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江義平(2000)。以產學合作模式發展技術人力資源之研究,技術學刊,15(1) 139-148。
吳武雄、賴念華、許維素(1997)。學校輔導教師角色認定角色期待對學校輔導工作影響之相關研究。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吳麗君(2002)。中小學的課程銜接 —臺灣、英格蘭與蘇格蘭的比較。國立臺北市師範學院學報,15,17-50。
邱上真(2001)。普通班教師對特殊需求學生之因應措施、所面對之困境以及所需之支持系統。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1,1-26。
邱永祺(2016)。大學國文之僑生專班教學策略初探-以臺北市立大學為例,國教新知, 63(1),60-69。
徐綺穗(1996)。從人際溝通的互動模式探討親師溝通的障礙與對策。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報,9,207-227。
張媛甯、郭重明(2008)。產學合作教育管理機制之探討。學校行政,53, 82-100。
張德聰(1997)。從青少年次級文化談校園危機處理,現代教育論壇,2,p.288
許維素。高中輔導教師推展學校輔導工作的行動發展歷程分析。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學報。
陳小娥、蘇建文(1977)。父母教養行為與少年生活適應。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報,10,91-106。
陳伯璋(2005)。台灣高等教育的發展與改革。載於陳伯璋、蓋浙生(主編),新世紀高等教育政策與行政(頁3-37)。臺北市:高等教育。
陳建州(2011)。技職院校推展產學合作專案制度之探討。嶺東通識教育研究學刊,4(1),95-121,台中市。
賈馥茗(1968)。自知與大學生生活之適應。國立師範大學學報,13,95-145。
劉素娟、鍾任琴、林英杰、齊雁茹(2016)。大學產學合作模式探討。朝陽學報,21, 57-71
歐德芬(2016)。新南向政策下高教招生的策略與省思-以印尼僑生來臺升學輔導訓練班追蹤調查分析為例。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學報,7,57-72。
簡茂發(1986)。大學生適應問題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28,1- 90。
林清江(1983)。文化發展與教育革新。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胡幼慧(2008)。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揚帆再訪之旅。臺北市:麗文文化。
康自立(1985)。建教合作教育原理。臺北市:全華出版社。
張春興(2000)。教育心理學 (重定版十六刷)。臺北市:東華。
陳向明(2009)。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書局。
陳李綢、蔡順良(2009)。中學生生活適應量表。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黃政昌、黃瑛琪、連秀鸞、陳玉芳(2013)。輔導原理與實務。新北市:心理出版社。
葉一舵(2013)。臺灣學校輔導發展史。新北市:心理出版社。
劉焜輝(1985)。師大學生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臺北市市:臺灣師大學生輔導中心。
劉焜輝(2012)。輔導原理與實務。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潘玲娟(2005)。電視暴力研究—理論與現象之解讀。臺北市:秀威資訊。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廖克玲(譯)(1982)。社會學習論巨匠-班度拉學(原作者:Albert Bandura)。臺北市:允晨。
吳宗弘(2009)。高年級學童的家庭結構、希望感與生活適應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花蓮縣。李玟青(1996)。國中生對輔導教師角色知覺、印象形成及其求助意願之研究。 國立彰化師大輔導所碩士論文,彰化縣。洪冬桂(1986)。我國大學生適應問題、因應行為、求助偏好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胡珍瑜(2006)。一位幼教師親師溝通觀點與經驗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花蓮縣。孫育智(2014)。青少年的依附品質、情緒智力與適應之關係。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張簡毓蕙(2009)。探討「產學攜手合作計畫」技術生工作崗位訓練之實習成效 –以餐旅群為例。高雄餐旅學院餐飲管理研究所學位論文,高雄市。2009。1-119。
許維素(1998)。輔導教師專業發展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心理輔導所,臺北市。陳秀聞(2011)。九年一貫數學領域課程六年級和七年級代數教材銜接之研究,國立臺北市教育大學理學院數學暨資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陳啟昌(2009)。台東縣外籍配偶親師溝通模式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學系所碩士論文,台東縣。陳淑君(1997)。輔導教師的專業生涯發展歷程及其阻隔因素之質化研究。國立彰化師大輔導所碩士論文,彰化縣。黃琡雯(2013)。高職輪調式建教合作僑生專班學生生活適應之研究。屏東科技大學技職教育研究所學位論文,屏東縣。
黃耀宏(2012)。憲兵軍官對志願役士兵生活適應、工作態度與認同感之調查分析,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社會工作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北市。趙聖秋(1998)。國民小學家長與親師溝通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北市。鄭裕如(2010)。技專校院產學攜手合作計畫專班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臺北市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學位論文,臺北市。2010。1-193。
謝鴻隆(2003)。國民小學親師互動師之個案研究—以彰化縣一所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中縣。
韓宜娟(2010)。陸生來台就學動機與生活適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北市。韓楷聖(1986)。國民中學輔導教師的角色衝突對其輔導工作效能之影響。國立臺灣教育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教育部,產學攜手合作計畫(2018)。學攜手合作計畫資訊網。
二、英文部分
Arkoff, A. (1968). Adjustment and Mental Health. New York: McGraw-Hill.
Jones, R. W. (1989). The professional role of the school counselor as perceived by administrators, counselors, teachers ,and students. PH.D.diss.School of education, Loma Linda University.
Kim, E.(2009). Navigating college life: The role of peer networks in first-year college adaptation experience of minority immigrant students. Journal of The First-Year Experience & Students in Transition, 21(2), 9-34.
Lcbay, M. A. & Kocayoruk, E. (2011). Being an exchange student in Turkey: Adaptation to a New Cultur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gressive Education, 7(3), 27-39.
Podemski, R. S. & Childers, Jr.(1980). The counselor as change agent: An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The School Counselor,27,168-174.
Remley, T.P., Jr.,& Albright, P. L. (1988). Expectations for Middle school counselor only area of expertise. The Schoo l Counselor,35,290-296.
Rogers, C. Ransom(1940)。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New Concepts in Practice,Rogers Press.
Schrader, M. K. (1989). The image of the school counselor: Whose responsibility. The School Counselor, 36, 229-233.
Yu, B.(2010). Learning Chinese abroad: The role of language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in the adaptation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ina. Journal of Multilingual and Multicultural development, 31(3), 30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