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68)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5 14:5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惠羽
研究生(外文):CHANG,HUEI-YU
論文名稱:台灣小百岳登山健行者休閒動機、休閒涉入與幸福感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among Leisure Motivation, Leisure Involvement and Happiness of People Climbing the One hundred popular mountains in Taiwan.
指導教授:施鴻瑜施鴻瑜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SHIH,HONG-YU
口試委員:翁政興陳鶴元
口試委員(外文):WENG,CHENG-CHINGCHEN, HO-YUAN
口試日期:2019-06-26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南臺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休閒事業管理系
學門:民生學門
學類:運動休閒及休閒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9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2
中文關鍵詞:台灣小百岳休閒動機休閒涉入幸福感
外文關鍵詞:One Hundred Popular Mountains in TaiwanLeisure MotivationLeisure InvolvementHappines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46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灣小百岳登山健行者在休閒動機、休閒涉入與幸福感之情況,研究對象為FB社團--完登小百岳記事本成員。採便利取樣方式於2019年02月26日至4月30日進行網路問卷調查,總計發放610份問卷,有效回收問卷600份。將蒐集之數據以描述性統計、因素分析、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式進行資料分析與研究假設驗證。
研究結果顯示:
一、在人口背景統計資料上:「女性」參與台灣小百岳登山健行活動者多於「男性」,但比例相當接近,相去無幾;在年齡方面,登山健行者年齡分布以「46-65歲」為最多,佔 60 %;登山健行者的婚姻狀態以「已婚」者居多,超過七成的比率;在教育程度上,登山健行者的教育程度以「大學」程度最多,「高中(職)」居次;從事台灣小百岳登山健行者的個人平均月所得,以「55001(含)元以上」居多,最少是「45001-55000元」;在職業的分布狀態上,以「商/服務」居多,其次為「農林漁牧工」;居住地以「北、桃、竹、苗」地區居多,有 268 位,佔 44.7 %;參與台灣小百岳登山健行活動的同伴,以「參加社團活動或登山協會」居多,最少是「單獨前往」;在通常何時去登山健行方面,以「假日(週六、日或國定假日)」居多;在完登幾座小百岳統計上,以「81座以上」居多,最少是「61~80座」。
二、在線性迴歸分析方面,台灣小百岳登山健行者休閒動機在休閒涉入的感受上呈現顯著正相關,以「生活動機」構面的預測效果最佳;台灣小百岳登山健行者休閒動機在幸福感的感受上也呈現顯著正相關,以「生活動機」構面的預測效果最佳;台灣小百岳登山健行者休閒涉入在幸福感的感受上亦呈現顯著正相關,以「中心性」構面的預測效果最佳。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leisure motivation, leisure involvement and the happiness of people who climbed the One Hundred Popular Mountains in Taiwan. The research participants were members of a public Facebook Group: The One Hundred Popular Mountains in Taiwan. A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by convenience sampling was utilized. A sample of 610 web-based questionnaires were sent from February 26th to April 30th, 2019 and 600 valid responses were received. Statistical methods includ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 factor analysis, t-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 Product Moment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data and verify the research hypothesis.
The research results indicated that:
1. Regarding the demographic data, women outnumbered male mountain hikers climbing the One Hundred Popular Mountains in Taiwan, however, the ratio was approximately the same. 60 percent of these mountain hikers ranged from 45 to 65 years old and most of them were married. Up to more than 70 percent of these hikers had “university degrees,” followed by “senior high school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 diplomas. On average, their monthly income was “more than NT$55001,” and the monthly income “between 45001 and 55000” was the least. Regarding the occupation distribution status, most of the mountain hikers belong to “commerce industry / service industries,” followed by “agricultural, forestry, fishery and husbandry industries”. 268 mountain hikers lived in “Taipei, Taoyuan, Hsinchu and Miaoli area”, where up to 44.7% of the participants who have climbed the One Hundred Popular Mountains in Taiwan and were “members of recreational clubs or mountaineering associations”, whereas some “people went mountain climbing alone”. Regarding the timing of climbing and hiking, most of them went on “holidays (Saturday, Sunday or national holidays)”. Regarding the number of mountains climbed, the group of “more than 81 mountains” was the highest one and the group of “between 61 and 80 mountains” was the least.
2. Regarding th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isure motivation and leisure involvement of the hikers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Among them the prediction of “life motivation” had the better effect. Similarly, the leisure motivation and feeling on their happiness were also positively correlated which among them the prediction of “life motivation” also had the better effect. Leisure involvement and feeling of happiness were also positively correlated and among them, the prediction of “centrality” has the better effect.
摘要 i
Abstract ii
誌謝 iv
目次 v
表目錄 viii
圖目錄 xi
第一章 緒論 12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12
1.2 研究目的 13
1.3 研究問題 14
1.4 研究範圍與限制 14
1.4.1 研究範圍 14
1.4.2 研究限制 14
1.5 名詞操作性定義 1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6
2.1 休閒動機 16
2.1.1 休閒動機之定義 16
2.1.2 動機理論 17
2.1.3 休閒動機之相關研究 18
2.2 休閒涉入 18
2.2.1 休閒涉入之定義 19
2.2.2 休閒涉入之理論 2020
2.2.3 休閒涉入之相關研究 20
2.3 幸福感 22
2.3.1 幸福感之定義 22
2.3.2 幸福感之理論 24
2.3.3 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27
2.4 休閒動機、休閒涉入與幸福感之關係 28
2.4.1 休閒動機與幸福感之關係 28
2.4.2 休閒動機與休閒涉入之關係 29
2.4.3 休閒涉入與幸福感之關係 2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3.1 研究流程 31
3.2 研究架構 32
3.3 研究假設 33
3.4 研究對象與抽樣方法 33
3.4.1 研究對象 33
3.4.2 抽樣方法 33
3.5 研究工具 34
3.5.1 休閒動機量表 34
3.5.2 休閒涉入量表 35
3.5.3 幸福感量表 35
3.6 預試問卷分析 36
3.6.1 項目分析 36
3.6.2 因素分析 39
3.6.3 預試量表信度分析 43
3.7 正式問卷設計與信度分析 444
3.7.1 正式問卷設計 44
3.7.2 信度分析 45
3.8 資料處理與分析 45
3.8.1 信度檢定 45
3.8.2 描述性統計 45
3.8.3 獨立樣本 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46
3.8.4 迴歸分析 46
第四章 研究結果 477
4.1 正式量表信度 47
4.2 描述性分析 48
4.2.1 登山健行者特性之分析 48
4.2.2 台灣小百岳登山健行者休閒動機之描述性分析 52
4.2.3 台灣小百岳登山健行者休閒涉入之描述性分析 533
4.2.4 台灣小百岳登山健行者幸福感之描述性分析 53
4.2.5 人口背景統計變項 t 檢定 54
4.2.6 人口背景統計變項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57
4.3 休閒動機、休閒涉入與幸福感之相關分析 72
4.4 休閒動機、休閒涉入與幸福感之迴歸分析 74
4.4.1 休閒動機與休閒涉入之迴歸分析 74
4.4.2 休閒動機與幸福感之迴歸分析 74
4.4.3 休閒涉入與幸福感之迴歸分析 75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76
5.1 分析結果摘要與結論 76
5.1.1 台灣小百岳登山健行者之人口統計變項 76
5.1.2 登山健行者休閒動機、休閒涉入與幸福感現況 77
5.1.3 休閒動機、休閒涉入與幸福感之相關情形 80
5.1.4 休閒動機、休閒涉入與幸福感之迴歸分析 80
5.2 研究建議 80
參考文獻 83
一、中文部分 83
二、英文部分 877
附錄一、預試問卷 89
附錄二、正式問卷 933
附錄三、2006版台灣小百岳列表 977


一、中文部分
王學中(2015)。不同年齡層慢跑者與無規律運動者體適能之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交通部觀光局(2016)。中華民國106年國人旅遊狀況調查報告。臺北市:交通部觀光局。
吉村正著(1997)。壘球教室。臺北市:群益書店。
江彥德(2010)。高雄市柴山登山健行者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行政院主計處(2016)。中華民國體育統計。臺北市:行政院主計處。
吳明隆、涂金堂(2017)。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2版)。臺北市:五南圖書。
吳明蒼(2013)。護專生休閒態度、休閒涉入以及休閒效益對幸福感之關係。運動休閒管理學報,10(3),63-86。
吳冠宗、金明央(2016)。雲林地區休閒露營者參與動機、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高苑科技大學,屏東縣。
吳珍妮、吳淑女(2013)。網球運動者之休閒動機、休閒涉入與幸福感的相關研究。運動與遊憩研究,7(4),99-120。
吳科驊(2006)。登山健行者休閒參與動機、持續涉入、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
呂佩勳(2009)。健康旅遊體驗與幸福感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佩芸(2013)。遊客懷舊情緒、幸福感與地方依附之相關研究—以台南老屋為例。南臺科技大學,臺南市。
李佳容(2018)。登山健行活動者人格特質、休閒動機、休閒阻礙與休閒效益之研究。南華大學,嘉義縣。
李建民(2011)。高雄地區休閒團體成員休閒涉入對休閒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高苑科技大學,屏東縣。
李秋芳(2006)。國家公園相關法規與登山活動。高山嚮導員研習會集,中華民國健行登山會。
李晶譯(2000)。休閒遊憩事業概論(第二版)。臺北市:桂魯書店。
季力康(2008)。競技與健身運動心理學(第四版) 。臺北市:禾楓書局。
屈寧英(2003)。高中生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行為模式與幸福感相關性之研究-以臺北市立某女子高級中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子雯(1996)。成人學生多重角色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市範大學,高雄市。
林志偉、馮育豪(2015)。網球參與者休閒涉入、流暢體驗與運動幸福感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林宗賢、侯錦雄(2007)。遊客溫泉旅遊渡假區知覺意象之度量—以谷關為例。戶外遊憩研究,20(2),79-99。
林東泰(1992)。休閒教育與其宣導策略之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玥君 (2007)。民眾對全國步道系統活動涉入、場所依戀與知覺擁擠之研究—以嘉義蘭潭區域步道系統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林施模、陳苑欽(2006)。多變量分析管理上的應用。臺北市:雙葉書廊。
林美月、許吉越、王明月(2014)。國小高年級學童閱讀休閒涉入對閱讀休閒效益與幸福感影響之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9(2),41-55 。
林偉立(2011)。屏東縣單車國道自行車騎乘者參與動機與休閒效益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林福德(2003)。臺灣小百岳:走遍全台100登山輕旅行。臺北市:台灣山岳文化。
林寶如(2014)。員工休閒涉入與幸福感之研究-以高雄林園工業區為例。大仁科技大學,屏東縣。
施建彬(1995)。幸福感來源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高雄醫學院,高雄市。
馬品溱(2017)。臺中市長青學苑銀髮族社交舞的參與動機、社會支持及運動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馬英華(2013)。藝文活動參與者之休閒動機、休閒涉入休閒效益之影響-以松山文化創意園區為例。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高相如(2006)。台北市高職學生控握信念、社會支持與幸福感相關性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月芬 (2004)。家庭教育中心志工參與動機、內外控信念與其組織承諾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張月玲(2008)。家庭露營者休閒參與動機、持續涉入與休閒效益之相關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張良漢(2006) 。建構登山健行者活動涉入與地方依戀影響模式。體育學報,39(4),163-178。
張春興(2000),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家銘、林麗娟、張良漢(2007)。國小學童休閒涉入與休閒體驗之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期刊,2(4),21-38。
張淑惠(1993),S-O-R 模型在消費者涉入理論之應用的檢討,德明學報,11,144-177。
許尤俐(2010)。自行車隊成員參與動機、持續涉入與休閒滿意度之研究。大葉大學,彰化縣。
許文收(2015)。大學生智慧型手機使用者之休閒動機、休閒涉入與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以臺中市為例。靜宜大學,臺中市。
許美玉(2009)。瑜珈參與者動機、休閒效益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大葉大學,彰化縣。
許惠玲(2007)。參與登山健行之高齡者其休閒涉入、休閒效益及幸福感關係之研究-以高雄縣市郊山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許詔墉(2005)。休閒契合度之概念化與其對幸福感影響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郭芳坤(2015)。銀髮族參與高爾槌球運動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研究。運動研究,27(1),1-13。
郭昱洧(2013)。大專乙組網球選手之內在休閒動機與認真休閒特質對休閒涉入及休閒滿意度之研究。亞洲大學,臺中市。
郭淑菁(2003)。登山社員休閒涉入、休閒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研究。大葉大學,彰化縣。
陳文江、李正慧(2013)。單車遊客休閒參與動機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以后豐自行車道為例。運動休閒餐旅研究。8(1), 98-11。
陳文英(2012)。運動參與程度與幸福感之相關性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1(3),139-143 。
陳玉梅(2014)。高雄市柴山登山步道登山健行者休閒動機與休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陳俊良(2016)。高雄市慢速壘球運動參與者休閒動機與休閒效益之研究。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
陳品君(2016)。露營活動的休閒動機、涉入程度對體驗價值與休閒效益之探討-以裝備支出為干擾變數。南華大學,嘉義縣。
陳進祥(2010)。休閒涉入、休閒效益與幸福感相關之研究-以臺南市國民小學教師為例。亞洲大學,臺中市。
陳雅文(2016)。休閒動機和休閒滿意度之研究-以臺南市民參與音樂會為例。南臺科技大學,臺南市。
陳献盈(2009)。新竹市瑜珈參與者休閒動機、持續涉入與休閒效益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嘉雯(2006)。登山健行活動登山客之持續涉入、休閒效益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銘傳大學,臺北市。
陳寬裕、王正華(2014)。論文統計分析實務:SPSS與AMOS的運用。臺北市:五南。
陳慧玲、林安庭(2011)。登山運動參與者涉入程度、流暢體驗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11(1), 25-50。
陸洛(1998) 。中國人幸福感之內涵、測量及相關因素探討。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8(1),115-137。
彭錦鵬、李俊達(2014)。影響幸福指數變項之研究。臺灣大學公共事務研究所,臺北市。
黃中聖(2014)。羽球運動愛好者專門化、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南臺科技大學。臺南市。
黃俊英(2000)。行銷管理-策略性的觀點。,北市:華泰文化事業公司。
黃國城(2003)。高雄市醫院志工幸福感、死亡態度與生命意義感之相關研究。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馨萍(2003)。家庭互動規範、互動行為與家人幸福感之關係研究:共享與平等匹配理念之差別效應。國立屏東大學。屏東市。
楊仁仁(2013)。中部地區高爾夫球場經營定位策略之研究。亞洲大學,臺中市。
楊建夫(2001)。台灣的山脈。新北市:遠足文化。
楊欽城、柳立偉、許富景、蕭瑋文(2015)。The Color Run 參與者參與動機與幸福感之研究。運動與遊憩研究,10(1),16-35。
楊雅婷(2007)。大社觀音山風景區步道登山健行者之休閒涉入與地方依戀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高雄市。
葉日武(1997)。行銷學理論與實務。臺北市:東華書局。
葉建助(2010)。溯溪參與者休閒涉入、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潘笈怡(2017)。國小教師休閒動機、休閒環境偏好與休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鄭健雄(2011) 。休閒與遊憩概論—產業觀點。臺北市:雙葉書廊。
戴吾蓉(2011)。新竹市瑜珈參與者的休閒動機、持續涉入及幸福感相關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薛文惠(2007)。基督長老教會松年大學老年人休閒參與、休閒滿意與幸福感相關之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大學,桃園市。
謝宗恆、侯錦雄、郭彰仁(2005)。高雄市桌球俱樂部會員休閒動機及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鍾思嘉(2000) 。談生活智慧。臺北市:希代出版社。
魏鈺娟、楊榮俊(2011)。休閒健身運動的流暢經驗與幸福感之探討。屏東教大體育,14,14-152。
龔俊旭(2005) 。高雄市桌球俱樂部會員休閒動機及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高雄市。
二、英文部分
Andrews, F. M., & Withey, S. B. (1976). Social indicators of well-being America’s perception of life quality. New York Plenum.
Archer, J., Probert, B. S., & Gage, L. (1987). College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wellness.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Personnel, 28(4), 311-317.
Argyle, M. (1987). The psychology of happiness. London: Methuen.
Beard, J. G., & Ragheb, M. G.(1983).Measuring leisure motivation.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15(3),219-228.
Buss, D. M. (2000). The evolution of happiness.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1), 15-23.
Campbell, A., Converse, P. E., & Rodgers, W. L. (1976).The quality of American life: Perceptions, evaluations, and satisfactions.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Campbell, A.(1976).Subjective mensures of well-being.American Psychologist,31,
117-124.
Chandler, C. K.,Holden, J. M., & Kolander, C. A. (1992).Counseling for
Spiritual Wellness Theory and Practice.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71, 168-175.
DeVellis, R. F. (1991). Scale development: Theory and application. Newbury Park, CA:
Sage.
Diener, E. (1984).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5(3), 542-575.
Gay, L. R.(1992). Educational Research: Competencies for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4th ed.).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Godbey, G.(1999).Leisure in your life - An exploration (6th ed). Statecollege,
PA:Venture Publishing, Inc.
Greenberg, J. S., & Dintiman, G. B. (1997). Wellness-creating a life of health and
fitness. Boston: Allyn and Bacon.
Havitz, M. E., & Dimanche, F. (1990). Propositions for testing the involvement construct in recreationaland tourism contexts. Leisure Sciences, 12(2), 179-195.
Havitz, M. E., & Dimanche, F. (1990).Leisure involvement revisited:Drive propertyes
and paradoxes.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31(2),122-149.
Hettler, B. (1984). Wellness: Encouraging a lifetime pursuit of excellence. Health Values, 8(4), 13-17
Iso-Ahola, S. E. (1980).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and recreation. Dubuque, IA: William C. Brown.
Keyes, C. L. M., & Annas, J. (2009). Feeling good and functioning well: Distinctive concepts in ancient philosophy and contemporary science. 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4(3), 197-201.
Laurent, G., & Kapferer,J. (1985). Consumer involvement profiles: a new
practical approach to consumer involvement.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25(6), 48-56.
Laurent, G., & Kapferer, J. (1985). Measuring Consumer Involvement Profiles.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22,41-53.
Loesch, L. C., & Wheeler, P. T.(1982).Principles of leisure counseling.Minnesota:
Educational Media Corporation.
Lu, L.(1999). Personal or environmental causes of happiness:A longitudinal
analysis.Journal of soci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39(1), 79-90.
McIntyre, N.,&Pigram, J. J.(1992).Recreation specialization reexamined:The case of
vehicle based campers. Leisure Science,14,3-16.
McIntyre, N. (1989). The personal meaning of participation: Enduring involvement.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1(2), 167-179.
Nunnally, J. C. (1978). Psychometric Theory (2nd ed.). New York: McGraw-Hill.
Reich, A., & Zautra,J.(1981). Life events and personal causation:Some relationships with satisfaction and distr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1(5), 1002-1012.
Ryff, C. D. (1989). Happiness is everything, or is it? Explorations on the meaning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7, 1069-1081.
Selin, S. W., & Howard,D.R. (1988). Ego involvement and leisure behavior: A
conceptual specificat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20(3), 237-244.
Sherif, M., & Cantril, H. (1947). The psychology of ego-involvements. New York: Wiley.
Veenhoven, R. (1984). Conditions of Happiness. Dordrecht: Springer.
Wade, B., & Richardson, B. L. (2000). Six ways to happiness. Essence, 31, 110-114.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