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213)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10 02:3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吳峯陽
研究生(外文):Wu, Feng-Yang
論文名稱:臺北地區國小參與技擊運動社團學生之休閒運動效益
論文名稱(外文):Recreation Sports Benefits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Participating in Martial Arts Club in Taipei Area
指導教授:黃月桂黃月桂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uang, Yueh-Guey
口試日期:2017-12-15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大學
系所名稱:休閒運動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民生學門
學類:運動休閒及休閒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8
畢業學年度:10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0
中文關鍵詞:跆拳道武術空手道休閒效益
外文關鍵詞:TaekwondoWushuKarateLeisure Benefi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39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1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地區國小參與技擊運動社團學生之休閒運動效益。以臺北地區國小四到六年級參與跆拳道、武術、空手道三項社團的學生為研究對象,立意取樣發放488份問卷,回收242份問卷,有效問卷181份。研究結果如下:
一、臺北地區參與技擊社團學生以四年級最多,參與者性別以男生居多,參與的主要原因是自己的興趣;參與學生父母職業皆以服務業居多;參與社團活動頻率以每週一次人數比例較多,每次活動時間為1~2小時的比例較高。
二、參與技擊社團之休閒運動效益高低依序為生理效益(平均4.13分)、社交效益(平均4.06分)、心理效益(平均3.84分)。
三、不同年級、性別、家長的職業類別、家人的參與技擊運動的狀況、同學朋友參與技擊社團的狀況在技擊運動休閒運動效益上沒有顯著差異。
四、參與空手道社團的心理效益大於參與跆拳道社團的心理效益(4.06>3.85)。
五、每週參與技擊運動社團活動三次以上的休閒運動效益大於每週參與一次,其生理效益(4.34>3.98)、心理效益(4.03>3.68)、社交效益(4.23>3.92)、技擊運動的休閒運動效益(4.17>3.84)均是每週三次以上大於每週一次。
結論與建議:
一、隨著年級增加,參與技擊社團人數有減少的趨勢;技擊社團參與者男生開始多於女生的時間出現在國小高年級。
二、推展技擊運動應以提高學生興趣與家長意願為主。
三、技擊運動休閒效益中以生理效益較為突出,可以作為推展宣導參與的重點。
四、不同的技擊項目在心理效益有顯著差異,傳統東方技擊運動在這部分較具優勢,值得家長注意。
五、參與次數比活動時間重要,每週三次的頻率可以使參與技擊社團帶來較好的休閒運動效益。
This study explored the benefits of recreational sports for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participating in Martial Arts club in Taipei Area. Taking the fourth to sixth graders who participating in Taekwondo, Wushu, and Karate clubs in Taipei Area as study objects, 488 questionnaires were sent out, 242 of them were collected, and then 181 valid ones were analyzed. The findings were as follows:
1. First, the participation profile showed: most students were in the fourth grade, fifth and sixth grade were less; the majority of them were boys; the main reason of participation was to their own interests; a significant portion of their parents were involved in the service industry; most of them participated their activities once a week, three times a week were the next, and most of them spent 1 to 2 hours per time.
2. Second, the participants showed their sequential sports benefits were physiological benefits(4.13), social benefits(4.06), and then psychological benefits(3.84).
3. Thir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benefits for students participating in Martial Arts in different grades, gender, parents’ occupation, family’s attendance and friends’ participation.
4. Fourth, the Karate participants were found to have higher psychological effectiveness than Taekwondo participants (4.06>3.85).
5.Fifth, the weekly participation of recreational benefits of Martial Arts shows that three classes a week which was found better than once a week; e.g. physiological(4.34>3.98), psychological(4.03>3.68), social(4.23>3.92), and total recreational benefits of Martial Arts (4.17>3.84).
Conclus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1. First, by the increase of grades, the number of participants tended to decrease; the time that boys were more than girls participating Martial Arts club appears in the fifth and sixth grade of elementary school.
2. Second, the promotion of Martial Arts should be based on improving students’ interests and parents' willingness.
3. Third, physiological benefit was much more prominent in recreational benefits of Martial Arts, which could be used as the focus of promotion and publicity.
4. Fourth, different Martial Arts club events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psychological benefit; in this part, traditional oriental Martial Arts had more advantages. It was worth the attention of parents.
5. Fifth, the frequency of participation was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accumulated time of participation. The frequency of three times a week would bring better recreational sports benefits to participating in Martial Arts clubs.
目錄
學位論文授權書…………………………………………………………..ii
學位考試審定書.........................................................................................iii
中文摘要.................................................................................................... iv
英文摘要.....................................................................................................vi
謝誌...........................................................................................................viii
目錄..............................................................................................................x
表目錄.......................................................................................................xiii
圖目錄.......................................................................................................xvi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解釋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 6
第貳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學校技擊運動社團發展概況 7
第二節 技擊運動特性與參與 11
第三節 技擊運動的休閒運動效益 18
第四節 小結 37
第參章 研究方法 3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9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0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1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50
第肆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3
第一節 臺北地區國小技擊運動社團參與學生背景資料 53
一、國小技擊運動社團參與者年級、性別與技擊項目概況 53
二、國小技擊運動社團參與者父母職業概況 55
三、父母對子女參與技擊運動社團的態度 56
四、家人、同學與朋友參與技擊運動狀況 57
第二節 臺北地區國小技擊運動社團參與原因 58
第三節 臺北地區國小學生技擊運動社團參與情形 62
一、每週參與技擊社團活動次數 62
二、技擊社團活動時間及參與技擊運動社團的時間長短 63
第四節 臺北地區國小學生參與技擊運動社團的休閒運動效益 64
二、 年級對技擊運動的休閒運動效益分析 66
三、 性別對技擊運動休閒運動效益的分析 68
四、 家人參與技擊運動情況對技擊運動的休閒運動效益分析 69
五、 同學朋友參與技擊動社團情況對技擊運動休閒運動效益的分析 71
七、 技擊運動社團對技擊運動的休閒運動效益分析 73
八、 技擊運動社團參與強度對技擊運動的休閒運動效益分析 75
第五節 小結 80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83
第一節 結論 83
第二節 建議 84
第三節 研究限制 87
參考文獻 89
中文部分…………………………………………….……………....89
英文部分 ………………………………………….……………..…102
附錄 ……………………………………………………….………..104
附錄一 國小學生參與學校技擊運動社團休閒運動效益問卷 104
附錄二 問卷編碼表 110
附錄三 2012~2014年全國各級學校技擊運動社團參與人數排名 111
附錄四 2012~2014年全國各級學校技擊運動社團人數統計 113
附錄五 臺北市國小技擊運動社團開設學校術與參與人數 115
附錄六 新北市國小技擊運動社團開設學校術與參與人數 116
附錄七 全國國小開設技擊運動社團學校數 117
附錄八 協助施測學校與問卷相關資訊列表 118
附錄九 常見技擊運動比賽規則中有效攻擊部位與判定方式列表 119


表目錄

表2-1 2015年度各級學校技擊運動社團開設學校比例表 7
表2-2 2014年臺北地區國小技擊運動社團學校數與參與人數統計表 11
表2-3 技擊運動發源地區列表 13
表2-4 各項技擊運動比賽方式比較 14
表2-5 休閒效益研究構面列表 20
表2-6 特定族群的休閒運動效益相關研究 25
表2-7 特定運動項目的休閒運動效益相關研究 26
表2-8 國小學生的休閒運動效益相關研究 28
表2-9 技擊運動的休閒運動分類 29
表2-10 技擊運動生理效益 31
表2-11 技擊運動心理效益 34
表2-12 技擊運動社交效益文獻列表 36
表3-1 2014年臺北地區國小技擊運動社團開設學校數與參與人數 40
表3-2 問卷審定專家專長列表(以姓氏筆畫排序) 42
表3-3 技擊運動休閒運動效益問卷題目原始設計與修訂對照表 44
表3-4 技擊運動休閒運動效益問卷基本資料部分修訂對照表 45
表4-1 不同年級與性別的技擊運動社團參與情形 54
表4-2 不同性別參與技擊運動社團情形 55
表4-3 不同年級參與技擊運動社團情形 55
表4-4 參與者父母親職業概況 56
表4-5 父母對子女參加技擊運動社團的態度 57
表4-6 家人、同學與朋友參與技擊運動狀況 58
表4-7 參與學校技擊運動社團的原因 59
表4-8 各年級參與原因比較表 60
表4-9 不同性別參與原因比較表 61
表4-10 不同技擊社團項目的參與原因統計表 62
表4-11 每週參與社團活動次數表 63
表4-12 不同技擊社團每週參與社團活動次數表 63
表4-13 每次社團活動時間表 64
表4-14 參加學校技擊運動社團的時間長短 64
表4-15 技擊運動的休閒運動效益問卷分數統計表 65
表4-16 問卷各題分數統計表 66
表4-17 不同年級參與技擊運動的休閒運動效益 67
表4-18 不同年級對技擊運動的休閒運動效益分析 68
表4-19 性別對技擊運動的休閒運動效益分析 69
表4-20 家人參與技擊運動情況在技擊運動休閒運動效益之比較 70
表4-21 家人參與技擊運動情況對技擊運動休閒運動效益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70
表4-22 同學朋友參與狀況對技擊運動的休閒運動效益分析 71
表4-23 不同父親職業類別之技擊運動的休閒運動效益 72
表4-24 不同父親職業對技擊運動的休閒運動效益分析 72
表4-25 不同母親職業類別之技擊運動的休閒運動效益 73
表4-26 不同母親職業對技擊運動的休閒運動效益分析 73
表4-27 不同技擊運動社團在技擊運動的休閒運動效益 74
表4-28 不同技擊運動社團對技擊運動的休閒運動效益分析 75
表4-29 每週不同參與次數之技擊運動的休閒運動效益 77
表4-30 每週不同參與次數對技擊運動的休閒運動效益分析 77
表4-31 每次社團活動時間之技擊運動的休閒運動效益 78
表4-32 每次社團活動時間對技擊運動的休閒運動效益分析 78
表4-33 參與技擊運動社團時間長短在技擊運動的休閒運動效益 79
表4-34 參與技擊運動社團時間長短對技擊運動的休閒運動效益分析 79

圖目錄

圖2 1 2012~2014年全國各級學校技擊運動社團參與人數統計圖 9
圖2 2 2012~2014全國國小技擊社團參與學生數 10
圖3 1 研究架構圖 39
中文部分
106年全國運動會(2017,10月8日)。單項技術手冊-33.武術。資料引自http://sport106.ilc.edu.tw/Upload/news/33.%E6%AD%A6%E8%A1%93.pdf
ELTA愛爾達電視台(2017,10月17日)。2016里約奧運季賽項目介紹-角力。資料引自http://www.elta.tv/event/Rio2016/sport_in.php?v=6
International Taekwon-Do Rederation Taiwan(2017,10月26日)。ITF跆拳道精神。資料引自https://itf-taiwan.com/intro/tenets
KENJON Boxing Training Center肯將拳擊運動訓練中心(2017,10月17日)。國際拳聯技術規則。資料引自http://kenjon.pixnet.net/blog/post/229317721
TSNA專業體育新聞台(2016,5月13日)。角力是什麼運動?陳玟陵:看我比賽就知道。資料引自http://news.tsna.com.tw/tw/news/show.php?num=1918&c=1
中華民國體育學會(2000)。休閒運動活動專書。臺北巿。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中華民國柔道總會(2017,10月17日)。柔道之技術。資料引自http://www.judo.org.tw/archery.php?id=6
中華民國國武術總會(2017,10月4日)。中華國術「內家」太極拳比賽規則。資料引自http://kwfroc.ickf-kuoshu.org/index.php/competitionrulesmenu/22-taijirules
中華民國國武術總會(2017,10月4日)。國際武聯套路規則2005版。資料引自http://www.iwuf.org/upload/2015/0206/fe60942905b4f42894d407ce8d3c54581e19e9d2.pdf
中華民國國武術總會(2017,3月22日)。國際武聯散手規則2107版。資料引自http://www.iwuf.org/upload/2017/0321/c08f77e163eac126d6f47be140ca4dcc4f5d3ceb.pdf
中華民國太極拳總會(2017,10月4日)。國際太極拳規則。資料引自http://www.cttaichi.org/manage/Files/R8.rar
中華民國空手道協會(2017,10月4日)。2017 世界空手道聯盟(WKF)最新競賽規則。資料引自http://www.ctkf.net.tw/j3e/images/WKF%20Rules%202017-0918-CTKF-CHN.pdf
中華民國合氣道推廣訓練協進會(2017,10月4日)。104年度全國中正盃合氣道錦標賽技法規定說明。資料引自http://www.taiwan-aikido.org/modules.php?name=News&file=article&sid=355
中華民國柔道總會(2017,10月7日)。格式-競賽規程。資料引自http://www.judo.org.tw/news_info.php?id=98
中華民國跆拳道協會(2016,12月29日)。世界跆拳道聯盟品勢競賽規則與解釋說明。資料引自http://www.taekwondo.org.tw/uploads/tadnews/file/nsn_1359_1.pdf
中華民國跆拳道協會(2016,12月29日)。世界跆拳聯盟競賽規則與解釋說明。資料引自http://www.taekwondo.org.tw/uploads/tadnews/file/nsn_1360_1.pdf
中田真美(2014)。日本中小學體育課程。學校體育期刊。第145期。78-85頁。
尤鼎傑(2013)。武術散打學員參與動機, 休閒滿意度與持續參與意願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班。
王怡菁(2010)。東豐綠廊自行車休閒活動之休閒效益與滿意度之研究。嶺東體育暨休閒學刊(8),頁 113-130。
王怡菁、施慧珉(2009)。籃球活動參與者在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分析。弘光學報(55),頁 49-66。 doi: 10.6615/har.200904.55.05
王建鈞(2014)。高中射箭、田徑及空手道代表隊選手的生理特性比較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體育學系,高雄市。
王祥俊(2010)。消失的運動鞋-國小階段女生運動參與歷程之轉變。國立臺灣體育學院休閒運動管理研究所,台中市。
王國任(2017)。大學生人格特質、風險知覺、休閒效益與其飲酒涉入相關之研究─以彰化地區為例。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班,彰化縣。
石芳綺(2004)。武術訓練對國小學童體適能及唾液免疫球蛋白A濃度之影響。臺北巿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臺北市。
台北市體育總會-空手道協會(2017,10月17日)。空手道比賽規則-對打。資料引自http://www.taipeikaratedo.org.tw/taipeikaratedo/about.jsp?cid=40
余欣佳(2011)。從運動中學習品德教育-以劍道運動爲例。輔仁大學體育學刊(10),頁 359-365。
李三仁、邱淑媛(2010)。國人參與休閒運動價值之探究。永達學報, 10(1),頁 54-63。
李文心(2006)。日本劍道精神研析。臺大體育學報(8),頁 185-195。
李弦青(2008)。十二週太極拳訓練對國小高年級學童之健康體適能及注意力的影響。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班,雲林縣。
李炳昭、陳秋曇(2009)。論述休閒、休閒活動與休閒運動。臺中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系刊(4),頁 48-57。
李根才(2007)。“合氣道”簡介。技師期刊(47),頁 7-10。
沈怡欣(2016)。馬拉松跑者參與動機、遊憩專門化與休閒效益之研究。南華大學旅遊管理學系休閒環境管理碩士班,嘉義縣。
沈雪珍、郭素娥(2016)。系統性文獻回顧-探討太極拳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運動耐力、生活品質及健康狀態之成效。台灣公共衛生雜誌, 35(1),頁 39-52。 doi: 10.6288/tjph201635104072
沈雪柔、趙家民、劉孟芳(2017)。 彰化市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運動參與, 休閒阻礙及休閒滿意度探討。文化事業與管理研究, 17。
武備誌編輯團隊(2017,8月9日)。如何看懂劍道比賽。資料引自https://martialab.hk01.com/sns/article/110911
武備誌編輯團隊(2017,1月16日)。談柔道2017年試行新比賽規則。資料引自https://martialab.hk01.com/sns/article/68073
武備誌編輯團隊(2017,2月10日)。WTF跆拳道2017競賽規則修訂-修訂詳解。資料引自https://goo.gl/YnYBwC
金車文教基金會(2016,9月27日)。教師問卷-手機和翹課,教師新難題。資料引自http://kingcar.org.tw/survey/406
林欣慧(2002)。解說成效對休閒效益體驗之影響研究---以登山健行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管理研究所,台北市。
林建良(2006)。社會化媒介對國小學童運動參與行為之影響。北體學報(14),頁 106-119。 doi: 10.6167/tpec/2006.14.10
林峰民(2008)。太極拳練習對國小學童基本運動能力之影響。國立花蓮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花蓮縣。
林國銘(2012)。淺析戰鬥有氧(Body Combat)風潮。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 11(1),頁 258-264。 doi: 10.6169/ncyujpehr.11.1.25
林志鈞、江慧欣(2015)。銀髮族參與休閒活動型態、休閒涉入及休閒效益對成功老化之關係。育達科大學報(40),頁 57-85。
林志鈞、王建智(2016)。路跑活動吸引力與行為意圖之關係-休閒體驗、休閒效益之中介效果。休閒觀光與運動健康學報, 6(3),頁 114-152。
林志鈞、葉子明、林禹伶(2016)。 運動與休閒!肚皮舞運動者之休閒涉入、流暢體驗對休閒效益影響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 11(3),頁 57-79。
邱秀菁(2016)。臺中市公立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運動參與動機、阻礙因素與休閒運動效益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台中市。
邱治宏(2016)。新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運動參與動機、休閒阻礙 與休閒效益之研究-以三重分區為例。聖約翰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碩士在職專班,新北市。
洪秀吉、賴蓉星、陳夏蓮(2013)。中高齡者下肢肌力之實證護理--以太極拳訓練介入方案為例。弘光學報(69),頁 61-71。 doi: 10.6615/har.201303.69.05
洪谷松(2005)。認識跆拳道及淺談歷史演進。競技運動(7),頁 63-70。
洪谷松、許立宏(2009)。論跆拳道武術運動之「武德」。體育學系系刊(9),頁 37-46。
洪煌佳(2002)。突破休閒活動之休閒效益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管理研究所,台北市。
洪慈嬪(2017)。陸軍航空飛行訓練指揮部志願役人員對休閒態度、休閒阻礙與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台中市。
侯堂盛、楊孟華(2016)。大學生的不同背景變項對休閒涉入與休閒效益之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 13(3),頁 1-17。 doi: 10.6214/jsrm.1303.001
徐存香(2016)。家庭露營者露營體驗行為及休閒效益之研究。臺北市立大學休閒運動管理學系碩士班,臺北市。
翁嘉隆(2011)。有氧跆拳訓練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健康體適能與身體自我概念的影響-以雲林縣安慶國小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班,雲林縣。
袁鴻佑(2014)。十二週拳擊有氧運動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之影響。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健康產業管理研究所,基隆市。
馬明達(2007)。說劍叢稿(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
馬君萍、游正忠、朱明政、莊淑蘭(2014)。高雄地區高中職教師休閒參與動機與休閒效益之研究。興大體育學刊(13),頁 139-151。
教育部體育署(2013)。101學年度學校體育統計年報。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體育署(2014)。102學年度學校體育統計年報。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體育署(2015)。103學年度學校體育統計年報。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體育署(2016)。104學年度學校體育統計年報。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體育署(2015)。103 學年度學生運動參與情形調查報告書。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體育署(2017)。104 學年度學生運動參與情形調查報告書。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體育署(2016,8月30日)。103學年各級學校運動社團種類與人數。政府資料開放平台。資料引自http://data.gov.tw/node/34188
教育部體育署(2013)。性別與運動。臺北市:作者。
張見文(2014)。國小單車畢業典禮參與者的參與動機和休閒效益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屏東縣。
張福仁(2012)。不同中華武術之拳術訓練對國小學童運動知覺能力之影響。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體育學系體育教學碩士學位班,臺北市。
張見文(2013)。休閒效益之初探。論文發表於「2012 年第五屆運動科學暨休閒遊憩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屏東縣,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張見文(2014)。國小單車畢業典禮參與者的參與動機和休閒效益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屏東縣。
張英智、葉子明、陳勝勇(2016)。高中職女學生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休閒效益之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 11(4),頁 1-28。
張珈瑛、陳建廷(2013)。樂齡族群運動休閒動機、休閒阻礙與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 10(2),頁 82-91。
張珈瑛、陳建廷(2014)。樂齡族群運動休閒舞蹈學員休閒效益與休閒阻礙之研究-以大臺中社區大學為例。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 13(3),頁 101-111。 doi: 10.6169/ncyujpehr.2014.13.3.10
曹文仲、洪敦賓、王嘉淳(2006)。休閒體育相關文獻之探討。淡江體育(9),頁 44-50。
許玉鈴(2013)。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活動參與、休閒效益和身體意象關係之研究-以台南市某國小為例。南台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台南市。
許光麃(2007)。傳統中國武術價值觀之解析。體育學系系刊(7),頁 21-29。
郭森吉(2014)。雲林縣跆拳道館學員參與動機、社會支持及休閒運動效益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班,雲林縣。
郭憲偉(2007)。論傳統武術與競技武術之套路功能區別。屏東教大體育第 11 期。
郭憲偉、郭金芳(2014)。中國武術的異化。運動文化研究(25),頁 57-76。
郭婷婷、曾雯琦(2014)。 運用柔道運動輔助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治療-案例分析。源遠護理, 8(2),頁 56-62。 doi: 10.6530/yyn.2014.8(2).09
陳小平(2002)。合氣道歷史之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台中市。
陳彥彣(2016)。八週拳擊有氧運動介入對大學生心肺耐力和肌力之影響。國立屏東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屏東縣。
陳春安(2011)。路跑運動之休閒效益研究。南台人文社會學報(5),頁 73-98。
陳春安、楊平安、江昱仁(2009)。路跑運動參與者涉入程度與休閒效益之研究。
陳哲洋、蔡虔祿(2016)。空手道運動對老年人平衡能力之探討。中原體育學報(8),頁 8-15。 doi: 10.6646/cypej.2016.8.8
陳挺豪、李志強(2014)。學生參與運動社團動機、學習滿意與再參與意圖間關聯之研究。中原體育學報(5),頁 73-82。
陳淑貞、劉妍秀(1998)。運動生物力學之定性分析在空手道“型”上的應用。中華體育季刊, 11(4),頁 111-117。 doi: 10.6223/qcpe.1104.199803.1715
陳清惠、顏妙芬(2002)。太極拳運動對慢性疾病症狀控制之成效。護理雜誌, 49(5),頁 22-27。 doi: 10.6224/jn.49.5.22
陳淑芬、章宏智(2010)。國小學童學校運動社團參與動機與社會化媒介關係之研究。休閒與社會研究(1),頁 29-42
陳皇達(2015)。高中職拳擊校隊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屏東縣。
陳昭璁、楊正群、潘定均、陳冠列(2016)。 臺北市高級中學空手道運動代表隊參與動機之研究。交大體育學刊(11),頁 13-24。
連央毅、陳美燕 (2015)。 馬拉松運動參與動機、休閒效益與滿意度之研究。休閒研究, 6(1),頁 48-69。
雲門舞集舞蹈教室(2017a,8月21日)。網站首頁。雲門舞集舞蹈教室。資料引自http://www.cgds.com.tw
雲門舞集舞蹈教室(2017b,8月21日)。武術。雲門舞集舞蹈教室。資料引自http://www.cgds.com.tw/martialarts
雲門舞集舞蹈教室(2017c,8月21日)。武術-8足歲以上武術課程。雲門舞集舞蹈教室。資料引自http://www.cgds.com.tw/8
曾憶萱(2013)。跆拳道品勢與對打技術關聯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體育學系運動教練碩博士班,台北市。
曾聖文、蔡佳紋(2013)。休閒運動態度對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效益之影響:以參與動機為中介變項。運動與遊憩研究, 8(1),頁 23-47。
賀中慧(2016)。跆拳道競賽戰術應用之剖析。中華體育季刊, 30(1),頁 73-78。 doi: 10.3966/102473002016033001010
黃上郡、李城忠(2016)。太極拳參與者休閒涉入對休閒效益及成功老化之影響。運動與健康研究, 5(2),頁 71-90。
黃文慧(2016)。健走參與者之休閒效益與幸福感。臺北市立大學休閒運動管理學系碩士班,臺北市。
黃金柱、林志成(1999)。我國青少年休閒運動現況、需求暨發展對策之研究。臺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黃泰諭(2005)。八週密集太極拳訓練對女性老年人下肢肌力及平衡能力之影響。臺灣師範大學體育。
黃國恩 (2001)。柔道“形”的技術之探討。臺大體育(38),頁 55-62。
黃淑茹(2010)。一個國術與班級經營之個案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台北市。
黃雯嫈(2016)。有氧舞蹈課程介入對國中生身心健康與運動效益影響之研究。大葉大學運動健康管理學系,彰化縣。
黃蕙娟、陳露菁(2014)。跆拳道館學員運動参與動機之研究-臺中市跆拳道館為例。運動與健康研究, 3(3),頁 23-45。
楊宜昌、張家昌、蘇泰源(2015)。大專跆拳道選手參與動機研究。彰化師大體育學報(14),頁 165-176。
楊秀珠、翁正哲、康龍豐 (2011)。 劍道選手運動自信心來源之研究。休閒與社會研究(4),頁 73-91。
葉霽翔(1999)。跆拳道運動在台灣發展過程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
劉小嫻、熊漢琳、王俊傑、王元聖(2014)。2013 年世界跆拳道錦標賽攻擊動作技術分析。運動研究, 23(2),頁 43-59。
劉創文、鍾志強、陳金宏 (2015)。 路跑參與者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休閒運動期刊(14),頁 111-122。
劉瑞育(2015)。家長讓孩童參與休閒運動課程動機、滿意度與後續參與意願之研究。臺北市立大學休閒運動管理學系碩士班,臺北市。
劉豐源、洪谷松(2010)。跆拳道品勢運動深度休閒特質之研究。運動與遊憩研究, 5(1),頁 106-119。
歐川慶(2016)。台灣路跑運動休閒效益、參與動機與滿意度之探討。明道大學企業高階管理碩士班,彰化縣。
歐陽弘(2006)。聖經與老子之道: 論跆拳道之道與文化。國立體育大學碩士論文。
蔡友文(2008)。97年全中運國女組跆拳道前三量級技戰術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台北市。
鄭胤序、李姿瑩 (2010)。 武術訓練對國小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上課不專注行為之影響。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 教育類, 41(1),頁 91-132。
鄭淑萍(2015)。桃園市國小教師休閒運動生活型態、休閒運動效益與憂鬱情緒之關係。大葉大學運動健康管理學系,彰化縣。
盧彥丞(2009)。 台灣柔道運動推展之探究:以嘉納治五郎推展柔道歷程為例。大專體育(100),頁 1-7。 doi: 10.6162/srr.2009.100.01
盧堅富、彭靜蓮(2015)。以微笑單車進行城市旅遊之遊客其資訊搜尋程度、休閒行為與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休閒與遊憩研究, 7(2),頁 83-128。 doi: 10.6157/2015.7(2).3
蕭榮吉(2007)。武術基本功訓練對國小學童體型發育及體適能的影響-以臺中縣順天國民小學為例。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台中市。
賴妍鳳、劉芹芳、許心恬(2013)。運用太極拳運動改善一位輕度衰弱老人下肢功能之護理經驗。長庚科技學刊(18),頁 141-150。 doi: 10.6192/cgust.2013.6.18.12
戴琇惠、張少熙、陳林鴻(2010)。 臺北市水中有氧運動參與人口特性與休閒效益之研究。運動健康與休閒學刊(15),頁 78-87。
薛郁琪、李文良(2015)。國小高年級女生身體自我概念、運動期望價值與運動參與程度之研究-以金門地區為例。國立金門大學學報, 5(1),頁 77-96。
謝宗霖(2012)。台南市自行車騎士從事休閒活動參與動機與休閒效益之研究。運動健康休閒學報(3),頁 141-156。
謝信從(2016)。新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休閒效益之研究。臺北市立大學體育學系體育教學碩士學位班,臺北市。
謝惠湄(2014)。公立幼兒園教師休閒運動參與動機和休閒運動效益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樹德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班,高雄市。
謝維玲(譯)(2009)。運動改造大腦: IQ 和 EQ 大進步的關鍵。台北縣新店市:野人文化。(Ratey, JJ, &Hagerman, E., 2008)
戴琇惠、張少熙、陳林鴻 (2010)。 臺北市水中有氧運動參與人口特性與休閒效益之研究。運動健康與休閒學刊(15),頁 78-87。
藍青、陳思遠、賴金鑫、黃美涓(2009)。太極拳的健身效果及臨床應用。台灣醫學, 13(6),頁 599-605。 doi: 10.6320/fjm.2009.13(6).07
羅世文(2016)。合氣道參與者之人格特質、休閒效益、休閒涉入對持續參與意願之影響。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班,彰化縣。
羅樂然(2012)。東亞文化交流視野下的空手道:沿革、發展及其意義。新北大史學(12),頁 1-19。
蘇士博(2008)。臺灣地區國術與競技武術運動推展之比較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 3(2),頁 138-157。
鐵拳總合武術健身館(2017,10月17日) 。2017台北市『世界大學運動會』-武術散打項目介紹。資料引自http://ironboxinggym.pixnet.net/blog/post/205575334
英文部分
Bahrami, F. &Movahedi, A. &Marandi, S. M. &Sorensen, C.(2016). The Effect of Karate Techniques Training on Communication Deficit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46(3), 978-986.
Buse, G. J. (2006). No holds barred sport fighting: a 10 year review of mixed martial arts competition.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40(2), 169-172.
Edelman, A. J. (1994).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Video-Enhanced Aikido-Based School Violence Prevention Training Program To Reduce Disruptive and Assaultive Behaviors among Severely Emotionally Disturbed Adolescents.
Jansen, P. &Dahmen-Zimmer, K. (2012). Effects of cognitive, motor, and karate training on cognitive functioning and emotional well-being of elderly people.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3, 40.
Lakes, K. D.、Hoyt, W. T. (2004). Promoting self-regulation through school-based martial arts training. 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5(3), 283-302.
Nosanchuk, T. &MacNeil, M.(1989). Examination of the effects of traditional and modern martial arts training on aggressiveness. Aggressive Behavior, 15(2), 153-159.
Reynes, E. &Lorant, J.(2004). Competitive martial arts and aggressiveness: a 2-yr. longitudinal study among young boys.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98(1), 103-115.
Roux, S. &Steyn, B. J. M. (2009). Aggression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of adolescent Tae Kwon Do participants in comparison with hockey participants and a non-sport group。
Seig, B. (2004). GRAVITATION VERSUS CHANGE: EXPLA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ITY TRAITS & MARTIAL ARTS TRAINING. Journal of Asian Martial Arts, 13(3),8-23. 16p.
Trulson, M. E. (1986). Martial arts training: A novel “cure” for juvenile delinquency. Human Relations, 39(12), 1131-1140.
Vertonghen, J. &Theeboom, M. &Pieter, W. (2014). MEDIATING FACTORS IN MARTIAL ARTS AND COMBAT SPORTS: AN ANALYSIS OF THE TYPE OF MARTIAL ART, CHARACTERISTICS, AND SOCIAL BACKGROUND OF YOUNG PARTICIPANTS[Article]. Perceptual & Motor Skills, 118(1), 41-61. doi: 10.2466/06.30.PMS.118k14w3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中田真美(2014)。日本中小學體育課程。學校體育期刊。第145期。78-85頁。
2. 王怡菁、施慧珉(2009)。籃球活動參與者在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分析。弘光學報(55),頁 49-66。 doi: 10.6615/har.200904.55.05
3. 余欣佳(2011)。從運動中學習品德教育-以劍道運動爲例。輔仁大學體育學刊(10),頁 359-365。
4. 李三仁、邱淑媛(2010)。國人參與休閒運動價值之探究。永達學報, 10(1),頁 54-63。
5. 李文心(2006)。日本劍道精神研析。臺大體育學報(8),頁 185-195。
6. 沈雪柔、趙家民、劉孟芳(2017)。 彰化市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運動參與, 休閒阻礙及休閒滿意度探討。文化事業與管理研究, 17。
7. 林建良(2006)。社會化媒介對國小學童運動參與行為之影響。北體學報(14),頁 106-119。 doi: 10.6167/tpec/2006.14.10
8. 林國銘(2012)。淺析戰鬥有氧(Body Combat)風潮。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 11(1),頁 258-264。 doi: 10.6169/ncyujpehr.11.1.25
9. 林志鈞、江慧欣(2015)。銀髮族參與休閒活動型態、休閒涉入及休閒效益對成功老化之關係。育達科大學報(40),頁 57-85。
10. 林志鈞、葉子明、林禹伶(2016)。 運動與休閒!肚皮舞運動者之休閒涉入、流暢體驗對休閒效益影響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 11(3),頁 57-79。
11. 洪秀吉、賴蓉星、陳夏蓮(2013)。中高齡者下肢肌力之實證護理--以太極拳訓練介入方案為例。弘光學報(69),頁 61-71。 doi: 10.6615/har.201303.69.05
12. 洪谷松(2005)。認識跆拳道及淺談歷史演進。競技運動(7),頁 63-70。
13. 侯堂盛、楊孟華(2016)。大學生的不同背景變項對休閒涉入與休閒效益之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 13(3),頁 1-17。 doi: 10.6214/jsrm.1303.001
14. 馬君萍、游正忠、朱明政、莊淑蘭(2014)。高雄地區高中職教師休閒參與動機與休閒效益之研究。興大體育學刊(13),頁 139-151。
15. 張英智、葉子明、陳勝勇(2016)。高中職女學生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休閒效益之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 11(4),頁 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