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專書
一、中文部份
丁 望,北京跨世紀接班人(香港:當代名家出版社,1997年)。
丁樹範,胡錦濤時代的挑戰(台北:新新聞出版社,2002年12月)。
丁篤本,蘇聯政體與官制史(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
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主編,中國共產黨歷屆中央委員大辭典(1921-2003)(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4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主編,鄧小平年譜: 1975-1997 (全兩冊)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
王 山,第三隻眼睛看中國(台北:周知文化出版社,1994年11月)。
王凡西,毛澤東思想論稿(香港:新苗出版社,2003年10月)。
王玉民,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理(台北:洪葉出版社,1994年)。
王令金、李元峰、張祥雲編,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精選及導讀(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年7月)。
王官德、劉承宗、李化成,中國共產黨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3年7月)。
王景弘,採訪歷史-從華府檔案看台灣(台北:遠流出版公司,200年1月)。
王緝思、王逸舟編,中國學者看世界2-國家利益卷(香港:和平圖書公司,2006年7月)。
江澤民,為了世界更美好(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年7月)。
江澤民,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江澤民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1997年9月12日)。
江澤民,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 奪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更大勝利,(江澤民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1992年10月12日)。
江澤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02年11月18日)。
何思因、陳德昇、耿曙編,中國大陸研究方法與成果(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003年12月)。
吳玉山,共產世界的變遷-四個共黨政權的比較(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4年8月)。
吳 思,血酬定律-中國歷史上的生存遊戲(台北:究竟出版社,2005年12月)。
吳 思,潛規則-中國歷史上的進退遊戲(台北:究竟出版社,2004年9月)。
李英明,中共研究方法論(台北:揚智出版社,1998年5月)。
李谷城,中共焦點問題(台北:明報出版社,1992年2月)。
李谷城,中共黨政軍結構(台北:明報出版社,1992年7月)。
邱坤玄,「中共外交政策」,張五岳主編,中國大陸研究(臺北:新文京開發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8月20日)。
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書局,2003年9月)。
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書局,1984年4版)。
政治體制改革資料選編(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10月)。
姜義華編,毛澤東著作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3月)。
姚 恒、元躍旗、薛 梅,面向新世紀的黨一鄧小平新時期執政黨建設理論研究 (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1998年)。
胡 繩(編),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
徐斯儉、吳玉山主編,黨國銳變-中共政權的菁英與政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7年4月)。
徐斯儉,「十六大前後中國政治改革的動向」,丁樹範主編,胡錦濤時代的挑戰(台北:新新聞出版,2002年12月)。
宮崎正弘【日】著,蕭志強譯,胡錦濤‧中國的新霸權戰略(台北:前衛出版社,2003年5月)。
孫 哲,威權政治(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10月)。
浦興祖,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制度(香港:三聯書店,2002年3月)。
浦興祖,當代中國政治制度(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6月)。
葉至誠、葉立誠合著,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出版社,2001年)。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上、下冊】(台北:聯經出版社,2001年8月)。
陳麗風,中國共產黨領導體制的歷史考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2月)。
鄒錫明主編,中共中央機構沿革實錄: 1921.7-1997.9 (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1998年)。
淡江大學國際研究學院,世界新格局與兩岸關係-協商與合作的展望(台北:時英出版社,2006年12月)。
曹 志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人事制度概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7月)。
寇健文,中共菁英政治的演變-制度化與權力轉移(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7年10月)。寇建文,「中共與蘇共高層政治的演變:軌跡、動力與影響」,徐斯儉、吳玉山主編,黨國蛻變一中共政權的菁英與政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7年4月)。
彭穗寧、王曉春、高新民主編,中國共產黨建設史綱要(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1年)。
張翼星,列寧的哲學思想(台北:唐山出版社,1994年1月)。
楊 照 編,毛澤東語錄(台北:東觀國際文化公司,2005年10月)。
楊中美,胡錦濤-中共新領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2002年11月)。
楊開煌,新政-胡錦濤時代的政治變遷(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7年3月)。
楊開煌,「中共第四代領導集體決策運作之分析」,徐斯儉、吳玉山主編,黨國蛻變:中共政權的菁英與政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7年4月)。
楊光斌,中國政府與政治導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5月)。
趙春山,「中國意識型態-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張五岳主編,中國大陸研究(台北:新文京開發出版社,2005年8月20日)。
劉德喜、錢鎮主編,全球背景下的中國民主建設(重慶:重慶出版社,2005年4月)。
閭小波,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2月)。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鄧小平,「鄧小平86年底談學潮——旗幟鮮明地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天下論壇,1986年12月30日。
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下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鍾延麟,「文革前『次位繼承人』之部署與安排-毛澤東與鄧小平、林彪關係發展之另探」,李英明、關向光編著,中國研究的多元思考(台北:巨流圖書出版社,2007年3月)。
謝寶富,當代中國政府體制論略(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1月)。
韓文甫,鄧小平傳──治國篇(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3年)。
魏澤煥,蘇共興衰透視(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
邊燕杰主編,市場轉型與社會分層:美國社會學者分析中國(北京:三聯書店,2002年)。
二、中文翻譯書籍
王柏鴻譯,Samuel P. Huntington &; Peter L. Berger編,杭廷頓&;伯格看全球化大趨勢(台北:時報出版社,2003年2月)。
李永熾譯,Francis Fukuyama著,歷史之終結與最後一人(台北:時報出版社,2004年2月)。
李振昌、林慈淑譯,Samuel P. Huntington &; L.E.Harrison編,為什麼文化很重要(台北:聯經出版社,2003年12月)。
吳家恆、方祖芳譯,Joseph S. Nye Jr.著,柔性權力(台北:遠流出版社,2006年10月)。
洪陸訓 譯,Samuel P. Huntington著,軍人與國家-文武關係的理論與政治(台北:時英出版社,2006年7月)。
高 銛、王宏周、魏章玲譯,Daniel Bel著,後工業社會的來臨:對社會預測的一項探索。
華向陽譯,Ivan Szelenyi、Szonja Szelenyi著,「東歐社會轉型中的菁英循環與再生產」,戰略與管理(北京),第6期(1997年12月)。
姚海星、斐曉亮譯,Erik Izraelewicz著,當中國改變世界(台北:高寶出版社,2006年3月)。
梁文傑、黃致達譯,Richard H. Solomon著,索樂文報告-中國談判行為大剖析(台北:先覺出版社,2000年12月)。
程克雄譯,Samuel P. Huntington著,我們是誰?(北京:新華出版社,2005年1月)。
張岱雲等譯,Samuel P. Huntington著,變動社會的政治秩序(台北:時報出版社,1994年4月)。
樂為良、黃裕美譯,CSIS(美國際暨戰略研究中心)&; IIE(美國國際經濟研究院)著,重估中國崛起-世界不能不知的中國強權(台北:聯經出版社,2006年9月)。
劉軍寧譯,Samuel P. Huntington著,第三波-20世紀末的民主化浪潮(台北:五南圖書公司,2003年8月)。
閻紀宇譯,Francis Fukuyama著,強國論(台北:時報出版社,2005年11月)。
羅‧霍爾頓【澳】著,倪 峰譯,全球化與民族國家(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年1月)。
三、外文書籍
Barnett, A. Doak, Communist China and Asia: Challenge to American Policy (New York: Harper&Brothers, 1960).
Baylis, Thomas A. , The Technical Intelligentsia and the East German Elit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4).
Bialer, Seweryn, Stalin''s Successors:Leadership, Stability, and Change in the Soviet Unio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0).
Cherrington, Ruth, “Generational Issues in China:A Case Study of the 1980s Generation of Young Intellectuals”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 48, no. 2(England: Coventry University, 1997) ,pp.302-320.
Hamrin, Carol Lee, “The Party Leadership System, ”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2) ,pp.95-124.
Meynaud , Jean, Technocracy, trans. Paul Barnes (New York, NY: FreePress, 1969)
Putnam, Robert D. ,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Political Elites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1976).
Pye, Lucian W. , “Generational Politics in a Gerontocracy: The Chinese Succession Problem, “Current Scene, vol. 14, no. 7(July, 1976) ,pp.1-8.
Rintala, Marvin, “A Generation in Politics: A Definition, ”Review of Politics, vol. 25. no. 4 (October, 1963) ,pp.509-522.
Thomas W. Robinson, ”Political Succession in China”, World Politics, vol.27 no.1 (1974), p. 3.
Zang, Xiaowei, “Elite Formation and the Bureaucratic-Technocracy in Post-Mao China,”Studies in Comparative Communism, vol. 24, no.1 (March, 1991), pp.114- 123.
Zang, Xiaowei, “Provincial Elite in Post-Mao China, ” Asia Survey, vol. 31, no. 6 (June, 1991), pp. 512-523.
Zang, Xiaowei,“The Fourteen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CP:Technocracy or Political Technocracy?” Asian Survey, vol. 33, no. 8 (August, 1993), pp. 787~803.
Zang, Xiaowei, Elite Dualism and Leadership Selection in China (New York:Taylor &; Francis, 2004).
貳、中文期刊
王嘉州,「論『三個代表』與政治繼承」,中國事務,第10期(2002年10月), 22-38頁。石之瑜,「中共派系政治鬥爭本質之變遷」,中國大陸研究,第35卷第11期(1992年11月),頁5~16。包淳亮,「對中共十七大權力接班的一些觀察」,國立政治大學「中國大陸研究中心通訊」,第16期(2007年11月),頁8-11。。
包淳亮,「蘇聯權力繼承史對中共研究的啟示」,共黨問題研究,第27卷第6期(2001年6月15日),頁 88-91。吳仁傑,「中共權力繼承機制探討與展望」,中共研究,第39卷第3期(2005年3月),頁44-65。吳安家,「胡耀邦下台的原因及其影響」,中國大陸研究,第29卷第11期( 1987
年5月),頁8~18。
李國雄,「中共『七大』以來的路線之爭與權力移轉」,歷史月刊,第176期(2002年9月),頁54-60。邵宗海,「中共中央工作領導小組的組織定位」,中國大陸研究,第48卷第3期(2005年9月)頁1、20。拳 鼓,「對中共『黨代會」局部調整中央領導人事分析」,匪情研究,第28卷第10期(1985年10月),頁31。
中國國民黨中央政策會,「中共省級領導人事換屆改選」,大陸情勢雙週報1528期,2008年4月25日,頁1-5。
寇健文,「中共菁英政治的研究途徑與發展」,中國大陸研究,第47卷第3期(2004年9月),頁 1-28寇健文,「中共『幹部年輕化』與政治繼承」,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第5期(2001年5月),頁 1-17。寇健文,「政治繼承與共黨政權結構穩定性的比較研究」,問題與研究,第39卷第3期(2000年3月),頁 57-73。寇建文,「中共十七大人事異動特徵與意涵」,台灣智庫 和平論壇電子報 第227期(2007年12月17日)。http://www.peaceforum.org.tw/onweb.jsp?webno=3333333733&;webitem_no=413/
寇建文,「中共十七大與政治菁英的新老交替」,國立政治大學中國大陸研究中心通訊,第15期(2007年9月),頁4-7。
寇建文,「中國大陸政治」,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007年度國際及中國大陸情勢發展評估報告」。http://iir.nccu.edu.tw/index.php?include=article&;id=2292
寇建文,「中國大陸政治」,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008年度國際及中國大陸情勢發展評估報告」。http://iir.nccu.edu.tw/index.php?include=article&;id=2326
張執中,「從四級黨委換屆看中共的幹部制度改革」,歐亞研究通訊,第 9 卷第 7 期(2006 年7月),頁9-12。
楊開煌,「對江澤民『十六大』政治報告之研析」,中共研究,第36卷第12期(2002年12月), 25-32頁。楊開煌,「中共『十六大』之接班與人事安排一內在邏輯之探討」,遠景基金會季刊,第3卷第3期(2002年7月),頁103-135。陳德昇、陳陸輝,「中共『十七大』政治菁英甄補與地方治理策略」,中國大陸研究,第50卷第4期(2007年12月),頁57-81。趙春山,「戈巴契夫的政治改革:理想與現實」,東亞季刊,第22卷,第2期(1990年10月),頁21。趙健民、蔡文軒,「中共精英政治的『結構-行動者』模式」,中國大陸研究,第49卷第1期(2006年3月),頁110。
趙建民、張鈞智,「菁英循環或再生?十二大以來中共技術官僚的發展趨勢」,中國大陸研究,第49卷第2期(2006年6月),頁70-71。龍 飛,「中共政權爭奪戰提前曝光一一從北京市委書記陳希同辭職說起」,中共研究,第29卷第5期(1995年5月),頁20~31。
羅 冰,「喬石出局與十五大選舉內幕」,爭鳴(香港),第240期(1997年10月),頁8。
羅 冰,「喬石出局之謎」,爭鳴(香港),第246期(1998年4月),頁12。
嚴家其,「中央政冶局更迭的規律」爭鳴(香港)第239期(1997年9月),頁37。
參、學術論文
包淳亮,「共黨國家二元領導體制之研究-蘇聯與中共個案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6月)。張五岳,「中共派系衝突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6月)。黃彥穎,「從第四代領導人的接班過程看中共政治繼承模式」,2005年中國政治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2005年10月)。
劉適豪,「中國大國外交的戰略意涵」,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8年)。陳建明,「中國共產黨建政以來政治繼承之研究:胡錦濤之政治繼承個案分析」中山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班論文(2005年)。寇健文、黃霈芝、潘 敏 「制度化對中共菁英甄補之影響:評估十七大政治局的新人選」,國科會研究計畫「共黨政權的政治繼承制度化:中共與前蘇聯之比較(2/2)」部分研究成果(計畫編號NSC 94-2414-H-004-001)張鈞智,「中共政治菁英之研究—技術官僚制的興起與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班論文(2005年1月)。肆、報紙、雜誌
王銘義,「曾慶紅急流勇退助習近平登龍門」,中國時報,2007年11月6日,第17版。
宋任窮,「按照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的方針建設好幹部隊伍」,人民日報(北京)1982年10月2日,第2版。
楊瑪利、林奇伯,「台灣機會 中國想像2020年關鍵報告」,遠見雜誌,第277期(2009年7月7日)頁28、38
「培養和造就千百萬無產階級革命接班人」,人民日報(北京),1964年8月3日,第2版。
「學好文件抓住綱」人民日報、紅旗、解放軍報二報一刊的聯合社論,1977年2月7日。
「抓緊解決用非所學問題」,光明日報(北京),1978年10月19日,第1版。
「使中央黨政機關成為培養優秀建設人才的大學校」,光明日報(北京),1980年10月14日,第1版。
「按照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的要求。甘肅大批知識分子進領導班子。加強了領導力量,打開了工作局面,提高了工作效率」,人民日報(北京),1982年8月12日,第1版。
「江澤民在中共十五大報告」,文匯報(香港),1997年9月13日,第A10版。
「太子黨仍有勢力。習近平等十人進中委,鄧樸方、陳元候補」,聯合報,2002年11月15日,第13版。
「央視首稱胡總為『核心』」,文匯報(香港),2005年2月27日,第A6版。
「法治影響中國2006中國法治藍皮書」,中共檢察日報,2007年1月13日出版。
「中國人大通過物權法」,自由時報,2007年3月17日,A2版。
「十七大高層人事安排似基本底定」,大紀元(香港)2007年10月6日訊。
「習近平、李克強,胡溫接班人選」,聯合報,2007年10月19日,A1版。
「民主推薦政治局預備人選開創中共黨內民主先河」,中新社,2007年10月24日。
「完善黨內民主,中共爲權力有序交接鋪平道路」,聯合早報(新加坡),2007年11月3日。
「曾慶紅急流勇退助習近平登龍門」,中國時報,2007年11月6日,第A17版。
「省級一把手選任,昭示中央用人策略」,中評社(香港),2008年3月28日。
「震后100小時連線三大抗震救災指揮部」,新華社,2008年5月17日。
「北京奧運與希特勒的納粹奧運」,聯合報,2008年8月21日社論,A2版。
「改革開放30周年:中央領導集體學法形成制度」,新京報,2008年12月8日。
「重慶大掃黑 逮上千官警」,聯合報,2009年9月13日,A13版
「不進軍委習近平主動提的」,聯合報,2009年12月1日,第A15版。
「國強必霸?中國虎年埋隱憂」,聯合報,2010年2月21日,第19版。
伍、網路資源
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BIG5/
人大研究網http://www.rdyj.com.cn
大紀元新聞網http://www.epochtimes.com
中國評論新聞網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中時電子報http://news.chinatimes.com
中華歐亞基金會網站http://www.fics.org.tw
中國網http://www.china.com.cn/
中國商務部網站http://www.mofcom.gov.cn/
中央人民政府門戶網站http://www.gov.cn/
中國文明網http://www.wenming.cn
中國瞭望網http://www.creaders.net/newsViewer.php?id=726356&;language=big5
台灣智庫網站http://www.taiwanthinktank.org/
自由時報子新聞網http://www.libertytimes.com.tw/
亞太和平研究基金http://www.faps.org.tw/
南方新聞網http://www.southcn.com/
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http://www.nstl.gov.cn/index.html
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www.xinhuanet.com/
聯合新聞網http://udn.com/NEWS/main.html
學習時報網http://big5.china.com.cn/xxsb/node_55223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