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份
方德隆(1999)。課程與教學研究。高雄市:復文書局。
王石番(1989)。內容傳播分析法—理論與實證。臺北:幼獅。
王文科、王智弘(2005)。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
江增成(2015)。台灣、大陸、新加坡與芬蘭國小未知數主題內容之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伍麗華總編(2015a)。排灣族本位數學教材一上。屏東:屏東縣政府。
伍麗華總編(2015b)。排灣族本位數學教材一下。屏東:屏東縣政府。
伍麗華總編(2015c)。排灣族本位數學教材二上。屏東:屏東縣政府。
伍麗華總編(2015d)。排灣族本位數學教材二下。屏東:屏東縣政府。
李婉綺(2015)。台灣、芬蘭與新加坡國小數學教科書中年級小數教材內容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林碧珍、蔡文煥(2005)。TIMSS 2003臺灣國小四年級學生的數學成就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科學教育月刊,285,2-38。林曉雲(2014年8月11日)。首間原民實小五年後屏東見。自由時報電子報。取自http://news.ltn.com.tw/
洪若烈(2003)。國小教師之教科書使用方式及其影響因素之探討。國教學報,15,175-192。紀惠英(2001)。山地國小數學教室裡的民族誌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徐偉民(2013a)。國小教師數學教科書使用之初探。科學教育學刊,21(1), 25-48。徐偉民(2013b)。國小數學教科書數學問題類型與呈現方式之比較分析—以臺 灣、芬蘭、新加坡為例。科學教育學刊,21(3),263-289。徐偉民、楊雅竹(2009)。影響原住民學生數學學習的因素:從屏東縣部落小學的教學行動來看。臺中教育大學學報,23(1),129-152。
徐偉民、柯富渝(2014)。臺灣、芬蘭、新加坡國小數學教科書幾何教材之比較。教科書研究。7(3), 101-141。陳姵琁(2011)。「教科書研究分析方法」工作坊論壇。教科書研究,2(4),121-127。陳枝烈、張純淑(2015)。原住民族委員會104年度委託辦理原住民族實驗學校設置規劃及民族教育政策建議計畫成果報告,未出版。臺北市: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陳秀如(2017年1月)。全台實驗學校全蒐羅。親子天下專特刊,29。取自https://www.parenting.com.tw/magazine/
陳杏春(2013)。台灣、芬蘭與美國數學教科書數與量主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陳詩韻(2014)。國小數學教科書長度概念之內容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張瀞文(2015年9月)。原住民校長伍麗華編自己課本,首創完整原民教材。親子天下,71。取自https://m.parenting.com.tw/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數學學習領域。台北市:教育部。
康軒文教集團(2017)。關於康軒。線上檢索日期:2017 年3 月3 日。網址:https://www.knsh.com.tw/_KNSH/About.asp
曾坤教(2017)。台灣與俄羅斯國小數學教科書幾何教材之分析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黃德祥(2007)。原住民學生數學學習的困境與突破。2007臺灣原住民族教育新思維專輯論文(7-1-7-12)。臺北市:原民委員會。
楊德清、鄭婷芸(2015)。臺灣、美國與新加坡國中階段幾何教材內容之分析比較。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0(1),33-72。楊瑞智主編(2015a)。國小數學課本第一冊(1上)。台北:康軒文教集團。
楊瑞智主編(2015b)。國小數學課本第二冊(1下)。台北:康軒文教集團。
楊瑞智主編(2015c)。國小數學習作第一冊(1上)。台北:康軒文教集團。
楊瑞智主編(2014a)。國小數學課本第三冊(2上)。台北:康軒文教集團。
楊瑞智主編(2014b)。國小數學課本第四冊(2下)。台北:康軒文教集團。
楊瑞智主編(2014c)。國小數學習作第三冊(2上)。台北:康軒文教集團。
詹立暐(2014)。台灣、香港國小五年級數學教科書分數內容之分析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大學,台北。潘宏明(1996)。花蓮縣原住民國小學童數學解題後設認知行為及各族原住民固有文化所具有的幾何概念之調查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報告(NSC-84 -2511-S-026 -006)。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歐用生(2003)。內容分析法及其在教科書研究上的應用。載於莊梅枝主編,教科書之旅 (149-170)。臺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戴錦秀、柳賢(2005)。原住民數學素養之初探。數學與科學教育E-Journal電子期刊,1,31-43。
羅欣貞(2015年8月25日)。發行原民國小教科書屏縣23校試教。自由時報電子報。取自http://news.ltn.com.tw/
吳麗玲、楊德清(2007)。臺灣、新加坡與美國五、六年級分數教材佈題呈現與知識屬性差異之研究。國立編譯館館刊,35(1),27-40。
二、英文部份
Charalambous, C. Y., Delaney, S., Hsu, H.-Y., & Mesa, V. (2010).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of fractions in textbooks from three countries. Mathematical Thinking and Learning, 12(2), 117-151.
Grouws, D. A., Smith, M. S., & Sztajn, P. (2004). The preparation and teaching practices of U.S. mathematics teachers: Grades 4 and 8. In P. Kloosterman & F. K. Lester (Eds.), Results and interpretations of the 1990 through 2000 mathematics assessment of the national assessmentof educational progress (pp. 221-269). Reston, VA: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Lesh, R., Post, T., & Behr, M. (1987). Representations and translations among representations in mathematics learning and problem solving. In C. Janvier (ED.), Problem of representation i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mathematics (pp. 33-40).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Lesh, R. & Lamon, S. J. (Eds.). (1992). Assessment of authentic performance in school mathematics. Washington, DC: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Lloyd, G. (2008). Curriculum use while learning to teach: One student teacher's appropriation of mathematics curriculum materials.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39(1), 63-94.
Posner, G. J. (1989). Making sense of diversity: The current state of curriculum studies. Journal of Curriculum and Supervision, 4(4), 340-361。
Stein, M. K., Remillard, J. & Smith, M. S. (2007). How curriculum influences studentlearning, In F. Lester, Jr. (Ed), Secon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athematicsTeaching and Learning (pp. 319-370), Charlotte, NC: Information Age Publishing.
Zhu, Y. & Fan, L. (2006). Focus on the representation of problem types in intended
curriculum: A comparison of selected mathematics textbooks from Mainland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 4(4), 609-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