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1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28 14:3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楊尚樺
研究生(外文):DANIEL SUNHWA YANG
論文名稱:視障地理教具之創新設計研究─ 以台灣立體地圖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n Innovative Design of Teaching Aids for Visually Disabled Students- A Case Study of Taiwan Three-Dimensional Map
指導教授:羅日生羅日生引用關係
口試委員:李朝金李淑玲
口試日期:2017-06-24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數位內容科技學系碩士班
學門:電算機學門
學類:電算機應用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2
中文關鍵詞:3D列印視障地理教具行動研究ARCS量表
外文關鍵詞:3D printingGeography aids for Visually Disabled StudentsAction researchARCS Motivation Model.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48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據內政部衛生福利部2016年第二季統計資料顯示,全國的視障人口達57,118人,占總人口數的0.9%。教育部所頒訂之九年一貫義務教育中,學習地理並了解如何使用地圖是一個重要的課題,明眼人所使用之地理教材皆多以圖像作為表現方式,而視障者則多只能藉由熱印圖獲得資訊。但是,熱印圖還是立體感不足,此外傳統地理教學對視障學生並沒有一套標準教材教法,故本研究先期結合文獻探討以及深度訪談,對目前傳統教材、教具與教法做深入分析與探討,以行動研究做為研究驗證的方法並導入數位3D列印的創新設計教具嚐試搭配適性教法,應用於現有課綱之台灣單元學習中,讓視障者能夠將縣市掌握在手中,並能夠利用拼圖空間置換的原理學習有效辨識縣市輪廓與彼此間的相對位置,加強視障生在空間概念上的訓練。本研究經由數次的驗證省思以及修改,找到最相當適合學生使用的教具規範,也同時提供完整的數位資料庫,讓任課老師可以更彈性與自主的準備相關的教具,甚至自行設計調整,豐富教學內容。此外實驗最後也將使用ARCS量表進行學生學習成效評量,評量提升學生學習成效,驗證創新教具與教法的效益。最後期望本研究所獲得的研究成果,可以對視障學童的地理學習提供具體且有效的設計應用參考。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al summary in the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the data base shows that the countrywide fore-blind population has reached 57,118, which is 0.9% of the whole population of Taiwan. Geographically learning and realizing how to use maps is a substantial subject in the complete-nine-year-through compulsory educational system issu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Using figuring maps or pictures to present and address the geography for normal persons with healthy eyes is quite popular. Yet, the fore-blind may only gain the information via thermal printing pictures. But, the thermal printing pictures are not spatially 3-dimensional enough for sensing. Also, there is, unfortunately, no standard teaching materials for traditional geography education. Therefore, investigations on previous researches in advance along with the deeply interviewing have been done in this study. The authors profoundly analyze the conventional teaching materials, tools, and methods, and realistically discuss about what sort of issues exists in the present time. Truly, the actions for experimenting and verification have been taken to induce the digital 3D printing technology for designs and try to develop an appropriate teaching way for fore-blind. The teaching way can be applied to the subjected Taiwan unit learning so that the fore-blind may efficiently catch the ideas associated with counties and cities, distinguish the contours of them and the relative locations to each other by using the transformation principles through spatially co-mapping, and get enhanced on the spatial training. The teaching tool is properly regulated for students through repeated verifications and modification. It also provides the teachers with the thorough digital information library, individually and more flexible preparations for fabrications of other related printing tools, and even personally self-adjusted design to enrich the teaching contents. Furthermore, ARCS scale-measuring is used to evaluate the learning efficiency as well. Evaluations here are expected to promote the learning of students, verify the innovations of the tool, and make certain the enhancement of upgrade. Eventually, the concrete proficiency for fore-blind geography learning is hopefully expected and provided in this study.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研究背景
第二節、研究動機
第三節、研究目的
第四節、研究限制與範圍
第五節、名詞解釋
第六節、小結
第二章、文獻探討
第一節、視障者空間學習障礙
第二節、地理教學
第三節、觸覺教具
第四節、學習成效之評量
第五節、行動研究
第六節、小結
第三章、研究方法
第一節、研究工具
第二節、研究對象與參與者
第三節、教具設計與實施
第四節、實驗流程
第五節、資料處理與分析
第四章、研究結果
第一節、創新立體地圖設計的歷程
第二節、實施立體創新縣市地圖融入地理教學之歷程
第三節、立體地圖教具介入教學後發現視障生的改變
第四節、立體地圖教具介入教學後發現研究參與者的改變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研究結論
第二節、研究貢獻
第三節、研究檢討
第四節、後續發展與建議
參考文獻
附錄一:會議紀錄
附錄二:觀察紀錄
附錄三:專家訪談紀錄
附錄四:專家意見彙整-問卷內容
附錄五:課程大綱
附錄六:研究參與同意書



表目錄
表2-1. 視覺障礙程度分級
表2-2. 國小九年一貫社會科地理課綱
表2-3. 現今傳統教具之優缺點分析
表2-4. ARCS動機模式四面向之定義
表2-5. ARCS動機類別與教學策略
表2-6. 使用 IMMS做為動機測量工具之相關研究
表3-1. 視障教師訪談大綱
表3-2. 視障生訪談大綱
表3-3. ARCS問題
表3-4. 研究對象的基本資料
表3-5. 研究對象的學習能力
表3-6. 傳統教具與創新教具之比較
表3-7. 實驗流程表
表3-8. IMMS各分量表之信度
表4-1. 第二版立體辨識符號
表4-2. 第三版立體辨識符號
表4-3. 第三版立體辨識符號
表4-4. 引起注意面向測驗結果
表4-5. 切身相關面向測驗結果
表4-6. 建立信心面向測驗結果
表4-7. 覺得滿意面向測驗結果

圖目錄
圖1-1. 論文架構圖
圖2-1. 地理圖分類標準
圖2-2. 中文點字系統
圖2-3. 熱印圖模型
圖2-4. 行動研究流程圖
圖3-1. 創新教法實施過程
圖3-2. 台灣縣市之外框
圖3-3. 台灣地圖之縣市內部拼圖
圖3-4. 外框以及內部拼圖重疊後(全景圖)
圖3-5. 外框以及內部拼圖重疊後(放大圖)
圖3-6. 臺灣地理四大部分平面圖
圖3-7. 底板構面
圖3-8. 立體外框
圖3-9. 表面圖案建置
圖3-10. 整體立體圖形建置分布
圖3-11. 臺灣四大部分立體模型建置
圖3-12. 創新立體地理教具模型
圖3-13. 先期研究之流程圖
圖3-14. 主要研究之流程圖
圖3-15. 研究流程圖
圖3-16. 三角交叉檢驗法
圖4-1. 初版創新立體地理觸覺教具
圖4-2. 第二版創新立體地理觸覺教具
圖4-3-1. 加入創新教法之創新立體地理觸覺教具
圖4-3-2. 加入創新教法之創新立體地理觸覺教具
圖4-3-3. 加入創新教法之創新立體地理觸覺教具
圖4-4. 完成版創新立體地理觸覺教具
圖4-5. 「引起注意」面向平均分數折線圖
圖4-6. 「切身相關」面向平均分數折線圖
圖4-7. 「建立信心」面向平均分數折線圖
圖4-8. 「覺得滿意」面向平均分數折線圖


參考文獻
俞一菱(1978)。盲校地理教具的製作與應用。啟明教育叢書:視障教育理論與實際,13,54-57。
杞昭安(1987)。視覺障礙學生教具簡介。啟明教育叢書:視障教育理論與實際,10,151-164。
陳伯璋(1988)。文化霸權與教育─我國高中潛在課程的剖析。載於意識型態與教育(頁223-229)。臺北:師大書苑。
陳伯璋(1999)。九年一貫課程的理念與理論分析。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邁向課程新紀元:九年一貫課程研討會論文集(上)(頁10-18)。臺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陳伯璋(2009)。當前多元文化教育實踐與省思──兼論新多元文化教育的可能。教育與多元文化研究,1,1-16。
蔡美玉(1990)。視覺障礙教具之開發與製作。視障教育專輯:臺中啟明叢書,8,79-86。
杞昭安、葉正孝。(1990)。中文盲用電腦的過去與未來。啟明教育叢書:視障 教育理論與實際,13,25-40。
張勝成(1992)。國小視覺障礙學生圖形觸覺教學效果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報告編號:NSC80-0301-H018-005),未出版。
張勝成 (1993)。提升視覺障礙者溝通能力的高科技。特教園丁季刊,9(1),5-9。
張勝成(1994)。國小視覺障礙學生圖形觸覺教學效果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 NSC 80-0301-H018-005。
郭為藩(1993)。科技時代的人文教育。臺北市: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鍾倫納(1993)。應用社會科學研究法。台灣商務印書館。
傅家英(1994)。寓學習於遊戲的「文字體操」。啟明教育叢書:視障教育理論與實際,17,133-152。
李薰楓、黃朝恩譯(1996)。生活化地理:美國國家地理科課程標準1994年。台北市:教育部。
鍾倫納(1993)。應用社會科學研究法,臺灣商務,臺北,(趙碧華、朱美珍編譯。
李文瑞等譯(1995)。教學媒體與教學新科技,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畢恆達 (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胡幼慧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27-45。台北:巨流。
呂克一(1996)。視障用立體圖文媒體新材料之介紹與應用。教育資料與研究,9,127-130。
席汝楫(1997)。社會與行為科學研究方法。臺北:五南。
李美華、孔祥明、林嘉娟、王婷玉譯(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時英。〈原書 Earl Babbie[1998].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杞昭安(1998)。視障教育課程與教學設計。啟明教育叢書:視障教育理論與實 際,23,40-108。
杞昭安(1999)。視覺障礙教育之理論與實務。臺北:中華視覺障礙教育學會。
杞昭安(1999)。視覺障礙學生圖形認知能力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7, 139-162。
賴進貴(1999)。中小學生地圖認知之研究。地圖,10,49-58。
何華國(1999)。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台北:五南。
李明燕(1999)。地形圖在高中教學之實驗研究。地圖,10,25-40。
張春興(2000)。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臺灣東華書局。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孫琇瑩(2000)。不同程度動機提升策略對國小學童網頁教材學習動機之影響。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伊彬、徐春江(2001)。全盲兒童與青少年對於單一立體模型與部份遮蓋模型的描繪 – 視覺在立體空間表現發展之影響。視覺藝術,4,127-164。
吳美美(2001)。視障資源整合必要性之探討。提升臺灣地區視障讀者圖書館資 源利用與服務研討會:論文資料暨大會手冊(pp. 43-54)。臺南:國立臺 南大學。
伊彬、陳玟秀(2002)。日常生活3D物體轉換成2D觸覺圖形之認知探討。中華民國設計學會舉辦:中華民國設計學會2002年設計學術研究成果研討會論文集(pp. 481-484)。臺北: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周桂鈴(2002)視覺障礙學生就讀普通學校的學習經驗與需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袁方(編)(2002)。社會研究方法。台北:五南。
張文智 (2003)。 國民小學終高年級學童河流地貌概念及迷思概念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
陳蓓蓉 (2004)。探討全盲生處理國中基測數學表現的外在因素及內在因素。為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台北。
呂克一(2004)。視障用立體圖文媒體新材料之介紹與應用。取自:無障礙全球資訊:http://www.batol.net/batol-help/article-detail.asp?id=996
黃光玉、劉念夏、陳清文譯 (2004)。媒介與傳播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研究途徑。台北:風雲論壇。(原書 Arehur A.Berger【2000】.Media an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Methods: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
江勃宏 (2004)。圖型輔助符號對國中生閱讀地理教材之影響-以彰化縣為例。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蕭嘉銘 (2005)。臺灣全盲生圖像資訊應用之現況。臺灣科技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周惠玲、蔡再相等(2005)。94 年度美國麻州地區視障機構職業重建實務工作考察報告。行政院勞委會職訓局業務考察報告。
姜善鑫(主編)(2006)。普通高級中學地理(一)教師手冊。台北市:三民。
鄭采玉(2008)。國小學生社會領域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吳正仲,2009,工業設計學生在立體電腦輔助設計學習模式評估之研究,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s Education,pp.179-199。
曾怡惇(2009a)。視障教科書使用現況調查報告。教育部委託專案報告。臺南市:國立臺南大學視障教育與重建中心。
曾怡惇(2009b)。透過定向行動發展數學概念。啟明苑通訊。60,2-6。
鄭素靜 (2010)。視障者空間表現繪圖教學初探。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學位論文。1-107。
鈕文英 (2012)。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市:雙葉書廊。
林素卿 (2012)。教師行動研究導論。高雄市:麗文文化。
黃意書(2012).兒童行為觀察.臺北:心理。
劉秉軒 (2013)。視障者與明眼者空間轉換能力差異之探討。雲林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蕙農 (2015)。建構性實體幾何方式之視覺障礙學生教具設計。長庚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碩士論文。
李宗倫 (2015)。探討擴增實境融入學習單的學習動機、學習成效與使用意願之研究。國立宜蘭大學,多媒體網路通訊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羅俊鈺 (2016)。概念構圖融入擴增實境的探究式教學之設計-以國小昆蟲課程為例。臺中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班學位論文。2016。1-56。
陳亭潔 (2016)。混成式教學對國中生數學學習動機、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之影響。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思琦 (2016)。ARCS動機模式融入視覺藝術教學對國小學生學習動機與創意表現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Berger, Arthur S.(1989) ‧Perspectives on death and dying:cross- culturaland multi-disciplinary views ‧Philadelphia, PA, US:Charles Press.
Basdogan, C., Ho, C. H., & Srinivasan, M. (2001). 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role of touch in shared virtual environments. ACM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Human Interaction, 7(4), 443-460.
Brewster, S.A. and Brown, L.M., (2004). Non-Visual Information Display Using Tactons. In Extended Abstracts of ACM CHI, ACM Press, pp.787-788.
Brewster, S.A., Brown, L.M., (2004). Tactons: Structured Tactile Messages for Non-Visual Information Display, AUIC, pp.15-23.
Cahill, H.,Linehan, C.,McCarthy, J.,Bormans, G.,Engelen, J.(1996).Blind and partially sighted students` access to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 technology in Ireland and Belgium.Journal of Visual Impairment & Blindness,90,175-181.
Cutsforth, T. H. (1951). The blind in school and society: A psychological study. New York: American Foundations for The Blind.
Garbin, C. P., & Bernstein, I. H. (1984). Isual and haptic percep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solid forms. perception and psychophysics, 36(2), 104-110.
Heller, Morton A., Calcaterra, Jeffrey A., Tyler, Lisa A., & Burson, Lynnetta L. (1996). Produc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perspective drawings by blind and sighted people. PERCEPTION-LONDON-, 25, 321-334.
Heller, M. A., Brackett, D. D., & Scroggs, E. (2002). Tangible picture matching in people who are visually impaired. Journal of visual impairment and blindness, 96(5), 349-353.
Keller.J.M. (1983). Motivational design of instruction. In C. M. Reigeluth (Ed.), Instructional design theories and models : An overview of their current status. Hillsdale, NJ: Lawrence Earlbaum Associates.
Keller.J.M. (1987). Strategies for stimulating the motivation to learn. Perfomance&Instruction,26(8),1-7.
Lewin, Kurt. (1946) Action Research and Minority Problems.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2: 34-46.
Lowenfeld, B. (1980).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children with severely impaired vision. In Cruickshank, W. M. (ed.). Psychology of Exceptional Children and Youth. New York: Prentice-Hall.
Mason, H., &; Arter, C.(2003). The preparation of raised diagrams.In Mason, H,. &; McCall, S. (Eds.), Visuall impairment:acess to education for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 (pp. 169 - 178)London:David Fulton Pub.
Nolen-Hoeksema, S., Girgus, J. S., & Seligman, M. E. P. (1986). Learned helplessness in children: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depression, achievement, and explanatory styl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1, 435-442.
Pascoe, J., Ryan, N., & Morse, D. (2000). Using while moving: HCI issues in fieldwork environments. ACM Trans. Computer-Human Interaction, 7(3), 417-437.
Richard, F., Vaz-Cerniglia, C., &; Portalier, S. (2004). Évolution des procédures d’exploration haptique chez des sujets voyants, aveugles tardifs et aveugles précoces. Revue Européenne de Psychologie Appliquée/European Review of Applied Psychology, 54(4), 227-236.
Satlow, E., & Newcombe, N. (1998). When is a triangle not a triangle? Young children’s developing concepts of geometric shape. Cognitive Development, 13, 547-559.
Schrope, M. , (2001). Simply Sensational. New Scientist, Vol.2, pp.30-33.
Sears, A., Lin, M., Jacko, J., Xiao, Y., (2003). When computers fade:pervasive computing and situationally induced impairments and disabilities.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Springer-Verlag, pp.1298–1302.
Van Erp, J.B.F., (2001). Effect of Timing Parameters on the Vibrotactile Spatial Acuity of the Torso; TNO-report TM-01-A061; Soesterberg, The Netherlands: TNO Human Factors Research Institute.
Warren, D. H. (1984). Blindness and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 (2nd ed., revised). New York: American Foundation for The Blind.
Withagen, A., Kappers, A. M. L., Vervloed, M. P. J., Knoors, H., & Verhoeven, L. (2012). Haptic object matching by blind and sighted adults and children. Acta Psychologica, 139(2), 261-271.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