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崇一(1995)。歷史社會學¬-從歷史中尋找模式。台北:三民。
王中天(2003)。「社會資本 (Social Capital) :概念、源起;及現況」。問題與研究,42(5),139-163頁。
白石雅俊(1996)。保齡球技巧。鄭秀美(譯)。台北:益群。
石丹理(2005)。「社會資本的概念分析與評論」。青年研究學報
6(1),3-13頁。
朱柔若(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台北:揚智。
林南(2005)。社會資本。林祐聖,葉欣怡(譯)。台北:弘智。
林南(2005)。社會資本:關于社會結構與行動的理論。張磊(譯)
台北:弘智。
林南(2001)。「社會資本:爭鳴的範式和實證的檢驗」。香港社會學學報,2,1-38頁。林聖峰(2004)。保齡球運動的歷史演進與發展,大專體育,71,77-81頁。
林佩璇(2005)。以社會資本理論探討影響社區產業發展因素之研究—以八翁社區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林瑞欽(1994)。社區意識的概念、測量與提振策略。社會發展研究學刊,1,1-21頁。
林振春(1995)。凝聚社區意識,建構社區文化。社區發展季刊,69,25-39頁。
林瑞欽(1993)。學習團體理念與研究。高雄:復文。
江明修、陳欽春(2004)。充實社會資本之研究。台北:行政
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李宗勳(2002)。「社會資本與社區安全之初探」。中國實證評論,11(3),1-44頁。李其芳(2005)。社區方案推動對社會資本創造之影響─以南投縣桃米社區為例。暨南國際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吳宗仁(2005)。「社區行動的菁英參與和社會資本」。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洪鐮德(2009)。當代社會科學導論。台北:五南。
徐家楓(2006)。「從社會資本觀點探討社區文化資產保存之影響因素研究-以鹽水鎮橋南社區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孫清山、黃毅志(1994)。「社會資源、文化資本與地位取得」。東海學報,35,127-150頁。陳孝庭(2003)。社會資本與公民參與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陳榮德(2003)。組織內部社會網絡的形成與影響:社會資本觀點。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黃光國(1988)。中國人的權力遊戲。台北:巨流。
黃源協(2000)。社區照顧:台灣與英國經驗的檢視。台北:揚
智文化。
黃瑞琴(2003)。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毅志(2002)。社會階層、社會網路與主觀意識-臺灣地區不
公平的社會階層體系之延續 (二版) 。台北:巨流。
黃正一( 1998 )。保齡球曲球打法的變數與用球的選擇。大專體育,36期。
黃毅志(1995)。「社經背景與地位取得過程之結構機制:教育、
社會資源及文化資本。東海大學社會研究所博士論文。
黃毅志(2000)。「文化資本、社會網路與階級認同、階級界限」。政大社會學報,30,1-42頁。黃毅志(2002)。「書評林南 (Nan Lin) 的社會資本 (Social Capital) 理論對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之啟發」。臺灣教育社。黃立凱(2001)。社區網路對於居民社會資本之影響。元智大學
資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翟學傳(2003)。社會流動與信任關係。社會學月刊。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
劉少杰(2002)。後現代西方社會學理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譚光鼎(1998)。「社會與文化再製理論之評析」。教育研究集刊,40,23-50頁。顧忠華(1999)。社會信任、社會資本與非營利組織。非營利組織與社會信任研討會,中研院社會所與政大社會系,國立政治大學。
顧忠華、林勝偉(2004)。「社會資本的理論定位與經驗意義:以戰後臺灣社會變遷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37期。顧忠華(2005)。解讀社會力:台灣的學習社會和公民社會。台北:左岸文化。
盧禹璁(2004)。社會資本之分散與整合。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
術研究所博士論文。
曾琳雲(2006)。非營利組織退休志工社會資本之研究。高雄師
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施明峰(2007)。「社會資本與休閒參與動機、休閒阻礙關係之
研究-以釣魚活動為例」。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學碩士論文。
蔡翼如(2002)。社會資本、地方發展網絡與空間組織之研究-以烏來鄉為例。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蔡智雄(2005)。地方治理與社會資本:高雄市社區規劃經驗之網絡分析。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黃永光(2005)。社會資本在社區產業的意義—以松鶴社區推動九二一地震災後重建為例。逢甲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香港青年協會(2002a)。社會資本之慈善捐款、義務工作及社會參與的狀況研究。香港:香港青年協會。
香港青年協會(2002b)。社會資本之網絡連繫、信任及互惠狀況的研究。香港:香港青年協會。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熊瑞梅(2002)。評Nan Lin, Karen Cook, and Ronald S. Burt eds. (2001) Social Capital: Theory and Research。台灣社會學刊。27,207-215。劉少杰(2002)。後現代西方社會學理論。北京:社會科學
文獻出版社。
Baker, W. (2000). Achieving success through social capital.
Francisco: Jossey-Bass.
Banfield ,Edward, C. (1958). The Moral Basis of a Backward
Society. New York:The Free Press.
Bourdieu, P. (1985). The forms of capital: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Connecticut: Greenwood Press.
Bourdieu, P. (1986). “The forms of capital in J.G. Richardson
ed.,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New York:Greenwood
Bourdieu, P., (1987). “What Makes a Social Class?On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Existence of groups.” Berkeley Journal of Sociology 32,1-17.
Burt, R.S.(1992).Structural Holes: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ompetition. Cambridge, 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Coleman, J.S.(1988). 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reprint edition). New Hampshire:Ayer Company.
Burt, Ronald S. (1997).“The Contingent Value of Social
Capital.” Administration Science Quarterly 42:339-365.
Bullen, P., &; Onyx, J. (2000). Measuring social capital in five
communities in NSW,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Science, 36(1), 23-42.
Bonnewitz, Patrice, (2002)。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孫智綺(譯)。台北:麥田。
Coleman, J.S.(1990)。社會理論的基礎。(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 。鄧方(譯)。台北:五南。
Coleman, J. (1988).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4 , 95-120.
Coleman, J. (1990). 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 Cambridge,
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David, J., (1990)。社會學。劉雲德(譯)。台北:五南。
David Halpern(2008)。社會資本。黃克先,黃蕙茹(譯)。台
北:巨流。
Fukuyama, F.(1995). Trust:The Social Virtues and the Creation of Prosperity. New York:Free Press.
Fukuyama, F.(1999). The Great Disruption:Human Nature and the Reconstitution of Social Order. New York:Touchstone.
Fukuyama, F.(2004)。信任:社會德性與繁榮的創造。李宛蓉
(譯)。台北:立緒。
Hanifan, L. (1920). The Community Center. Boston:Silver, Burdette, and Co.
Hemingway, J. L. (1999). Leisure, social capital, and democratic
citizenship.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1, 150-165。
Howard L. Nixon II &; James H. Frey(2000)。運動社會學。王宗吉(譯)。台北:洪葉。
Joseph Maguire(2008)。運動世界的社會學。邱金松、黃東治等
(譯)。台北:學富。
Jacob.(1965). 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London:
Penguin Books.
Lin, N.(2005)。社會資本-關於社會結構與行動理論。張磊(譯)。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Lincoln, J. (1982). Intra Inter Organization Networks, Research in the Sociology of Organizations, 1:1-38.
Lin, Nan, (2000). “Inequality in Social Capital.” Contemporary Sociology 29 (6) , 785-795.
Lin, Nan, Karen Cook, S. &; Burt, Ronald, S eds., (2001). Social Capital : theory and research. New York : Aldine de Gruyter, Portes, Alejandro.(1998). Social Capital:Its Origins and Applications in Modern Sociology. In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4, edited by John Hagan and Karen S Cook. Palo Alto, CA:Annual Review Inc,1-24.
Putnam, R. D. (1993). Making democracy work: Civic traditions in modern Italy. New Jersey: Princetion University Press Inc.
Putnam, R. D. (1995). “Bowling alone: American Declining Social Capital” ,Journal of Democracy,6(1),65-78.
Putnam, R. D. (2000). Bowling alone: The collapse and revival of American community.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Partha Dasgupta &;Ismail Serageldin (2004)。社會資本-一個多角度的觀點。 張慧東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
World Bank (1993). The East Asian Miracle.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