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aiwanMusic.com 編輯部(2015.03.05)。台灣流行音樂展演市場概況與商機【網路新聞資料】。上網日期:2015年08月19日,取自:http://tavis.tw/files/15-1000-15091,c171-1.php
Inspiration(2013.09.30)。〈一天一首五月天 No.5 - 憨人〉。上網日期:2014年01月07日,取自http://blog.sa.coinm.cn/s/blog_6d6c1b1a0101gqt8.html
TED×CCU(2013.06.24)。凝聚力:周佑洋先生【網路影音資料】。上網日期:2013年10月28日,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mpqEDRIKkQ
TVBS專訪(2013.9.1)。「『吻別』永遠經典! 歌神輝煌難匹敵」,當掌聲響起【電視節目】。台灣:TVBS新聞台。
小藍鯨(2013.11)。〈電影週報:五月天演唱會背後的不完美啓示〉,《商業周刊》。取自: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KBlogArticle.aspx?id=5188。
文化部(2014)。《2014 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新北:文化部。
文化部(2014.4)。〈【流行音樂】解析台灣流行音樂產業的下一步:專訪貝特旺梁序倫總經理〉,《國內外文化產業訊息及趨勢分析》。新北:文化部。2:13-15。
文化部(2014.10)。〈【流行音樂】有量才會形成文化-台灣流行音樂所面臨的挑戰:專訪河岸留言創辦人林正如〉,《國內外文化產業訊息及趨勢分析》。新北:文化部。5:10-11。
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2012)。《100年流行音樂產業調查報告》。台北: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
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2013)。《101年流行音樂產業調查報告》。台北: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
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2014)。《102年流行音樂產業調查報告》。台北: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
五月天(2000.7)。《愛情萬歲》【專輯】。滾石音樂‧
五月天(2001)。《五月天的素人自拍》。台北:時報文化。
五月天(2008.10)。《後青春期的詩》,相信音樂。
五月天(2009-2010)。「D.N.A創造世界巡迴演唱會」,相信音樂。
五月天(2011-2014)。「諾亞方舟世界巡迴演唱會」,相信音樂。
五月天(2011.12)。《第二人生.末日版》,相信音樂。
五月天(2011.12)。《第二人生.明日版》,相信音樂。
五月天(2013.12)。《步步自選作品輯 The Best of 1999-2013》,相信音樂。
王宗吉(2009)。《運動全球化對在地運動主體價值的衝擊與回應》。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王志弘、夏鑄九編譯(1993)。〈城市與符號〉,《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原文Gottdiener M. & Alexandors Ph. Logopoulos. [1986]. Introduction of The City and the Sig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isty Press.)
方美蓉(2009)。《台灣搖滾樂的在地化歷程》。南華大學傳播學系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石安伶、李政忠(2014)。〈雙重消費、多重愉悅:小說改編電影之互文/互媒愉悅經驗〉,《新聞學研究》,118,1-53。石計生(2003)。《藝術與社會:閱讀班雅明的美學啟迪》。台北:左岸。
石計生(2007)。《閱讀魅影:尋找後班雅明精神》。台北:群學。
古佳艷等譯(1998)。《文化與社會》。台北:立緒(原書Alexander, J. C. & Seidman, S. [1990]. Culture and Society: contemporary debates. Cambridge [England] ;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民視新聞頻道(2013.07.20)。洪仲丘影片復原 軍檢:黑畫面-民視新聞【網路影音資料】。上網日期:2014年06月24日,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6A7udlcduc
行政院新聞局(2011)。《流行音樂產業調查報告.99年》。台北:新聞局。
行政院新聞局(2010)。《台灣流行音樂產業調查》。台北:新聞局。
朱侃如譯(1999)。《榮格心靈地圖》。台北縣: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原書Murray Stein. [1998]. Jung's map of the soul. Chicago: Open Court.)
朱華瑄譯(2009)。《探究迷文化》。台北:韋伯。(原書Matt Hills [2002]. Fan cultures. London : Routledge.)
宋修聖(2006)。《台灣唱片產業企宣人員行銷服務品質評量準則之研究》。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李天任、藍莘等譯(1995)。《大眾媒體研究》。台北市:亞太圖書。(原書Roger D. Wimmer, Joseph R. Dominick. etc. [1994]. Mass media research:an introduction.)
台灣經濟研究院(2008)。《有聲出版事業經營狀況調查》。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李岳奇、馬世芳(2006)。〈未來數位音樂的心像 -- 伴隨或不伴隨科技〉,《影音美學與創意行銷研討會》。台南:崑山科技大學創意媒體學院。26-47。
李政賢譯(2009)。《訪談研究法》。台北:五南。(原書Irving Seidman [2005].
Interviewing as qualitative research: a guide for researchers ia education and social sciences.)
居延譯安(1988)。《藝術社會學》。台北:雅典。(原書Arnold Hauser [1951]. The Social of art. London : Routledge.)
邱莉玲(2013.07.18)。〈台灣流行音樂 年產值逾百億〉,中時電子報。上網日期:2013年10月05日,取自:http://www.chinatimes.com/
邱誌勇、許夢芸譯(2005)。《文化研究的基礎》。台北:韋伯。(原書Jeff Lewis[2002]. Cultural Study Series. London: Saga.)
吳建和、蔡翔斯及林群佑(2004)。〈音樂商品消費行為特性之調查研究-以大學生族群為例〉,《大葉學報》,13(2):69-80。
林志明譯(1997)。《物體系》。台北:中時(原書Baudrillard, J [2006]. The system of objects. Random House Inc.)。
林秀雲譯(2013)。《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新加坡商聖智學習。(原書Earl Babbie [2012].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13th ed. America: Cengage Learning.)
周群英譯(2005)。《日常生活與文化理論》。台北:韋伯(原書Highmore, B [2002]. Everyday life and cultural theory: an introduction. London : Routledge.)。
周倩漪(1998)。〈從王菲到菲迷 流行音樂偶像崇拜中性別主體的搏成〉,《新聞學研究》,56,105-134。阿信(2013.09.23)。〈諾亞方舟 明日重生 腳本與設定〉。上網日期:2014年04月27日,取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66ade80102eujh.html
林怡瑄(2002)。《台灣獨立唱片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吳凱琳編譯(2013.11)。〈五月天接受BBC專訪:要成為華人「披頭四」〉,《天下雜誌》,3。上網日期:2013年11月15日,取自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3555&page=1
洪綾襄、高宜凡及楊泰興(2012)。〈圖片故事-創造自己的阿信〉,《遠見雜誌》,317(11)。上網日期:2014年01月02日,取自http://www.gvm.com.tw/gallery_content_7_114_8.html。
洪嘉鴻(2008)。《從搖滾樂看台灣在地青少年次文化—以五月天為例》。南華大學傳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洪嘉慧(2009)。《漫畫《航海王》之互文性研究》。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侯剛本(2009)。《黑幫電影敘事語境與真實生活情境的互文性關係──以電影《艋舺》為例》,臺灣警察專科學校警專學報,5(2),157-178。翁新涵(2014.01.29)。〈五月天電影《諾亞方舟3D》 勇奪3D奧斯卡獎〉,今日新聞網。上網日期:2014年05月31日,取自:http://www.nownews.com/n/2014/01/29/1107286
孫憶南譯(2004)。《流行音樂的文化》。台北:書林。(原書Bennett A. [2001] Cultures of Popular Music. Buckingham [England] ; Philadelphia : Open University Press.)
流行音樂專案辦公室(2013.10.09)。音樂新思維-流行音樂人才培育交流論壇【網路影音資料】。上網日期:2013年10月28日,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ZWHium8IdA
流行音樂專案辦公室(2013.07.16)。流行音樂產業發展交流及推廣跨界媒合系列講座-音樂表演舞台的數位科技與多媒體應用【網路影音資料】。上網日期:2013年10月28日,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xC2J8qd0lU
柴子文、張鐵志(2012)。《愛上噪音》。新北:八旗文化。
書瑋譯(2013)。《流行音樂的秘密》。北京:世界圖書。(原書Roy Shuker [2012]. Understanding Popular Music Culture.)
財團法人台灣唱片出版事業基金會(2011)。《RIT (IFPI Taiwan) 白金(金)唱片簡介》
財團法人台灣唱片出版事業基金會(2011)。《RIT白金(金)唱片審核及認證實施要點》
財團法人台灣唱片出版事業基金會(2014)。《台灣唱片業發展現況》。財團法人台灣唱片出版事業基金會。
財團法人台灣唱片出版事業基金會(2014)。「RIT白金(金)唱片認證結果」。上網日期:2013年12月26日,取自http://www.ifpi.org.tw/record/about/I_dol/INTLCOLD.htm
孫憶南譯(2004)。《流行音樂的文化》。台北:書林。(原書Bennett A. [2001] Cultures of Popular Music. Buckingham [England] ; Philadelphia : Open University Press.)
徐百威(2000)。《次文化透過文化迴路形成潮流-以街頭時尚服飾經營為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馬世芳、葉雲平及陶曉清(2009)。《台灣流行音樂200最佳專輯:1975-2005》。台北:時報文化。
馬岳琳(2013.01.09)。〈五月天 唱熱台灣演唱會產業〉,《天下雜誌》,514,取自: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46291&page=1
馬國明(1998)。《班雅明》。台北:東大。
許綺玲譯(1998)。《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台灣攝影工作室。(原書Walter Benjamin [1936]. Illuminations. London: Fontana Press.)
許汝紘暨音樂企畫小組(2014)。《圖解音樂史》。台北:華滋。
陳李綢(1996)。《個案研究》。台北:心理。
陳明珠(2008)。〈符號學研究的反身自省:返回符號體系的思考〉,《圖書資訊學研究》,2(2):17-38。陳皆理(2013.09)。〈方舟進化史:八版舞台全公開〉,《音痴路》,3:40-41。
陳柔安(2011)。〈我移動故我聆聽〉,載於李天鐸(主編),《文化創意產業讀本:創意管理與文化經濟》。台北:遠流。281-301。
陳坤賢譯(2011),Peterson R. A.。〈非實體傳播時代下的音樂產業〉,載於李天鐸(主編),《文化創意產業讀本:創意管理與文化經濟》。台北:遠流。260-279。
陳慧玲(2015.03.26)。〈粉絲哭哭 五月天香港「五月之約」被迫中斷〉,自由時報即時新聞,上網日期:2015.08.31。取自http://ent.ltn.com.tw/news/breakingnews/1269332
黃子佼(主持人)(2013.10.29)。「華人演唱會魔幻推手:周佑洋」,創意多腦河【電視節目】。台灣:人間衛視。
黃亞琪(2014.04.14)。〈就是他們 五月天站上國際的推手〉,《商業周刊》1378:120-124。
黃致穎(2010)。〈數位趨勢下流行音樂產業之現況與展望〉,《文化創意產業之現況與展望》。33(8),37-45。
黃瑞棋著(2001)。《現代與後現代》。台北市:巨流。
黃顗穎(2003)。《流行音樂歌手形象、偶像崇拜與消費行為關係研究》。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黃齡儀(2008)。〈電視新聞影像素養研究:社會符號學的觀點〉,《中華傳播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
廖宏杰(2012)。〈搖滾精神,永遠不死!〉,《30》,96期。上網日期:2014年01月04日,取自http://www.30.com.tw/article_content_20438.html
張志宇、蔡佩君譯(2005)。《劍橋大學搖滾與流行音樂讀本》。台北:商周。(原書Frith S., Straw W., Street J. [2001].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Pop and Rock.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張旭東、魏文生譯(2010)。《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論波特萊爾》。台北:臉譜。(原書Walter Benjamin[1937]. Charles Baudelaire, Ein Lyriker im Zeitalter des Hochkapitalismus.)
張容瑛、周志龍(2006)。〈音樂產業全球化、流動著床與生產模式的重塑-台灣流行音樂產業為例〉,《台灣土地研究》。9(1),頁33-61。
張容瑛(2012)。〈北京世界城市的文化創意空間建構:音樂現場演出產業案例研究〉,《都市與計劃》。39(2),頁157-176。紐則謙譯(2011)。《基礎社會研究法》。台北:學富。
郭政倫譯(2000)。《搖滾樂的再思考》。台北:揚智文化。(原書Wicke P. [1990]. Rock Music: Culture, Aesthetics and Sociology.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彭小妍(2012)。《浪蕩子美學與跨文化現代性:一九三○年代上海、東京及巴黎的浪蕩子、漫遊者與譯者》。台北:聯經。
彭倩文譯(1993)。《搖滾社會學》。台北:萬象。(原書Frith, S. [1978]. The Sociology of Rock.)
鄒小櫻(2013.09)。〈有一種演唱會叫五月天〉,《音痴路》,3:32-35。
詹佳霖、駱仁威(2013.09)。〈方舟進化史〉,《音痴路》,3:40-41。
詹珮甄(2006)。《「周杰倫」現象》。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蔡淑芬(2013.10.09)。〈兩岸三地文創熱潮 方興未艾〉,中時電子報。取自http://www.chinatimes.com/
蔡妙真(2009)。〈由互文性的觀點看《三國志》對《左傳》的引用〉,《第六屆中國經學研會全國學術研討會》。台北:輔仁大學中國經學研究會。
劉名峯(導演)(2013)。現場‧戰場‧夢工場【電影】。台灣:相信音樂。
劉現成(2011)。〈台灣音樂創意產業:唱片業的區域性流傳與華人社群的重構〉,載於邱誌勇、鄭志文(主編),《媒體科技與文化全球化讀本》。台北:揚智。
劉維公(2001)。〈當代消費文化社會理論的分析架構:文化經濟學、生活風格、與生活美學〉,《東吳大學社會學報》,11:113-136。
劉維公(2001)。〈何謂生活風格?論生活風格的理論意涵〉,《當代》,168:10-25。霍煒譯(2003)。《做文化研究-索尼隨身聽的故事》。北京:商務。(原書du Gay, P., Hall, S., Janes, L., Mackay, H., & Negus, K. [1997]. Doing Cultural Studies: The Story of Sony Walkman. London : Sage.)
駱仁威、JC Wu(2013.09)。〈方舟掌舵──演唱會導演的諾亞甘苦談〉,《音痴路》,3:36-41。
鍾明熹(2011)。《論音樂藝術的原真性及其數位化境況》。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碩士論文。謝芝芬、李昭樺、龔仲湘(製作人)、劉名峯、五月天、黃中平(導演)(2013)。5月天諾亞方舟3D【電影】。台灣:相信音樂。
謝奇任(2006)。《國際唱片工業研究-跨國唱片公司的全球化、本土化、數位化》。台北:五南。
蕭采薇(2013.11.01)。〈五月天歐洲開唱想邀披頭四 紐約登「聖殿」麥迪遜〉,東森新聞雲。上網日期:2013年11月05日,取自http://www.ettoday.net/news/20131101/289193.htm
簡妙如(2003)。〈流行音樂意味著什麼?流行文化的科技、市場、差異主體與真誠性的解構〉,2003 年中華傳播年會論文。新竹:交大。
羅芽里(2012)。〈微時代新魅力-網路微電影之文化迴路〉,《數位創世紀研究論文》。2012年度。
鄭仲君(2001)。《我迷,故我在-流行音樂樂迷和流行音樂文本互動關係之探索》。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嘉揚(2003)。《愛情流行歌曲對歌迷愛情態度之影響關聯-以五月天之愛情歌曲與歌迷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學系碩士論文。Angela Mc Robbie. (2005). In the Culture Society: Art, Fashion and Popular Music. New York: Routledge.
Baudrillard, J. (1998). "The Theory of Consumption." The Consumer Society: Myth and Structures. Cambridge: Sage. pp. 49-86.
Benjamin, W. (1936). Illuminations. London: Fontana Press.
Benjamin, W. (1970). The Author as Producer. New Left Review, 1(62), 1-9.
BBC(2013.11.04):Meet MAYDAY Taiwan's Hottest Rock Band, BBC NEWS. 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WFPRCuQn5U
Berg, B. L., Howard L. (2011).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New York: Pearson Education.
Bourdieu, Pierre. (1993). “The Historical Genesis of A Pure Aesthetic,” The Field of Culture Production. Cambridge: Polity. pp. 254-266.
du Gay, P., Hall, S., Janes, L., Mackay, H., & Negus, K. (1997). Doing Cultural Studies: The Story of Sony Walkman. London : Sage.
Frith, S. (1986). Art versus technology: The strange case of popular music. Media, Culture and Society, 8: 263-279.
Genette, G. (1997). Palimpsests: Literature in the second degree (C. Newman & C. Doubinsky, Trans.). Nebraska, NE: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Gottdiener, M. (1995). "Semiotics, Socio-Semiotics and Postmodernism: From Idealist to Materialist Theories of the Sign." in Postmodern Semiotics: Material Culture and the Forms of Postmodern Life.
Gottdiener M. & Alexandors Ph. Logopoulos. (1986). Introduction of The City and the Sig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isty Press.
Gramsci, A. (1994). Hegemony, Intellectuals and the State. In J. Storey (Ed.), Cultural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 A Reader. New York: Harvester Wheatsheaf. pp. 210-216
Hall, S. (1980). Cultural studies: two paradigms. Media, Culture & Society. 2(1): 57-72.
Hall, S. (2007). Richard Hoggart, The Uses of Literacy and the Cultural Tur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 10(1): 39-49.
Harvey, D. (1991). 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 An Enquiry into the Origins of Cultural Change.
Hills, M. (2002). Fan cultures. London: Routledge. pp. 1-113.
Kristeva, J. (1980). Desire in language: A semiotic approach to literature and art. New York, N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Jameson, F. (1991). Postmodernism: The Cultural Logic of Late Capitalism. Durham. NC: Duke University Press. pp. 1-66.
K. R. Andrews (1951). Executive raining by the Case Method.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Li, J. (2009). Intertextuality and national identity: Discourse of national conflicts in daily newspaper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Discourse & Society, 20(1): 85-121.
Mayer-Schönberger, Viktor. (2009). “The Role of Remembering and the Importance of Forgetting.” In Delete: The Virtue of Forgetting in the Digital Age. Princeton: Princeton UP. pp.16-49.
Moriarty: S. (2005).Visual semiotics theory. In K. Smith, S. Moriarty, G. Barbatsis & K. Kenney (Eds.), Handbook of visual communication: Theory, methods, and media. Mahwah, NJ: Erlbaum Associates. pp. 227-241
Oddey, Alison (2007). “Re-thinking the Theatrical Frame: The Opera Director, Video Artist, and Visual Artists.” Re-Framing the Theatrical: Interdisciplinary Landscapes for Performance. New York: Palgrave. pp. 6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