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2)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12 16:3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永政
研究生(外文):Chang, Yung-Cheng
論文名稱:探討認真性休閒特質、休閒阻礙及休閒滿意度之研究─以員林社會大學攝影班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Discussion on Serious Leisure Characteristics, Leisure Impediment, and the Degree of Leisure Satisfaction – Base on Photography Classes of Yuanlin Community College.
指導教授:楊豪森楊豪森引用關係李明榮李明榮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ang, Hao-SenLee, Ming-Rong
口試委員:李明榮陳朝鍵楊豪森
口試委員(外文):Lee, Ming-RongChen, Chao-ChienYang, Hao-Sen
口試日期:2015-12-26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亞洲大學
系所名稱: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民生學門
學類:觀光休閒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6
畢業學年度:10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9
中文關鍵詞:員林社會大學認真性休閒特質休閒阻礙休閒滿意度
外文關鍵詞:Yuanlin Community Collegeserious leisure characteristicsleisure impedimentthe degree of leisure satisfac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
  • 點閱點閱:50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2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研究旨在瞭解員林社會大學攝影班學員其認真性休閒特質、休閒阻礙及休閒滿意度之現況,並探討不同的背景變項在認真性休閒特質、休閒阻礙和休閒滿意度有無顯著差異;認真性休閒特質和休閒阻礙間的相關情形;認真性休閒特質和休閒阻礙能否預測休閒滿意度。
本研究以員林社會大學攝影班學員為對象,採立意抽樣和便利抽樣方式進行調查,共發放170份問卷,取得有效問卷計160份。本研究結果說明如下:
一、攝影班學員的不同背景變項中,其「參與課程時間長短」和「每月參與攝影活動次數多寡」在認真性休閒特質中有顯著差異,而且每月參與攝影活動2次-14次者其認真性休閒特質比每月參加攝影活動次數少於2次者還要高。
二、攝影班學員的不同背景變項中,其「參與課程時間長短」和「每月可支配所得」在休閒阻礙有顯著差異,其中參與課程未滿1年者的「個人內在阻礙因素」比4-6年者還要高;每月可支配所得在1萬元以下者的「人際間阻礙」比3-4萬元者還要高。
三、攝影班學員的不同背景變項中,其「年齡」、「教育程度」和「每月參與攝影活動次數」在休閒滿意度有顯著差異,其中教育程度在專科和大學的休閒滿意度比碩士學歷的還要高。
四、攝影班學員的認真性休閒和休閒阻礙有低度的負相關。
五、認真性休閒特質中的「強烈的認同感」、「生涯性」和「個人努力」可以低度預測休閒滿意度;而休閒阻礙則無法預測休閒滿意度。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rehend the current status of serious leisure characteristics, leisure impediment, and the degree of leisure satisfaction base on photography class students of Yuanlin community college; and discuss that if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serious leisure characteristics, leisure constraints, and the degree of leisure satisfac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rious leisure characteristics and leisure impediment; and if serious leisure characteristics and leisure impediment could predict the degree of leisure satisfaction.
This study was distributed to the students who were in photography classes at Yuanlin community college. Both purposive sampling and convenience sampling were used in this study. This study surveyed 170 students, and 160 packets were returned (94.1%).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ing:
1.As for the students of photography classe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s,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length of participating in the classes” and “the frequencies of participating in the photography activities each month” in serious leisure characteristics. In addition, the students who participated in the photography activities two to fourteen times had higher score in serious leisure characteristics than the ones who participated in the photography activities less than two times.
2.As for the students of photography classe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s,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length of participating in the classes” and “the amount of income could be dominated each month” in leisure impediment, in which, “personal inner impediment element” has scored higher for the students who participated in photography classes less than a year than the ones who participated in photography classes for four to six years. “In interpersonal impediment” has higher score for students who dominated under NT10,000 each month than the ones who dominated NT 30,000 to 40,000.
3.As for the students of photography classe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s,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ge”, “education”, and “the frequencies of participating in the photography activities each month” in the degree of leisure satisfaction, among which, the students with bachelor’s degree scored higher in degree of leisure satisfaction than the students with Master’s degree.
4.The students of photography classes had low negative correlation in serious leisure characteristics and leisure impediment .
5.In serious leisure characteristics, “strong recognition”, “carrier” , and “ self-effort” could slide predict the degree of leisure satisfaction. However, leisure impediment could not predict the degree of leisure satisfaction.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
誌謝 IV
目錄 V
表目錄 VII
圖目錄 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五節 研究流程 6
第六節 名詞釋義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0
第一節 員林社會大學實用攝影班 10
第二節 認真性休閒理論 21
第三節 休閒阻礙理論 26
第四節 休閒滿意度理論 31
第五節 認真性休閒特質、休閒阻礙及休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 3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38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8
第二節 研究假設 39
第三節 研究對象 40
第四節 問卷設計與實施 41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方法 48
第六節 預試問卷資料分析 50
第七節 正式問卷量表之因素分析及信度分析 58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討論 65
第一節 員林社會大學攝影班學員背景變項分析 65
第二節 員林社會大學攝影班學員於認真性休閒、休閒阻礙、休閒滿意度之現況分析 68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在認真性休閒特質之差異分析 70
第四節 不同背景變項在休閒阻礙之差異分析 81
第五節 不同背景變項在休閒休閒滿意度之差異分析 91
第六節 認真性休閒特質與休閒阻礙相關性 103
第七節 認真性休閒特質和休閒阻礙對休閒滿意度的預測 10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8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08
第二節 建議 115
第三節 後續研究建議 117

參考文獻 118
附錄一 專家效度 125
附錄二 預試問卷 132
附錄三 正式問卷 136

表目錄 VII
表2-1 員林社會大學104年度秋季班開課門數及師資數 15
表2-2 江村雄老師開設的教學課程 19
表2-3 國內外認真性休閒定義整理表 21
表2-4 認真性休閒構面的相關研究 24
表2-5 國內外休閒阻礙定義整理表 27
表2-6 休閒阻礙構面的相關研究 29
表2-7 國內外休閒滿意度定義整理表 31
表2-8 休閒滿意度構面的相關研究 34
表3-1 攝影班三個班總人數及預試問卷發放份數 40
表3-2 認真性休閒特質量表 42
表3-3 休閒阻礙量表 44
表3-4 休閒滿意度量表 45
表3-6 「認真性休閒特質」量表之項目分析摘要表 51
表3-7 「休閒阻礙」量表之項目分析摘要表 52
表3-8 「休閒滿意度」量表之項目分析摘要表 53
表3-9 「休閒阻礙」量表之因素分析-預試問卷 54
表3-10 「認真性休閒特質」量表之因素分析-預試問卷 55
表3-11 「休閒滿意度」量表之因素分析-預試問卷 56
表3-12 預試問卷三個量表總信性度分析 57
表3-13 「認真性休閒特質」量表之因素分析及信度摘要表 60
表3-14 「休閒阻礙」量表之因素分析及信度摘要表 62
表3-15 「休閒滿意度」量表之因素分析及信度摘要表 64
表4-1 研究樣背景變項一覽表 67
表4-3 不同性別的攝影班學員對「認真性休閒特質」之差異考驗摘要表 71
表4-4 不同年齡的攝影班學員在「認真性休閒特質」之差異考驗摘要表 73
表4-5 不同教育程度的攝影班學員在「認真性休閒特質」之差異考驗摘要表 74
表4-6 不同婚姻的攝影班學員在「認真性休閒特質」之差異考驗摘要表 75
表4-7 不同職業的攝影班學員在「認真性休閒特質」之差異考驗摘要表 76
表4-8 不同參與攝影班課程時間攝影班學員在「認真性休閒特質」之差異考驗摘要表 78
表4-9 不同攝影活動次數的攝影班學員在「認真性休閒特質」之差異考驗摘要表 79
表4-10 不同可支配所得的攝影班學員在「認真性休閒特質」之差異考驗摘要表 80
表4-11 不同性別的攝影班學員對「休閒阻礙」之差異考驗摘要表 81
表4-12 不同年齡的攝影班學員在「休閒阻礙」之差異考驗摘要表 84
表4-13 不同教育程度的攝影班學員在「休閒阻礙」之差異考驗摘要表 85
表4-14 不同婚姻的攝影班學員在「休閒阻礙」之差異考驗摘要表 86
表4-15 不同職業的攝影班學員在「休閒阻礙」之差異考驗摘要表 87
表4-16 不同參與攝影班課程時間的攝影班學員在「休閒阻礙」之差異考驗摘要表 88
表4-17 不同攝影活動次數的攝影班學員在「休閒阻礙」之差異考驗摘要表 89
表4-18 不同可支配所得的攝影班學員在「休閒阻礙」之差異考驗摘要表 90
表4-19 不同性別的攝影班學員對「休閒滿意度」之差異考驗摘要表 92
表4-20 不同年齡的攝影班學員在「休閒滿意度」之差異考驗摘要表 94
表4-21 不同教育程度的攝影班學員在「休閒滿意度」之差異考驗摘要表 95
表4-22 不同婚姻的攝影班學員在「休閒滿意度」之差異考驗摘要表 96
表4-23 不同職業的攝影班學員在「休閒滿意度」之差異考驗摘要表 97
表4-24 不同參與攝影班課程時間的攝影班學員在「休閒滿意度」之差異考驗摘要表 100
表4-25 不同攝影活動次數的攝影班學員在「休閒滿意度」之差異考驗摘要表 101
表4-26 不同可支配所得的攝影班學員在「休閒滿意度」之差異考驗摘要表 102
表4-27 相關係數的強度大小與意義 103
表4-28 攝影班學員在「認真性休閒特質」與「休閒阻礙」之相關性摘要表 104
表4-29 認真性休閒特質預測休閒滿意度之簡單迴歸分析摘要表 105
表4-30 休閒阻礙預測休閒滿意度之簡單迴歸分析摘要表 106
表5-1 研究假設驗證結果摘要表 112

圖目錄 X
圖1-1 研究流程圖 6
圖2-1 員林社會大學組織架構圖 16
圖3-1 研究架構 38

一、中文部分
王原政(2010)。台中縣國小教師休閒滿意度、休閒阻礙與工作壓力相關之研究。逢甲大學,臺中市。
王素敏(1997)。老人的休閒滿意及其休閒教育取向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王端宜(2002)。營造優質社區全人教育之研究-員林社區大學個案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江忠融(2015)。攝癮人─江村雄。彰化縣:麗明營造
李力昌(2009)。休閒社會學。臺北市:華都文化
李立良、李志恭(2011)。大學生之背景休閒參與、休閒阻礙與休閒滿意度之研究─以國立高雄餐旅大學學生為例。屏東教大運動科學學刊,7,189-205。
李枝樺(2004)。台中縣市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參與、休閒阻礙與休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李晉豪、蔡鋒樺(2010)。遊客對原住民文化園區休閒滿意度之研究。屏東教大運動科學學刊,6,213-225。
李素馨(2011)。休閒遊憩行為。臺北市:華都文化
李雅芬、林瓊鶯、紀雲曜(2014)。慢速壘球運動者之認真休閒特質、阻礙與承諾之關係研究。第十六屆休閒、遊憩、觀光學術研討會暨國際論壇論文集。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
余嬪(2000)。休閒教育的實施與發展。大葉大學學報, 9(2),1-13。
吳明蒼、蔡正育、張珈瑛(2011)。老年人運動休閒阻礙、休閒滿意度與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臺中學院體育,8, 51 – 60。
吳明隆(2008)。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臺北市:五南書局
吳明隆(2013)。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新北市:易習圖書
邱皓政(2008)。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臺北市:五南書局
金玉珍(2000)。提升公共服務品質與民眾滿意度之探述。研考雙月刊,24(5),84-90。
林佑瑾、李英弘、葉源鎰(2003)。從事高爾夫活動者之認真性休閒特質與休閒阻礙關係之研究。第五屆休閒、遊憩、觀光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休閒遊憩行為篇。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53-68
林宗賢(2011)。休閒遊憩行為,從心理學觀點看休閒遊憩行為。臺北市:華都文化,p21-42。
林珊如(2005)。深度休閒與資訊行為研究。圖書資訊學刊,3(1/2),15-22。
林國昌、余幸秀(2007)。臺北市社區大學員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6(2),12-23。
林豐建(2013)。雲嘉地區慢速壘球參與者參與動機、休閒體驗與休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林鎮鑑(2012)。風帆運動參與這認真性休閒對遊企精熟度與流暢體驗之影響。國立澎湖科技大學,澎湖縣。
周秀華、余嬪(2005)。深度休閒者學習經驗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與心理研究,28(2),297-324。
洪升呈(2010)。台灣大專學生休閒滿意度研究。彰化師大體育學報,9,98-116。
涂玉琴(2012)。高中服務性社團志工認真性休閒、參與動機、利他特質與休閒效益之關係探討。靜宜大學,臺中市。
高俊雄(1995)。休閒利益三因素模式。戶外休憩研究,8(1),15-28。
張少熙(總校閱)(2014)。休閒遊憩概論(原作者:Human Kinetics)。臺北市:禾楓書局
張少熙(1994)。青少年自我概念與休閒活動傾向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佩娟、鍾志強(2002)。休閒滿意理論分析。雲科大體育,5,84-89。
張德永(2001)。社區大學:理論與實踐。臺北市:師大書苑
許雅萍(2010)。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以飛盤運動為例。國立台灣體育學院,臺中市。
陳明勇(2005)。國小教師休閒阻礙及休閒滿意度相關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大葉大學,彰化縣。
陳東燕(2014)。苗栗縣教師休閒參與動機、休閒滿意度與休閒阻礙因素關係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陳藝文(2000)。休閒阻礙量表之建構─以北部大學生為例。國立體育學院,桃園市。
郭癸賓、彭武村、陳文進、蔡佳君(2015)。飛行傘活動參與體驗者、遊客阻礙原因之探討。屏東科大體育學刊,3,11-26。
曾沈連魁(2014)。單車騎士運動參與動機、阻礙因素即持續涉入之研究。國立台灣體育運動大學學報,3(2),47-64。
黃任閔、李懷生(2009)。墾丁水域運動參與者參與動機與休閒阻礙之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刊,8,63-79。
黃武雄(1997)。我們要辦什麼樣的社區大學。線上檢索日期2015年8月17日,網址:http://www.community-univ.org.tw/?q=node/1133
黃武雄(2001)。套裝知識與經驗知識─兼談社區大學學術課程的定位。台灣社區大學導覽,17-22。臺北市: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黃美燕(2011)。攝影愛好者之認真休閒特質、休閒涉入與其尋求休閒利益關係之探討─以中部三縣市攝影學會會員為例。大葉大學,彰化縣。
黃崑明、李志恭(2012)。大專學生休閒態度與休閒阻礙相關之研究。全民休閒發展學刊,5(1),01-12。
彭德中(譯)(1989)。餘暇社會學 = 余暇の社會學 : 探討大眾休閒生活的衍變與趨向(原作者:加藤秀俊)。臺北市:遠流出版社
葉為谷、劉志鈺、張志青(2010)。泳渡南灣運動觀光銀髮族休閒需求與休閒阻礙之研究。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學報,29(3),113-128。
葉源鎰(2011)。休閒遊憩行為,認真性休閒。臺北市:華都文化,p277-302。
詹博閔(2007)。大型重型機車參與者認真性休閒特質與休閒動機、休閒阻礙關係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廖文琴(2010)。學校志工認真休閒特質與休閒效益之關係。亞洲大學,臺中市。
廖盈蓁(2012)。游泳活動參與者之認真性休閒與休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景文科技大學,臺北市。
榮明華(2013)。深度休閒鳥類攝影參與者對無痕山林守則的同意程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劉芳遠(2001)。社區民眾使用學校運動場地之參與需求和阻礙因素調查研究─以新竹市南寮社區為例。國立體育學院,桃園市。
趙善如(2008)。青少年休閒參與及休閒阻礙─以屏東縣為例。台灣社會福利學刊,7(1),179-223。
蔡宗良(2008)。認真性休閒歷程之研究:以鋼筆使用者為例。靜宜大學,臺中市。
蔡鋒樺(2012)。大學生於墾丁地區體驗水肺潛水活動之休閒滿意度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1(1),1-12。
歐聖榮(2011)。休閒遊憩:理論與實務。新北市:前程文化
禚黎玲(2012)。潛水者遊憩動機、休閒阻礙與認真性休閒關係之研究。義守大學,高雄市。
盧欣暐(2012)。國小自行車活動參與者休閒體驗、休閒態度與休閒滿意度影響關係之研究。聖約翰科技大學,新北市。
賴家馨(2002)。休閒阻礙量表之編製─以台北市大學生為例。國立體育學院,桃園市。
鍾偉志(2006)。認真性休閒與參與動機、休閒阻礙關係之研究:以網球活動為例。南華大學,嘉義縣。
鍾瓊珠(1997)。大專運動員休閒行為之研究─以國立台灣體專專長學生為例。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員林社會大學官方網址:http://www.ylcu.org.tw/index.php

二、英文部分
Beard, J. G., & Ragheb, M. G. (1980). Measuring leisure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12(1), 20-33.
Bobby, G. (1995).The importance of leisure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2, 279-299.
Crawford, D. W., & Godbey, G. (1987). Reconceptualizing barriers to family leisure. Leisure sciences, 9(2), 119-127.
Franken, D. A., & Van Raaij, W. F. (1981). Satisfaction with leisure time activities. Journal 58 of Leisure Research, 13(4), 337-352.
Henderson,K.A.(1991). The contribution of feminism to an understanding of leisure constraint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23(4), 363-377.
Iso-Ahola,S.E.,&Graefe,A.R.(1988).Perceived competence as amediator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gh risks sports 90 participation and self-esteem.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21(1),32-39.
Jackson, E. L. (1988). Leisure constraints: A survey of past research. Leisure Sciences, 10, 203-215
Jackson, E. L. & Searle, M. S. (1985). Recreation non-participation and barriers to participation: Concepts and models. Society and Leisure, 8, 693-707
Jekubovich, N. J. & Samdahl, D. M., (1997). A critique of leisure constraints: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understanding.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9(4), 430-452
Kelly, J. R., & Kelly, J. R. (1994). Mulitiple dimensions of learning in the domains of work, family, and leisur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26(3), 250-274.
Mannell, A., & Murray, W (1989). Oesophageal cancer in South A frica. A review of 1926 cases. Cancer, 64(12), 2604-2608.
Mannell R. C.& Kleiber D. A. (1997). A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Inc.
Mundy, J. (1998). Leisure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2 nd ed.). Champaign, IL: Sagamore Publishing.
Rademacher, C. &Ellis, G. D., (1986). Barriers to recreation participation, a literature review. The President’s Commission on American Outdoors.
Sale, P. W. G., & Campbell, L. C. (1980). Patterns of mineral nutrient accumulation in soybean seed. Field Crops Research, 3, 157-163.
Samdahl, D. M., & Jeckubovich, N. J. (1997). A critique of leisure constraints: Comparative analyses and understanding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9(3), 430-452.
Stebbins, R. A. (1982). Serious leisure: a conceptual statement . Pacific Sociological Review, 25(2), 251-272.
Stebbins, R. A. (1993).Social world, life-style, and serious leisure:Toward a mesostructural analysis. Quebec: McGill-Queen’s Universitypress.
Stebbins, R. A. (2001).Serious Leisure. Society, 38(4), 53-58.
Stebbins, R. A. (2006).Serious Leisure: A perspective for our time. NEW Brunswick, N.J.:Transaction Publisher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李立良、李志恭(2011)。大學生之背景休閒參與、休閒阻礙與休閒滿意度之研究─以國立高雄餐旅大學學生為例。屏東教大運動科學學刊,7,189-205。
2. 李晉豪、蔡鋒樺(2010)。遊客對原住民文化園區休閒滿意度之研究。屏東教大運動科學學刊,6,213-225。
3. 吳明蒼、蔡正育、張珈瑛(2011)。老年人運動休閒阻礙、休閒滿意度與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臺中學院體育,8, 51 – 60。
4. 金玉珍(2000)。提升公共服務品質與民眾滿意度之探述。研考雙月刊,24(5),84-90。
5. 林珊如(2005)。深度休閒與資訊行為研究。圖書資訊學刊,3(1/2),15-22。
6. 周秀華、余嬪(2005)。深度休閒者學習經驗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與心理研究,28(2),297-324。
7. 洪升呈(2010)。台灣大專學生休閒滿意度研究。彰化師大體育學報,9,98-116。
8. 張佩娟、鍾志強(2002)。休閒滿意理論分析。雲科大體育,5,84-89。
9. 郭癸賓、彭武村、陳文進、蔡佳君(2015)。飛行傘活動參與體驗者、遊客阻礙原因之探討。屏東科大體育學刊,3,11-26。
10. 黃任閔、李懷生(2009)。墾丁水域運動參與者參與動機與休閒阻礙之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刊,8,63-79。
11. 黃崑明、李志恭(2012)。大專學生休閒態度與休閒阻礙相關之研究。全民休閒發展學刊,5(1),01-12。
12. 葉為谷、劉志鈺、張志青(2010)。泳渡南灣運動觀光銀髮族休閒需求與休閒阻礙之研究。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學報,29(3),113-128。
13. 蔡鋒樺(2012)。大學生於墾丁地區體驗水肺潛水活動之休閒滿意度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