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王廣、王兵(2010)。壘球。中國吉林省: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王琦正(2007)。2006年世界盃棒球經典賽複、決賽隊伍攻擊戰術之運用。臺中市:漢明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王士豪、曾慶裕、鄭三權(2011)。女子壘球中心打者之攻擊指數-以98年全國運動會為例。100年度大專體育學術專刊,202~208。
中華民國棒球協會(2006)。棒球教練指南─少棒訓練。臺北市: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中華民國棒球協會(2012)。中華民國棒球基本訓練教材。臺北市:中華民國棒球協會編印。
吳祥木(1998)。強力棒球論。臺南市:臺灣省體雜誌社。
汪世忠、蕭世豪(2007)。我國女子棒球運動發展的分析與建議。大專體育,88,63-68。李秋靜(2010)。奧運會女子壘球賽打擊綠之分析-以2004及2008年奧運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邱企彬(2012)。2001~2010美國職棒大聯盟球員打擊率之研究(位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林國輝(1979)。棒球運動之戰略研究。臺中:霧峰出版社。
林華韋(1991)。從運動學的觀點研究一流棒球選手的揮棒動作。臺灣省第一屆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下集)。臺北: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發行。
林華韋(2004)。2004年雅典奧運棒球運動項目得牌隊伍與中華隊攻擊戰術之研究。臺中市:漢明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林秀卿(2011)中華職棒選手攻擊表現、勝率及得分之關係。100年度大專體育學術專刊,190~195。
林文彬、鄭元湘(2000)。長打率在現代棒球中扮演的角色。德明學報,16期,315~324。
俞聖律(2013年3月14日)。日大膽盜壘抓陳鴻文出手慢。蘋果日報。取自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sports/20130314/34886277/。
姚瑞博(2009)。影響我國職棒比賽勝負因素分析-以中華職棒大聯盟2008年球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許樹淵(1979)。人體運動力學。臺北:協進圖書公司。
陳國華(1980)。棒球打擊技術與理論之研究。臺北市:中華民國體育學會印行。
陳威成(2008)。中華成棒隊打擊能力之研究-以2006年第十六屆洲際盃棒球錦標賽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大學(臺中),臺中市。游至樞(1977)。棒球戰術之研究。臺中:書恆
曾慶裕(1999)。棒球投手訓練法。臺北:科正。
曾文誠(2004)。臺灣棒球王。臺北市:我識出版社。
曾韋翔、張振崗(2007)。美國職棒和中華職棒球隊得失分與投打數據之相關研究。全國體育運動學術團體聯合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口頭發表,臺北市。
楊賢銘(1996)。棒球。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技術報告書。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
楊賢銘(1998)。棒球-訓練的理論與實際。臺北:中小學少棒聯盟籌備委員會。
楊賢銘(2006)。2004年雅典奧運會棒球參賽隊伍教練決策之研究。臺中市:漢明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楊賢銘、林華韋(1998)。棒球比賽攻擊成績紀錄分析研究-以富邦公牛棒球隊為例。國立臺灣體育學院學報,3,532-543。
楊利華(1979)。棒球理論與實務。高雄鳳山:汎歐出版社。
楊清瓏(1993)。棒球打擊技術之分析與研究。臺北:中華少年棒球聯盟。
楊清瓏(1997)。棒球【攻擊】(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新北市。葉志仙(1995)。中、美職棒運動比賽成績紀錄分析研究。臺北市:一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葉日好(1997)。棒球戰術-教你看棒球。臺北:祺齡出版社。
葉美秀、賴來汶、林正常(2004)。壘球新規則對攻擊成績的影響:從九十與九一年女甲聯賽記錄分析,體育學報,36,217-226。葉益銘、楊朝行、陳寶源(2008)。我國甲組成棒球隊攻擊能力與比賽勝率相關之研究,高應科大體育學刊,7,267-277。鄒桂禎(1995)。棒球不同站法打擊動作的動力學分析。國立體育學論叢,5,(1),189-197。
劉志華(2011)。中華職棒各球隊打擊順序之攻擊指數比較。100年度大專體育學術專刊,196~201。
盧至剛(2004)。以運動軌跡為主之棒球戰術資料庫(為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簡曜暉(1981)。棒球強打的重量訓練。體育世界,第8期,53~56。
顏偉哲、卓凝香(2014)。9局下落後8分 甲子園「神逆轉」贏球。天下雜誌部落格。取自http://blog.cw.com.tw/blog/profile/213/article/1346
顏秀姿、陳鳳盈、賴聖蓉(2006)。2004年雅典奧運女子壘球賽打擊能力與比賽勝負分析。輔大體育學刊,第五期,257~262。
藍偉倫(2013)。棒球打擊表現與反應、動作時間之關係探討。兩岸運動訓練科學研討會論文集,101-104。
蘇明莉、林志隆、童明治(2010)。不同統計方式對壘球打擊數據與比賽勝率及得分之相關分析。99年度大專體育學術專刊,473~478。
二、外文部分
Scully, G. W. (1974). Performance in major league baseball.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64, 915-930.
Sokol, J. S. (2003). A robust heuristic for batting order optimization under uncertainty. Journal of Heuristics, 9(4), 353-370.
Shawna(2011)。【先鋒2011鳳凰盃之大家交朋友】。未出版之原始資料。
豐田泰光(1995)。棒球攻擊篇。益群書店股份有限公司。
三、網路部份
California Women’s Baseball League,加州女子棒球聯合會http://www.cwbl.net/HistoryTimeline.html
International Baseball Federation,國際棒球總會http://www.ibaf.org/en/world-ranking.aspx?type=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