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30 23:1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葉錚融
研究生(外文):Cheng-Jung Yeh
論文名稱:冠軍的迷思:一名國小籃球教練放下冠軍獎杯的故事
論文名稱(外文):The Champion Myth:How an Elementary School Basketball Coach Lay Down the Champions Trophy
指導教授:胡天玫胡天玫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Tien-Mei Hu
口試委員:劉一民石明宗
口試委員(外文):I-Min LiuMing-Tsung Shih
口試日期:2015-05-27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體育學系碩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專業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5
畢業學年度:10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2
中文關鍵詞:自我敘說教練哲學國小籃球信仰
外文關鍵詞:self-narrativephilosophy in coachingelementary basketballfaith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42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如同許多籃球運動教練常常將贏球與成功劃上等號,研究者身為一名國小籃球教練,也曾立志奪得冠軍獎杯,並因球隊輸球而自我懷疑且崩潰,陷入冠軍迷思而不可自拔!本論文以自我敘說呈現,從球隊經營追求勝利的心境為出發點,在落敗的低潮時刻,走進教會並受洗成為基督徒,成為故事的重要轉折點。研究發現: (一)早期的帶隊求勝意念包裹著復仇心,表面看來,我是個連勝球隊的教練、有熱忱的老師,但內心始終是難過甚至氣憤的,由於自己非體育科班出身的背景,試圖利用球隊的勝利證明自己。(二)信仰開啟我的眼光,教會弟兄的陪伴與關愛,讓我放下心中的枷鎖,重新看待外在的勝利和成就,並且發現自己的內在形象。(三) 放下冠軍杯,並不是放棄追求比賽的勝利,而是發現到除了勝利,還有「關心球員」、「努力歷程」更重要的事情值得努力。總結我的教練哲學: 1.勤奮、熱情、警醒、專注、尊重、互信、超越勝敗、關心等八項重要特質。2.期許朝向合作型的教練。3.確立教練自己的信念:讓孩子充滿幹勁。
Just like many basketball coaches may believe that “victories are equal to success”, the author, an elementary school basketball coach, had had been determined to win the Champions Trophy. When the team he coached lost, he was self-doubt and broke down with the champion myth getting under his skin. This study was presented by self-narrative starting from his managing a team based on pursuit of victories to the important turning point becoming a Christian from the depression of failing to win.The study showed that in the early stage as a basketball coach, revenge was hidden in the determination to win. Apparently, the author was competent for coaching to win consecutively, but sadness and being furious occupied his inner heart because of his non-physical education major background so victories of the coached basketball teams were used as self-affirmation. Faith gave him an insight into the problem in his heart, and companionship and love from church fellows removed his spiritual shackles to look at the external victories and achievements in a new way; at the same time, the inner image was discovered. To lay down the Champions Trophy is not giving up the pursuit of victory but to realize more important things also worthy to pursuit which are caring about team members and the experiences to go through competitions.To sum up his philosophy in coaching including eight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diligence, passion, being on the alert, concentration, respect, mutual trust, beyond the victory, and caring, to be a cooperative coach and to establish self-faith to let the children motivated.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3
第四節 研究範圍 3
第五節 研究價值 4
第六節 名詞解釋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國小籃球 7
第二節 運動教練之質性研究 30
第三節 自我敘說 4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1
第一節 敘說研究 51
第二節 說故事的小黑教練 54
第三節 研究流程與架構 57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59
第五節 研究信實度 61
第四章 追逐冠軍杯 63
第一節 追勝,被追 63
第二節 衝突 79
第三節 本章小節 93
第五章 永恆的冠軍杯 95
第一節 轉念 95
第二節 我的教練哲學 104
第三節 本章小節 117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19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19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22
第三節 自我省思 123
參考文獻 125
中文部分 125
英文部分 131
附錄一:小黑教練訓練計畫分享於南風國小 133
附錄二:小黑教練自修教材 140
附錄三:第44屆全國少年籃球錦標賽賽程圖(男童組) 141
表3-1 小黑教練的教學經歷與帶隊成績 55
圖3-1 研究流程圖 58
圖4-1 南風101級球隊成軍 68
圖4-2 到宜蘭比賽拿下首座冠軍杯 68
圖4-3 南友盃,南風遭小股國小逆轉大敗 71
圖4-4 風城盃(南風-好同) 72
圖4-5風城盃(南風-庫倫) 72
圖4-6 永平盃(南風-新社) 73
圖4-7永平盃(南風-小坑) 73
圖4-8 家長後援會聲勢驚人 74
圖4-9 教育盃(南風-大港) 74
圖4-10 全國賽前到桃園移地訓練 77
圖4-11全國賽(南風-好山) 77
圖4-12全國賽(南風-東新) 77
圖4-13 全國賽關鍵戰役落敗 77
圖5-1 103級教育盃冠軍(南風-大頭) 98
圖5-2 103級教育盃冠軍(南風-天小) 98
圖5-3 103級全國賽現場 99
圖5-4 103級全國賽後與美麗老師合影 99
圖5-5 單打排名賽紀錄單 115


中文部分
方靖仁(2011)。足球專任運動教練職場問題探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王政嘉(2010)。半圓平衡球訓練對國小籃球選手平衡與跳躍能力之影響。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江志忠(2007)。優秀視障運動教練領導行為之研究—以標槍、柔道、游泳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吳文逸(2013)。夢想與現實的拉扯:一位籃球專長體育教師的自我敘說。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吳秀英(2008)。「人生導師」:傑出運動教練潘瑞根老師之典範模式。台北巿立體育學院。台北市。
吳芝儀(2008)(譯)。敘事研究:閱讀、分析與詮釋。嘉義市:濤石。(Lieblich,A. ,Tuval Mashiach, R.& Ziber, T.,1998)
吳慧貞(譯)(2001)。故事的呼喚。臺北市:遠流。(Robert Coles,1989)
呂佳融(2010)。一位資深手球教練的教練經驗與哲學。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呂岱倫(2010)。臺北市國小籃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李兆豐(譯) (2011)。我的教練,我的隊。北京市:東方出版社。(John Wooden & Steve Jamison,2009)
李佑峰(2006)。經驗.知識.記憶--一位高中籃球教練的敘說探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李佳穎(2006)。國小籃球選手特質焦慮、運動競賽特質焦慮與運動表現之研究。台北巿立體育學院。台北市。
李政賢(譯)(2007)。質性研究-設計與計畫撰寫。臺北市:五南。(Catherine Marshall,Gretchen B. Rossman)
李純慧(2007)。國小籃球員團隊動機氣候與能力知覺對賽前狀態焦慮和運動樂趣之預測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李榮峰(2013)。從敘說中建構國小體育教師之實踐知識。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李維翰(2007)。國小籃球運動員自信心來源之量表編製。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沈盈宏(2009)。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以台南縣國小籃球選手為例。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周宏智(2006)。國小籃球運動員的道德判斷階段。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周俊雄(2012)。臺灣地區國小籃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訓練滿意度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房瑞文(1996)。Mosston(摩斯登)練習式、互惠式教學效果的比較─以國小籃球教學為例。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林士捷(2011)。新北市國小籃球代表隊參與動機與訓練滿意度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子維(2000)。吋而為止:一位空手道教練的教練哲學。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林正常(譯)(2004)。成功運動教練學。新北市:藝軒圖書。(Rainer Martens,1997)
林合展(2011)。國民中學運動教練領導行為與風格之探究-以兩所國中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林志男(2007)。永不止息的小羚羊:一位田徑教練的自我敘說。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林志明(2009)。一個籃球教練的自我敘說-我/MVP/板凳球員。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林孟良(2011)。網站社群facebook與國小籃球隊員團隊凝聚力之態度研究。康寧大學。臺南市。
林宗聰(2009)。失落的世界:國小運動教練離職過程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林淑珍(2012)。「子承父業」-敘說兄弟檔籃球教練的故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林漢斌(2003)。國小籃球教練訓練行為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邱奕維(2010)。臺北縣國小籃球選手知覺教練家長式領導行為與訓練滿意度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洪文英(2009)。焊鑄鐵漢:一位國家級跆拳道教練的教練經驗與哲學。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洪俊豪(2011)。六週振動訓練對國小籃球選手爆發力與柔軟度的影響。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臺中市。
胡天玫(2014)。教練作為陪練員-一位菜鳥籃球教練的教練哲學。運動文化研究,24,69-87。
胡漢良(2010)。國小籃球教練家長式領導行為、球員參與動機對團隊效能之影響。大葉大學。彰化縣。
范國興(2011)。臺北市國小籃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徐啟將(2004)。多媒體線上評量方式對運動評量表現之研究 --以九年一貫國小籃球「運球上籃」為例。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馬一鳴(2010)。不同場地增強式訓練對國小籃球選手下肢無氧運動能力及肌肉疼痛之影響。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高敬文(2002)。質化研究方法論。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文財(2003)。國小籃球隊知覺教練領導行為、團隊凝聚力與成績表現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張春興(1995)。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家豪(2011)。國中、高中、大學-籃球教練歷程之自我敘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張簡汶淵(2008)。臺北市國小籃球代表隊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訓練滿意度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梁振吉(2006)。重武不輕文;敘說一位拳擊選手轉型運動教練及體育老師。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粘憲文(2010)。理解式球類教學法應用於國小籃球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莊武龍(2009)。臺北市國小籃球選手參與籃球隊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莊嘉仁(1995)。國術師徒制與運動教練制度之比較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許君立(2010)。臺中市國小籃球隊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東海大學。臺中市。
許育光(2000)。敘說研究的初步探討–從故事性思考和互為主體的觀點出發。輔導季刊,36(4),17-26。
許馨文(2007)。我國教育人員之運動教練任用制度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連威登(2009)。臺灣地區國小籃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訓練滿意度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郭佳評(2009)。籃球教練信念之研究-以二位學校籃球教練為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郭信宏(2004)。電腦適性診斷測驗及補救教學系統之建置-以國小籃球為例。臺中健康暨管理學院。臺中市。
陳又嘉(2007)。資深籃球教練的身分建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陳正高(2008)。桌球國手與菜鳥選手的生命衝擊—一段運動生命故事的敘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宗霖(2006)。榮耀與挑戰:敘說華信國小排球教練故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陳俊源(2012)。運動訓練身心經驗之敘說探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建豪(2007)。國小籃球隊與陀螺隊學生的道德判斷。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星如(2007)。Mosston練習式與理解式球類教學在國小籃球教學效果之比較研究。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陳若瑄(2013)。享「樂」人生-一個樂樂棒球代表隊導師兼管理者的故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陳涼明(2006)。我國角力運動教練領導行為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陳惠玲(2010)。運動教練關懷行為對教練-選手關係之探討。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陳智能(2012)。沙漠的綠洲----一位國小足球運動教練的堅持。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陳裕宗(2011)。世界第一球的推手:國小教師兼任足球教練之經驗敘說。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陳慧珍(2010)。運動教練領導行為之研究--以新竹縣為例。玄奘大學。新竹市。
陳鋕宏(2012)。彰化縣國小籃球教練領導行為對球員組織承諾之影響-以球員滿意度為干擾變項。大葉大學。彰化縣。
陸義淵(2009)。國小籃球隊選手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黃子彥(2009)。資訊科技融入理解式體育教學之研究-以國小籃球教學為例。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黃吉祥(2008)。「永不言敗」:從生命鬥士楊媽輝的文武場來觸摸金門近代體育脈動。台北巿立體育學院。台北市。
黃俊仁(2009)。宜蘭縣國小籃球團隊學童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佛光大學。宜蘭縣。
黃品瑞(2006)。理解式球類訓練法於國小籃球校隊訓練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溫錦真(1994)。以故事觀點研究大學生的自我認同。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輔仁大學應用心理研究所,台北縣。
葉人瞄(2009)。國內女同志體育教師在家庭∕職場∕運動場的現身∕隱身經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劉一民(2004)。球場故事三部曲-運動故事的結構與意義。2004台灣運動哲學學術研討會大會手冊(頁14)。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體育學系。
劉又仁(2005)。以期望-價值理論探討知覺教練信念對青少年運動選手信念和退出意圖的預測。國立台灣體育學院。台中市。
劉亞力、高麗娟、謝富秀 (2010)。。痛與破之轉折:一位空手道選手之自我敘說。運動研究,19,11-22。
劉德三(2000)。少年籃球。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蔡忠志(2010)。情歸何處?專任運動教練歸屬感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蔡敏玲、余曉雯(譯)(2003)。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台北市:心理。(D.Jean Clandinin、F.Michael Connelly,1999)
蔡淑玲(1999)。國小籃球隊隊員自我概念、內外控信念與其運動態度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蔡敦浩、王慧蘭、劉育忠(2011)。敘說探究的第一堂課。臺北市:鼎茂。
蔡順得(2011)。高雄市國小籃球運動代表隊選手社會支持與參與動機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鄭淑文(2006)。墾荒築基與追尋:一位巧固球教練的生命故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鄭筱澐(2010)。尋找運動訓練的實踐之路—一位羽球菜鳥教練的生命成長故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賴秀琴(2008)。壓不扁的玫瑰—女性柔道教練之生涯發展。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賴維政(2010)。「樂」在其中、「樂」此不疲的棒球:一位教師兼樂樂棒球教練追求榮耀與挑戰的自我敘說。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鮑威任(2001)。澎湖縣中等學校運動教練領導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戴琳(譯) (2014)。伍登教練成功法則。北京市:九州出版社。(John Wooden & Jay Carty,2005)
聯合聖經公會(1961)。哥林多前書九24-25,聖經合和本。台北:台灣聖經公會。頁(新約)238。
蘇育瑤(2012)。父親教練栽培兒子選手之訓練歷程研究-以柯志明與柯秉逸父子為例。長榮大學。臺南市。
鐘淑芬(2003)。國小籃球運動員勝任訊息來源與成就目標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英文部分
Albrecht, R. (2013). Coaching myths: Fifteen wrong ideas in youth sports, North Carolina: McFarland.
Brunner, J. (2002). Making stories: Law, literature.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Ellis, C & Bochner, A.P, Autoethnography, Personal, Narrative, Reflexivity(CA: Sage, 2000).
Lincoln, Y.S., & Guba, E.G. (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Newbury Park, CA: Sage.
M. Krzyzewski, & D.T.Philips(2000). Leading with the Heart. New York,NY:Warner Business Books.
Ritchie, J. S. & Wilson, D. E (2000). Teacher Narrative as Critical Inquiry: Rewriting the Script.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53.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