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01. 《大正新修大藏經》(1983):《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冊20,密教部三,第1060經。
02.方柏舜(2010):《台灣大悲咒水法門之研究-以功德山中華國際大悲咒水功德會為中心》。
03.白裕承譯(1998):《最後 14 堂星期二的課》。台北:大塊文化。
04.李永平譯(1998):《天使走過人間》。台北:天下文化。
05.李佩怡(1998):〈失落的自我調適-如何運用創意渡過悲傷〉。《學生輔導月刊》。06.李佩怡(2000):《失落與悲傷》。林綺雲主編,生死學。台北:洪葉。
07.李佩怡(2000):《悲傷之自我調適與基本助人技巧》。林綺雲主編,生死學。台北:洪葉。
08.李佩怡(2001):〈生命窮盡之境-為何要探問人瀕臨死亡的苦難〉。《諮商與輔導》。09.李開敏、林方皓、張玉仕、葛書倫譯(1995): 《悲傷輔導與悲傷治療》。台北:心理。
10.李雅玲(1989):《癌症死亡兒童的母親其哀傷反應及調適性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1.李姿寬(2005):《佛教大悲咒之傳統與遞變》,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系碩士在職專班音樂學組。12.何志培(2002):〈親人遽逝的身心反應及如何走出傷痛〉。《諮商與輔導》。13.林杏足(1996):〈死亡事件對家庭系統的影響-家庭悲傷反應與任務〉。《輔導季刊》。14.林家瑩(1998):《喪失子女的父母失落與悲傷反應及復原歷程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15.林方皓譯(2002):〈創傷性死亡的複雜性哀悼〉。李開敏主編,《與悲傷共渡-走出親人遽逝的喪慟》。台北:心理。
16.林光明(2012):《大悲咒注釋》。台北:嘉豐。
17.柯永河(1994):《臨床心理學-心理治療》,2 版。台北:大洋。
18.胡文裕等著(2015):《臨終關懷與實務》。台北:空大。
19.侯南隆(2000):《我不是壞小孩-喪親少年的生命故事與偏差行為》。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許文耀、吳英璋(2000):〈災後的心理反應及復原歷程〉。《學生輔導》。21.許育光(2002):《從分離個體化觀點探討-協助複雜性哀傷兒童在治療關係中疏通悲傷》。
22.洪啟嵩(2006):《如觀自在:千手觀音與大悲咒的實修心要》。台北:全佛。
23.洪啟嵩(2012):《觀音的幸福力》。台北:商周。
24.徐珮菡(1999):《音樂治療理論基礎及其在臺灣的研究與實踐》。
25.張淑芬(1996):〈喪子悲傷反應及意義治療的應用〉。《諮商與輔導》。26.張玉珍、朱翠萍(1999):《一位失去早產兒父親其角色及哀傷反應。長庚護理》。27.張利中(2002):〈「尋獲生命意義」的時態與心理歷程〉。《南華大學生死學通訊》。28.黃淑姿、湯玉英(1996):〈罹患腦瘤死亡兒童母親所面臨的失落哀傷反應及調適行為〉。《護理雜誌》。29.黃宗仁譯(1997):《從存在主義到精神分析》。台北:杏文。
30.黃淑清(1998):《失落的因應歷程之探討-以青少年期父(母)親過世的成人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31.黃君瑜(2002):〈悲傷治療之理念演變〉。《諮商與輔導》。32.黃詩喬(2007):《運用音樂治療概念提昇情緒智力-以某國中七年級音樂課為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
33.傅偉勳(1993):《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台北:中正。
34.慈怡,永本(2014):《佛光大辭典》:佛光文化。
35.聖嚴法師(1999):《學佛群疑》,法鼓文化。
36.游恆山譯(1991):《生存的理由》。台北:遠流。
37.楊韶剛(2001):《尋找存在的真諦-羅洛.梅的存在主義心理學》。台北:貓頭鷹。
38.楊淑智譯(2001):《難以承受的告別-自殺者親友的哀傷旅程》。台北:心靈工坊。
39.楊敏昇(2014):《遺體處理學》。新北市:大中國。
40.趙可式、沈錦惠譯(1995):《活出意義來》。台北:光啟社。
41.廖珍娟(1998):〈喪失嬰兒父母之照顧〉。《護理雜誌》。42.郭志通(2002):〈走出生命的幽谷-談悲傷輔導〉。《諮商與輔導》。43.郭德才(2012):〈咒語與音療原理〉。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50b5e401013pb7.html
44.談錫永(1998):《觀世音與大悲咒》。台北:全佛。
45.葉何賢文(2003):《悲傷調適歷程及生命意義展現之研究以喪子(女)父母為例》,南華大學生死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46.駱麗華(1981):〈悲逝-痛失愛子父母的哀痛過程〉。《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護理學係成立二十五週年專刊》。
47.陳介英(2002):〈深度訪談在經驗研究地位的反思〉。南華大學第一屆「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質性研究方法」研習會。
48.陳圭如(2001):〈我的抉擇-三位受暴女性的心路歷程〉。「家庭與性侵害」學術論文研討會。
49.陳伯璋(2000):〈質性研究方法的理論基礎〉。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高雄:麗文。
50.陳珍德(1995):《癌症病人生命意義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51.陳琴富譯(1999):《假如我死時你不在我身邊》。台北:張老師。
52.陳菁菁(2004):〈音樂治療的歷史、定義及其在中國的發展〉,《音樂探索第3期》。
53.蔡文瑜(2001):《女性喪偶者的悲傷調適歷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54.簡美秀(2014):《大悲咒音療在大悲懺法會中的角色探討》, 佛光大學生命與宗教系碩士班宗教學組碩士論文。55.鍾家麟(2012):《大悲咒講記》。台中:大悲心。
56.鍾家麟(2013):《大悲咒解(淺釋)》。台中:大悲心。
57.鍾家麟(2012):《觀世音菩薩大悲咒示現相講記》。台中:大悲心。
58.鍾家麟(2015):《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講記》。台中:大悲心。
59.鄭志明、萬金川等著(2008):《殯葬歷史與禮俗》。台北:空大。
60.釋成晅(2005):《觀音法門的修行理趣與實踐向度之研究:以《千手千眼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為主》,圓光佛學研究所。
61.釋慧開(2002):〈從佛陀教化的觀點淺論-探索生命的終級意義與活出圓滿自在的人生〉。《南華大學生死學通訊》。
二、英文部份
01.Bowlby, J.(1980).《Attachment and loss, volⅢ:Loss, sadness and depression》. London:Hogarth Press.
02.Braun, M. J., & Berg, D. H.(1994). 〈Meaning reconstruction in the experience of parental bereavement〉. 《Death Studies》, 18, 105-129. Occupational health nursing, 12 , 633-635.
03.Corr, C. A., Nabe, C. M., & Corr, D. M.(1997). 《Death and dying,life and living》(2nd ed.)California : Brooks/Cole.
04.Despelder, L. A., & Strickland, A. L.(1999). 《The last dance : encountering death and dying》(5th ed.).California : Mayflield.
05.Frankl, V. E.(1963).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New York:Washington Square.
06.Frankl, V. E.(1988). 《The will to meaning》. New York : Mereidian.
07.Joe, w.(1997).《Invasion of the sorrow-snatchers》. Newsmagazine, 24(9), 34-38.
08.Kubler-Ross, E.(1969).《On death and dying》. New York:Macmillan.
09.Kubler-Ross, E.(1975).《Death: the final stage of growth》. New York : Touchstone.
10.Kuble-Ross, E.(1983).《On childen and death》. New York : Touchstone.
11.Lair, G. S.(1996).《Counseling the terminally ill : Sharing the journey》. Washington, D. C : Taylor&Francis.
12.Liveneh, H.(1986).《A unified approach to existing models of adaptation to disability》:parrt 1-a model adaptation. Journal of applied rehabilitation counseling, 17(1), 5-16.
13.Littlewood, J.(1992).《Aspects of grief-bereavement in adult life》. London:Routledge.
14.May, R.(1953). 《Man’s search for himself》. New York:Norton.
15.May, R.(1959). 《The meaning of anxiety》. New York:Ronald.
16.Miles, M. B., & Huberman, M.(1984).《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A sourcesbook of new methods》. California : Sage.
17.Parkes, C. W., & Weiss, R. S.(1983).《Recovery from bereavement》. New York:Basic Books.
18.Parks, C. M., Laungani, P., & Young, B.(1997). 《Death and bereavement acrosscultures》.New York : Routledge.
19.Prend, A. D.(1997). 《Transcending loss》. New York : Berkley.
20.Rando, T. A.(1995).《Grief and mourning:Accommodating to loss. In Wass, H., &Neimeyer, R. A.(eds). Dying : Facing theFacts》(3th ed.), 211-239.Washington, D. C : Taylor&Francis.
21.Robert, A. N.(2000).《Searching for the meaning of meaning : Grief therapy and the process of reconstruction. Death Studies》, 24(6), 541-558.
22.Seidman, I. E.(1991).《Interviewing as qualitative research:A guide for researchers in education and the social science》. 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23.Stillion, J, M.(1995). 《Death in the lives of adults:responding to the tolling of the bell. In Wass, H., & Neimeyer, R. A.(eds). Dying:Facing the Facts》(3th ed.), 303-320. Washington, D. C:Taylor&Francis.
24.Tedeschi, R. G., & Calhoun. L. G.(1995). 《Traumand transformation:Growing in aftermath of suffering》. California:Sage.
25.Worden, J. W.(1991). 《Grief counseling and grief therapy》. New York:Spring.
26.Yalom, I. D.(1980).《Existential psychotherapy》. New York:Basic 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