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雅慧(2008)。九年級學生環境知識與環境態度之研究-以臺南縣兩所學校為例。
國立臺南大學材料科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台灣海洋生態資訊學習網(2009)。學習教室小百科,線上檢索日期:2009年5月7日,取自http://study.nmmba.gov.tw/01_room/encyclopedia_home.aspx?enc_rid 557 res_objno=ossary0581
朱玉璽(2008)。海洋教育的反思。生態台灣,18,62 - 63
李昭興(2006)。臺灣海洋教育的現況與未來。教育資料與研究,69,103-110。
李禎文(2003)。融入式環境教育課程對國小學童環境素養影響之研究。台中師範學
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光中。守夜人。1992。九歌出版社。
吳靖國、李秀卿(2005)。國民小學海洋教育之教科書版本比較--以藝術與人文領域
為例。海洋文化學刊,1, 201-236。
吳統雄(1985)。態度與行為研究的信度與效度:理論、應用、反省。民意學術專刊,夏季號,29-53。
吳韻笙(2007)。國民中學推動海洋教育現況與改進對策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海洋
環境及工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明隆(2007)。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知城圖書。
林生傳 (2000)。教育社會學。台北市:巨流。
范雪凌(2000)。海洋環境教育概念階層表之建構及中小學教科書涵括海洋概念之研
究。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孟宏(2002)。我國海域管理法制與執法機關之研究。國立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究
所碩士論文
陳麗梅(2009)。屏東縣國中學生環境素養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學系碩士論文。
陳光雄(2005)。民眾參與海洋資源保育行動之策略。研考双月刊,29,43-55
莊正陽(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河川生態保育素養之探討-以隘寮溪鄰近地區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重大議題,線上檢索日期:2009年5
月4日,取自http://www.edu.tw/eje/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 15326
教育部(2008)。海洋教育基本知能融入中小學課程綱要計畫,線上檢索日期:2009
年5月5日,取自http://140.111.34.34/marine/common/index.php?z=116&zzz=116
教育部(2008)。海洋教育政策白皮書。線上檢索日期:2009年2月27日,取自http://140.111.34.34/marine/common/index.php?z=113&zzz=113
郭生玉(1996)。心理與教育測驗。臺北市:精華書局。
郭忠憲(2005)。從永續發展觀點談我國海洋環境教育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
學院高階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子超。從環境教育觀點談中小學海洋教育之目標與推行。1998國際海
洋年海洋之心研討會論文集。1998,62-70。
張子超 ( 2005 )。海洋教育的探索教學策略。教與愛,80,7-13。
葉玿伶(2001)。尋找臺灣的另一半版圖:評海洋教育的可能性。國立東華大學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家恩(2008)。國民小學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科書海洋教育內容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許慧文(2005)。「海洋教育」從心開始。教與愛,80,57-58。
黃嘉郁(1999)。大高雄地區海洋教育芻議:從環境教育、科學教育及廿一世紀議程
談海洋教育的實施。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15,39-48。
游雅如(2003)花蓮縣國小學生自然保育環境素養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
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奕凱(2007)。高高屏國小學童環境素養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
所碩士論文。
詹榮桂(1999)。台灣海洋環境的生態教育,環境教育季刊,39,33 - 46。賈福相(1998)。人與海:台灣海洋環境。台北:聯經出版社。
楊玉梅(2006)。國民中小學推展海洋教育之內涵與其網際網路資源之分析。國立臺
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冠政(1997)。保育教育的目標及內涵。環境教育季刊,37,2 - 6。楊冠政(1997)。環境教育。台北:明文書局。
楊冠政(1993)。環境素養。環境教育季刊,19,2-14。楊倍華(2008)。澎湖群島高中職學生環境素養調查與地方感影響分析。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鴻基 (1996)。 討海人。晨星出版社,台中。
鄭明修(2000)。台灣海洋生物。台北:聯經出版社。
嘉義市教育處(2009)。九十八學年度嘉義市教育概況。嘉義市教育處編印。
蔡慧敏(2000)。永續減災的的環境教育。環境教育季刊,41,63-70。蔡錦玲(2006)。臺灣海洋教育藍圖。教育資料與研究,70,1-10。
鍾國南、李展榮、方力行(2003)。海洋教育的方向。載於邱文彥(主編),海洋永續經營。台北市:胡氏圖書。
郭生玉(1996)。心理與教育測驗。臺北市:精華書局。
羅綸新、林先釧、李秀卿(2005)。建構具海洋特色之教育研究所課程與教學。海洋
文化學刊,1,181-200。
羅綸新(2007)。以問題為核心之中小學海洋教育網站建構研究。載於國立台灣海洋
大學(主辦),親海、愛海、知海攜手合作論壇會議手冊(頁91-104)。
二、英文部分
1998 Year of the Ocean MARINE EDUCATION, U.S.A.: AN OVERVIEW.(n.d.).Retrieved may 5, 2009,from http://www.yoto98 noaa.gov/ oto/meeting/
mare u_ 16.html
Hines, J., Hungerford, H.R., & Tomera, A.N. (1986). Analysis and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A Meta-analysis.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8(2), 1-8
Hungerford, H.R., Litherland, R.A., Peyton, R.B., Ramsey, J.M., Tomera, A.N., &Volk, T.L. (1985).
Investigating and evaluating environmental issues and actions: Skill development modules. ERIC: ED. 257664.
Marcinkowski, T. J. (1988). An analysis of correlates and predictors of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49(12).
Marcinkowski, T. J. & Rehring, L. (1995). The Secondary School Report: A Final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Pilot Testing, Validation, and Field Testing of the Secondary
School Environmental
Literacy Assessment Instrument. Research Funded by the Office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U.S. Envior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Nexon, R. (1970). Environmental Literacy in the case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Washington D. C.: U.S. Dept. of Health, Education and Welfare.
Roth, .C.E. (1992) Environmental Literacy: It’s Roots, Evolution and Directions in the 1990s. Eric Clearinghouse for Science, Mathematics,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Columbus, Ohio.ED348235.
Roth,C.E.(2002)A Questionting Framework For Shaping Environment Literacy.U.S:Earthlore Associate and The Center For Environment Education Antioch New England Institute Development.
Rillo, T.J.(1974)Basic guidelines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6(1),52-55
Rillo,T.J.(1974).Basic guideline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6(1):52-55.
UNESCO/UNEP 1989 Environmental literacy for all Connect,15(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