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籍
司馬遷(1982)。史記。北京:中華書局。
朱元璋,皇明祖訓,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264冊。
吳士連等(1985)。大越史記全書。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硏究所校合本。
周振鶴(2006)。漢書地理志匯釋。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房玄齡等(1980)。晉書˙藝術傳。台北:鼎文書局。
范廷琥(1992)。雨中隨筆。台北:學生書局。
范曄(2010)。後漢書。台北:台灣商務。
唐封演(1958)。封氏聞見記。台北:中華書局。
徐延旭(1877)。越南輯略·世系沿革,清光緒三年刻本。
徐松(1957)。宋會要輯稿·蕃夷四。北京:中華書局。
馬司培羅(1910)。占婆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張廷玉(2010)。明史。台北:三民書店。
陳仲金(1917)。越南通史。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
傅璇琮(1998)。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義淨原著,王邦維校注(1988)。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校注 卷上。北京:中華書局。
劉昫(2010)。舊唐書。台北:三民書局。
歐陽修、宋祁等(1975)。新唐書。台北:中華書局。
潘佩珠(1905)。越南亡國史。台北:中華書局。
蔡廷蘭(1959)。海南雜著。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黎崱(1995)。安南志略。北京:中華書局。
黎貴惇(2011)。雲台類語。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黎嵩(1985)。越鑑通考總論。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硏究所。
錢古訓、李思聰(1980)。百夷傳。雲南:人民出版社。
二、中文書目
丁嘉慶(2002)。越南文學(10-18世紀前半葉)。河內:教育出版社。
川本邦衛(1984)。東亞佛教概說。台北:華宇出版。
方國瑜(1992)。中國西南歷史地理考釋。北京:中華書局。
方豪(2008)。中西交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王介南(1998)。中國與東南亞文化交流志。上海:中華文化通志委員會。
王振寰、黃金麟、熊瑞梅、周愫嫻、蘇國賢、陳美華、紀駿傑、喻維欣(2014)。社會學與台灣社會(第四版)。新北:巨流。
王淑華譯,角山榮著(2004)。茶的世界史。台北:玉山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譯,越南社會科學委員會著(1970)。越南歷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朱篤、朱湘輝譯,Jane Pettigrew著(2001)。名茶品賞手冊。香港:萬里書局。
吳平、葛文聰、滿海霞譯,Standage, T著(2006)。歷史六瓶裝:啤酒、葡萄酒、烈酒、咖啡、茶與可口可樂的文明史。台北:聯經。
吳定(2003)。政策管理。台北:聯經。
呂士朋(1964)。北屬時期的越南。香港:中文大學新亞研究所。
宋莉莉(2011)。中法戰爭。上海:人民出版社。
李盈慧、王宏仁、林開忠、陳佩修、龔宜君、李美賢、嚴智宏(2008)。東南亞概論:臺灣的視角。台北:五南。
谷意譯,岡倉天心著(2008)。茶之書。台北:五南。
阮逸明(2013)。樂活茶緣。台北:五行圖書。
岩村成允(1941)。安南通史。星加坡:星洲世界書局。
明峥(1960)。越南史略。北京:三聯出版社。
郁龍余、孟昭毅(2015)。東方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孫智綺譯,Bonnewitz, P著(2002)。布赫迪厄社會學第一課。台北:麥田。
袁文靖(1981)。越南戰爭史。台北:國際現勢周刊社。
馬歡,馮承鈞(1955)。瀛涯勝覽校注。上海:中華。
許濤譯,皮埃爾·媽爾薄特著(2010)。滇越鐵路──一個法國家庭在中國的經歷。雲南:美術出版社。
郭振鐸、張笑梅(2001)。越南通史。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
陳元爍、陳荊和(1964)。承天明鄉社陳氏正譜。香港:中文大學新亞研究所。
陳玉龍(1987)。歷代中越交通道里考。河南:人民出版社。
陳益源(2006)。蔡廷蘭及其《海南雜著》。台北:里仁。
陳慶浩、王三慶(1987)。越南漢文小說叢刊。台北:學生書局。
陶方平等編(1977)。李陳詩文。河內:科學出版社。
賀聖達等譯,尼古拉斯·塔林主编(2003)。劍橋東南亞史。雲南:人民出版社。
黃文樓、耿慧玲(2002)。太上皇帝聖旨,越南漢喃銘文匯編·第二集陳朝。台北:新文豐。
裴文原、何明德(1971)。越南詩歌。河內:社會科學出版社。
廣西社會科學院印度支那研究所(1980)。中越關係史大事紀。廣西:社會科學院印度支那研究所。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蔣為文(2017)。越南魂:語言、文字與反霸權。台南,亞細亞國際傳播社。
黎貴(1957)。越南文學史略。河內:社會科學出版社。
韓振華(1992)。中國與東南亞關係史研究。廣西:人民出版社。
羅長山(2004)。越南傳統文化與民間文學。雲南:人民出版社。
譚天譯,克里斯多福˙高夏著(2018)。越南:世界史的失語者。新北:聯經。
釋聖嚴(1980)。越南佛教史略。台北:大乘文化。
龔書鐸、劉德麟(2013)。圖說明朝。台北:知書房。
三、英文書目
Brown, Roxanna (2000). The Ceramics of South-east Asia: Their Dating and Identification. Chicago: Art Media Resources.
Cheng. Te-k'un (1972). The Study of Ceramic Wares in Southeast Asia, Journal of the Institute of Chinese Studies.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all, D.G.E. (1981). A History of South-East Asia. London: The Macmillan Press LTD.
Hall, S.(1990a). Cultural identity and disapora. In Rhtherford, J.(ed.). London: Harvester Wheatsheaf.
Pettigrew, Jane (2018). World of Tea: discovering producing regions and their teas. USA: 83 Press.
Stevenson, J & Guy. (1997). Vietnamese Ceramics: A Separate Tradition. Chicago: Avery Press.
Ukers, William (1935).All about Tea. New York: Martino Publishing.
四、法文書目
Bourdieu, P. (1979). La distinction: Critique Sociale du Jugement. Paris : Les Editions de Minuit.
Goloubew, Victor (1931). Revue des Arts Asiatiques. Paris: Presse et revues.
五、日文書目
石澤良昭(2001)。東南アジア古代家國の成立と展開。東京:岩波書店。
六、越文書目
Đặng Tiến (1973). Vũ trụ thơ. Sài Gòn: NXB Sài Gòn.(鄧進(1973)。宇宙詩。西貢:西貢出版社。)
Đào Duy Anh (2018). Lịch Sử Việt Nam. Hà Nội: NXB Khoa học xã hội.(陶維英(2018)。越南歷史。河內:社會科學出版社。)
Đỗ Ngọc Quỹ & Nguyễn Kim Phong (1997). Cây Trà Việt Nam. Hà Nội: NXB Nông Nghiệp.(杜玉桂、阮金鋒(1997)。越南茶樹。河內:農業出版社。)
Đỗ Trọng Huề (1964). Hương Trà. Sài Gòn: NXB Sài Gòn. (杜重和(1964)。香茶。西貢:西貢出版社。)
Hoài Thanh, Hoài Chân (1942). Thi nhân Việt Nam, Hà Nội: NXB Hà Nội.(懷青、懷真(1942)。越南詩人。河內:河內出版社。)
Nguyễn Lang (1979). Việt Nam Phật giáo sử luận. Hà Nội: Nhà xuất bản Văn Học.(阮浪(1979)。越南佛教史論。河內:文學出版社。)
PGS. TS. Đỗ Ngọc Quỹ & TS. Đỗ thị Ngọc Oanh (2008). Kỹ Thuật Sản Xuất Trà: Chất Lượng Tốt, Sản Lượng Cao. Hà Nội: NXB Nông Nghiệp. Hà Nội: NXB Nông Nghiệp。(杜玉桂、杜氏玉鶯(2008)。生產茶技術:質量好,產量高。河內:農業出版社。)
PGS. TS. Đỗ Ngọc Quỹ & TS. Đỗ thị Ngọc Oanh (2008). Văn Hóa Trà Thế Giới Và Việt Nam. Hà Nội: NXB Nông Nghiệp。(杜玉桂、杜氏玉鶯(2008)。越南與世界茶文化。河內:農業出版社。)
Phạm Văn Sau (2010). Lục Bát Trà. TPHCM: NXB Tổng Hợp TPHCM.(范文婁(2010)。六八茶。胡志明市:胡志明市綜合出版社。)
Viện Nghiên Cứu Hán Nôm (1994). Nông Nghiệp Cổ Truyền qua Thư Tịch Hán Nôm. Hà Nội:Viện Nghiên Cứu Hán Nôm.(漢喃研究院(1994)。從漢喃書籍分析越南農業。河內:漢喃研究院。)
Việt Nam Cộng Hòa (1957). Kế hoạch năm năm xây dựng kinh tế Việt Nam Cộng Hòa- Phận Nông nghiệp. Hà Nội: Viện Khoa học Xã hội.(越南共和國(1957)。越南共和國五年建設計畫--農業部分。河內:越南社會科學院。)
Việt Nam Cộng Hòa (1967). Tài Liệu Niên giám thống kế nông nghiêp 1967. Hà Nội: Viện Khoa Học Xã Hội Việt Nam.(越南共和國(1967)。1967年農業統計年鑑資料。河內:越南社會科學院。)
Vũ Thế Ngọc (2008). Trà Kinh. Hà Nội: NXB Hà Nội.(武世玉(2008)。茶經。河內:河內出版社。)
七、中文期刊論文
吳豐維(2007)。何謂主體性?一個實踐哲學的考察。思想,(4),63-78。
周孟嫻(2014)。善用多元策略,再現台茶風華—我國茶葉加值策略分析。台灣經濟研究月刊,37(3),34-41。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 ,1(3),122-136。
金翰鈞(2008)。中日茶文化之比較研究。農業考古,(3),129-131。
范德光(2010)。台灣區製茶工業同業公會越南考察之旅。茶訊,2010(10),1-7。
張小欣(2003)。淺談禪宗在越南歷史上的傳播及其文化影響。東南亞,2,53-58。
張正諺(2012)。占城在明中葉前期海洋史上的歷史意義。2013臺灣的東南亞區域研究年度研討會。宜蘭: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暨國際與公共事務研究中心。
張如華(2013)。近十年全球茶葉產銷概況。茶訊,2012(1),1-7。
張箭(2006)。咖啡的起源、發展、傳播及飲料文化初探。中國農史,2,22-29。
張靜雯(2015)。茶文化旅遊的開發研究。湖南農機,(10),96-97。
梁志明(2004)。論占城在鄭和下西洋中的歷史地位與作用。南洋問題研究。(4),1-10。
莫小燕、藍慶江、李子健、劉漢焱(2010)。越南茶業生產現狀與展望。廣西熱帶農業,131,65-68。
許明晃、陳俊良、黃文達、陳國任、楊棋明(2010)。茶葉礦物元素分析圖譜產區判別之研究。科學農業,58 (1,2,3),33-40。
楊聰榮(2008)。從越南觀點看越南台灣人:越僑全球化與移民精神。台灣社會研究,72,109-128。
潘文閣(2000)。從飲食看漢文化對越南文化的影響。第六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451-460。
潘文閣、蘇爾夢(1998)。圓光寺碑銘。越南漢喃銘文匯編·第一集北屬時期至李朝,237-248。
鄧昌友、陳文源(2004)。宋朝與占城經貿關系探索。東南亞縱橫,(2),66-69。
黎正甫(1944)。古代中國與交趾之交通。東方雜誌。40(2),110-128。
盧泰康(2010)。臺灣與澎湖發現之越南釉下褐彩瓷及其歷史意涵。史物論壇,2010(1),119-138。
蕭麗華(2011)。唐朝僧侶往來安南的傳法活動之研究。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2011(2),189-218。
賴誠斌、丁興祥(2002)。歷史及社會文化脈絡中個人主體性之建構:以沈從文的堅持為例。應用心理研究,16,173-214。
鍾健平、李靜芳、董子綸、林瑞隆(2013)。茶業產銷模式現況與展望。明道學術論壇,8(3),57-70。
八、西文期刊論文
Aurousseau, L. (1923). La première conquête chinoise des pays annamites (IIIe siècle avant notre ère)”, Bulletin de l'École française d'Extrême-Orient, Tome 23, 136-264.
Bourdieu, P. (1986). The Forms of Capital. In J.G. Richardson (Ed.),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241-258.
Doutriaux, Sylvie, Charles.G, Gerald.S(2008). Competing for Coffee Space: Development-Induced Displacement in the Central Highlands of Vietnam.” Rural Sociology, 73(4) ,528-54.
Hall, S. (1990b). Minimal Selves.Identity: The Real Me. ICA Documents 6. 1987: 44-6.
Khoi, N. V., Lan, C. H, H, T. L. (2015). Vietnam Tea Industry-An Analysis from Value Chain Approa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ing Value and Supply Chains, 2015, 6(3), 1-15.
Tran Cong Thang, Nguyen Le Hoa (2015). Policies in Vietnam’s Tea Industry. FFTC. Taipei: ASPAC, P1-6.
九、日文期刊論文
三上次男(2008)。越南陶瓷和陶瓷貿易。中國古陶瓷研究,14(10),547-562。
小林仁(2010)。越南青花小考 以大阪館藏越南青花雙鳥紋盤為例。收藏,(5)。
白石昌也 (1983)。ベトナムの「まち」: 特に「くに」との関連を中心として。東南アジア研究,21(1),97-113。
西村昌也(2011)。ベトナムの茶飲文化・茶業に関する資料初探。東アジアの茶飲文化と茶業,1,75-93。
西村昌也、大槻暢子、篠原啓方、岡本弘道、三宅美穂、宮嶋純子、熊野弘子、氷野善寬、佐藤実(2011)。東アジアにおける文化比較・文化脈絡で考える茶・茶文化。東アジアの茶飲文化と茶業,1,1-20。
長坂康代 (2014)。ベトナム北部の茶文化: 首都ハノイを中心として。ヒマラヤ学誌,15,184-192。
篠原啓方(2011)。朝鮮王朝の茶礼―明・清使への賓礼を中心に。周縁の文化交渉学シリーズ1『東アジアの茶飲文化と茶業』,21-55。
十、學位論文
王崚祥(2010)。茶葉進口量與臺灣茶葉剩餘量對臺灣即飲茶市場的影響。中國文化大學國際貿易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台北。王瑋臻(2014)。江湖一點訣:坪林包種茶知識流動與金瓜寮地方形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學位論文,台北。王詩雯(2007)。經濟全球化對越南咖啡產業發展的影響。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台南。朱氏金菊(2011)。從國家文化之差異探討外籍勞工管理制度之建構—以製造業之越籍勞工為例。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碩士學位論文,高雄。李宛凌(2008)。台灣咖啡產業的歷史考察。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台北。阮氏玄庄(2016)。越南茶文化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資訊與財金管理系碩士學位論文,台北。阮香秋(2011)。基於越南文化特徵分析之商務,管理實務研究。國立清華大學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新竹。林亦杰(2009)。地方文化產業治理機制評估研究:以貓空茶文化產業為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台北。武玉世(2008)。越南國營茶業使用資本研究-以紅茶公司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雲林。邱念渠(2005)。臺灣茶葉產業的演進過程與發展困境。國立清華大學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新竹。柯一薫(2014)。東アジア茶文化比較研究: 茶道と茶芸を中心として。筑波大學博士學位論文,茨城縣。
張依文(2005)。體驗經濟下的文化創意生活產業—以天仁喫茶趣的創意產業升級為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台北。張國安(2013)。茶產地認證標章對南投地區茶產業發展之影響:凍頂烏龍茶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會計學系企業高階管理碩士學位論文,彰化。梁氏涼(2014)。中越佛教寺院建築對比。廈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廈門。
黃毓諄(2015)。從阿里山茶產業論茶葉與食品安全。國立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嘉義。劉麗華(2015)。茶農對茶葉產銷履歷採行意願之研究–以南投縣鹿谷鄉為例。私立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嘉義。練聿修(2018)。越界台茶與拚配的本土。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碩士學位論文,台北。蔡江隆(2015)。手工創作茶具與在地茶文化發展之應用。私立南華大學建築與景觀學系環境藝術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嘉義。十一、網路資料
Thông cáo chung sau chuyến thăm TQ của TBT Nguyễn Phú Trọng(2017年1月15日)。https://news.zing.vn/toan-van-thong-cao-chung-giua-hai-nuoc-viet-nam-trung-quoc-post713811.html
Tổng Bí thư Nguyễn Phú Trọng dự tiệc trà cùng Chủ tịch Trung Quốc(2017年11月13日)。https://vov.vn/chinh-tri/dang/tong-bi-thu-nguyen-phu-trong-du-tiec-tra-cung-chu-tich-trung-quoc-695077.vov
Wenner, R. (2011). The deep roots of Vietnamese tea: Culture, Production and Prospects for Development. Retrieved 01-01, 2016, from http://digitalcollections.sit.edu/cgi/viewcontent.cgi?article=2154&context=isp_collection
一杯茶的滋味https://opatsaykiet.wordpress.com/2016/09/01/huong-vi-cua-mot-tach-tra-%E4%B8%80%E6%9D%AF%E8%8C%B6%E7%9A%84%E6%BB%8B%E5%91%B3/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水經注卷三十七。https://ctext.org/text.pl?node=570399&if=gb
中越陸地邊界談判的歷史及其基本經驗再認識(2013年5月13日),中國社會科學網。http://www.cssn.cn/ddzg/ddzg_ldjs/wj/201306/t20130628_805278.shtml
外交習語 中越兩黨總書記“冬日茶敘”(2017年1月13日),新華視點。http://www.chinanews.com/gn/2017/01-13/8122958.shtml
星雲大師:佛教與茶道。http://www.masterhsingyun.org/article/article.jsp?index=32&item=66&bookid=2c907d4945f411dc0145f4a891090004&ch=1&se=33&f=1
海上絲綢之路千年興衰史(2018年4月17日),新三才。http://www.newsancai.com/b5/traditional/prosperity/2018/04/17/243935-243935
國立故宮博物院。https://www.npm.gov.tw/exh99/export/chinese_exchanges.html。
習近平同越共中央總書記阮富仲舉行會談(2017年1月12日),新華社。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7-11/12/c_1121943382.htm
習近平送了一個有年頭的禮物,阮富仲很驚喜(2017年11月14日),鳳凰網。http://inews.ifeng.com/53251596/news.shtml?&back
越南茶葉企業要調整方向 把茶葉產品打入苛刻市場(2017年9月27日),人民報網。http://cn.nhandan.org.vn/economic/economy_intergration/item/5475501-%E8%B6%8A%E5%8D%97%E8%8C%B6%E5%8F%B6%E4%BC%81%E4%B8%9A%E8%A6%81%E8%B0%83%E6%95%B4%E6%96%B9%E5%90%91-%E6%8A%8A%E8%8C%B6%E5%8F%B6%E4%BA%A7%E5%93%81%E6%89%93%E5%85%A5%E8%8B%9B%E5%88%BB%E5%B8%82%E5%9C%B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