993)。音樂學新論。台北:五南。
黃玟瑜(2003)。多感官音樂欣賞教學與知覺學習風格對學童學習成效之影響。台北
教育大學音樂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素真(2004)。木琴輔助國小學童音樂學習動機與成就之行動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
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黃惠娥(2004)。科學史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之科學本質、科學態度及科學興趣之影
響。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黃鈺婷(2003)。初探音樂欣賞理論面之基本元素。文化生活,4,3-7。
黃萬益(1975)。國小學生學習適應問題之研究。新竹師專學報,2,1-71
游福生(1992)。談學習的興趣。國教輔導,32(1),54-55。
曾文志等(1995)。青少年對偶像、流行歌曲、流行用語之看法與態度。學生輔導,41
(11),144-148。
曾國堅(2007)。歌唱遊戲融入臺灣福佬童謠對兒童音樂學習興趣與成就之影響。台北
市立教育大學音樂教育學系,未出版,台北。
曾慧佳(1998)。從流行歌曲看台灣社會。台北:桂冠。
張浩(2006)。芻議流行音樂的教化功能及其異化。中國音樂學,3,117-119。
張進(2001)。流行音樂的特點及其發展。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3(1)。
張之傑(1982)。環華百科全書。台北:環華出版部。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恒愷(2000)。國小學生音樂欣賞能力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家喜(2005)。流行音樂能否進中學課堂小議。安慶師範學院學報,24(5),127-
128。
張景媛(1998)。新學習時代的來臨。教育研究資料,1(6),52-65。
張渝役(譯)(1996)。P. R. Lehman著。音樂測驗與評量。台北:國立編譯館。
賈馥茗、鍾紅柱等編著(1991)。教育心理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出版。
廖敦如(2004)。從全球化的視覺文化觀點—探討「流行文化」為議題之藝術教育。藝
術教育研究,7,57-58。
鄭方靖(1997)。與小豆芽共舞-從一則實例探討音樂欣賞教學策略。國教之友,49(3),
18-23。
鄭夙娟(2006)。探討古典音樂流行化趨勢對於國小藝術與人文領域之音樂課程影響與
應用。東吳大學音樂學系碩士在職專班音樂教育組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鄭淑儀(1992)。台灣流行音樂與大眾文化(1982-1991年)。私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
究所論文,未出版,台北。
劉燕倫(1995)。標題音樂與絕對音樂在國小音樂欣賞教學上的理論與應用。國立台灣師
範大學國民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劉燕當(1979)。中西音樂藝術論。台北:樂韻。
賴美秀(1993)。父母的性別角色、兒童的性別角色與兒童的自尊和同儕接納度的關係。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盧麗蓉(2006)。國民中學音樂課「古典音樂融入流行音樂」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音樂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未出版,台北。
謝水南、劉安彥、黃乃熒(1995)。台灣省與密西西比州國中學生學科與休閒興趣調查研
究。中學教育學報, 2, 67-115。
謝斐紋(2000)。與古典音樂相遇。樂覽,14,21-23。
簡茂發(1987)。心理測驗與統計方法。台北:心理。
簡淑婉(2005)。校園廣播輔助輔助欣賞教學對國小學童音樂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台北
教育大學音樂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簡曉瑩(2003)。淺談流行音樂在藝術與人文領域中音樂教學的應用。國民教育,43
(6),45。
蘇昕岳(2007)。國小六年級學童對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的學習興趣與相關因素之研究。
國立嘉義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蘇郁惠(1998)。兒童音樂性向測量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
論文, 未出版, 台北。



二、西文書目:
Abeles, H. K., Hoffer, C. R., & Klotman, R. H. (1995).
Foundations of music education. New York: Schirmer Books.
Andy, B. (2000). Popular music and youth culture: Music, identity and place. New York:St. Martin's Press.
Armstrong, S., Allinson, C. W. & Hayes, J. (1997). The implication of cognitive style for the management of student-supervisor relationship.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7, 209-217.
Beer, A. S., & Hoffman, M. E. (1982). Teaching music. Morristown, N. J.: Silver Burdett Company.
Boyle, J. D., & Radocy, R. E. (1987).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of musical experience. New York: Schirmer Books.
Collette, A. T., & Chiappetta, E. L. (1994). Science instruction in the middle and secondary schools.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Cooper, B. L. (1993). Can music students learn anything of value by investigating popular recording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Media, 20 (3), 272-283.
Ekstrom, R. B. (1974). Teacher aptitude and cognitive style: Their relation to pupil performanc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y Associ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100 496).
Davias, K. S. (2002). Advocating for equitable science-learning opportunities for girls in an urban city youth club and the roadblocks faced by women science educator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39 (2), 151-163.
Gamble, D. K. (1989). A study of the effect of two types tonal pattern instruction on the audiational and performance skills of first-year clarinet student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mple University, Philadelphia, Pennsylvania.
Koopman , C. (1995). Stage theories of musical development. Journal of Education , 29 (2), 49-66.
Leming, J. S. (1987). Rock music and the socialization of moral values in early adolescence. Youth and Society, 18, 363-383.
Richard, E. K. (1991). Predicting performance achievement and retention of fifth-grade instrumental student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 39, 225-238.
Reimer, B. (1989). A philosophy of music education. En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 Hall.
Rudolf, E. R., & Boyle, J. D. (2003). Psychological foundations of musical behavior. Springfield:Charles C. Thomas.
Parsons, M. J. (1987). How we understand ar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embrook, R. G. (1991). Exploring the musical side of pop. Music Educators Journal, April, 30-34.
Talton, E. L., & Simpson, R. D. (1986). Relationships of attitudes toward self, family, and school with attitude toward science among adolescents. ScienceEducation, 70(4), 365-374.


三、網路資料:
Brainy quote.(n.d.). Friedrich Nietzshe Quotes. Retrieved March 12, 2007, from http://www.breainquote .com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