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丁興祥 (2012) 。《專題導言》自我敘說研究:一種另類心理學。應用心理學,56,
15-18。
丁興祥、張繼元 (2014) 。生命詩學:心理傳記與生命敘說的新開展。生命敘說
與心理傳記學,2,1-24。
王勇智、鄧明宇 (譯) (2003) 。敘說分析。臺北市:五南。 (Riessman, C. K., 1993) 。
石明宗 (1992) 。運動的存在意義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
成虹飛 (2007) 。行動與敘說研究的個人學習筆記。行動研究在台灣-2007年社
會田野中的實踐者研討會:第二冊。台北:蘆荻社區大學。
吳萬福 (1991) 。如何發揮運動教練的角色。體育與運動,73,8-12。吳萬福 (1992) 。體育教學的心理。臺北市:師大書苑。
吳子宏 (2003) 。九年一貫健康與體育領域教師專業能力內涵之因素分析研究。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吳忠誼、蔡政杰、陳正高 (2009) 。網球「運動人」的身體故事。國北教大體育,4,109-124。
吳家碧 (2012) 。體育教師的專業能力、工作動機與創意教學影響因素及現況之
研究-以中區高中職為例。育達科大學報,33,191-206。
邱惟真、丁興祥 (1999) 。朱光潛多重自我的對話與轉化:一種敘說建構取向。
應用心理研究,2,211-249。
邱詩涵、高麗娟 (2012) 。運動研究中的質性方法學。文化體育學刊,14,1-10。何粵東 (2005) 。敘說研究方法論初探。應用心理研究,25,55-72。余德慧 (2002) 。追索敘說自我的主體。應用心理研究,16,214-217。李靜怡 (2007) 。運動教練領導行為理論的發展與評述。國北教大體育,2,41-51。
李世豪、林伯修 (2013) 。一位原住民運動員的自我認同與敘說。中原體育學報,3,16-25。
林正常 (1992) 。運動科學與訓練-運動教練手冊-。台北:銀河文化事業公司。
林正常 (2009) 。運動教練的倫理準則。運動教練科學,14,1-8。林國瑞 (2002) 。臺北市國民小學體育教師專業發展需求之研究。健康與體育教
學評鑑及學術研討會(頁74-81)。臺北市: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林志昇 (2003) 。一位資深幼教工作者的故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
庭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林玉鳳 (2004) 。體育教師專業地位的建立。學校體育,14(4),82-89。林秀珍、顧曉雲 (2007) 。課程改革新視野-學校運動經驗與道德教育的結合。
教育實踐與研究,20(1),147-172。
林宛曉、季力康 (2008) 。運動教練領導模式之探討:以交易和轉型領導為例。
大專體育,99,156-162。
林宗聰 (2009) 。失落的世界:國小運動教練離職過程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
學體育學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林昌國、廖欽福 (2012) 。國中橄欖球代表隊教練管理行為之研究。輔仁大學
體育學刊,11,35-47。
林君畊 (2015) 。用力討愛~從初為人母開始的自我敘說。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
兒童發展學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林義傑 (2011) 。原來,是為了簡單的理由才跑的:我想和愛跑步的你分享的事。
臺北市:推守文化創意。
周育萍 (2008) 。運動知識的本質探究—從《個人知識—邁向後批判哲學》一書
的邏輯出發。運動文化研究,7,35-53。
胡天玫、劉一民 (1993) 。運動身體經驗的雙重性-“是”與“有”的反省。體
育學報,15,181-192。
胡凱揚、周嘉琪 (2013) 。學校運動代表隊教練之熱情與倦怠。大專體育,124,39-44。
范信賢 (2013) 。敘事探究的社會學想像:個體經驗與社會脈絡的交織。課程與
教學,16(1),139-157。
洪瑞斌、陳筱婷、莊騏嘉 (2012) 。自我敘說研究中的真實與真理:兼論自我敘
說研究之品質參照標準。應用心理研究,56,19-53。
翁開誠 (1997) 。同理心開展再出發-成人之美的藝術。輔仁學誌-文學院之部,
26,261-274。
翁開誠 (2002) 。覺解我的治療理論與實踐:通過故事來成人之美。應用心理研
究,16,23-69。
高三福 (2007) 。運動領導理論的發展及可行的研究方向。中華體育季刊。21(1),59-66。
高千惠 (2014) 。與我的不完美說再見-一位女教師的自我敘說。銘傳大學,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
高麗娟 (2007) 。回首來時路:運動員生命敘說之詩意結構。國民體育季刊,36(4),7-14。高永盛 (2010) 。另類的冒險-「冒險諮商」專業實踐之自我敘說。國立新竹教
育大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陳弘順 (2006) 。社會變遷中體育教師專業知能需求之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1(3),99-122。
陳益祥、林清和 (2011) 。華人教練—選手關係互動模式之發展。國北教大體育,5,3-17。
陳美秀 (2014) 。臺北市國民小學田徑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訓練滿意度之研
究。臺北市立大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連雅慧 (2010) 。組織敘說探究:組織生活經驗的理解與再現。應用心理研究,
48,9-15。
徐錦成 (2011) 。論余光中的運動詩。運動文化研究,16,7-31。張威克 (1998) 。運動經驗與人生。國民體育季刊,27(4),103-108。張瑋芝 (2012) 。國民小學非體育專長教師體育專業能力之探究。國立台灣體育
大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張家銘 (2009) 。競技運動中存在理想的競爭關係嗎。競技運動,11(2),63-64。張鼎乾 (2014) 。魅力領導在教練領導行為模式的應用。大專體育,131,35-41。許義雄 (1989) 。運動教練的角色—就人本主義觀點談起。中華體育季刊,3(3),60-62。許維素 (2005) 。我的敘說回應。應用心理研究,26,26-27。
許雅筑 (2014) 。大專公開男子組第一級籃球替補員運動經驗之敘說研究。高雄
師範大學體育學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教育部體育司 (2010) 。學校運動教練手冊。臺北市:作者。
惲大宗、許光麃 (2011) 。泳者無懼的見證:一位小腦萎縮症病友的運動生命敘
說。身體文化學報,12,117-141。
黃國義 (1985) 。理想的體育教師。臺北市:體育出版社。
黃金柱 (1990) 。國家級運動教練行為之研究調查。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2),33-62。
黃芳進 (1995) 。運動「身體主體」經驗探索──「時間性」和「空間性」的省
思。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黃惠雯、童琬芬、梁文蓁、林兆衛 (譯) (2003) 。最新質性研究方法與研究。(原
作者:Crabtree, B .F., & Miller, W.L.) 。台北:韋伯文化。
黃暐睿 (2006) 。國小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教師專業能力之調查研究。國立臺南
大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黃瑞佐 (2004) 。體育教師是否應兼任運動教練職務(意見交流道)。中華體育季
刊,19(1),2。
黃玫貞 (2012) 。敘說汗水中的笑與淚:走過峰與谷的青少年桌球國手。國立臺
北教育大學體育學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曾肇文 (2005) 。敘事探究對敘事教學的啟示-理念與實例。新竹教育大學學報,21,75-109。
程瑞福 (2000) 。台灣地區中小學體育教師專業能力之研究。體育學報,28,123-132。
馮樹勇、李愛東 (2002) 。如何做好教練員工作。體育科學,22(1),83-85。
掌慶維 (2012) 。建構優質學校體育課程與活動。學校體育,22(1),33-37。葉憲清 (2000) 。二十一世紀理想的學校體育教師形象。國民體育季刊,29(1),4-10。
詹宏基 (2008) 。九年一貫課程教師專業能力之研究:以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教
師為例。大專體育學術專刊 97年度,95-103。
楊明磊 (2013) 。你期望從敘說研究中看到什麼?說服還是感動?。應用心理研
究,57,4-8。
楊淑智 (譯) (1997) 。挑戰極限:飛毛腿麥克.強生的成功故事。臺北市:天下
文化。 (原著 Michael Johnson)
劉一民 (1989) 。運動教練的自我認識。中華體育季刊,3(3),63–66。劉一民 (2005) 。運動哲學新論—實踐知識的想像痕跡。臺北:師大書苑。
劉兆達 (2002) 。高中校長對體育教師專業之評鑑。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
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劉佳鎮、陳正專、許又文 (2009) 。台北縣國小教師對健體領域意涵認知與
專業能力相關之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23(2),77-90。
劉亞力、高麗娟、謝富秀 (2010) 。痛與破之轉折:一位空手道選手之自我敘說。
運動研究,19(1),11-22。
歐宗明 (2002) 。國小體育教師理想角色知覺調查研究。體育學報,33,201-210。蔡三雄 (1997) 。拔河。臺北市:平安出版社。
蔡敏玲、余曉雯 (譯) (2003) 。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台北:
心理出版社。 (原著作者:Clandinin, D. J. and Connelly, F. M.) 。
蔡敦浩、利尚仁、林韶怡 (2008) 。創業研究的新趨向-敘說探究之應用。中山
管理評論,16(2),321-349。
蔡敦浩、劉育忠 (2010) 。組織敘說:組織研究的敘說轉向。應用心理研究,47,21-40。
盧俊宏 (2004) 。超越運動領導多元模式(MML):談教練角色與運動資優選手的
培養與發展。教練科學,3,1-11。
盧韋儒 (2011) 。《道德經》的運動哲學入徑:籃球運動經驗的敘說。身體文化
學報,13,31-47。
戴晨志 (2002) 。圓夢高手:信念造就一生,堅毅成就美夢。臺北市,時報文化。
戴晨志 (2006) 。勝利總在堅持後。臺北市,時報文化。
薛慧玲、謝志君 (2001) 。論運動教練哲學之重要性。大專體育,54,66-70。蘇昭月、陳筱萍、周煌智、吳慈恩、黃志中 (2005) 。運用敘說探究探索家庭暴
力施暴者的成長歷程與婚姻經驗。亞洲家庭暴力與性侵害期刊,1(1),1-26。
蘇忠銘 (2011) 。論競技運動經驗:以杜威之經驗哲學檢視。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顧兆台 (1989) 。運動無我經驗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
英文部分:
Edward, J. (1983). Growth is the name of the game. Education leadership.
ERICED293858.
Ellis, C., & Bochner, A. P. (2000). Autoethnography, personal narrative, reflexivity:Researcher as subject. In N. K. Denzin & Y. S. Lincoln (Eds.) , The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2nd ed., pp. 733-768). Thousand Oaks, CA: Sage.
McAdams, D. P., & Ochberg, R. L. (Eds.). (1988). Psychobiography and life
narrative.Durham, NC: Duke University Press.
Polkinghorne D. E. (1995). Narrative configuration in qualitative analysis. In J. A.Hatch & R. Wisniewski (Eds.) , Life history and narrative (pp. 5-23).
London: Falmer.
Polkinghorne D.E. (1998). Narrative knowing and the human scienc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Reissman, C. K. (1993). Narrative analysis .Newbury Park, CA: Sage.
Sabin,T.R. (1986). Narrative Psychology: The storied nature of human conduct.
NY: Praeger.
Vincent,J.M. (1998). Professional and student portfolios for physical education.IL: Human Kine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