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23)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28 01:0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楊宏良
研究生(外文):Yang, Hung-Liang
論文名稱:基於概念學習及SCORM之線上課程組合系統實作-以國小幾何概念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Implementation of Web-based Course Assembly System Based on Concept Learning and SCORM-Take Elementary Geometry Concept 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賴阿福賴阿福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AI, A-F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數學資訊教育學系數學資訊教育教學碩士學位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普通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4
中文關鍵詞:概念學習SCORM課程組合系統數位學習
外文關鍵詞:Concept LearningSCORMCourses Assembly SystemE-learni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33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目前的教材編輯軟體過分強調其功能,但複雜的操作卻造成基層教師的壓力,阻礙數位教材的發展,而且缺乏學習理論支持的課程也不容易有良好的教學成效。其次,傳統未標準化的數位教材也不易於相互流通或分享,以上皆為目前數位學習所遇到的阻礙。「概念」是人類思考和了解的工具,任何學科的知識都是由一系列的概念所構成。兒童在學習過程中獲取知識的關鍵,就在於是否能習得概念。有鑑於此,本研究以概念學習為基礎,發展符合SCORM標準之線上課程組合系統。
本系統包含的功能包括概念導引機制、線上教材組合、支援各種多媒體檔案格式、教材匯入和匯出等。本研究以國小數學的幾何概念為例,實作出以「概念學習」作為教師教學設計的策略,依據學習概念建立課程鷹架,並支援各種多媒體檔案的線上課程組合系統。透過概念圖呈現課程與概念之間的對應關係,幫助學生將概念類化形成知識的一部份,做有意義的學習。並協助教師以簡單易用的操作方式將網路上的教學資源轉變為教材,減輕教師的負擔。同時提供課程匯入和匯出的功能,協助教師將舊教材轉換成符合SCORM標準格式的課程,提高教材的「再使用性」,節省開發教材的時間成本。
The current courses authoring tools always forcus on its powerful editing features, but the complex operation makes a great pressure on teachers and hinder the development of E-learning materials. And the lack of theoretical study of the courses may not get a good teaching results. Secondly, the un-standardize teaching materials isn’t easy to share or exchange. All the above, cause the current obstruction of E-learning The concept is a tool and basic unit of human thinking, understanding and learning. Any knowledge of the subject is constructed by a series of concepts. The key of children’s learning process to acquire knowledge depends on whether the concept is obtained. Thus, this study develops a SCORM compatible and web-based course assembly system base on concept learning.

The system function includes concept conducting, teaching materials assembling, full multimedia files supported and course import&export. In this study, take the geometric concepts in elementary mathematics as an example, is to design a web-based course assembly system based on the concept learning and courses scaffolding, with multimedia files supported. It helps children change concepts into a part of knowledge through the presentation of Concept Map. It allows teachers to produce teaching materials with a easy way and reduce the burden on teachers. At the same time, providing courses import function and export SCORM course package, Reduce the costs of developing time and make teaching materials more reuseable.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 次
圖目次
表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第二節 研究動機
第三節 研究目的
第四節 名詞釋義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概念學習相關理論
第二節 數位學習的探討
第三節 SCORM標準
第四節 文件資料交換技術--XML
第五節 向量標記語言--VML
第六節 相關工具的探討
第三章 系統分析與設計
第一節 系統發展
第二節 系統架構
第三節 系統設計
第四節 系統評估方法
第四章 系統實作、測試與評估
第一節 系統建置
第二節 系統功能測試
第三節 系統評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第二節 研究建議
參考文獻
附錄一:系統評估問卷
附錄二:imsmanifest.xml內容
中文部分
王文科(1983)。認知發展教育。台北市:五南出版公司。
王坤德(2003)。數位學習教材機制的設計與管理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工學院工程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王敏僑(2000)。課程隨選系統之同步化教材製作軟體實作。國立成功大學工程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王智政、張青桃(2006)。數位教學設計融入SCORM教材開發-以學習「Macromedia Director MX」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資訊科學應用期刊,2,1。
丘愛鈴(2001)。國小「生命教育」統整課程之設計。教育資料集刊,26,289-316。
朱湘吉1994)。教學科技的發展—理論與方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7)。九十六年數位落差調查報告。2007年1月10日,取自http://www.rdec.gov.tw/。
吳美美(2002)。關懷數位學習與終身教育。社教雙月刊,111,15-18。
吳斯茜(2003)。e-Learning+全球化=跨國界+跨文化。管理雜誌,351,108-110。
吳聲毅(2004)。數位教材製作。台北:金禾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李世忠(1999)。教學科技-評鑑與應用。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李季錦(2003)。導引國中教師線上編輯教材之研究―以CRMS 為基礎。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杜嘉玲(1999):概念發展---古典論與聯結論。國立中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沈中偉(2004)。科技與學習理論與實務。 台北:心理學出版社。
林生傳(1997)。建構主義的教學評析。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課程與教學季刊,1(3),1-12,台北。
林朱彥(1996)。由課程標準修訂看國小低年級音樂課程設計。台南師院初等教育學報,9,229-267。
林奇賢(1998)。全球資訊網輔助學習系統─網際網路與國小教育。資訊與教育,58,2-11。
林怡里(2005)。符合SCORM規格圖形化具策略之課程編輯工具設計與實作。國立成功大資訊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林清山(1992)。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台北:遠流。
林錦泓(2002)。透過多代理人實作SCORM為基礎的教案推薦系統。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聰儒(2002)。e-learning輔助知識管理之初探。國立台北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邱繽瑩(2003)。開發SCORM 教材之多媒體編輯工具實作。國立成功大學工程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柯文杰(2004)。以SCORM為基礎之教學課程編輯器。淡江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計惠卿(2001)。數位學習的成功因素:STCPPP 構面。公教資訊,7,1,18-28。
徐新逸(2004)。數位學習。2004全國訓練機構觀摩學習活動,南投,行政院人事行政局地方行政研習中心。
高新建(2002) 。學校課程領導與課程管理。載於國民中小學校長與視導人員:理論篇研習手冊(頁59-82)。台北:教育部。
高震峰(2005)。數位典藏教學資源在藝術與人文領域上的應用。中小學教師九年一貫資訊融入教學數位典藏教學資源研習班手冊。
國科會(2002)。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2006年11月5日,取自http://elnp.ncu.edu.tw/。
張志強(2002)。多媒體串流系統之同步化教材製作軟體實作。國立成功大學工程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張春興(1985)。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2)。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修訂版)。台北:東華書局。
張茂源(2002)。九年一貫課程試辦國小教師工作壓力訪談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張道行(2007)。中文寫作自動評閱之概念化方法。國立交通大學資訊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教育部(2006)。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2006年11月8日,取自http://masterplan.educities.edu.tw/。
許朝信(2002)。國小教師課程設計能力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陳品仲(2002)。網路學習標準的分析與比較。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淑敏(1995)。Vygotsky「最近發展區」概念內涵的探討。屏東師院學報,8,505-526。
傅斌暉(2005)。數位學習融入藝術教育課程理論與實務。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2006年12月8日,取自http://www.ndap.org.tw。
游玉梅(2005)。混成學習初探。人事月刊,39,4,26-45。
游寶達、劉明宗(2002)。電子化學習之發展趨勢探討與分析。資訊與教育雜誌,89期,3-9。
黃悅民、王坤德(2003)。個人化學習教材管理機制的探討與應用。網路教學系統平台與內容標準化學術研討會(WISCS 2003),2003年4月。
黃悅民、邱繽瑩、張志強(2002)。XML-based現場影音多媒體教材編輯工具之設計與實現。網路學習理論與實務學術研討會(ELTA 2002),2002年10月。
楊子青(1997)。以網際網路為基礎之學習環境。電腦學刊,2,667-674。
楊家興(2003)。網路教學課程品質指標的研究。遠距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空中大學、國立臺灣大學。
游寶達、楊錦潭、李璧如(2003)。開放的分散式教材資源管理-共享原件參考模式(SCORM)。資訊與教育,94,115-127。
資策會(2006),數位學習讓台灣更具競爭力。數位教育研究所
趙寧(1998)。教學設計之呈現方式在概念學習上之應用。台北:師大書苑。
劉沛(2004)。音樂教育的實踐與理論研究。中國:上海音樂出版社。
劉兆華(2004)。以SCORM為基礎之學習元件編輯工具設計。逢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歐陽鍾仁(1988)。科學教育概論。台北市:五南。
鄭昭明(1997)。認知心理學。台北市:桂冠出版社。
鄭麗玉(1993)。認知心理學-理論與應用。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蕭兆耕(2006)。SCORM 數位化教材與數位學習平台應用實作與探討。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
謝章冠(2001)。網路學習之學習路徑控制機制。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顏仲鉉(2004)。結合能力指標並符合SCORM 1.3之適性化課程系統之設計及製作。國立交通大學網路學習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羅財德(2003)。以建構主義網路化學習環境探究國小五年級學童「地震概念」之概念學習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蘇冠群(2007)。本體論為基之適性化動態概念學習機制研發。國立成功大學製造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英文部分
Advanced Distributed Learning (ADL) initiative. Sharable Content Object Reference Model (SCORM). Retrieved Nov. 12, 2007 from http://www.adlnet.org/.
Andrews, D. H., & Goodson, L. A. (1995).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models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In G. J. Anglin (Ed.),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2nd ed.). Englewood, CO: Libraries Unlimited, Inc.
Ausubel, D. P. (1963). The psychology of meaningful verbal learning. New York: Grune and Stratton.
Bourne & Dominowski(1972).Feature Frequency and the Use of Negative Instances in a Geometric Task.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Vol. 17, No. 2 (Mar., 1986), pp. 130-139.
Bransford, J.D. et al. (1999). Anchored instruction: Why we need it and how technology can help. In D. Nix & R. Sprio (Eds), Cognition, education and multimedia. Hillsdale, NJ: Erlbaum Associates.
Donald, J.L., JR. (2007). Internet Project: Preparing Students for New Literacies in a Global Village, Retrieved Nov. 25, 2007 from http://wwwreading.online.org/electronic/RT/3-01_Column/index.html.
Dziuban, C. D., Hartman, J. L., & Moskal, P. D. (2004). Blended Learning. EDUCAUSE. Retrieved Nov. 2, 2007, from http://www.educause.edu/ir/library/pdf/ERB0407.pdf
Fraternali, P., & Milano, P. D. (1999). Tools and approaches for developing data-intensive Web applications: a survey. ACM Computing Surveys, 31(3), 227–263.
Gagné, R. (1985). The conditions of learning (4th ed.).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IEEE Learning Technology Standards Committee (LTSC). Learning Object Metadata (LOM). Retrieved Oct. 22, 2007, from http://ltsc.ieee.org.
Mannaz, M. (1999). An expert teacher's thinking and teaching and instructional design models and principles: An Ethnographic study.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46, pp. 37-64.
Merrill, M.D., Tennyson, R.D. & Posey, L.O. (1992). Teaching concepts: An instructional design guide (2nd Ed.). Englewood Cliffs, N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
Mocker, D. W. & Spear, G. E. (1982). Lifelong Learning : Formal, Nonformal,Informal, and Self-directed. Columbus, OH : ERIC.
Neches, R. Fikes, R. Finin, T.Gruber, T., Patil, R.,Senator, T. & Swartout, W. R., Enabling technology for knowledge sharing, AI Magazine 12(3), 1991, 36-56.
Reload Editor. http://www.reload.ac.uk/editor.html,2006/12/21.
Schunk, D. H. (2000). Learning theories: an educational perspective(3r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StarPlanner(2002). Retrieved March. 9, 2008, from http://web2.unt.edu/starplanner/
Tall, D. (1994). Computer environments for the learning of mathematics. In R. Biehler et al. (eds.), Didactics of mathematics as a scientific discipline.(pp. 189-199). Dordrecht, The Netherlands :Kluwer.
Vygotsky, L. S. (1962). Thought and language. Cambridge, MA: MIT Press.
Wiggins, G. & Mctighe, J. (1998). Understanding by design.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