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81)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06 18:1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士育
研究生(外文):Shih-yu Huang
論文名稱:東南亞金融危機後泰國金融變革之研究(1997-2000)
論文名稱(外文):The Financial Reform of Thailand: after the Asian Financial Crisis (1997-2000)
指導教授:劉燦樑劉燦樑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Tasn-liang Li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東南亞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區域研究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1
畢業學年度:8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5
中文關鍵詞:泰銖泰國金融危機金融改革金融自由化不良性逾期貸款購併
外文關鍵詞:BahtThailandAsian Financial CrisisFinancial ReformFinancial liberalizationnon-performing loans(NPLs)merger and acquisition(M&A)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7
  • 點閱點閱:39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的發生,讓經濟長期繁榮與成功的亞洲新興工業化國家,歷經一場規模空前的金融動盪。其中,身為引發金融危機的泰國,其經濟結構與金融市場,受波及影響層面之廣與漫延時間之久,遠超過各方之預期。泰國金融危機之發生雖有其結構性的經濟問題,然而在泰國九0年代開始進行的金融自由化與國際化的背景下,金融體系的未臻健全及金融監督管理不當,導致了金融秩序混亂,亦係金融危機發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本文將廣泛的從經濟分析層面,來對金融危機成因加以深入剖析。
一九九七年八月泰國在接受IMF等單位共172億美元的援助貸款方案後,隨著在一九九八年八月十四日提出完整而周詳的「金融改革方案」,積極的採取有效對策進行各項金融重整工作,整體經濟情勢旋即回穩。然而金融體系機能之恢復,則在不良債權始終高漲的惡性循環下,尚難以全面解決。惟泰國針對金融危機所進行的重建過程與經驗;主要包括:(一)專責處理機制的建立與整體運作模式(二)金融改革之具體成效衡量(三)金融產業的變化與未來趨勢走向等等皆廣受各界矚目。本文將從泰國金融制度改變的前因後果及其金融產業情勢變動的角度來探討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後泰國金融重整模式之啟示與其所帶來的影響及後續問題。
綜觀泰國此次金融改革,在法令體系、金融制度、政策目標及經濟與金融狀況上皆出現相當大幅度的改變,本文亦將依據上述不同層面的現況及條件,來看待全球金融市場朝整合方向之架構下,泰國金融市場的競爭環境演變。尤其是在現階段,包括台商在內等外資機構挾雄厚財力,對泰國大舉進行購併之際,所引起對泰國金融業界在一般金融業務與經營手法上的衝擊。台灣在此次金融危機中相對東南亞諸國受創較輕,且鑑於台商在泰國的投資已達相當規模,台灣金融業者似乎應慎重考慮進行區域化金融版圖佈局,以因應即將到來的全球金融服務業單一市場,而泰國金融業的管制取消正是一大契機。所以本文亦將一併探討分析台灣金融業在泰國的現況發展格局。
The occurring of the Southeast Asian Financial Crisis in 1997 made the long-term economically prosperous and successful NICs been through an unprecedented financial big bang. Thailand, as the source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its economic structure and its financial market has been much heavily influenced than expected. Although the occurring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in Thailand had its own structural economic problem, however, under the financial liberalized and internationalized climate which arisen during the 1990s, the defective monetary system and the inappropriate financial supervision resulted in the financial chaos and became one of the main reason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Therefore, this paper will dissect the causes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from economic analysis aspect.
Soon after Thailand government accepted the help of 17.2 billion U.S. dollars from IMF and other institutions on August of 1997; they proposed a complete and comprehensive financial reform policy on 14th of August of 1998 and adopted effective strategies to proceed diverse financial reconstructions positively, then the macroeconomic situation came stable immediately. But the monetary system still could not be totally solved under its vicious circle of high non-performing loans. The reconstruction process and experiences that the Thailand government had experienced while solving their financial crisis was highly concerned, which mainly comprise: (1) the establishment of specialized institutions and the model of integral operation; (2) the concrete outcome assessment of financial reform; (3) the changes and the future trend of the financial industry.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the inspirations that the
financial reconstruction model in Thailand has brought as well as the influences and the follow-up problems after the financial crisis from the cause and effect and the financial industrial condition of the monetary institutional changes in Thailand.
Making a comprehensive survey of the financial reform in Thailand, they''ve made substantially changes in laws, monetary institution, policy goals and economic condition. This paper will also discuss based on above-mentioned conditions the changes of competitive situations in Thai financial market under the integrated global financial structure. Especially at present period while many foreign capitals that included Taiwanese enterprises making merger and acquisition in Thailand, which cause strikes to the general financial operations and affaires. Taiwan seems to be lighter damaged than other southeast countries. As the Thai government cancelled their financial industrial restraints, and according to the investments of Taiwanese enterprises in Thailand have achieve a respectable scale, it is a great opportunity for Taiwanese financial industrialist to consider carefully of taking regional financial arrangement to cope with the upcoming global financial service industrial single market. Therefore,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as well the present developments of Taiwanese financial industry in Thailand.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架構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流程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匯率危機理論 11
第二節 金融面危機理論 14
第三章 東南亞金融危機之經濟成因分析 18
第一節 產業結構脆弱與政策不當 18
第二節 產業競爭力瓶頸浮現 23
第三節 經濟結構失衡 25
第四節 金融管理缺失 32
第五節 金融政策失當 37
第四章 金融危機後泰國金融改革政策之因應 50
第一節 重建金融體系 50
第二節 金融法制與監理再造 75
第三節 金融市場深化與自由化 83
第五章 泰國金融改革之成效與影響 91
第一節 總體經濟情況指標分析 91
第二節 金融情勢與改革問題分析 108
第三節 金融環境與未來市場趨勢分析 126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48
第一節 研究限制 148
第二節 綜合結論 149
第三節 後續研究建議 155
參考文獻 157
圖次:
圖1-1:研究架構………………………………………………………8
圖1-2:研究流程…………………………………………………….10
圖3-1:典型的銀行業危機演變過程……………………………….35
圖3-1:銀行業危機又如何升高到貨幣危機………………………..35
圖3-3:匯率受到投機性的攻擊對新興市場經濟成長的衝擊……..45
圖3-4:東南亞金融危機之經濟成因分析…………………………..48
圖4-1:泰國處理不良金融資產運作機制…………………………..53
圖4-2:泰國民營資產管理公司之運作方式………………………..54
圖4-3:公共資金之挹注效果………………………………………..56
圖5-1:泰國股市變動趨勢圖………………………………………..110
圖5-2:泰國金融體系架構圖………………………………………..129
表次:
表3-1:1970-1997年東協五國產業結構比……………………………18
表3-2:來自日本的直接投資…………………………………………19
表3-3:近來亞洲國家GDP成長率……………………………………21
表3-4:東亞各國經濟成長動力因素之貢獻分析……………………24
表3-5:東南亞各國勞力成本差距……………………………………25
表3-6:東亞各國經濟指標比較………………………………………27
表3-7:墨西哥及東南亞各國重要金融指標之比較…………………28
表3-8:東南亞五國經常帳與GDP的比例及外國直接投資資金彌補經常帳比例……………………………………………………………….29
表3-9:東亞金融市場波動情形………………………………………29
表3-10:金融危機前的短期負債對外匯存底的比例……………….31
表3-11:選列東南亞國家重要金融指標之比較…………………….31
表3-12:外資投資股市的比例……………………………………….34
表3-13:年東亞國家與美國企業負債情形比較…………………….37
表3-14:銀行呆帳佔全部放款比例-1996年………………………..37
表3-15:東南亞國協四國(ASEAN-4)金融自由化概況……………….41
表3-16:國際資本流入開發中國家淨額之變化……………………..42
表3-17:各主要國家貨幣對美元匯率………………………………..46
表4-1:FRA已完成拍賣56家金融公司的資產概況………………..68
表4-2:已拍賣金融公司核心資產概況-按得標對象分…………….68
表4-3:泰國金融機構資本重整現況(自1998年元月份開始挹注)...69
表4-4:泰國政府金融重整工作執行概況…………………………..70
表4-5:金融風暴後泰國金融重建大事紀要…………………………72
表4-6:放款債權之分類與壞帳準備提列基準……………………..79
表4-7:壞帳準備提列基準達成期限………………………………..79
表4-8:泰國債券市場的發展計畫……………………………………85
表4-9:外資購併泰國銀行概況……………………………………..88
表5-1:泰國國內生產毛額…………………………………………..95
表5-2:泰國每人GDP…………………………………………………95
表5-3:泰國經濟成長率……………………………………………..95
表5-4:泰國重要經濟指標……………………………………………106
表5-5:各國股票市場概況…………………………………………..109
表5-6:泰國外來投資排名………………………………………….112
表5-7:東亞各國名列亞洲前500大銀行的主要營運指標變化……122
表5-8:東亞各國在亞洲前500大銀行之比重………………………122
表5-9:電子銀行與傳統銀行之比較如下:………………………..136
甲.中文部分
1. 三菱總合研究所(1998),亞洲全預測,台北:工商時報。
2. 李榮謙(1997),國際貨幣與金融,台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3. 汪仲編譯(1998),亞洲金融風暴,台北:時報出版社。譯自:長谷川慶太郎。
4. 汪仲編譯 (1999),亞洲銀行新世紀,台北:時報出版社。譯自:
Dominic Casserley and Gerg Gibb。
5. 杜震華編譯(1986),匯率決定理論,台北:南山堂出版社。譯自:Anne O. Krueger。
6. 林文琇、簡濟民、徐彩秋編譯(1984),開發中國家之貨幣與資本,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譯自:Ronald I. Mckinnon。
7. 周翠如編譯(1999),全球經濟預言:克魯曼觀點,台北:失覺出版社。譯自:Paul R. Krugman。
8. 洪財隆編譯(1999),克魯曼驚奇一大師解譯經濟亂象,台北:失覺出版社。譯自:Paul R. Krugman。
9. 俞濟群、黃嘉斌編譯(1987),瘋狂 恐慌 崩盤,台北:寰宇出版有限公司。譯自:Charles kindedberger。
10. 梁發進(1993),貨幣理論與政策,台北:華泰書局。
11. 黃榮燦(1998),亞洲金融風暴,台北:中華徵信所。
12. 張光平編輯(1999),國際貨幣基金會組織與亞洲金融危機,USA:Global Publishing Co.,Inc。
13. 張毅、黃興敖、朱健明編譯(1994),國際經濟學理論與政策,初版,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譯自:Paul R. Krugman. Manrice Obstfeld。
14. 麥朝成編(1998),解析亞洲金融風暴─座談會實錄,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
15. 趙海寬 (1998),「金融市場論」,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16. 賴景昌(1993),國際金融理論進階篇,台北:茂昌書局。
17. 聯合報編譯組編譯(1998),全球資本主義危機,台北:聯經。譯自:George Soros。
18. 中華經濟研究院(1999),「泰國的外人投資狀況」,東南亞經貿投資研究季刊,第4期,1999年6月,PP.1-15。
19.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97),「東南亞金融危機之探討」,台灣經濟金融月刊,第33卷,第12期,1997年12月,PP.1-15。
20. 台灣經濟研究院(1997),「東南亞貨幣危機之分析」,國際經濟情勢週報,第1202期,1997年,PP.1-14。
21. 台灣經濟研究院(1999),「開發中國家資本流動面面觀」,國際經濟情勢週報,第1289期,1999年,PP.6-20。
22. 台灣經濟研究院(1997),「1997泰銖危機之分析」,國際經濟情勢週報,第1191期,1999年,PP.6-12。
23. 台灣經濟研究院(1999),「金融風暴兩年後東亞經濟情勢分析」,國際經情勢週報,第1292期,1999年,PP.6-29。
24. 台灣經濟研究院(1999),「東南亞五國經貿概況與產業結構」,國際經情勢週報,第1275期,1999年,PP.14-19。
25. 台灣經濟研究院(1999),「金融風暴下的泰國經改過程」,國際經濟情勢週報,第1302期,1999年,PP.6-16。
26. 台灣經濟研究院(1999),「從東南亞金融風暴看東協四國與韓國金融市場的改革」,東南亞投資雙月刊,第7期,1999年8月,PP.7-17。
27. 台灣經濟研究院(2000),「泰國金融情勢報告」,國際經濟情勢週報,第1331期,2000年,PP.6-17。
28. 台灣經濟研究院(2000),「泰國金融重整-August 14專案」,東南亞投資雙月刊,第15期,2000年12月,PP.22-23。
29. 李儀坤 (1999),「銀行授信信用評等制度」,信用合作,第61期,1999年7月,pp.33-45。
30. 承立平(1998),「我國企業對東南亞地區投資併購之分析」,東南亞經貿月刊,第82期,1998年11月,PP.6-13。
31. 吳惠林(1998),「金融風暴的省思及因應方式」,經濟情勢暨評論,第4卷,第3期,1998年11月,PP.1-21。
32. 邱湘靈 (1998),「金融整合風-全球金融業購併概況」,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1卷,第4期,1998年4月,PP.44-47。
33. 林忠(1998),「東亞貨幣危機」,中央銀行季刊,第20卷,第1期,1998年3月,PP.24-27。譯自:劉遵義(Lawrence J. Lau)。
34. 林曉芬 (1998),「東亞金融風暴後東協六國出口競爭變動情勢剖析」,東南亞投資雙月刊,1998年8月,PP.1-23。
35. 林培州(1999),「泰國金融重整成效探討」,東南亞經貿月刊,第86期,1999年1月,PP.22-25。
36. 林培州(1999),「金融風暴後泰國總體經濟情勢及財經政策之回顧與展望」,經濟情勢暨評論,第4卷,第4期,1999年3月,PP.69-99。
37. 林培州(1999),「泰國總體經濟情勢與財政、貨幣政策」,東南亞經貿月刊,第92期,1999年4月,PP.8-13。
38. 林培州 (1999),「泰國篇」,東南亞經貿投資研究季刊,第5期,1999年9月,PP.131-160。
39. 金榮勇(1998),「東南亞金融風暴的起因、影響與展望」,問題與研究,第37卷,第1期,1998年1月,PP.1-14。
40. 洪淑芬(1998),「亞洲金融風暴的省思及對我國影響」,問題與研究,第37卷,第6期,1998年6月,PP.17-33 。
41. 郭文政 (1998),「金融體系呆帳處理的困境」,東南亞經貿月刊,第74期,1998年7月,P.19-20。
42. 郭文政 (1999),「泰國的外人投資狀況」,東南亞經貿投資研究季刊,第4期,1999年6月,P.1-15。
43. 胡忠慈 (2000),「回顧印尼與泰國資本市場及組織之歷程」,東南亞投資雙月刊,第14期,2000年10月,PP.12-19。
44. 陳文郎(1997),「國際金融風暴的起因、影響、啟示」,財經探針月刊,第3卷,第2期,1997年2月,PP.17-20。
45. 陳俊堅(1999),「泰國金融體系之重建」,信用合作季刊,第61期,1999年7月,PP.23-32。
46. 秦宗春(1998),「國際化與東南亞金融危機的政治面初探」,東南亞季刊,第3卷,第1期,1998年1月,PP.80-89。
47. 許嘉棟(1998),「東南亞金融風暴的教訓與啟示」,經濟前瞻,第55期,1998年1月5 日,PP.115-117。
48. 許碧書(1998),「東亞金融危機發生原因之探討」,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1卷,第2期,1998年2月,PP.14-17。
49. 許玉環(1998),「外資在東亞地區的角色」,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1卷,第2期,1998年2月,PP.18-21。
50. 許振明(1998),「亞洲金融風暴後東協國家潛在購併投資機會探討」,東南亞投資雙月刊,1998年12月,PP.1-17。
51. 黃耀輝 (1998),「金融風暴後我國對外投資走向的可能變化」,經濟情勢暨評論,第3卷,第4期,1998年2月,PP.24-42。
52. 黃兆仁 (2000),「開拓我國銀行東南亞分行的融資發展格局」,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3卷第7期,2000年7月,PP.39-46。
53. 張順教(1998),「IMF主導下當前的印尼與泰國經濟改革政策與措施之比較」,東南亞經貿月刊,第74期,1998年7月,PP.1-7。
54. 曾怡禎 (1998),「調鼐產業面和金融面發展之探索」,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1卷,第4期,1998年4月,PP.48-54。
55. 傅清萍 (1998),「回顧1998年東協國家因應金融危機之經濟政策」,東南亞投資雙月刊,第3期,1998年12月,PP.22-29。
56. 馮莉婷(1998),「金融風暴後台商未來對外投資策略」,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1卷,第7期,1998年7月,PP.53-56。
57. 董瑞斌、邱湘靈(1998),「東亞金融危機之成因及其影響」,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1卷,第1期,1998年1月,PP.17-24。
58. 葉金江(1998),「東南亞貨幣危機之分析」,貨幣觀測與信用評等,第9期,1998年1月,PP.84-90。
59. 鄭驄 (1998),「固定匯率發鈔制能挽救俄羅斯嗎?」,經濟前瞻,第六十期,1998年11月5 日,pp.137-139。
60. 鄭嘉慧(1998),「東南亞國家金融體制的探討」,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1卷,第2期,1998年2月,PP.21-26。
61. 鄭嘉慧(1998),「跨世紀的風暴亞洲金融危機」,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1卷,第7期,1998年7月,PP.12-15。
62. 鄭玉瑞(1998),「東南亞金融風暴對經濟的影響」,台灣經濟金融月刊,第34卷,第8期,1998年8月,PP.17-27。
63. 趙文璋(1999),「金融風暴對泰國產業之衝擊及其企業重整現況」,東南亞投資雙月刊,第8期,1999年10月,PP.1-10。
64. 蔡麗玲(2000),「亞洲金融風暴與企業管控問題」,證券暨期貨管理,第18卷,第3期,2000年3月,PP.15-26。
65. 蔡宏明(1999),「台商對東南亞的投資策略與展望」,東南亞投資雙月刊,第4期,1999年2月,PP.1-11。
66. 邊裕淵(1998),「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啟示與吊詭」,中共研究,第32卷,第4期,1998年4月,PP.48-63。
67. 謝宗林、吳惠林(1998),「國際金融危機與國家貨幣主義」,財經探針月刊,第3卷,第3期,1998年3月,PP.17-21。
68. 譚瑾瑜(1998),「東亞金融風暴之剖析與啟示」,東南亞季刊,第3卷,第1期,1998年1月,PP.98-104。
69. 譚瑾瑜 (1998),「東南亞經濟預測及展望」,東南亞經貿雙月刊,
第70期,1998年4月,P.10-13。
70. 顧瑩華(1998),「泰國經濟情勢發展」,東南亞經貿月刊,第80
期,1998年10月,PP.13-16。
71. 簡淑綺(1999),「泰國遠離風暴圈的革新計劃」,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2卷,第8期,1999年8月,PP.42-46。
72. 吳子儀(1998),「由大陸金融改革論上海成為國際金融中心之可行性」,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73. 林若雩、顏建發、鄧玉英(1998),「東協四國政經變遷與台商投資策略的調整」,淡江大學東南亞研究所。
74. 洪振義(1999),「從亞洲金融風暴台灣應有的反省」,第二屆財金理論與實務研討會。
75. 陳茂瑋(1998),「亞洲金融危機之研究」,台灣大學經濟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76. 黃兆仁(1999),「從政治經濟學學理解析東南亞金融風暴」,1999年台灣東南亞區域研究年度研討會。
77. 張光亮(1999),「亞洲金融風暴實證研究─基本面惡化VS傳染」,台灣大學經濟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78. 謝文真(1999),「金融風暴與東南亞國家之經濟發展」,1999年台灣東南亞區域研究年度研討會。
79. 謝秋萍(1998),「國際金融危機之形成原因與政策因應之研究」,政治大學財政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乙、外文部分
1. Agenor,P.R,Bhandari,J.S and Flood,R.P.(1992),"Speculative Attacks and models of balance-of-payments crises",IMF Staff Papers 39,pp.357-394。
2. Bank of Thailand (1998),"Focus on the thai crisis",Bank of Thailand Economic Focus。
3. Bank of Thailand (1999),Thailand:economic performance in 1998 and outlook for 1999。
4. Bank of Thailand (2000),Thailand:economic performance in 1999 and outlook for 2000。
5. Bryan, L. and Farrell, D.(1996),Market unbound, John Wiley & Sons, Inc。
6. Connolly,M.and Taylor,D .(1984) ,"The exact timing of the collapse of an exchange rate regime and its impact on the relative price of traded goods",Journal of Money,Credit,and Banking,vol.16,pp.194-207。
7. Corsetti,Pesenti and Roubini.(1998),"What cause the asian currency and financial crisis?",Part 1 and 2,manuscript。
8. Edward,S .(1989),Real exchange rate,devaluation and adjustment:exchange rate polic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Cambridge,Massachusetts:MIT Press。
9. Flood,R.P and Garber,P.M.(1984),"Collapsing exchange regimes:some liner example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Vol.17,pp.1-13。
10. Flood,R.P and N.P.Marion.(1999),"Perspectives on the Recent Currency Crisis Literatur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Vol.4,pp.1-26。
11. Finance Department of Thailand (1999),"Thailand''s economic
reform,Minister of Finance''s Report。
12. Godement,F. (1999),The downsizing of asia,London:Routledge。
13. Henderson, C.(1998),Asia falling?, McGraw-Hill。
14. IMF(1997),World Economic Outlook December 1997。
15. IMF (1999),World Economic Outlook April 1999。
16. IMF (1999),Letter of Intent of the Government of Thailand。
17. Jeffery, S.(1997),"Asia miracle in alive and well",Time, No.29, pp.36-38。
18. Krugman, P.R.(1979), "A model of balance of payments crises",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Vol.11, pp.311-325。
19. Krugman, P.R.(1994),"The myth of asia''s miracle",Foreign Affairs, Vol.73, No.6, pp.62-78。
20. Krugman,P.R.(1996),"Are currency crises self-fulfilling?",NBER Macroeconomics Annual,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pp.345-407。
21. Krugman,P.R.(1998),"What happened to asia?"Manuscript。
22. Lauridsen,L.S.(1998),The financial crisis in thailand:Causes, Conduct and consequences, Program for Southeast Asian Asian Studies。
23. Lim,D.(1996),Explaining economic growth:A New Analytical Framework, UK:Edward Elgar。
24. Lindblad,J.T.(1998),Foreign investment in southeast asia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New York:St. Martin''s Press。
25. Obstfeld,M.(1984),"Balance-of-payments crises and
devaluation"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Vol.16,pp.208-217。
26. Radelet, S and Sachs,J.(1998),"The onset of the east asian financial crisis",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6680, August。
27. Ross ,H.M and Ross,G. (1998),East asia in crisis from being a miracle to needing one?, London:Routledge。
28. Stiglitz,J.(1998),"Macroeconomic dimensions of the east asian crisis",London:Center for Economic Policy Research。
29. Sachs,J.D.(1997),"International monetary failure?",Time, No. 8, pp.12-30。
30. Sachs,J.D.(1998),"The deepening crises in asia",
Manuscript。
31. The economist (1998)"The worst banking system in asia",May 2,1998,PP.69-71。
32. UNCTAD (1999),FDI flows into the five most seriously crisis affected countries in asia as a group remained resilient。
33. World Bank(1993),"The east asian miracle:Economic Growth and Public Policy",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Report,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4. World Bank (1998),East Asia:The road to recovery。
35. World Bank (1999),"Corporate and bank restructuring in east
asia",Joint PECC/World Bank Conference。
36. World Bank (2000),Thaland economic monitor。
37. Hunter,C.W,Kaufman,G.G,Krueger,H.T.(1999),The asian financial crisis:origins,implication,andsolutions
,Boston/Dordrecht/London: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38. Yanshen, W. (1998),"The finncial crisis in southeaast asia:It''s Enligntenment, Influence and Prospect",Contemporary Asia-Pacific Studies, No.1, pp.17-21。
丙、網路部分
1.泰國投資局
http://www.boi.go.th/
2.泰國中央銀行
http://www.bot.or.th/
3.曼谷郵報
http://www.bangkokpost.net
4.曼谷郵報資料庫搜尋
http://www.bkkpost.samart.co.th/
5.經濟部投資業務處東南亞產經資訊網
http://idic.tier.org.tw/
6.經濟部國際貿易局
http://www.moeaboft.gov.tw/
7.盤古銀行
http://www.bbl.co.th/
8.駐泰國台北經濟貿易辦事處經濟組
http://www.moea.gov.tw/business/Thailand/index.html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39. 金榮勇(1998),「東南亞金融風暴的起因、影響與展望」,問題與研究,第37卷,第1期,1998年1月,PP.1-14。
2. 38. 林培州 (1999),「泰國篇」,東南亞經貿投資研究季刊,第5期,1999年9月,PP.131-160。
3. 36. 林培州(1999),「金融風暴後泰國總體經濟情勢及財經政策之回顧與展望」,經濟情勢暨評論,第4卷,第4期,1999年3月,PP.69-99。
4. 31. 吳惠林(1998),「金融風暴的省思及因應方式」,經濟情勢暨評論,第4卷,第3期,1998年11月,PP.1-21。
5. 29. 李儀坤 (1999),「銀行授信信用評等制度」,信用合作,第61期,1999年7月,pp.33-45。
6. 40. 洪淑芬(1998),「亞洲金融風暴的省思及對我國影響」,問題與研究,第37卷,第6期,1998年6月,PP.17-33 。
7. 42. 郭文政 (1999),「泰國的外人投資狀況」,東南亞經貿投資研究季刊,第4期,1999年6月,P.1-15。
8. 43. 胡忠慈 (2000),「回顧印尼與泰國資本市場及組織之歷程」,東南亞投資雙月刊,第14期,2000年10月,PP.12-19。
9. 45. 陳俊堅(1999),「泰國金融體系之重建」,信用合作季刊,第61期,1999年7月,PP.23-32。
10. 46. 秦宗春(1998),「國際化與東南亞金融危機的政治面初探」,東南亞季刊,第3卷,第1期,1998年1月,PP.80-89。
11. 47. 許嘉棟(1998),「東南亞金融風暴的教訓與啟示」,經濟前瞻,第55期,1998年1月5 日,PP.115-117。
12. 51. 黃耀輝 (1998),「金融風暴後我國對外投資走向的可能變化」,經濟情勢暨評論,第3卷,第4期,1998年2月,PP.24-42。
13. 59. 鄭驄 (1998),「固定匯率發鈔制能挽救俄羅斯嗎?」,經濟前瞻,第六十期,1998年11月5 日,pp.137-139。
14. 63. 趙文璋(1999),「金融風暴對泰國產業之衝擊及其企業重整現況」,東南亞投資雙月刊,第8期,1999年10月,PP.1-10。
15. 64. 蔡麗玲(2000),「亞洲金融風暴與企業管控問題」,證券暨期貨管理,第18卷,第3期,2000年3月,PP.1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