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62)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19 04:1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吳志漢
研究生(外文):Wu Chih Han
論文名稱:從道金斯的瀰理論談人性
論文名稱(外文):A point About Human Nature From Richard Dawkins' "MEME"
指導教授:潘小慧潘小慧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哲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2
中文關鍵詞:自私群體選擇個體選擇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57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論及「人性」這個沉重的字眼,傳統上,總是必須不免俗地對所謂的「善」與「惡」先進行一番剖析;在做法上,首當其衝的,就是先尋找「古聖先賢」說過些什麼,然後,選擇一個自己中意的立場,挑一邊,就開始去「論證」性善或性惡的「合理性」、「優位性」。這是個相當安全的做法。所謂的ESS理論,其立論的核心,是確立出「相對地位」和防止背叛;而對每個個體最好、最安全的做法,就是模仿,或是等待。這是個體自私而形成的一種演化穩定策略。我們人,不論在哪一個領域,都能是這個理論的佐證。

似乎被忽略的是,所謂的「善」和「惡」,是一種對人的理論,是一種意識形態般的學問,更是一種各自被不斷「強化」的「瀰」。令人好奇的是,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局面?

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的序言裡說:「科學家最大的貢獻,與其說是提出新理論或是揭開新事實,不如說是發現以新的方法來看舊理論或事實」。

在「人性」的看法上,道金斯給了我們一個超越善惡的新觀點:自私。所謂的善與惡,是一個行為者做了某種行為以後,經由旁人以「大眾以為是」的「意識形態」加以判斷而成;而這個行為,對於這行為者而言,必然對行為者本身有著「自以為」的某種「目的」存在;這樣的「目的」,當然也可以是別人給予而經由自己確認、選擇產生。為了「自己」的達成,就是自私。所以,一般人既定思維中討論人性時所必須涉及的「性善性惡哪個合理、哪個優位」在本文的論述中是被盡可能避免的,因為善惡能被「選擇」,而「善惡的『善惡』」也是由「個體定義」而成;純粹進行性善性惡的駁火,或是所謂的道德判斷,並不具有太大的意義。本文的取向,就是從「瀰」出發進行對個體的了解,對人的分析。

當然,道金斯本身也印證著自私。他是個生物學家,在論述的開頭,道金斯就直接了當地挑明這不是要做道德判斷,而是對動物在「科學上」的「自私的必然」進行論證;憑著這點,為自己可能面對的來自對立面的排山倒海的批評巧妙地設下了防火牆。這是個相當自以為是的做法。因為,道金斯為了印證自己的論說,去找尋科學上的動物性的證據,就「草率地認為」自私是代代相傳而必然存在,卻也以是論說「動物」來卸責,更直接間接地暗示著這自私和「人」也息息相關。

當然,和道金斯對立的專家學者們也依樣畫葫蘆地「擲地有聲」。為什麼?

在科學對演化的論述中,有個値得思考的問題:一個基因是好是壞,怎麼分別?狼的尖牙的基因壞嗎?對於被獵食的生物而言可能是,但對於狼而言確定是好。如果從被獵食的生物而言呢?這尖牙的基因壞嗎?那麼,對於被獵食者兔子而言,速度的基因就需要,也必須演化,好讓自己能躲過獵食者狼的追捕;所以,如果「尖牙」是狼這個封閉體系的群體選擇,那麼「速度」就是兔子這個封閉體系的群體選擇。在這兩個封閉體系的群體選擇的利益相衝突之際,光是「速度」這個群體選擇對於被獵食者兔子而言明顯顯得不足,需要加入其他不同方式的群體選擇諸如「左右閃躲」、「跳躍」等,組成屬於兔子的瀰來讓以後的兔子知道應該要如何才能增加生存的機會;對於獵食者狼而言,當然就必須加入「速度」、「靈敏」等方式來組成狼的「瀰」,以方便獵食,增加生存的機會。

可以了解的是,在這對立間,直接地連結到什麼是「人的『做法』」,就是在有限的環境使用所有能用的資源,捍衛「自己」。不做「道德判斷」,筆者認為,就是要跳脫這種「善惡」的羈絆,更可以從這之間勾勒出「『人』的『真實』」。

從《國富論》中,亞當斯密推究出一隻「看不見的手」。似乎,在冥冥之中推動著我們向前;但是,這推動的力量是來自於個體為自己的生存而努力奮鬥。換個角度思考,如果,個體為了自己的生存而奮鬥,為了在這「有限的環境」中,掙得更多的利益,理所當然地,會盡可能地力用身邊一切的資源─包括使這隻「看不見的手」,透過所謂的群體選擇,成為「看的見的手」;並且,以「此」去推動其他個體,使「自己」能更便捷地獲取利益、掌握資源。為了瞭解這種可能性,本章目的在嘗試處理一、「看不見的手」和所謂群體選擇的關聯性,或者可能是一致性;二、如果這「看不見的手」能成為群體選擇,透過瀰的概念,是否能成為一種個體謀取利益的方法;三、假若這能成為一種個體謀取利益的方法,那麼個體選擇就應該是推動一切的核心,進而製造「群體選擇」,甚至是「看不見的手」,並使得「看的見的手」成為一種「瀰」,代代相傳,模糊了「個體的奮鬥」。嘗試發現個體選擇、群體選擇、「看不見的手」和瀰之間的關係,是第二章的主旨。

如果,「群體選擇」的導向,取決於「個體」;那麼,個體的目的也就更值得探究。可以發現的是,所謂「『先天』、『後天』的『爭議』」,若是從「瀰」的角度出發來探討,將會陷入一種文字上、理論上的窒礙;當然,「突破這種窒礙」當然代表了「文明上」的進步,讓我們更向前邁進;但是,這對於「個體」的了解卻是一種泥濘。要了解個體,在觀察的「方向」上,就需要釐清,從理論、文字中將其萃取出來,而不是著眼在「怎麼說」。再來,從這個方向,「個體」的目的,包括著什麼?在這個章節將著重探討。為了瞭解這種可能性,本章目的在嘗試處理一、「個體」─也就是「人」─的「目的」可能有的真正意涵。二、從精神分析的角度嘗試分析人的潛在,以及其可能的轉化。三、理性和策略在人身上的相互關係、作用。四、理性和策略藉由「瀰」,在人所組成的群體可能的形成、方式。嘗試去了解發現「個體」和「『瀰』的運作」之間的關係,並由此了解「個體」的真正目的,是第三章的方向。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緣起.........................................3
第二節 研究動機和目的....................................5
第三節 研究範圍和方法....................................8
第四節 關於道金斯整體理念及《自私的基因》成書背景...........13

第二章 群體選擇的謬思
第一節 瀰理論.............................................24
第二節 ESS理論............................................42

第三章 個體的選擇
第一節 自私的定義..........................................58
第二節 從生理層面看個體.....................................76
第三節 從心理層面看個體.....................................88

第四章 結論...............................................103

參考書目..................................................117
一、道金斯專書:

1.Richard Dawkins著,趙淑妙譯,《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台北:天下文化出版社,1995。
2.Richard Dawkins著,《The Extended Phenotype》,英國,1982。
3.Richard Dawkins著,楊玉齡譯,《伊甸園外的生命長河》(River Out OF Eden),台北:天下文化出版社,1995。
4.Richard Dawkins著,張冠增、孫章譯,《解析彩虹——科學、虛妄和玄妙的誘惑》(Unweaving The Rain bow-Sci-ence,Delusion And The Appetite For Wonder),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5.Richard Dawkins著,王道環譯,《盲眼鐘錶匠》(The Blind Watchmaker),台北:天下文化出版社,2002。
6.Richard Dawkins著,《The God Delusion》,英國,2006。

二、專書:

1.Aaron Lynch著,張定綺譯,《思想傳染》(Thought Contagion : How Belief Spreads Through Society, The New Science of Memes),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8。
2.Adam Phillips著,《吻、搔癢與煩悶--論隱藏的人性》,台北:究竟出版社,2000。
3.Alberto Manguel著,薛絢譯,《意象地圖-閱讀圖像中的愛與憎》(Reading Pictures: A History of Love and Hate),台灣:商務出版社,2002。
4.Arthur Koestler,《The Ghost in The Machine》,倫敦,1970。
5.Barbel Wardetzki著,林敏雅譯,《女性自戀》,台北:商業周刊,2005。
6.Caroline Knapp著,刁筱華譯,《慾望:我與厭食搏鬥的日子》,台北:雙月,2004。
7.David‧J‧Chalmers,《The Puzzle of Conscious Experience in Scientific American》,倫敦,1982。
8.E.L. Mascall,《The Importance of Being Human》,紐約:哥倫比亞出版社,1958。
9.F.M. Cornford,《Republic》,紐約:牛津大學出版社,1955。
10.George Ritzer著,楊淑嬌譯,《當代社會學理論》,台北:遠流出版社,1978。
11.Goaeph Rosner著,鄭泰安譯,《精神分析入門》,台北:志文出版社,1991。
12.Joesef Breuer、Sigmund Freud著,金星明譯,《歇斯底里症研究》,台北:米娜貝爾出版公司,2000。
13.J. Macquarrie,《In Search of Humanity》,紐約,1983。
14.Jean Kilbourne著,陳美岑譯,《致命的說服力》,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01。
15.Karen Hornay著,張成謨譯,《神經症和人的成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6。
16.Karl Popper,《The Logic of Scientific Discovery》,倫敦,1959。
17.Leslie Stevenson,《Seven Theories of Human Nature》,台北:商務出版社,1991。
18.Leslie Stevenson,《The Study of Human Nature》,台北:商務出版社,1991。
19.Lucius MestriusPlutarch著,陸永庭、吳彭鵬譯,《希臘羅馬名人傳(上)》,台北:商務印書館,1999。
20.Martin Cohen著,《101個兩難的哲學問題》,台北:究竟出版社,2004
21.Miacheal St.Clair著,賈曉明蘇曉波譯,《現代精神分析「聖經」─客體關係與自體心理學》,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2。
22.Niles Eldredge,《Why We Do It: Rethinking Sex and The Selfish Gene》,2004。
23.Peter Gay著,梁永等譯,《弗洛依德傳》第一冊:1856-1905,台北:立緒文化,2002。
24.Peter Gay著,梁永等譯,《弗洛依德傳》第二冊:1902-1915,台北:立緒文化,2002。
25.Peter Gay著,梁永等譯,《弗洛依德傳》第三冊:1915-1939,台北:立緒文化,2002。
26.Plutarch著,陸永庭吳彭鵬譯,《希臘羅馬名人傳(上)》,台北:商務印書館,1999。
27.Thomas Blass著,黃澤洋譯,《電醒世界的人-米爾格蘭突破社會心理學疆界的經典研究與傳奇人生》(The Man Who Shocked the World:The Life and Legacy of Stanley Milgram),台北:遠流出版社,2006。
28.王永寬,《中國古代酷刑》,台北:龍雲出版社,1991。
29.王溢嘉,《精神分析與文學》,台北:野鵝出版社,1989。
30.王溢嘉,《人性剖析》,台北:自立晚報出版部,1988。
31.王溢嘉,《不安的魂魄》,台北:野鵝出版社,1993。
32.王溢嘉,《性‧文明與荒謬》,台北:野鵝出版社,1990。
33.加藤將之,《康德的日常生活》,東京:第一書房,1939。
34.牟宗三,《心體與性體》,台北:正中書局,第二冊,1978。
35.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學生書局,1995。
36.牟宗三,《康德的道德哲學譯注》,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0。
37.冬門稔貳,《世紀末變態心理犯罪檔案》,台北:大展出版社,1999。
38.休謨,《人性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39.李幼蒸,《欲望倫理學:弗洛伊德和拉康》,台灣:南華管理學院,1998。
40.李澤厚,《批判哲學的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41.李德高,《幼兒教育史》,台北:師大書苑,2001。
42.韋政通,《中國思想史》,台北:水牛書局,1999。
43.佛洛依德著,《性學三論》,北京:太白文藝出版社,2004。
44.佛洛依德著,劉燁譯,《佛洛依德心理哲學》,台北:吉根出版社,2005。
45.佛洛依德著,高覺敷譯,《精神分析引論》,台北:商務印書館,1984。
46.柏揚,《中國人史綱》,上海:同心出版社,1998。
47.柏楊,《醜陋的中國人》,台北:星光出版社,1992。
48.胡雲翼,《唐宋詞一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49.韋政通,《中國哲學思想批判》,台北:水牛圖書出版社,1986。
50.泰爾朋著,陳墇津譯,《政權的意識形態與意識形態的政權》,台北:遠流出版社,1995。
51.高宣揚,《流行文化社會學》,台北:揚智出版社,2002。
52.亞里士多德著,《詩學‧詩藝》,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
53.宮城音彌著,李永熾譯,《精神分析導引》,台北:水牛出版社,1989。
54.翁麗芳,《幼兒教育史》,台北:心理出版社,1998。
55.張佐邦,《文藝創造心理學》,台北:復文出版社,2001。
56.張漢良,《文學的迷思》,台北:正中書局,1992。
57.陳文德,《亂世經營術》,台北:遠流出版社,1992。
58.陳鼓應,《耶穌新畫像─聖經的批判》,香港:百家文庫,1991。
59.黃俊傑,〈思想史方法論的兩個側面〉,《史學方法論叢》,台北:學生書局,1981。
60.黃國安,《王充思想之形成及其論衡》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61.黃暉,《論衡校釋》,台北:中華書局,1990。
62.齊克果,《恐懼與顫慄》,北京:華夏出版社。
63.鄔昆如,《哲學十大問題》,台北:東大圖書,1978。
64.劉燁,《佛洛依德心理哲學》,台北:吉根出版社,2005。
65.魯迅,《阿Q正傳》,台灣:國際少年村出版社,2000。
66.潘小慧,《倫理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5。
67.羅蘭‧巴特著,敖軍譯,《流行體系〈二〉流行的神話學》(Syst’eme de la Mode),台北:桂冠出版社,1998。
68.康德著,韓水法譯,《康德─實踐理性批判》,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69.康德著,苗力田譯,《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70.趙士林,《荀子》,台北:東大圖書,1999。
71.鄺芷人,《康德倫理學原理》,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

三、網路資源:

1.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教授林啟禎〈利他主義〉,http://ortho.clmed.ncku.edu.tw/~cjlin/othernote/286.html。
2.Piaget的認知發展理論中的同化〈Assimilation〉,http://homepage.ntu.edu.tw/~f89142006/Z-Trans%20Exercises%20Gen%20Psych%202.doc。
3.生死學通訊第二期,陶在樸,《思想傳染和meme》, http://www.nhu.edu.tw/~lifedeath/literature/newsletter_2/letter_2_2.htm#12。
4.「關羽」成聖為「關聖帝君」的過程,
http://www.nmes.tp.edu.tw/column/90_07_sub.htm。
5.《符號互動論:觀點和方法》〈Symbolic interactionism〉,1969。http://163.30.83.22/cpedia/Content.asp?ID=17358。
6.吳國盛先生《進化的故事令人絕望》,http://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00/11/3/461.html。
7.科學人雜誌2007年2月號,
http://www.gamez.com.tw/thread-378880-1-1.html。
8.《基督教的本質》,〈The Essence of Christianity,1957〉,http://www.socialwork.com.hk/artical/sociology/Ideology.html。
9.維基百科裡對於這「意識形態」的闡述,http://zh.wikipedia.org/wiki/%E6%84%8F%E8%AD%98%E5%BD%A2%E6%85%8B。
10.維基百科社會研究中政治意識形態的闡述http://zh.wikipedia.org/wiki/%E6%84%8F%E8%AD%98%E5%BD%A2%E6%85%8B。
11.海外校園第68期2004年12號,
http://www.godoor.net/jidianlinks/jd-zhsj.htm。
12.《懷疑論者》雜誌,www.skeptic.com。
13.Jerry A. Coyne著,方舟子譯,《細節裡的上帝》,http://www.xys.org/fang/doc/science/xijie.txt。
14.「進化vs.創造/設計」專題網頁,
http://www.godoor.net/jidianlinks/jhl.htm。
15.John Bice著,異調譯,《神創論者的聖戰》,http://xys.dxiong.com/xys/ebooks/others/science/pseudo/ID.txt。
16.科學人雜誌2002年4月號,http://ecaaser3.ecaa.ntu.edu.tw/weifang/LifeScience/%A4%DF%C6F%AA%BA%B3v%BA%A5%B1%D2%B5o.htm。
17.中國時報醫藥版《處女情節洞房惡夢》,
http://www.drkao.com/paper/paper-42.htm。
18.健康日報《處女情節的科學依據》,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007050110224。
19.李零《喪家狗:我讀論語》,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0425/4/dfek.html。
20.香港浸會大學哲學系副教授江丕盛《我在故我在:科學自然主義的宗教和人文》,
http://www.hkbu.edu.hk/~cscs/n_v5_jps.htm。
21.道金斯《不要拒絕科學:致查爾斯王子公開信》,http://big5.cast.org.cn/gate/big5/news.cpst.net.cn/2004_07/1089874578.html。
22.道金斯和奎恩之辨,
http://www.allenchow.com/blog/article.asp?id=83。
23.道金斯和奎恩之辯英文視頻
http://origins.swau.edu/misc/Dawkins2.mp3。
24.英文文字記錄及評論
http://ravingatheist.com/archives/2006/10/embarrassed.php。
25.道金斯個人網站,
http://richarddawkins.net/home。
26.科學人2007年10月號,薛莫(Michael Shermer)〈給道金斯、鄧奈特、哈里斯及希欽斯等諸位先生的一封公開信〉, http://tw.myblog.yahoo.com/queena_hu/article?mid=10562&prev=10812&next=10274。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