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3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20 04:0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蔡季書
研究生(外文):TSAI, CHI-SHU
論文名稱:逆旅意象-蔡季書繪畫論述
論文名稱(外文):Retrospective Image-Graphic Dissert of TSAI, CHI-SHU
指導教授:賴瓊琦賴瓊琦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大葉大學
系所名稱:造形藝術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視覺藝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6
中文關鍵詞:意象 視覺藝術 表現主義 自我療癒 歷史研究法
外文關鍵詞:Mental imageVisual artExpressionismAuto-therapyHistorical research method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26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中文摘要

  本研究將個人對生命之觀照與體驗,經由繪畫呈現為視覺意象,並藉由自我對生命之圖解來探索剖析人生意義與內在情感,作為自我療癒的手段。
本研究運用歷史研究法,探究藝術家與藝術作品的時代與文化背景、自身遭遇與創作之關係;且運用哲學、美學研究法澄清筆者的創作思維,建構此藝術創作之理念;並運用藝術理論研究法,分析筆者創作的歷程與結果。
全文第一章為緒論,敘述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範圍與限制等。第二章為創作理論基礎,探討名詞的意涵、生命哲學觀以及現代藝術與藝術理論中,關於生命之觀點的表現方式、色彩意象、象徵意義等等。第三章為創作形式與理念,闡述筆者之創作形式與創作理念。第四章為作品解析,分為風景系列、靜物系列、心象系列、生命系列。從作品創作理念、內容、形式與媒材等方面分別詮釋。第五章為結論,為筆者創作之反思與期望。
關鍵字:意象,視覺藝術,表現主義,自我療癒,歷史研究法
ABSTRACT

In this thesis, I would like to study my daily observations and appreciations from life. During the process of visualizing my mental images, I could not only explore the meaning of life but also look into my inner emotions, which can be treated as a strategy of auto-therapy.
In my study, I adopt historical research method to explore how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of artists and the hardships which they encountered affect their works. Besides, philosophical and aesthetical research methods are helpful to clarify the researcher’s original thoughts that underpin the ideas of creation activity. Last but not least, I would like to apply the principles of artistic theory to analyze the process and results of my creation
My main focus in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In my first chapter of my thesis, I give an introduction to narrates my research motivation, purpose, methods, range and limitations. In the second part of my thesis, it points out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creation, in which I intend to examine the significance of some professional terms. In addition, I focus on the attempt to investigate how the philosophy of life and modern artistic theory utilize their own expressive methods, color imagines and symbolic imagines to present their different views of life. In the third part of my thesis, it concentrates on the form and concept of my creation. In the fourth part of the thesis, the study is the analysis of works which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series: landscape, still life, mental imagine and eternal life. I endeavor to interpret respectively the works from the following perspectives: the concept of creation, the content, the forms and the media. In conclusion, the introspection and expectation of the creator provide.
Key Words : Mental image, Visual art, Expressionism, Auto-therapy, Historical research method
目錄

封面內頁
簽名頁
授權書                         iii
中文摘要                        iv
英文摘要                        v
誌謝                          vi
目錄                        vii
圖目錄                      ix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第二節 創作研究動機……………………………………2
第三節 創作研究目的……………………………………4
第四節 創作研究方法……………………………………5
第五節創作研究範圍………………………………………5
第二章 創作理論基礎
第一節 逆旅意象的涵義…………………………………7
第二節 生命的疑惑……………………………………9
第三節 內化外顯的表現主義……………………………12
第四節 色彩意象……………………………………18
第五節 象徵的藝術………………………………………20
第三章 個人創作自述
第一節 前言………………………………………………23
第二節 美來內心的感動…………………………………24
第三節 由具象到抽象的表現形式………………………25
第四節 綠色的心情………………………………………27
第五節 從自我探索到自我療癒…………………………30
第四章 作品論述
第一節 前言………………………………………………35
第二節 風景系列…………………………………………36
第三節 靜物系列………………………………………45
第四節 心象系列………………………………………56
第五節 生命系列…………………………………………68
第五章 結論
第一節 創作反思………………………………………80
第二節 活在當下勇敢面對……………………………81
參考文獻……………………………………………………………83



圖目錄

圖 1. 孟克《生病的女孩》………………………………………10
圖 2. 席勒《死亡與女人》………………………………………11
圖 3. 康定斯基《構成第十號》…………………………………16
圖 4. 台中港………………………………………………………37
圖 5. 淡水風光 …………………………………………………39
圖 6. 蘇州橋畔…………………………………………………41
圖 7. 屋後風光……………………………………………………42
圖 8. 村居…………………………………………………………43
圖 9. 爭 ……………………………………………………………44
圖10. 天堂鳥………………………………………………………46
圖 11. 静夜思……………………………………………………48
圖 12. 黑與白……………………………………………………50
圖 13. 待烹……………………………………………………52
圖14. 桌上靜物……………………………………………………53
圖15. 瓶花…………………………………………………………55
圖16. 森林的精靈………………………………………………57
圖17. 河畔遐思………………………………………………59
圖18. 出水芙蓉…………………………………………………61
圖19. 流金歲月…………………………………………………63
圖20. 迴旋的生命………………………………………………65
圖21. 祈望………………………………………………………67
圖 22. 生之歌………………………………………………………69

圖23. 生之頌…………………………………………………71
圖24. 再生………………………………………………………73
圖25. 重要時刻…………………………………………………75
圖26. 止步……………………………………………………77
圖27. 浴火重生………………………………………………79
參考文獻

一、中文書籍

1、 王林著(1993),美術形態學,台北:亞太圖書公司。
2、 王雲五著(1987),莊子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3、 王雲五主編(1978),增修辭源,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P.2070。
4、 王溢然著(2001),形象.抽象.直覺,新竹市:凡異出版社。
5、 江美錡(2006),九首舒曼藝術歌曲之詮釋與探,台北市立
大學音樂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6、 朱光潛著(1987),談美,台北:金楓出版社。
7、 李澤厚著(1989),華夏美學,台北:風雲時代出版社。
8、 余秋雨著(1990),藝術創造工程,台北:允晨文化公司。
9、 林怡君(2005),怪誕的存有,優雅的死亡-湯姆斯.羅蘭
森的英國死亡之舞 ,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0、林玟慧(2005),聲音的開關.生命的圖騰─── (一個孩
子的生命樂章),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在職進修班碩
士論文。
11、周憲著(2002),美學是什麼,台北:勝智文化。
12、祖保泉、張曉雲著(1993),王國維與人間詞話,台北:萬
卷樓出版公司。
13、曹國鋒註譯(1974),古文觀止,台南:東海出版社。
14、梁˙劉勰著(1971),文心雕龍˙神思,台北:明倫出版社。
15、張育英著(1986) ,禪與藝術,台北:揚智出版社。
16、黃文捷等著(1999),西洋繪畫二千年(6),台北:錦繡文
化出版公司。
17、黃燕婷(2006),舒曼〈女人的愛情與生命〉Op.42(Robert
Schumann:Frauenliebe und Leben) 之演唱研究,台北市
立大學音樂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18、閻永瑛(2006),孕與生之繪畫創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
學美術學系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
19、劉大杰(1974),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中華書局。
20、熊鈍生主編(1982),辭海(台二版,下冊),台北:台灣中
華書局, P.4307。
21、賴一輝著(1997),色彩計畫,台北:新形象出版社。
22、賴瓊琦 著(1997),設計的色彩心理,台北:視傳文化事業
公司。
23、鄭西諦 著(1978),中國文學史,台北:盤庚出版社,
P.110-113。
24、藝文印書館編(1989),周易(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
印書館。






二、翻譯書籍:

1、 Alberto Manguel著(2002),閱讀想像中的愛與憎(薛絢
譯),意象地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
2、 David Fontana著(2003),象徵的名詞(何盼盼 譯),台
北:知書房。
3、 Eugene O,Kelly著(2006),Chasing daylight:how my
forthcoming death transformed my life(張琇雲 譯),
台北:商周出版。
4、 JEAN BAUDRILARD et al(1996),藝術與哲學(路況 譯),
台北:遠流出版有限公司 。
5、 Kandinsky Wassily著(1989),藝術的精神性(吳瑪利 譯),
台北:藝術家出版。
6、 米奇.艾爾邦著(1998)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白裕承
譯),台北:大塊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7、 朱利安.羅賓著(1999),美學地圖(薛巡 譯),台北:台灣
商務公司, P.39-40。
8、 安琪拉萊 特著(1997),色彩心理學(新形象出版社編輯部
譯),台北:新形象出版社,P27,(原文於1995年出版)。
9、 黑格爾著(1982),美學二、三(朱孟實譯),台北: 里仁出
版社。
10、康丁斯基著(1987),論藝術裡的精神(呂澎 譯),台北:
丹青圖書公司。
11、魯道夫、阿恩海姆著(1992),藝術心理學新論(郭小平、
翟燦 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P.304。
12、黛安.艾克曼著(1993),感官之旅(莊安琪 譯),台北:時
報文化。
13、彌勒著(1982),野獸派(李長俊 譯),台北:大陸書店。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