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3 01:5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蔡瓊儀
研究生(外文):TSAI, CHIUNG-I
論文名稱:新南向僑生產學專班銜接式輔導之探討-以社會學習理論觀點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Connecting Counseling of the New Southbound Policy Overseas Chinese Industry-Academia Program-Theoretical Perspective of Social Learning
指導教授:林良陽林良陽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N,LIANG-YANG
口試委員:謝如梅林玉娟林良陽
口試委員(外文):HSIEH,RU-MEILIN,YU-CHUNGLIN,LIANG-YANG
口試日期:2019-07-12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事業經營學系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企業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9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5
中文關鍵詞:僑生產學攜手合作計畫新南向社會學習理論銜接輔導
外文關鍵詞:Overseas Chineseindustrial-academic cooperation planNew Southbound Policysocial learning theoryConnection counseli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44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臺灣人口少子化及老年化日趨嚴重,國內許多大專院校面臨本地生學生生源不足及國內企業大廠面臨企業缺工人力危機等問題,2016年8月政府提出「新南向政策」在綱領人才交流面向中鼓勵大學開辦新南向產學攜手合作計畫僑生專班即為其方案之一,本研究新南向產學攜手合作計畫僑生專班七年的人才培育計畫,可使僑生了解臺灣軟硬實力與人才培育管道,並促進僑生來臺就學與未來留臺就業意願。
本研究文獻取用方向為產學合作人才培育、輔導及銜接輔導、最後為社會學習理論部分,資料信效度部分採新南向產學攜手合作僑生專班模式之高職輪調式建教僑生及技專端產學攜手合作技專端越南、印尼、馬來西亞及泰國四個不同東南亞國家的四位專班僑生同學及兩場各約30人次的綜合座談會僑生為主要受訪對象,另邀請高職及技專僑生班相關輔導導師及具相關輔導經驗之專家參與本研究提供經驗分享與訪談資料互補驗證,後採主體分析方法來進行資料分析,預期透過本研究以社會學習理論優化之新南向產學攜手合作僑生專班學生銜接式輔導課程,可提供輔導人員與新南向僑生在相處互動時的輔導上有更多元面向來引導新南向僑生由輔導學習潛移默化自我學習,並進而深化社會學習能力。
本研究理論貢獻部分有延伸出專屬新南向僑生攜手合作計畫僑生產學專班之僑生的銜接式輔導機制、社會學習理論銜接式輔導效應、以及僑生與本地生輔導差異比較,另在實務部分本研究提出社會學習銜接式輔導系統探討社會學習銜接式輔導系統除改善專班僑生學習成效並提高僑生留臺就學意願、並有專責單位及單一窗口協助僑生在暑假留臺就讀之關鍵期的引導協助。
在管理意涵上本研究提出了社會學習銜接式輔導系統,以銜接適應期為核心連貫高職高三階段輔導準備期與技專端入學後僑生輔導穩定期,因銜接適應期為高職畢業暑假,並無實質上的負責學校對應輔導服務僑生,為有效輔導服務的成效更需導入或設置僑生事務中心為業管單位管理僑生相關業務
本研究獲得結論為在社會學習理論觀點下,探討新南向產學攜手合作計畫僑生專班之銜接式輔導課程進而了解專班僑生綜觀學習成效,並可作為未來新南向區域國家之僑生來臺就讀之輔導參考依據。


Taiwan's population is facing declining birthrate and aging, and the situation is gett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Many universities in Taiwan are facing shortage of students. Enterprises face shortage of manpower. In August 2016, the government proposed the “New Southbound Policy” to encourage universities to set up a 7 years New Southbound industry-academia collaboration project for overseas Chinese students.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New Southbound Policy to study and work together for seven years. It will enable overseas Chinese to understand Taiwan’s soft and hard power and talent cultivation pipeline. It also promotes the willingness of overseas Chinese to come to Taiwan to study and to retain employment in the future.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is based on the cultivation of industry-university cooperation talents, counseling and cohesion counseling, and finally the theoretical part of social learning. The data adopts the New Southbound industry-academia collaboration project model of overseas Chinese students to teach overseas students and technical specialties, industry and education, and cooperation technology. Four special classes in four different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Vietnam, Indonesia, Malaysia and Thailand. Overseas Chinese students and two overseas symposiums of about 30 people were the main respondents. Invited high school and university Overseas Chinese tutors. Experts with relevant counseling experience participate in the study, provide experience sharing and complementary verification of interview data, and then adopt subject analysis method for data analysis. It is expected that through the social learning theory optimization of the New Southbound industry-academia collaboration project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overseas students and students in the joint-oriented counseling course, can provide counselors and New Southbound in the overseas Chinese students to guide more guidance to the new Southbound students Learning subtly self-learning and further deepen social learning ability.
The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 of this research has a link-based counseling mechanism that extends the exclusive overseas students of the newly-invested overseas students to work together, and the cohesive effect of social learning theory,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overseas students and local students. In the practical part, this study proposes a social learning cohesive counseling system to explore the social learning cohesive counseling system. In addition to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study of overseas students and improving the willingness of overseas students to stay in Taiwan, there is a dedicated unit and a single window to assist overseas students to stay in the summer vacation.
In the management implications, this study proposes a social learning link-based counseling system, with the convergence period as the core coherent high vocational high-level three-level counseling preparation period and the technical specialization after the enrollment of the overseas students, and the post-adaptation period is the higher vocational graduation. During the summer vacation, there is no substantial responsibility for the school's corresponding counseling services. For the effectiveness of effective counseling services, it is necessary to introduce or set up the Overseas Chinese Affairs Center to manage the business of overseas Chinese.
This study has concluded that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learning theory, we will explore the joint orientation counseling course of the New Southbound industry-academia collaboration project for overseas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he overseas students. It can also be used as reference data for tutoring students from overseas countries in the New Southbound region.

目錄

謝辭 I
中文摘要 II
Abstract III
表次 VII
圖次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2
第二節 研究動機 4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6
第四節 名詞釋義 7
第五節 研究程序 9
第二章 文獻回顧 13
第一節 產學合作人才培育概況 13
第二節 產學攜手合作計畫專班沿革 18
第三節 輔導理論 24
第四節 銜接式輔導 30
第五節 社會學習理論 40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方法 49
第一節 質性研究 49
第二節 研究對象 52
第三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 54
第四節 資料的信效 5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9
第一節 個案說明與綜合座談 59
第二節 輔導對學習的影響 75
第三節 輔導對觀察學習的影響 82
第四節 輔導對自律行為的影響 87
第五節 輔導機制與理論架構模式 93
第六節 僑生與本地學生輔導的差異 10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9
第一節 結論 109
第二節 研究貢獻 112
第三節 管理意涵 115
第四節 研究限制 116
第五節 後續研究及建議 117
參考文獻 119
一、中文部分 119
二、英文部分 123
附錄一、受訪者訪談大綱 124
附錄二、高職端老師/技專端老師及專家訪談大綱 125


表次
表2-1-1有關產學合作理論相關研究整理 14
表2-1-2產學共構合作教育之學位專班別 17
表2-2-1產學攜手合作計畫三種合作模式 20
表2-2-2歷年產學攜手合作計畫核定專班概況統計 21
表 2-2-3 103至107學年度教育部核定產學攜手合作計畫僑生專班 22
表2-2-4 輪調式建教僑生專班僑居地分布人數及歷屆入台人數 23
表2-4-1 國內外學者對生活適應的內涵之陳述一覽表 36
表2-4-2生活適應理論整理 37
表3-2-1高職及技專端專班受訪談僑生基本資料 53
表3-2-2高職老師及技專端老師與專業輔導人員基本資料 53
表3-3-1訪談資料代碼意義說明表 55
表4-1-1僑生專班同學高職與升讀技專端不適應因素及差異點 70
表5-2-1僑生活動規劃執行表 114

圖次
圖1-5-1 研究程序 9
圖2-1-1政府相關部會推動產學合作之角色與定位圖 14
圖2-1-2產學合作人才培育類型圖 16
圖2-2-1產學攜手專班合作模式圖 1 19
圖2-2-2產學攜手專班合作模式圖 2 19
圖2-2-3產學攜手合作計畫專班圖 20
圖2-3-1輔導策略基本模式 28
圖2-4-1 Rohwer 的親師溝通理論模式 32
圖2-4-2 Crable的互動溝通模式 32
圖2-5-1三者交互因素影響圖 42
圖4-4-1銜接式輔導時期分類圖 93
圖4-4-2社會學習銜接式輔導系統圖 94
圖4-4-3 準備期理論模式 95
圖4-4-4僑生暑期銜接輔導流程圖 96
圖4-4-5銜接適應期理論模式 98
圖4-4-6穩定期理論模式 99
圖4-4-7銜接式輔導機制圖 100
圖4-4-8 社會學習理論銜接式輔導效應圖 103
圖4-5-1僑生與本地生輔導差異圖 108
圖5-1-1僑生專班學生103-108年留台升讀比例圖 111






一、中文部分
江義平(2000)。以產學合作模式發展技術人力資源之研究,技術學刊,15(1) 139-148。
吳武雄、賴念華、許維素(1997)。學校輔導教師角色認定角色期待對學校輔導工作影響之相關研究。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吳麗君(2002)。中小學的課程銜接 —臺灣、英格蘭與蘇格蘭的比較。國立臺北市師範學院學報,15,17-50。
邱上真(2001)。普通班教師對特殊需求學生之因應措施、所面對之困境以及所需之支持系統。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1,1-26。
邱永祺(2016)。大學國文之僑生專班教學策略初探-以臺北市立大學為例,國教新知, 63(1),60-69。
徐綺穗(1996)。從人際溝通的互動模式探討親師溝通的障礙與對策。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報,9,207-227。
張媛甯、郭重明(2008)。產學合作教育管理機制之探討。學校行政,53, 82-100。
張德聰(1997)。從青少年次級文化談校園危機處理,現代教育論壇,2,p.288
許維素。高中輔導教師推展學校輔導工作的行動發展歷程分析。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學報。
陳小娥、蘇建文(1977)。父母教養行為與少年生活適應。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報,10,91-106。
陳伯璋(2005)。台灣高等教育的發展與改革。載於陳伯璋、蓋浙生(主編),新世紀高等教育政策與行政(頁3-37)。臺北市:高等教育。
陳建州(2011)。技職院校推展產學合作專案制度之探討。嶺東通識教育研究學刊,4(1),95-121,台中市。
賈馥茗(1968)。自知與大學生生活之適應。國立師範大學學報,13,95-145。
劉素娟、鍾任琴、林英杰、齊雁茹(2016)。大學產學合作模式探討。朝陽學報,21, 57-71
歐德芬(2016)。新南向政策下高教招生的策略與省思-以印尼僑生來臺升學輔導訓練班追蹤調查分析為例。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學報,7,57-72。
簡茂發(1986)。大學生適應問題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28,1- 90。
林清江(1983)。文化發展與教育革新。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胡幼慧(2008)。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揚帆再訪之旅。臺北市:麗文文化。
康自立(1985)。建教合作教育原理。臺北市:全華出版社。
張春興(2000)。教育心理學 (重定版十六刷)。臺北市:東華。
陳向明(2009)。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書局。
陳李綢、蔡順良(2009)。中學生生活適應量表。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黃政昌、黃瑛琪、連秀鸞、陳玉芳(2013)。輔導原理與實務。新北市:心理出版社。
葉一舵(2013)。臺灣學校輔導發展史。新北市:心理出版社。
劉焜輝(1985)。師大學生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臺北市市:臺灣師大學生輔導中心。
劉焜輝(2012)。輔導原理與實務。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潘玲娟(2005)。電視暴力研究—理論與現象之解讀。臺北市:秀威資訊。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廖克玲(譯)(1982)。社會學習論巨匠-班度拉學(原作者:Albert Bandura)。臺北市:允晨。
吳宗弘(2009)。高年級學童的家庭結構、希望感與生活適應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花蓮縣。
李玟青(1996)。國中生對輔導教師角色知覺、印象形成及其求助意願之研究。 國立彰化師大輔導所碩士論文,彰化縣。
洪冬桂(1986)。我國大學生適應問題、因應行為、求助偏好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胡珍瑜(2006)。一位幼教師親師溝通觀點與經驗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花蓮縣。
孫育智(2014)。青少年的依附品質、情緒智力與適應之關係。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張簡毓蕙(2009)。探討「產學攜手合作計畫」技術生工作崗位訓練之實習成效 –以餐旅群為例。高雄餐旅學院餐飲管理研究所學位論文,高雄市。2009。1-119。
許維素(1998)。輔導教師專業發展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心理輔導所,臺北市。
陳秀聞(2011)。九年一貫數學領域課程六年級和七年級代數教材銜接之研究,國立臺北市教育大學理學院數學暨資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陳啟昌(2009)。台東縣外籍配偶親師溝通模式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學系所碩士論文,台東縣。
陳淑君(1997)。輔導教師的專業生涯發展歷程及其阻隔因素之質化研究。國立彰化師大輔導所碩士論文,彰化縣。
黃琡雯(2013)。高職輪調式建教合作僑生專班學生生活適應之研究。屏東科技大學技職教育研究所學位論文,屏東縣。
黃耀宏(2012)。憲兵軍官對志願役士兵生活適應、工作態度與認同感之調查分析,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社會工作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北市。
趙聖秋(1998)。國民小學家長與親師溝通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鄭裕如(2010)。技專校院產學攜手合作計畫專班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臺北市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學位論文,臺北市。2010。1-193。
謝鴻隆(2003)。國民小學親師互動師之個案研究—以彰化縣一所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中縣。
韓宜娟(2010)。陸生來台就學動機與生活適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北市。
韓楷聖(1986)。國民中學輔導教師的角色衝突對其輔導工作效能之影響。國立臺灣教育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教育部,產學攜手合作計畫(2018)。學攜手合作計畫資訊網。

二、英文部分
Arkoff, A. (1968). Adjustment and Mental Health. New York: McGraw-Hill.
Jones, R. W. (1989). The professional role of the school counselor as perceived by administrators, counselors, teachers ,and students. PH.D.diss.School of education, Loma Linda University.

Kim, E.(2009). Navigating college life: The role of peer networks in first-year college adaptation experience of minority immigrant students. Journal of The First-Year Experience & Students in Transition, 21(2), 9-34.
Lcbay, M. A. & Kocayoruk, E. (2011). Being an exchange student in Turkey: Adaptation to a New Cultur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gressive Education, 7(3), 27-39.
Podemski, R. S. & Childers, Jr.(1980). The counselor as change agent: An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The School Counselor,27,168-174.
Remley, T.P., Jr.,& Albright, P. L. (1988). Expectations for Middle school counselor only area of expertise. The Schoo l Counselor,35,290-296.
Rogers, C. Ransom(1940)。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New Concepts in Practice,Rogers Press.
Schrader, M. K. (1989). The image of the school counselor: Whose responsibility. The School Counselor, 36, 229-233.
Yu, B.(2010). Learning Chinese abroad: The role of language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in the adaptation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ina. Journal of Multilingual and Multicultural development, 31(3), 301-321.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