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1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28 05:5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彥儒
研究生(外文):Yen-Ju Huang
論文名稱:古蹟作為美術館再利用之可適性研究─以臺北當代藝術館2012年度特展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the Adaptive Reuse of Monument as Museum ─ Using 2012’s Themed Exhibitions in the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Taipei as Example
指導教授:黃士娟黃士娟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
學門:建築及都市規劃學門
學類:建築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3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27
中文關鍵詞:建成小學校古蹟再利用當代藝術館白盒子2012年度特展
外文關鍵詞:Jan Cheng Elementary Schoolreuse of monumental buildingscontemporary art museumwhite cubethe special exhibition 2012 in MOKA Taipei.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82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臺北市市定古蹟「建成小學校」興建於日治時期,為專供日人子女就讀的初等教育場所;1945年改為官廳使用,直至1994年臺北市政府各部門陸續遷出後,在古蹟保存再利用的潮流之下,將其轉化為以展示當代藝術為主題的美術館再利用。
臺北當代藝術館(以下簡稱當代館)為臺灣第一座「當代藝術館」、第一個古蹟再利用與執行公辦民營的美術館案例,因此其在臺灣當代藝術、文化資產與資源整合等面向的發展上,有著不可忽略的重要價值與經驗。
隨著過去藝術形式與審美經驗的打破,今日的當代藝術趨向多元發展,而以往不曾或無法使用的創作手法與呈現方式,也一併被帶進美術館之中。然而由於當代藝術在今日仍處於持續發展的狀態而難以精準定義之,這對於展示當代藝術的專業場館而言,也因其變動性格致使無法對身為「當代藝術館」所應具備的硬體條件,作出明確而全面的架構與標準,即使成功作出美術館常模,也可能馬上面臨跟不上藝術發展潮流的窘境;相較於其它原本就作為藝術展示功能的美術館,當代館館體尚為古蹟建築,並受相關法令之保護,因此在營運與硬體使用上,當代館除必須達到美術館的專業標準、滿足當代藝術的展示需求,還同時需要解決更加嚴苛、複雜的現實問題與限制。
綜合上述,本論文企望透過對當代館背景資料、當代藝術思潮與其展示場館等相關議題進行論述,並以筆者實地走訪當代館2012年度特展為例,探討將當代藝術置入「建成小學校」的互動現狀、古蹟作為美術館在文化資產保存上的可適性與成效,並試圖從中找出在觀念上的迷思與解套的可能。

Jan Cheng Elementary School, the city-class heritage in Taipei city, was built for Japanese’s primary education in Japanese-Occupied Period. In 1945 it was changed into government’s office until 1994, within the trend of preserve and reuse of monumental buildings , and the city government offices has replaced, Jan Cheng Elementary School was transformed into an art museum mainly shows the contemporary arts.
The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Taipei (MOCA Taipei) was the first “contemporary art museum” and the first BOT case of monumental building transformed into museum, has its value on Taiwanese contemporary arts, the development of integr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resources.
Contemporary art now has coming into a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changes of art forms and aesthetic experiences. The approaches and ways to present arts which was unable to be seen in the pass, has been brought into the museum now. But as the contemporary art are still developing and hard to give an accurate definition, being a “contemporary art museum” has confront a situation of how to show the art works with its hardware. Even if it can successfully shows the norms, it still may face the dilemma of catching the latest art developments. Compares to other museums which was built to show the arts, MOCA Taipei was protected by related laws because the status of being a monument. It had to reach the professional standards of museums, show the contemporary arts, and solve the practical problems and restrictions which was more complex and strict.
Based on these, thesis here tried to discuss the related topics towards the background of MOCA Taipei, the contemporary arts and its exhibition halls. Sampled with the author interviewed the special exhibition 2012 in MOKA Taipei, discussed the interactions when contemporary arts placed into Jan Cheng Elementary School, the effects and adaptive when monuments transformed into museums. In the end to find the myth of the concepts and the possibilities of solution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2
一、研究動機 2
二、研究目的 3
第二節、研究對象與範圍 4
一、研究對象 4
二、研究範圍 4
第三節、研究方法與流程 7
一、研究方法 7
二、研究流程 8
第四節、名詞釋義 9
一、「美術」與「藝術」 9
二、「美術館」與「藝術博物館」 9
第五節、文獻回顧 10
一、脈絡文獻 10
二、當代思潮 11
三、營運機制 13
第二章、 從建成小學校到臺北當代藝術館 17
第一節、日治時期的建成小學校 18
一、日治的初等教育政策 18
二、小學校的設置與變遷 19
三、建成小學校的設置 21
四、建成小學校的空間配置 24
第二節、建成小學校的古蹟指定與再利用 30
一、臺北市政府時期 30
二、美術館計畫與古蹟指定 31
三、建成小學校的保存修復與再利用 33
四、古蹟再利用設計與現況之差異 38
第三節、臺灣的文化資產概念 49
一、文化資產的保存概念 49
二、以《文資法》看建成小學校的古蹟保存與再利用 51
第四節、小結 55
一、文化資產價值的建立 55
二、新功能的置入 56
第三章、 當代思潮與臺北當代藝術館 57
第一節、當代藝術思潮 58
一、成為藝術史的現代藝術 58
二、藝術新定義的曙光初現 61
三、未完成的當代藝術 65
第二節、「白盒子」與當代藝術館 68
一、白盒子的不合時宜 68
二、現代與當代概念並存的美術館 71
三、第三世代美術館的想望 74
第三節、當代館的營運現狀 77
一、當代館的公辦民營 77
二、當代館的營運歷程 80
三、當代館的展覽策略 85
第四節、小結 89
一、當代思潮下的白盒子 89
二、當代館的展覽限制與突破 90
第四章、 臺灣首座古蹟再利用為美術館之探討 91
第一節、作為當代藝術之載體 92
一、當代館之於當代藝術 92
二、古蹟與當代藝術之競合 93
第二節、均質封閉的展示空間 96
一、建築外部 97
二、建築空間 98
三、建築特色 109
第三節、古蹟與當代藝術的對話 113
一、建築外部 113
二、建築空間 114
三、建築構件 121
第四節、小結 128
一、古蹟與白盒子 128
二、古蹟與反白盒子 129
第五章、 結論 131
第一節、綜合探討 132
一、白盒子導致古蹟價值的不顯 132
二、特殊體質的沉重負擔 133
三、藝術展示與古蹟場域的呼應關係 133
四、古蹟館體作為美術館的重要優勢 134
五、古蹟再利用為美術館的可適性 134
第二節、研究限制 136
一、建成小學校第一手建築圖面的缺乏 136
二、當代思潮的龐大架構 136
三、當代藝術館的典範舉證 137
四、一個思辨過程 137
第三節、後續研究建議 138
參考書目 139
一、歷史脈絡 139
二、藝術思潮 140
三、營運機制 143
四、其它網路資訊 145
附錄一、建成小學校空間使用示意平面圖 147
一、一樓平面圖 147
二、二樓平面圖 148
附錄二、建成小學校再利用為美術館空間使用平面圖 149
附錄三、臺北當代藝術館2012年度特展記述 150
一、第一檔期:「魔境─澳洲當代新藝術展」 151
二、第二檔期:「第十屆臺新藝術獎入圍特展」 168
三、第三檔期:「胡說:八道─胡金銓‧武藝新傳」 185
四、第四檔期:「心動EMU」 200
五、第五檔期:「粉紅微笑之後─閱讀‧李山」 217

一、歷史脈絡
(一)期刊論文
近藤十郎
1906〈小學校々舍の配置法〉收於《臺灣教育會誌》第57號。
(二)專書及博碩士論文
王詩琅、王國藩主修
1983《臺北市誌-學校教育篇》。臺北:成文。
井出季和太,郭輝譯
2003《日據下之臺政卷一、卷二、卷三》。臺北:海峽學術。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2001《推動政府業務委託民間辦理實例暨契約參考手冊》。臺北:行政院
人事行政局。
林會承
2011《臺灣文化資產保存史綱》。臺北:遠流。
許極燉
1996《臺灣近代發展史》。臺北:前衛。
黃昭堂
2002《臺灣總督府》。臺北:前衛。
黃士娟
2012《建築技術官僚與殖民地經營1895~1922》。臺北:臺北藝術大學、遠
流。
葉蕭科
1993《日落臺北城》。臺北:自立晚報。


臺北市役所
1926《臺北市案內》。臺北市役所。
1940《臺北市政二十年史(二)、(三)》。臺北市役所。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7《臺灣近代史─文化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薛琴
2001《古蹟及歷史建築管理維護手冊》。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
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
許倩瑋
2012《日治時期臺中州初等教育學校建築研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
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藤實
2010《日治時期臺北市「小學校」與「公學校」之創建與發展》。國立臺
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三)技術報告及其它
徐裕健
2002《臺北市舊市府大樓保存修復及再利用工程工作報告書暨施工記錄》。
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
二、藝術思潮
(一)期刊論文
陳繼安
2000〈難解「當代藝術」〉收於《典藏藝術─今藝術》第96期,頁36~37。
臺北:典藏。



(二)研討會論文
吳岱融
2009〈從『約制』到『制約』:美術館空間的想像〉收於《製作博物館》
頁187-196。臺中:自然科學博物館。
黃貞燕
2011〈藝術的展示與美術館〉收於《金色年代、風景漫遊-臺灣前輩畫家蔡
蔭棠百年紀念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2012〈地方再現、藝術展演與市民參加〉收於《百年雕塑─楊英風藝術及其
時代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頁367-378。新竹:財團法人楊英風
藝術教育基金會。
劉怡蘋
2005〈當代藝術館的當代職責〉收於《博物館、知識建構與現代性》頁
317-342。臺中:自然科學博物館。
(三)專書及博碩士論文
何肇衢
1997《歐洲美術館導覽》。臺北:藝術家。
並木誠士、中川理,蔡世蓉譯
2008《美術館の可能性》。臺北:典藏。
高千惠
1996《當代文化藝術澀相》。臺北:藝術家。
連俐俐
2010《大美術館時代》。臺北:典藏。
黃光男
1998《美術館廣角鏡》。臺北:藝術家。
張譽騰
2000《當代博物館探索》。臺北:南天。
張婉真
2005《論博物館學》。臺北:典藏。
曾長生
2007《西方美學的關鍵論述─從文藝復興時期到後現代》。臺北:國立臺
灣藝術教育館。
謝東山
1995《當代藝術批評的疆界》。臺北:帝門藝術。
Anne Cauquelin,張婉真譯
2002《法國當代藝術》。臺北:麥田。
Arthur C. Danto,林雅琪、鄭惠雯譯
2004《在藝術終結之後》。臺北:麥田。
Carol Duncan,王雅各譯
1998《文明化的儀式:公共美術館之內》。臺北:遠流。
Diana Crane,張心龍譯
1996《前衛藝術的轉型》。臺北:遠流。
Herschel B. Chipp,余珊珊譯
2004《現代藝術理論I、II》。臺北:遠流。
Norbert Lynton,楊松鋒譯
2003《現代藝術的故事》。臺北:聯經。
Suzi Gablik,藤立平譯
1991《現代主義失敗了嗎?》。臺北:遠流。
William Smock,吳莉君譯
2010《包浩斯告訴我們的事》。臺北:臉譜。
曾建霖
2010《當代藝術的美術館創作機制─以法國龐畢度中心新媒體藝術部門做
延伸思索》。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三、營運機制
(一)期刊論文
石瑞仁等
2009《臺北當代藝術館2008年報》。臺北:財團法人臺北市文化基金會臺
北當代藝術館。
2010《臺北當代藝術館2010年報》。臺北:財團法人臺北市文化基金會臺
北當代藝術館。
賴香伶等
2007《臺北當代藝術館2007年報》。臺北:財團法人當代藝術基金會臺北
當代藝術館。
林曼麗等
1998〈大美術館計畫〉收於《現代美術》第81期,頁36-43。臺北:臺北
市立美術館。
吳嘉瑄、高子衿
2008〈公設財團法人基金會接手當代館主導權回歸文化局〉收於《典藏藝
術─今藝術》第186期,頁134-135。臺北:典藏。
秦雅君
2000〈定位未明,需從長計議─龍應台談北美二館的未來〉收於《典藏藝
術─今藝術》第90期,頁95。
游崴
2007〈公私合營,當代館的未解難題?臺北當代藝術館明年起將由文化局
收回經營主導權〉收於《典藏藝術─今藝術》第180期,頁112。臺北:
典藏。
編輯部
2005〈公辦民營美術館的五年經驗〉收於《典藏藝術─今藝術》第158期,
頁126-128。臺北:典藏。
謝恩
2000〈古蹟再利用─北市第二數位化美術教育館整裝待發?〉《典藏藝術
─今藝術》第90期,頁92-109。臺北:典藏。
2006〈臺北當代藝術館的美麗與哀愁〉收於《典藏藝術─今藝術》第161
期,頁62-65。臺北:典藏。
(二)專書及博碩士論文
李宗勳
2002《政府業務委外經營:理論與實務》。臺北:智勝。
洪漢榮
2002《美術館公辦民營之研究─兼論國立美術館案例》。南華大學美學與
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國芳
2005《臺北市立美術館與臺北當代藝術館定位問題探討》。國立臺南藝術
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培傑
2011《臺北當代藝術館整合行銷傳播研究》。南華大學傳播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
曹瑀曦
2011《臺北當代藝術館的經營策略》。國立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芷維
2011《小型美術館的展覽策略與實踐─以臺北當代藝術館為例》。國立臺
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彩雲
2000《國內公立博物館之公辦民營個案之檢視與分析》。國立臺南藝術大
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育瑄
2005《美術館公辦民營的探討:以臺北當代藝術館為例》。國立臺南藝術
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珊珊
2003《博物館公辦民營以委託基金會營運模式之研究─以臺北當代藝術館
為例》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姍儒
2009《臺灣文化資產再利用為博物館之探討─以古蹟與歷史建築為例》。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慶豐
2004《臺北市公有閒置空間委外經營模式之研究─以臺北市政府文化局所
屬藝文館所為例》。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三)技術報告及其它
張元茜等
2000《第二美術館之營運管理委託研究案(臺北當代藝術館)期末報告》。臺
北市政府文化局委託研究報告書。
四、其它網路資訊
文化部網站《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moc.gov.tw/law.do?method=find&id=30,2013/05/10。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網站「臺北市政府舊廈(原建成小學校)」:
http://www.boch.gov.tw/boch/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
ethod=doViewCaseBasicInfo&iscancel=true&caseId=AA09602000067&versio
n=1&assetsClassifyId=1.1,2013/05/10。
紐約現代藝術館網站「美術館歷史」:http://www.moma.org/about/history,
20130510。
當代館網站:http://www.mocataipei.org.tw/blog,2013/05/10。
臺北市文化局網站「臺北當代藝術館」: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outsource/venuesAction.do?method=doFin
VenuesActivity&venuesId=7&subMenuId=1030113,2013/05/10。
龐畢度中心網站:http://www.centrepompidou.fr/fr/Le-centre-pompidou,
2013/05/10。

電子全文 電子全文(本篇電子全文限研究生所屬學校校內系統及IP範圍內開放)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